1、 论执政为民理念的落实途径_管理科学论文管理科学论文摘要:执政为民理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关键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对人民负责制度,落实为民理念;建立党和政府的诚信制度,落实信民理念;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落实富民理念。 关键词:执政为民 对人民负责制度 诚信制度 利益共享 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不渝的执政理念。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1 (P109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姓资还是姓社,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P372)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世纪,胡锦涛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 ”3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清楚的表明,我们党的宗旨和价值取向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角度来讲,就是一条:执政为民。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落实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途径。 一、完善对人民负责制度,落实为民理念 为民理念解决的是为谁执政的问题。 中共中
3、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 “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 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 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4这就是说, 要做到执政为民, 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人民,要对人民负责,构建对人民负责制度。 1.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实现决策为民 胡锦涛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 ”3我们要实现决策为民,就必须从制度入手,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深入了解
4、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5 第一,反映民意 ,确定决策目标。决策目标是指决策所要达到的目的及解决的问题。决策目标既是决策活动的起点,也是决策活动的终点, 同时也是评价决策活动质量如何的标准之一。可见, 决策目标的确定关系到整个决策过程, 怎样确定决策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我们要正确确立决策目标, 就必须考虑民意。而要充分反映民意,就必须深入群众,通过多样化的渠道了解民意。一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二是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有什么困难,有什么
5、问题需要解决。毛泽东曾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 将群众的意见( 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作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1 (P899)三是要推进社会民意调查经常化规范化,落实信访条例, 完善群众信访制度。总之,决策者要在充分反映民意的基础上, 确定决策目标, 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决策过程顺利实现。 第二,集中民智 ,拟定方案。所谓民智是指人民群众的正确建议和意见。领导干部、专家、群众都是人民中的一员。因此,我们所讲的集
6、中民智就是要集中领导干部、专家、群众三个方面的智慧。在这里,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向专家“借脑”决策。现代社会的决策特别是重大问题的决策,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知识;而领导干部作为决策者,不可能通晓社会所有领域的事物。因此, 必须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由不同知识结构的专家组成智囊团思想库,并在整个决策过程中, 充分发挥民主,调动积极性, 让专家根据客观事实拟定多种决策方案,最后由领导干部选择最优方案。二是建立决策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向社会敞开决策大门。凡是与人民群众密切有关的重大决策在确立决策目标后要及时向人民群众公示, 让民众广泛参与讨论。2003 年,党和国家在制定第十一个
7、五年规划时 ,将规划的前期研究课题向社会公开招标,最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标。这表明中国公共决策向市场化、社会化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第三,珍惜民力 ,确定方案。在拟定多个方案后 ,就要确定一个最佳方案, 也就是方案选优。方案选优要将各种拟定的可行性方案进行利弊、优劣比较,选择理想方案,最后确定方案。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民力, 也就是要评估人民群众对决策方案的承受能力。如果最终确定的方案,超出了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这可能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与不满。因此,确定方案,必须要切实怜惜民力,切不可浪费民力。 2.建立权力制约机制,做到用权为民 落实为民理念不仅仅是决策为民,
8、还应做到用权为民。政治权力有一个基本的特性,这就是“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 。因此,要真正做到用权为民,就必须建立权力制约机制。 第一,要强化群众监督。江泽民在庆祝建党 80 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 ”6 (P520)可见,人民群众的监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民主监督制度的基础,也是整个权力监督体系的动力。强化群众监督,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大力完善民众监督机制。一是要提供群众监督的法律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确立群众监督的法律地位;明确群众监督的权限、形式和程序,赋予群众应有的监督权。二是要加大信访举
9、报部门工作力度。信访举报是民众监督的重要渠道,通过纪检监察等各种监督部门的信访举报窗口,接待民众来信来访,处理民众的举报、申诉和控告等。各级党委、纪委要及时研究来信来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对重要信访事项的办理,应当督促检查 ,直至妥善处理。 第二,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在我国, 权力机关的监督是人大对其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加强人大监督,首先要加强和改善人大对同级党政部门的监督,避免党政部门直接干预人大的监督工作,从宪法和法律上真正赋予人大监督同级党政部门的权力。其次应建立健全行使人大监督权的专门的组织机构。如效仿西方国家的弹劾制度,在中国建立人大弹劾制度,使人大监督常规化, 以保证人大基本监督权的实现。7 再次要改进人大的监督方式,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 实现人大监督的具体化 ,努力做到标本兼冶。 第三,强化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在整个权力监督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称它为“第三种权力” 。当前,大力完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 主要应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抓紧制定新闻法,实现舆论监督的法治化。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新闻媒体的权限,确保其监督的独立性,特别是新闻媒体对重大腐败案件独立采访、调查、1/3 123 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