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作者 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内容 武汉市洪区根据我提出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加强语感训练,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科研课题,开展了语文教改实验,历时四年,已取得显著效果,通过了武汉市教委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鉴定。我们认为,现在是探讨“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时候了。以下是我们的初步构想。 一、抓住一个根本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换句话说,儿童进学校学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为了“学说话” ,是学龄前学说话的继续。学龄前学的是口语,上学后偏重于学书面语,即不只是用口说话,还要学会用文字来“说话” ,说比较复杂和高级的话。既然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那
2、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等,虽然都是重要任务,但都从属于上述根本任务,决不能脱离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离开了语言教育的思想教育,难免是架空了的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离开了语言训练的思维训练,难免是智力游戏式的思维训练;离开了语言品味的审美陶冶,难免是生硬的美学知识的灌输。学习语言是母体,其它几项是包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 二、遵循一条途径 “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 ,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从本质上看,语
3、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实践中, “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学龄前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采用的就是这条途径。他们听取语言,领悟语言,记住语言,说语言,其实践是很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也遵循了这条途径。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 。所谓开讲,就是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点评哪个字妙,哪句话好,哪段文字精彩,都属于“语言运用”范畴,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开讲”的同时,还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把学生引导
4、到诗文中去,自己吟咏,逐步形成语感。传统语文教学还重视读写结合,重视语言的运用。我们要继承传统语文教学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的优良传统。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的提法,出于对语文学习的一种全新的理解,认为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等的总体的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语言是思维和信息的载体,又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一篇,一个语段,甚至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思想内容,又
5、包括情感情绪,还包含语言组合规则和语言运用方法等等。学习语文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指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这就不只是认知意义上的,还有情感上的。领悟,主要指对语言运用之妙的领悟,而主要不是指对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的透彻理解。积累,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孤立的词语积累,而是文道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一体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成块语言的积累,不仅积累了语境中的动态的词语,而且从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方面综合收益,有利于提高语感能力。运用,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不是指孤立的语言知识的应用。总之,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
6、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从感受到运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语言知识切身感悟言语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 三、注重两个方面 学习语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吸收和积累语言,一是习得和积淀语感。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也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忽视甚至反对对语言的吸收 和积累。在有些人看来,语文无非是学习的内容和技巧,只要把内容和技巧向学生讲清楚了,学生就有了能力。于是课堂上以分析的内容和技巧为主,一篇又一篇的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记背一
7、些从中抽出来的所谓“段落大意” 、 “中心思想” 、 “写作特点”及语言知识概念之类的东西,而不让或很少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越教越虚,学生越学越空。没有大量的语言储备,学生怎么可能建造语言能力的大厦? 学习语言,还要习得和积淀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什么是语感呢?我们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词语含义,语法规则,文意,文情,文序,文境,文势,文术等等,往
8、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固定下来。 “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就越强。语感力强的人,看一篇,听一遍谈话,不仅可以迅速领会其内容,还可以直接地判断其正误、优劣。同样,在运用语言时,可以不假思索地借助于“格”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得体”的,说出“得体”的话。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积淀着思考。语感可以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但这种自然形成的语感属于一种低层次的甚至是不完全可靠的。真正高层次的语感力的形成,是离不开有意识的语感训练的。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
9、语言,也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语感分析,主要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也不是侧重于分析语言所负载的思想内容,而主要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即在一定的语境中作语言例析。通过语感训练,让学生习得 和积淀语言分寸感,语言和谐感和语言情味感。所谓分寸感,指对语言合乎规范、合乎逻辑、合乎情境的感受能力;所谓和谐感,指对书面材料整体上的多样统一,组合上的搭配相宜和表达上的生动流畅的感受能力;所谓情味感,指对文情、文质、文势、语味的感受能力。 四、把握四个“结合” 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
10、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语言是思想的结晶。作为学习语言的凭借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思想性很强的典范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语文教材的思想感情内涵极为丰富,语文教学可以相当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非常有力地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极为深入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的理论灌输,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要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离不开思维,语文学科是一
11、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思维训练,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我们在进行语感分析,让学生辨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运用的妙处时,应加大思维的力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一套语文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璀灿夺目的美的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陶冶也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审美陶冶,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的。我们在进行语感训练时,要对学生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
12、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语感训练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语言知识虽然不是构建语言能力的主要基础,但它是构建语言能力的必要的辅助手段。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可以赋予语言能力的理性关照。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言知识教学,要遵从“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除直接传授必要的概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要使学生不仅能辨认这里用了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格,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等等,还能在具体语境中,领悟这里运用这种句式、这种修辞格、这种论证方法的妙处。这就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学“活”了,也真正发挥了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 五、加强一个联系
13、 语言是反映生活的,又是为生活服务的,语言与生活密不可分。学龄前儿童学口语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而传统语文教学失败的教训之一,也正是严重脱离生活,学不管用,学用脱节。我们在学校里教语文课,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语言,难免有脱离生活的弊端。为此,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具体做法有两个方面。其一,在课堂教学生学语言,要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语言的深层含义,特殊情味,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揣摩,去体味。在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其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接触生活,体察生活,在实际
14、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并运用语言服务于丰富多彩的生活。 六、建立一套常模 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应该有一套体现自身特点的常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几年来的摸索,我们认定其结构是: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第一步,让学生通过听、看、读、说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的体裁、的风格、的情感、的质地、的气势、的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第二步,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语感。如让学生
15、通过比较、推敲、品味,从语音文字方面,遣词造句方面,标点格式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恰当度;从概念方面,判断方面,推理方面,领悟语言的逻辑严密感;从适应语境方面,语体要求方面,领悟语言的得体感;从整体组合方面,材料搭配方面,语言表达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和谐感;从的情感方面,质地方面,气势方面,韵味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第三步,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段落,交流感悟心得,撰写语感随笔,完成课后有关揣摩语言的练习,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第四步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七、设置七种课型
16、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可设置以下七种课型:1.语言教读品味课。选择语言典范、语感因素强的重点篇章,指导学生品读、体味。这种课型,虽然也以学生自读活动为主,但它有“教读”性质,也就是说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还要作示范的语感分析,还要向学生传授品味语言的方法等等。2.语言自读涵泳课。选择语言比较典范而难度不大的篇章,组织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凭借“教读”所得,自去体味,自去涵泳,自去作语感分析,自去写语感随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心得,讨论疑难问题。3.语言鉴赏陶冶课。选择语言典范的文艺作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鉴赏语言,陶冶语感。4.书面语言
17、实践课。除了课本所列的作文训练,还可与课外活动结合,另行设计适应社会需要的书面语言应用训练。5.口头语言实践课。除了课本所列的听说训练,还可与“活动课”结合,另行设计创设情境的口语交际训练。6.语言基础训练课。包括课本所列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及相关的技能训练。7.语言能力测评课。包括平时的单项测评和阶段性的综合测评。测评偏重于语言能力考察。 八、运用多种方法 实行语感教学,进行语感训练,可运用下列四种方法:1.美读感染法。根据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朗读出来。通过这样的美读,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2.比较揣摩法。对课文的标点、字词
18、、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3.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 “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4.切己体察法。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九、培养三项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抓住一个根本,遵循一条途径,注重两个方面,把握四个“结合” ,加强一个“联系” ,建立一套常模,设置七种课型,运用多种方法,培养三项能力,是我们对“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的初步构想。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