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校名 推荐5.1.5景泰蓝的制作共2 课时第 2 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一、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生产过程的特点, 按照生产程序, 准确使用术语, 有详有略地说明比较复杂的生产过程的写法。2. 学习课文多种样式综合运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诠释说明和比较说明。3. 了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 : 以景泰蓝制作工序为顺序,有详有略逐一说明。2. 难点 : 本文的多种说明方法。三、教学时数 : 两课时四、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1、同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工序,作者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写其他?明确: 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详尽地体
2、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精细、操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这两道最重要,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这两道工序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不为别人所熟知的。2、景泰蓝的制作顺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电镀,作者在说明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作者为什么不将掐丝和点蓝放在前面突出强调,而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呢?明确:这样写符合事物自身特点。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人们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来认识事物的。通过表格, 我们已经了解到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是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 并根据表达需要,详写了掐丝和点蓝。详写部分既说明了些什么,又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这就为详写提供了充分的内容,为了使读者易于接
3、受,还综合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样对繁复的工艺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种写法启示了我们: 顺序说明不仅可以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 ( 课文中制作的工艺程序 ), 而且可以按照人们的认识过程 ( 课文中对这一制作过程及原理的了解 ) ,同时,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这使我们懂得了,顺序说明的内容构成并不局限于过程的繁复记录,完全可以有丰富充实的多方面材料。3、分析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课文运用了诠释 ( 说明、解释 ) 说明法、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诠释是运用得最多的方法,因为要对一道工序的制作情况特别是有关原理作出介绍,诠释是必不可少的。就
4、拿景泰蓝这个名称来说,十自然段作如下诠释“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 , 就此叫开了 ( 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 。这种物品从明朝景泰年间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流行, 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由设问引出, 先落实“蓝”字,再解释“景泰”含义,中间还穿插了“发蓝”这一旁证材料。第十四自然段对“烧蓝”工序,十五段对“平整”的技术要求的诠释,都是既准确又明白的。1名校名 推荐打比方 ( 比喻 ) 说明使抽象与生疏的问题具体化, 十五自然段用画家的颜料来比喻点蓝工人的色料。作比较说明,第三自然段把“制胎”工
5、序与“铜器作”里打制铜器作比较,突出一个“胎”字; 第七段拿“掐丝”和“刺绣、 刻丝、象牙雕刻”等手工艺品比较,异中求同地强调了这些“密集”劳动“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的特点。第四自然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有: “作解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在说明第二步工作“掐丝”时, 综合运用了上述多种说明方法,第一句话提出“掐丝”这个概念后,马上就给它作解释说 : “就是拿扁铜丝 ( 横断面是长方形 ) 粘到铜胎表面上。”接着以粘一棵柳树为例,具体说明是怎样“不用在铜胎上打稿”而“自由自在地”在铜胎上粘出各种图画来的。在举例说明时, 又把柳树的叶子比做括号,说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非常形
6、象、 贴切。最后又把掐丝工人的这种工作与刺绣进行比较,说“他们简直是在刺绣”。这样多种说明方法互相补充配合,使“掐丝”这道关键工序说明完整,具体而翔实了。4、准确使用术语:在介绍各道工序的时候,作者还运用“掐丝”“点蓝”“烧蓝”“打磨”等术语。这些术语的使用都是必要的和准确的。因为:1. 可以避免说外行话;2. 术语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 最能准确地概括某一道工序的特点和内容的语言,恰当使用术语, 能够使说明的语言更精炼; 3. 正因为术语能够准确而精当地概括那道工序的特点和内容,正确使用术语,能使文章眉目清楚,读者也容易把握这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本文每一道工序都用一个术语加以概括,除点蓝之外, 都能确切地说明这一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 即使是“点蓝”虽已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在涂色料的工作的全部内容,但经作者解释之后,人们还是能了解这一传统叫法过去和现在的实际意义。作业 : 思考和练习 体会文章在说明方法的运用和语言方面的特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