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 中国首次海城天然气水合物 (可燃冰 )试采成功,成为全球第一个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开采困难重重,原因之一是可燃冰极不稳定易爆炸,大甲烷气体涌入大气层,会产生比二氧化碳更为严重的温室教应。置换法是开采方法之一,将CO2 液化后进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沉入海底,因CO2 较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问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置换出来。(1)甲烷属于 _ (填有机物 ”或无机物 ”),其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2)甲烷燃烧是将化学能主要转化为_,甲烷燃料电池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_能。(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A 开采可燃冰不会产生环境问
2、题B二氧化碳水合物的密度比水小C 可燃冰比二氧化碳水合物稳定D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清洁燃料(4)可燃冰的微观构成为46 个 H O 分子形成8 个笼,有6 个笼中每个笼容纳了1 个 CH 分24子,余下 2 个笼每个容纳1 个 H2O 分子,则可燃冰中H2O 与 CH4 的分子数之比是_。(5)一定条件下,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产物都是常见双(两 )原子分子,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答案】有机物25% 热能 电D 48:6 CH422+CO2H +2CO【解析】4100% 25%;(1)甲烷是有机物 ;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 2)甲烷燃烧是将化学能主要转
3、化为热能;甲烷燃料电池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 A、可燃冰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错误;B 、二氧化碳水合物的密度比水大,故错误;C、二氧化碳的水合物比可燃冰稳定,故错误; D、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清洁燃料,正确。故选 D。(4)由题可知,该可燃冰中有 48 个水分子, 6 个甲烷分子,故可燃冰中 H2O 与 CH4 的分子数之比是 48:6=8:1(5)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CH4+CO22H2+2CO;2 小明在做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查阅资料)(1)
4、 6H2 SO4(浓) +2FeFe2( SO4)3 +6 H2O +3SO2( 2) SO2 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进行猜想)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可能有二氧化硫。(实验探究)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并将E 中收集到的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爆鸣实验。请帮助小明完成下表:实验现象A 中硫酸浓度B 中品红溶液实验一98%_实验二45%稍有褪色实验三25%_A 中生成气体D 中品成分爆鸣实验红溶液不褪色无爆鸣声只有 SO2不褪色有爆鸣声_不褪色_只有 H2(实验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不同,当硫酸浓度达到足够大时,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硫
5、。(交流反思)(1)写出实验三中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写出实验二中发生爆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2)实验一中 C 装置的作用是 _ 。(拓展延伸)小明又将 A 装置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改过。试分析增加的导管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 _ 。该导管所起的作用是 _ 。【答案】褪色有 SO2 和 H2不褪色有爆鸣声Fe+H2SO4=FeSO4+H22H2+O2点燃2H2O除去二氧化硫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平衡试管内外的压强,防止停止加热时液体倒吸【解析】【分析】【详解】实验一:根据资料,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那么试管中的品红会褪色;实验二:根据现象 “有爆鸣声,说明生成了氢气
6、,品红褪色了,说明是了二氧化硫;实验三:只生成了氢气,没有生成二氧化硫,故试管中的品红不会褪色,生成了氢气,移近火焰会产生爆鸣声;交流反思 (1)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Fe+H2SO4=FeSO4+H2;把氢气靠近酒精灯火点燃焰产生爆鸣声是由于氢气发生了燃烧:2H2 +O22H2O;(2)装置 B 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C 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D 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是否吸收完全;拓展延伸 改进后的装置将生成的气体从试管侧边的导管导出,故导管伸入液体中的意义是防止生成的气体向外逸出;该导管的主要作用是平衡试管内外的压强,防止停止加热时液体倒吸。【点睛】3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
7、做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忘记加入指示剂,为探究反应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又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假设猜想)猜想一:溶质是CaCl2;猜想二:溶质是 CaCl2 和 Ca(OH)2猜想三:溶质是 _ ; 猜想四:溶质是 CaCl22、Ca(OH) 和 HCl(资料) CaCl2 溶液呈中性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_是错误的,理由是_ ;(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_实验一猜想二不成立中,滴入酚酞溶液再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与另实验二_猜想三成立一只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交流反思)边巴同学认为,只用下列一种试剂_(填序号),也
8、可以得出CaCl2,故填写:碳上述猜想三成立。AgNO3 Fe2O3 NaOH(拓展延伸)(1)在判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_;(2)写出实验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3)倾倒猜想三的废液前,可向废液中加入足量 _并过滤,才能使废液中的溶质只含有 CaCl2。【答案】 CaCl2 和 HCl 四 氢氧化钙和氯化氢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酚酞溶液不变红有气泡产生 反应物是否过量Fe+2HCl=FeCl 2 +H 2碳酸钙【解析】【详解】(1)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成分,有三种可能:第一、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生成物溶质氯化钙,第二、其中一种反应物过量,溶液中溶
9、质为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第三、另一种反应物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故填写:CaCl2 和 HCl;(2)猜想四不合理,因为氢氧化钙和氯化氢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故答案为:四,氢氧化钙和氯化氢不能共存,会发生反应;(3)滴入酚酞溶液,结论为猜想二不成立,说明溶液中没有显碱性的物质,故现象为:酚酞溶液不变红,填写:酚酞溶液不变红;(3)猜想三成立,说明溶液中溶质为CaCl2 和 HCl,当加入铁粉时,铁粉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故填写:有气泡产生;(4)、猜想一、二、三种都有氯化钙,加入AgNO 后,都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故不3符合题意;、 Fe2O3 只与稀盐酸反应生成黄色溶液,猜想
10、三有HCl,可以得出猜想三成立,故符合题意;、 NaOH 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得出猜想三成立,故不符合题意;(5) 判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故填写:反应物是否过量;(6)实验二是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 2 +H 2(7)因猜想三中有氯化氢,倾倒猜想三的废液前,可向废液中加入足量碳酸钙并过滤,使氯化氢转化为氯化钙,过滤掉多余的碳酸钙,才能使废液中的溶质只含有酸钙。【点睛】该题为实验探究中的探究物质成分题,解题关键是:三种猜想的确定(生成物必须有,反应物只能过量一种),验证猜想时要找几种猜想
11、中不同的物质验证,相同的物质不用验证。4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这瓶无色溶液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猜想与假设)该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初步分析)( 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是_溶液。( 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取少重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 静置后,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B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
12、淀产生大量气泡,沉淀全部溶解(实验结论)(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填化学式),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实验反思)( 4)玉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实验操作实验现象_(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她采用_测量溶液的pH值_7(填、=、),则结论与以上同学一致。【答案】氯化钠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1碳酸钠1,故不会是碳酸氢钠Na2CO3 +BaCl2=BaCO3 +2NaCl
13、 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或有气泡产生),该瓶无色溶液是硫酸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pH 试纸【解析】【分析】【详解】(1)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不含有氧元素,故一定不会是氯化钠溶液;(2)此标签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2,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为NaHCO3,硝酸钠的化学式为 NaNO3,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和硝酸钠 ;( 3)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但是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滴加盐酸不会出现溶解的情况,故不会是硫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湖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能溶于盐酸且产生气体,故该瓶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反
14、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BaCl2=BaCO3 +2NaCl;( 4)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钠不能与盐酸反应,故可以直接向溶液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故填: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或有气泡产生),该瓶无色溶液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是硫酸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5)用 pH 试纸可以测量溶液的pH 值,根据pH 7 为碱性。5( 9 分)操作和保存药品不当,标签常常易损毁。现有四瓶溶液的试剂标签已破损(如下图),但是已经知道这四瓶试剂是NaOH、 Ca( OH) 2、 Na2 CO3、 KCl溶液中的一种,某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
15、四瓶破损标签溶液成分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另外药品只提供盐酸和酚酞溶液):(提出问题)标签已经破损的四瓶溶液分别是什么溶液?(实验探究1)第 瓶试剂肯定是:(写化学式)。(实验探究2)兴趣小组对瓶溶液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序号123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 瓶溶液少量酚酞试液不能将其中于三支试管中,分别的一种溶液鉴别出来加入酚酞试液再取 瓶溶液少加入了 溶液的试管量于另外三支试管中中; 瓶溶液为23Na CO分别加入溶液其余两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加入了 溶液的试管取 瓶溶液少量于 瓶溶液为中;两支试管中,分别加 瓶溶液为加入了 溶液的试管入溶液Ca(OH)2中;(反思与交流)为了防止标签发生破损,
16、我们在倾倒溶液时应注意:。【答案】【实验探究1】 KCl【实验探究2】序号 1:三瓶溶液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序号 2: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序号 3: Na2CO3 无明显现象产生白色沉淀NaOH【反思与交流】倾倒药品时,标签应向手心【解析】试题分析:【实验探究1】根据瓶塞来判断,因为NaOH、 Ca( OH) 2、Na2CO3 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中都有a,所以第 瓶试剂肯定是:KCl【实验探究2】序号 1:因为 NaOH、Ca( OH) 2、Na2CO3 这三种溶液都显碱性,故实验现象为:三瓶溶液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序号 2:根据碳酸盐的化学性质,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故加入的是稀盐酸溶液,实验现象
17、为:产生大量气泡,结论为 瓶溶液为Na2CO3序号 3:为了鉴别NaOH 和 Ca( OH) 2 这两种碱,必须抓住两者化学性质的不同,故取 瓶溶液少量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2 3NaOH 溶液,则无明显现象,若是2溶CO 溶液;若是Ca(OH)液,发生反应: Ca( OH) 2+Na2CO3 =CaCO3 +2NaOH,故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反思与交流】为了防止标签发生破损,故在倾倒溶液时应注意:倾倒药品时,标签应向手心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化学性质6 实验室中有一瓶标签破损的固态铵盐,它可能是NH4Cl、 NH4NO3、 NH4HCO3、 (NH4)2SO4中的一种,请利用
18、下图所示的溶液进行实验探究。(提出猜想)猜想:该铵盐是NH4Cl猜想:该铵盐是_猜想:该铵盐是NH4HCO3猜想:该铵盐是(NH4)2SO4(实验探究)步骤一: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没有嗅到强烈的氨味,加入适量水溶解得到无色液体,选用图中的 _溶液滴入试管中,无气泡放出,则猜想不成立。步骤二:在步骤一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图中的Ba(NO3)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猜想_不成立。步骤三:另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配成溶液,滴加图中的_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猜想 _成立。(拓展应用)铵盐可作氮肥,它会与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硝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所
19、以在农业生产中,为避免降低肥效,铵态氮肥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答案】 NH4 3硝酸银 43332NO 稀盐酸(或 HCl)NH NO +NaOH=NaNO +NH +H O【解析】【分析】【详解】它可能是 NH4Cl、 NH4NO3、 NH4HCO3、(NH4 )2SO4 中的一种,其余三种猜想已给出,所以猜想是 NH4NO3实验探究:步骤一:根据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没有嗅到强烈的氨味,加入适量水溶解得到无色液体,滴入这种溶液无气泡放出,题中结论是:该样品中不含碳酸氢铵,故滴入的是:稀盐酸。步骤二: NH4Cl、 NH4NO3、 NH4HCO3、 (NH4)2SO4 中只有 (NH4)
20、2SO4 能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其余三种都不能和硝酸钡反应,因为实验现象是没有白色沉淀生成,故猜想不成立;步骤三:稀盐酸和硝酸钡都已用过,只有硝酸银没有使用,且硝酸银和硝酸铵不反应,但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铵,故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猜想成立。拓展应用:硝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硝酸钠、氨气和水,其化学方程式是: NH4NO3+NaOH=NaNO3+NH3 +H2O。7 潜水器中可使用过氧化钠(Na2O2)固体做供氧剂,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是: 2Na2O2+2CO22Na2CO3+O2,为验证该反应产物,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
21、究。(查阅资料)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设计实验)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忽略稀盐酸的挥发)。(1)装置 A 中标号仪器名称:_, _。(2)装置 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装置 B 的作用是 _。(4)为防止装置 E 收集的氧气中混有二氧化碳,装置D 中盛放的试剂是 _溶液。(5)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物步实验操作实验现实验结论骤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置E 中_产物中有氧气反应后取装置 C 中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完全溶解_固体中有未反应的过氧化钠向步骤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体产_产物中有碳酸钠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答案】分液漏斗
22、锥形瓶CaCO3 +2HCl=CaCl 2 +H 2O+CO 2吸收水蒸气氢氧化钠 木条复燃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析】【分析】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详解】(1)装置 A 中标号仪器名称:分液漏斗,锥形瓶。(2)装置 A 中反应是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 +2HCl=CaCl 2 +H 2O+CO 2。(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装置B 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为防止装置E 收集的氧气中混有
23、二氧化碳,装置 D 中盛放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5) 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步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骤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置E 中木条复燃产物中有氧气有气泡产固体中有未反反应后取装置 C 中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完全溶解生应的过氧化钠向步骤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体澄清石灰产物中有碳酸水变浑浊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钠【点睛】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24、,说明是氧气。8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 ”后 ,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 1: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 Na2 3和 HClCO猜想 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猜想 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 HCl猜想 4:废液中的溶质是_。(讨论与交流)小明认为猜想I 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实验与结论)(1)小亮同学为验证猜想色,于是小亮认为猜想3,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不变3 正确。你认为他的结论_ (填 “正确 ”或 “错误 ”),理
25、由是_。请你另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3: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_猜想3 正确(2)验证猜想4,可选择的试剂有 _。A 酚酞溶液B 氢氧化钾溶液C 稀硫酸 D 氯化钡溶液(拓展与应用)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 和 HCl,根据盐酸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 _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 固体。【答案】 NaCl、 Na2 3232取CO 2HCl+ Na CO =2NaCl+CO+HO 错误 只含 NaCl 时也不変色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打磨光亮的镁条(合理即可)产生气泡(合理即可)ACD蒸发【解析】【猜想与假设】猜想 4:根据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其中
26、的生成物及反应物是否过量分析解答;【讨论与交流】根据HCl 和 Na2CO3 不能共存解答 ;【实验与结论】 (1)根据酸性和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解答;根据猜想 3 中含有稀盐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分析解答;(2) 根据碳酸钠的性质分析解答;【拓展与应用】根据蒸发结晶解答 。【猜想与假设】猜想4: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猜想 4: NaCl、Na2 3;【讨论与交流】小明认为猜想I 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CO他的理由是2HCl+ Na2 32(1) 结论错误;理由是稀盐酸CO =2NaCl+CO +H O;【实验与结论】显酸性 ,氯化钠溶液显中性 ,都不能使酚酞溶
27、液变红,故只含 NaCl 时也不变色 ;实验步骤: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打磨光亮的镁条;实验现象 :产生气泡 ;( 2)A、加入酚酞试液时,如果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正确 ; B、加入氢氧化钾溶液时,无明显现象 ,错误; C、加入稀硫酸时,如果产生气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正确; D、加入氯化钡溶液时,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正确。 故选ACD。【拓展与应用】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 和 HCl 时,由于盐酸易挥发,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蒸发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 固体。9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A、B 两个实验(1) B 实验中
28、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 2) A、 B 两个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加入一纯净的烧杯中(如图 C 所示),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猜想)小明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44SO、CuSO ;小光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4SO 、NaOH;小英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Na2SO4、CuSO4、 H2SO4;你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_(讨论)你认为 _的猜想一定不合理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_的猜想,理由是 _ (实验)若小光的猜想正确,请完成下表的方案实验步骤预想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滴入_
29、小光的猜想正确【答案】 2NaOH+H2SO4=Na2SO4+2H2O Na2SO4 小英 小明 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酚酞溶液 无色溶液变红色【解析】【分析】【详解】(1)氢氧化钠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填:2NaOH+H2SO4=Na2SO4 +2H2O;( 2)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故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故填:Na2SO4;由于烧杯中含有蓝色沉淀氢氧化铜,而氢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硫酸铜,故一定不会含有硫酸,所以小英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若滤液是无色的,则小明的猜想不正确,故填:小英,小明
30、,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小光的猜想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可以使用酚酞试液来证明,故填:实验步骤预期的实验现象酚酞溶液无色溶液变红色10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瓶敞口放置氢氧化钙固体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该瓶药品的化学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 (1)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猜想假设 猜想一 :Ca(OH)2猜想二 :_猜想三 :CaCO3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 1g 样品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静烧杯底部有较多固体未溶解样品
31、中含有 CaCO3置(2)取实验 (1)中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_2样品中含有 Ca(OH)23 滴无色酚酞试液得出结论 甲同学认为猜想二正确。反思交流 (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他认为猜想 _也可能正确 ,原因是 _。(2)丙同学认为要想验证猜想二正确,还需做如下实验 :取实验 (1)中未溶解固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如有 _,则猜想二正确。拓展提升 要想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除需验证有生成物以外,还应考虑反应物是否_。【答案】 Ca(OH)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一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未溶解固体可能2 和 CaCO3只含氢氧化钙气泡产生 .有剩余【解析】本
32、题通过氢氧化钙变质探究实验考查了碱的性质,碳酸根离子的检验等。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猜想假设: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和水。若没有变质,则固体成分是Ca(OH)2,部分变质固体成分是 Ca(OH)2 和 CaCO3的混合物,若完全变质固体成分是CaCO3,所以猜想二是Ca(OH)2 和 CaCO3;实验验证:若样品中含有Ca(OH)2, Ca(OH)2 溶液呈碱性 ,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实验(2)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反思交流: (1)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 ,他认为
33、猜想一也可能正确,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未溶解固体可能只含氢氧化钙;(2)若猜想二正确,固体中含的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可用盐酸来检验 。 丙同学认为要想验证猜想二正确,还需做如下实验 :取实验 (1) 中未溶解固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如有气泡产生,则猜想二正确;拓展提升:根据上述探究可知,要想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除需验证有生成物以外,还应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11 某废液 M 可能含有 NaCl、 NaOH、 Na2CO3、 Na2 SO4 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资料信息)物质NaClNaOH常温下溶液的pH713(探究过程)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步骤一:取适量废液M 于试管无色酚酞变红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步骤二:重新取适量废液M有气泡产生,产生的于气体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酸。浊步骤三:再重新取适量废液M 于试管中,先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再滴加过量的有白色沉淀_溶液,静置。Na2CO3Na2SO4117实验结论有同学认为废液M 中一定含有NaOH。请你对该结论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废液 M 中一定含有 _。判断依据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