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一、概念: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症的药物,称平肝熄风药,简称平肝药。二、作用及适应证1 、平肝潜阳: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2 、息风止痉: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三、分类:1 、平抑肝阳药2 、息风止痉药四、配伍规律:1 、属阴虚阳亢者:滋养肾阴药(益阴以制阳)2 、肝火上炎者:清泻肝火药3 、兼有神志症状者:安神药4 、兼有窍闭神昏:开窍药5 、阴亏血虚之肝风内动:补养阴血药6、热极生风之肝风内动:清热药7 、脾虚慢惊:补气健脾药五、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寒凉居多,但也有偏于温燥的,应区别应用。脾虚慢惊者,不宜寒凉之品,阴亏血少者,忌用温燥之品。六、
2、现代研究1、镇静、抗惊厥作用:能制止实验性癫痫的发生,可使实验动物自主活动减少,并能增强中枢抑制制剂的作用。2 、有降压作用,并改善头痛、头晕等症状。其平肝潜阳的功效,似与降压、镇静、镇痛等综合作用有关。3 、解热、镇痛作用。1第一节平抑肝阳药一、药性特点本类药物多为介类及矿石类药物,有质重潜降之性,入肝经,有平肝潜阳之性,古有“介类潜阳,虫类搜风”之说。二、作用及适应证平肝潜阳: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2 石 决 明首载于名医别录,因本品附石而生长,功能祛翳明目,故名。来源: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多分布于沿海地区。炮制:生用或煅用。饮片:饮片均已找碎成不规
3、则块状,且多为统装货,以个均匀、壳厚、光底、壳内面有珍珠样光泽者为佳。【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经。【功效应用】1、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本品咸寒清热,有平肝阳、清肝热之功,为凉肝、镇肝之要药。2、清肝明目:( 1)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2)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3)肝肾阴虚之目暗昏花。【用法】 入汤剂宜打碎先煎。【临床报道】治疗高血压病:用生石决明、丹参、刺蒺藜、夏枯草各 30 克,车前子 45 克,每日 1 剂,连服 45 天为 1 疗程。3 珍 珠 母首载于本草图经来源: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 蚌科动物三角帆蚌或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的贝壳。炮制: 生用。饮片:
4、为不规则的薄片,凹凸不平,大小不一,厚 15mm。表面黄玉白色、淡黄褐色或银灰白色, 常具彩色光泽。凹入面平滑细腻;凸面常可见生长层纹, 并可片片剥离。质脆,折断时成粉屑或小片状,半透明。气微,味淡。饮片以片大、有光泽、质松脆者为佳。【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经。【功效应用】1、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2、清肝明目:( 1)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2)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3)肝肾阴虚之目暗昏花。3 、镇心安神: 心悸失眠。4 牡 蛎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来源: 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等的贝壳。分布于沿海地区。炮制:生用。饮片:饮片均已打碎成不规则块
5、状,且多为统装货,以厚实、壳面无附着物、内面光洁者为佳。【性味归经】 咸、涩,寒。归肝、肾经。【功效应用】1、平肝潜阳:( 1)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 (镇肝熄风汤)。(2)热病伤阴、虚风内动之四肢抽搐。2、软坚散结:(1)瘰疠、痰核等。(2)癥瘕积聚。现用于肝脾肿大。3、收敛固涩: 各种滑脱证。4 、制酸止痛(煅用):胃酸过多、胃溃疡等。【用法】入汤剂宜打碎先煎。 收敛固涩煅用,其余生用。【药理作用】1 、有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衰等药理作用。2 、抗胃溃疡作用:3 、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和具有抗白细胞下降的作用。【临床报道】1 、治疗渗出性胸膜炎:
6、煅牡蛎 30 克,泽泻 15 克,葶苈子 15 克,商陆根 6 克,瓜蒌根 30 克,海藻 15 克,红参 10 克、当归 10 克、黄芪 15 克。2 、治疗过敏性紫癜:每日用生牡蛎 90 克,加水 2000ml,煎成600ml,分 3 次温服,儿童酌减。治疗30 例,治愈 26 例,未愈 4 例。5 龙骨与牡蛎功效应用的异同点共同点:龙骨与牡蛎均具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 如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自汗、盗汗、崩漏、带下等证,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点:龙骨主入心经,具有镇惊安神作用,用于神志不安,心悸、失眠、惊痫癫狂等证,煅龙骨外用收湿敛疮,用于湿疮湿
7、疹;牡蛎咸寒,具有软坚散结作用, 用于瘰疬、痰核、癥瘕积聚等证。6 赭石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来源: 为氧化物类刚玉族赤铁矿的矿石,主含三氧化二铁。炮制:生用。饮片:呈不规则的扁块,大小不一。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表面附有少量红粉,有的具金属光泽;一面有圆形乳头状突起,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 质坚硬,不易砸碎。断面显层叠状,且每层均依“钉头”而呈波浪状弯曲。气微,味淡。以红棕色、断面层次分明、每层有“钉头” 、无杂石者为佳。【性味归经】苦、寒。归肝、心经。【功效应用】1、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镇肝熄风汤)本品为矿石类药物,质重沉降,长于镇潜肝阳,又善清肝火,
8、故为重镇潜阳常用之品。2、重镇降逆 :(1)嗳气、呕吐、呃逆。(旋复代赭汤)(2)肺肾两虚之虚喘。3、凉血止血: 血热吐衄、崩漏。【用法】 入汤剂宜打碎先煎。【使用注意】1 、孕妇慎用2 、不可长期服用。【药理作用】1 、能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新生,其有效成分是本品经还原后生成的容易被机体吸收的可溶性亚铁盐, 故本品常用于小儿营养性铁血性贫血。2 、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7 蒺藜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来源: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炮制: 生用或盐水炙用。饮片:为 5 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直径712mm。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状,长36mm;背部黄绿色、
9、隆起,有纵棱及众多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 对。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质坚硬。无臭,味苦、辛。饮片以大小均匀、饱满坚实、背面色淡绿色者为佳。【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肝经。【功效应用】1 、平肝疏肝:(1)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2、祛风明目:( 1)风热目赤肿痛。( 2)风疹瘙痒,白癜风。8 罗 布 麻首载于救荒本草,名泽漆。 1952 年在新疆罗布平原发现大面积本植物,又其植物纤维为优质麻, 遂定名为“罗布麻”。来源: 为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的干燥叶。炮制: 生用。饮片: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状披针形或卵圆状披针形, 长 25cm、宽
10、0.52cm,淡绿色或灰绿色, 先端钝,有小芒尖,基部钝圆或楔形,边缘具细齿,常反卷,两面无毛,叶脉于下表面突起;叶柄细,长约 4mm。质脆。气微,味淡。以身干、色淡绿,无杂质者为佳。【性味归经】甘、苦,凉。归肝经。【功效应用】1 、平肝潜阳,清热: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2、利尿: 水肿,小便不利。 临床多用于高血压病,有较好疗效。【用法】 肝阳上亢者用叶片,治疗水肿多用根。【使用注意】不宜过量和长期服用, 以免中毒。(罗布麻叶无毒性,但根含强心苷,故有一定的毒性。 )【药理作用】1 、对高血压者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但不降低正常血压,对血压偏低者还能起到升压的调节作用,此为其他降压药不能比拟
11、的。2 、利尿作用3 、罗布麻根含强心苷,具有强心作用。【临床报道】 治疗高血压病: 每日用罗布麻叶 36 克用开水冲泡当茶饮,共治疗 596 例,有效率为 88.6%。9第二节息风止痉药一、药性特点本类药物多为虫类, 入肝经,古有“介类潜阳,虫类搜风” 之说。二、作用及适应证1、息风止痉: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2、平肝潜阳: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10 羚 羊 角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来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雄兽的角。主产于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原苏联产量大。多为野生。炮制: 生用。药材: 药材呈类长圆形,略弯曲,长1533cm,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角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
12、色斑纹,通体光润如玉,无裂纹;老角则有细纵裂纹,除角尖端部分外,有 1020 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 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环脊的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类圆形,直径 2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占全角长的 1/31/2,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外面角鞘内凹沟紧密嵌合,横切面观,其接合处呈不规则锯齿状。除去骨塞,角的下段成空洞状。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有 1 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质坚硬,难折断。无臭,味淡。饮片:饮片有薄片、刨片、角丝、角粉等规格。以色白、光润、有血丝、无裂纹者为佳。【性味归经】 咸、寒。归肝、心经。【功效应用】1、平肝息风:(
13、 1)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2)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2、清肝明目: 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肿痛。本品清肝火力强,只用于肝火目疾。3 、清热解毒:温热病之壮热神昏、热毒发斑。另外:清肺止咳:肺热咳喘【用量用法】13 克,入煎剂应单煎2 小时以上,取汁服。或研粉服,每次0.3 0.6 克。11【药理作用】1 、镇静与抗惊厥作用:2. 解热作用3 、镇痛作用12 牛 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来源: 为牛科动物黄牛的的干燥胆结石。习称“天然牛黄”。天然牛黄:色黄,涂于指甲上能染成非常鲜明的黄色,经久不褪。人工牛黄:牛或猪的胆汁,经人工提取出胆酸、胆红素、无机盐等,
14、加工制造而成。人工培植牛黄:依据天然牛黄的成因机理, 在牛胆囊内植入异体,使之形成结石。炮制: 生用。【性味归经】 苦、凉。归肝、心经。【功效应用】1、息风止痉: 温热病及小儿惊风之壮热神昏、痉挛抽搐等。朱砂、钩藤等:牛黄散。2、化痰开窍: 温热病热入心包、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蒙蔽心窍所致的神昏闭证。配伍冰片、麝香等,(安宫牛黄丸)3、清热解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疽肿毒等。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等。【用量用法】 入丸散剂,每次0.2 0.5 克。【使用注意】1. 非实热证不宜用。2. 孕妇慎用。【现代研究】一、化学成分 :牛黄含水分 3.28%6.92%,胆酸,脱氧胆酸,胆醇,胆色素维生素
15、D,及各种氨基酸。二、药理作用:1 、镇静、抗惊厥作用:2 、解热作用:牛磺酸对发热动物的体温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133 、强心、降压作用。4 、利胆作用。5 、抗炎、抗感染作用。现用牛黄的各种剂型(安宫牛黄丸,清开灵) ,治疗各种急性热病,疗效较好。14 钩 藤首载于名医别录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带钩藤茎。 主产于长江以南至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多为野生。炮制: 生用。饮片: 为带钩或不带钩的茎枝小段,呈圆柱形或类方形,长23cm、直径 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时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2 个向
16、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 ,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凸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 髓部黄白色或中空。 无臭,味淡。饮片以梗细、钩多、色紫红、含钩藤总碱高、无枯枝钩者为佳。【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肝、心包经。【功效应用】1 、息风止痉: 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本品有缓和的息风止痉作用,又善于清肝热,为治疗肝热,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常用药。2 、清热平肝: 本品既清肝热、又平肝阳。(1)肝火上攻之头痛、眩晕。夏枯草、龙胆草等(2)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天麻、菊花、石决明。 本品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临床
17、应用于高血压而有肝热或肝阳上亢者。【用法】 不宜久煎,一般不超过 20 分钟(钩藤碱加热后易被破坏)。但也有报道认为,钩藤煎煮 35 分钟,此时煎出液中钩藤碱的煎出率为最大。【现代研究】15一、化学成分: 钩藤中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有钩藤碱、异钩藤碱柯诺辛因碱等。二、药理作用1 、降压作用:钩藤各种剂型,对各种动物的正常血压和高血压都有降压作用。2 、镇静和抗惊厥作用:钩藤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无催眠作用。能制止豚鼠实验性癫痫反应的发生,停药后恢复治疗前状态。钩藤对小鼠有抗惊厥作用,与牛膝配伍有协同作用。3 、平喘作用4 、降血脂作用:【临床报道】1 、治疗偏头痛:钩藤、全蝎、紫河车各 18
18、克,共研细末装胶囊(每粒 0.3 克),每服 3 粒,每日 3 次。用此方治疗 26 例,均于服药12 小时内头痛渐趋缓解,48 小时后疼痛明显减轻,继则疼痛消失。2、治疗小儿夜啼:钩藤、蝉蜕各3 克,薄荷 1 克,煎服,每日1 剂,连服 23 剂。观察 18 例,结果治愈 17 例。16 天 麻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赤箭” ,天麻之名始见于雷公炮炙论。来源: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冬春季节采挖,冬季茎枯时采挖者,称“冬麻” ,质量优良;春季发芽时采挖者名 “春麻 “,质量较差。 原为野生, 现有栽培。炮制: 生用。药材: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
19、,野生者多肥而圆,家种者多瘦而长。长 315cm、宽 26cm、厚 13 cm。去净粗皮,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具纵皱纹及多轮横环纹。 一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习称“鹦哥嘴”;或残留茎基,故又习称“红小辫” 。另一端有凹入的脐形疤痕,习称“肚脐眼” 。质坚实,不易折断。饮片:饮片多为纵切薄片,断面略平坦,角质状,半透明,牙白色或棕黄色,间有空心。嚼之发脆,有黏性,气特异,味甘、微辛。以片大、肉肥壮、色黄白、质坚实、无空心者为佳。【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功效应用】1、息风止痉: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本品甘润,药性平和,可用于各种原因的肝风内动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1)小儿急惊风。(2)
20、小儿慢惊风。(3)破伤风。天南星、白附子、防风,(玉真散)2、平肝潜阳:(1)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钩藤、石决明等,(天麻钩藤饮)(2)风痰上扰之头痛、眩晕。半夏、白朮等,(半夏白术天麻汤)3 、祛风通络:本品既可息内风,有可祛外风。17(1)风湿痹痛。(2)手足不遂、肢体麻木。川芎等,(天麻丸)现用 20%的天麻针剂,肌肉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止痛效果颇佳。【现代研究】一、化学成分主含天麻苷。二、药理作用:1 、镇静、安眠作用:2 、抗惊厥作用:3 、镇痛作用:实验证明,人工培养天麻与野生天麻均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野生天麻作用较强,且止痛持续时间久。4 、降压作用:5 、抗炎
21、作用:【临床报道】用天麻素注射液,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神经衰弱,眩晕症、神经性疼痛、耳聋耳鸣等。【鉴别用药】天麻,钩藤均能平肝息风,潜阳,对于肝风内动之抽搐痉挛,眩晕,头痛等常相须为用。 但天麻甘平,质润多脂,清热之力不及钩藤,功偏平肝息风兼止痛, 为治肝风抽搐及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眩晕常用之品。钩藤甘寒,且具轻清透达之性,长于清热息风,为治热极生风或小儿高热惊风之要药。18 地 龙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原名“白颈蚯蚓” ,又由于本品生活于土壤中,形曲似龙,又名地龙。来源: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和缟蚯蚓的全虫体。 前者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药材称“广地龙” ,后者全国各地均有
22、分布,药材称“土地龙”。多为野生。炮制: 生用。药材:(1)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长 1520cm、宽 12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 1416 环节为生殖环带,习称“白颈” ,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 色稍浅。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2)土地龙:呈弯曲的圆柱形(亦有剖开呈薄片状的),片 510cm、直径 0.30.7cm 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多皱缩不平,生殖环带多不明显。体轻脆,易折断。气腥,味微咸。饮片:饮片多切成 210cm 长的段,以大条、肉厚、完整不破碎、无泥者为佳。【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脾、膀胱
23、经。【功效应用】1、清热息风: 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本品咸寒,即熄风止痉,又善于清热定惊,故尤适用于热极生风所致惊痫抽搐。2、通络止痛:(1)痹证。尤适用于热痹。(2)气虚血滞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黄芪、川芎、桃仁、红花等, (补阳还五汤)3 、平喘: 肺热哮喘。本品可缓解支气管痉挛。近年又制成多种剂型,如地龙注射液,复方地龙注射液,喘舒宁片等,治疗支气19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 有一定的解痉、 平喘作用。4 、利尿: 热结膀胱之小便不利、尿闭不通。另外:降压:原发性高血压。【药理作用】1 、解热作用: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良好解热作用。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继而影响了体内散热与产热过程,而使
24、体温下降。地龙对各种原因的发热均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对感染性发热作用优于阿司匹林,但作用出现较晚。2 、镇静抗惊厥作用:3 、平喘作用:有舒张支气管作用,对豚鼠过敏性哮喘有保护作用。临床上对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有即刻疗效。4 、降压作用:有显著的降压作用。5 、抗血栓作用。20 全 蝎首载于蜀本草来源: 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别名: 全虫炮制: 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后用。药材:为干燥的全虫, 前半截(头、胸、前腹)呈扁平长椭圆形,后半截(后腹、尾) 6 节呈尾状。完整者长约 6cm,头、胸部呈绿褐色,腹及肢呈黄色,尾刺尖端呈褐色。头、胸部前面有 1 对较长而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后腹部末节
25、有锐钩状毒刺。体轻质脆。气微腥,味微咸。有单用后腹部者,称为蝎尾或蝎梢。以完整、色青褐或黄褐、干净、身挺、腹硬、背脊抽沟、无盐霜者为佳。【性味归经】辛,平;有毒。归肝经。【功效应用】1、息风止痉: 小儿急慢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2 、解毒散结: 疮疡肿毒、瘰疬痰核。3、通络止痛: 风湿痹痛、顽固性头痛。【用量】 全蝎 25 克。【使用注意】1 、有毒,用量不宜过大。2 、孕妇忌用。21 蜈 蚣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来源: 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炮制: 生用。药材:呈扁平长条形,长817cm、宽 0.51cm。全体由 22 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 条
26、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皱缩;足黄色或赤褐色。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臭气, 味辛而微咸。饮片以条大、 头红、身黑绿、完整者为佳。【性味归经】 辛、有毒。归肝经【功效应用】1 、息风止痉:急慢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等2 、解毒散结:疮疡肿毒、瘰疬痰核。3 、通络止痛:风湿痹痛、顽固性头痛。异:全蝎力缓,蜈蚣力强。【用量】 全蝎 25 克,蜈蚣 13 克。【使用注意】1 、有毒,用量不宜过大。2 、孕妇忌用。22 僵 蚕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 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的干燥体。别名: 白僵蚕、天虫炮制: 生用或炒用。药材:体长 25cm,直径 4
27、7cm。外表白色, 显粉性。体节明显,足 8 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棕黑色,显明亮的玻璃光泽, 内有 4 个褐色亮圈。气微臭,味稍咸。饮片以色白、肥壮、坚实而脆、断面明亮者为佳。【性味归经】 咸、辛、平。归肝、肺经。【功效应用】1 、息风止痉:肝风内动及痰热壅盛之抽搐、 惊痫。2、祛风止痛:( 1)中风之口眼歪斜,面部肌肉抽动。全蝎、白附子等,(牵正散)( 2)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及风疹瘙痒。3、化痰散结: 痰核、瘰疬等。小结1 、散结,治疗瘰疬痰核:牡蛎、僵蚕、全蝎、蜈蚣。2、降逆止呕:代赭石。3。收敛固涩:牡蛎4、清肝明目之要药:石决明。4 。凉血止血:代赭石5、即平肝又疏肝:刺蒺藜。 6。利尿:罗布麻、地龙7 、解毒:羚羊角、牛黄、全蝎、蜈蚣8 、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羚羊角9 、开窍:牛黄10 、治疗痹症:天麻、地龙、全蝎、蜈蚣2311 、平喘:地龙12 、清肝明目: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刺蒺藜)13 、镇心安神:珍珠母。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