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诊断学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分与学时: 90 学时(理论课54 学时,见习课36 学时), 5.5 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诊断学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为适应新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规模的发展,适应 21 世纪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和全国高等医学建设研究会的要求,制定了本教学大纲。(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问诊、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和心电图检查。针对五年制预防、口腔医学专业特点, 本大纲仅要求选择讲授部分内容, 其它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 108 学时,
2、其中课堂讲授 60 学时, 实验操作或临床实习 48 学时 , 但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适当调整。(三) 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验,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 去认识、 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验, 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临床检查基本技能, 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并在临床各科教学和临床实习中不断强化。(四)诊断学的要求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学会问诊的正确方法和技巧。2掌握典型体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掌握体检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
3、方法(查体的顺序与手法) 。3掌握实验诊断内容的基本理论、正常值、临床意义和应用指征。4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形产生的基本原理;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初步掌握心电图各波图形特点及测量方法。5学会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逻辑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独立书写完整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教学时数分配表教 学 内 容讲课时数(学时)见习时数(学时)绪论0.50.5问诊的方法与技巧1.52.5常见症状10基本检查法11一般检查12头部0.51颈部11肺脏检查66心脏、血管检查86腹部56脊柱与四肢0.50.5神经系统检查00.5全身体格检查03病历书写
4、13实验诊断概论0.50血液一般检验3.56骨髓细胞学检查20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20尿液检测20粪便检测00脑脊液检查10浆膜腔液检查10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20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40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临床病原体检查20心电图20诊断疾病的步骤、 临床思维方法、20临床诊断的种类、内容和格式89合计6048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目的要求】诊断学是应用问诊、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的方法学;是临床各科的共同基础,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检查基本技能非常重要的课程。 学生必须努力学习, 牢
5、固掌握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临床检查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各临床专业课奠定良好基础。【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 学时 ( 课堂讲授0.5 ,实习 0.5)【教学内容】一、诊断学的定义与性质。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地位与作用。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病历书写、诊断步骤,诊断思维方法。四、学习诊断学的要求。第一篇问诊第一三章问诊【目的要求】一、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巧。二、熟悉问诊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临床实习,写出病史记录。【教学时数】4 学时(课堂讲授1.5 ,实习 2.5 )【教学内容】一、问诊
6、的内容。(一)一般项目。(二)重点讲解主诉。(三)重点讲解现病史。(四)既往史。(五)系统回顾。(六)个人史。(七)婚姻史。(八)月经及生育史。(九)家族史。二、一般介绍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第四章常见症状一、发热【目的要求】(一)掌握发热的病因与分度。(二)熟悉发热的临床表现、几种常见热型及其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自学二、水肿【目的要求】( 一 ) 掌握水肿的病因、分类及特点。( 二 ) 熟悉心原性水肿及肾原性水肿的鉴别要点。【教学方法】自学三、咳嗽与咳痰【目的要求】( 一 ) 掌握咳嗽与咳痰的病因。( 二 ) 掌握咳嗽与咳痰的临床表现。( 三 ) 了解咳嗽与咳痰的伴随症状。【教学方法】自学四、
7、咯血【目的要求】( 一 ) 掌握咯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二 ) 熟悉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教学方法】自学五、胸痛【目的要求】( 一 ) 掌握胸痛的病因。( 二 ) 熟悉胸痛的临床特点。【教学方法】自学六、发绀【目的要求】( 一 ) 掌握定义、病因及临床分类。( 二 ) 了解发生机理及伴随症状。【教学方法】自学七、呼吸困难【目的要求】掌握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自学八、心悸【目的要求】(一)掌握心悸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二)了解心悸的伴随症状。【教学方法】自学九、呕血与便血【目的要求】掌握呕血与便血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教学方法】自学十、腹痛【目的要求】(一
8、)掌握腹痛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二)了解伴随症状。【教学方法】选择内容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典型病例示教。【教学时数】1 学时(课堂讲授1 学时)【教学内容 】(一)腹痛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二)伴随症状。十一、黄疸【目的要求】掌握溶血性、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教学方法】自学十二、意识障碍【目的要求】(一)掌握病因及临床表现。(二)了解伴随症状。【教学方法】自学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目的要求】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基本理论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检查方法,逐步达到操作正确、手法规范。【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与
9、练习。【教学时数】2 学时(课堂讲授1,实习 1)【教学内容】一、视诊的检查方法。二、重点讲解触诊的检查方法。三、重点讲解叩诊的检查方法。四、听诊的检查方法。五、嗅诊的检查方法。第二章一般检查【目的要求】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与方法,正常与典型异常体征的发生原因与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与练习。【教学时数】3 学时(课堂讲授1,实习 2)【教学内容 】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一、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二、生命征:体温(重点讲解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误差的常见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 、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 ,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
10、临床意义。三、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 常见的意识障碍, 不同疾病的面容与表情、 姿势、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第二节皮肤颜色、湿度与出汗、弹性、皮疹、紫癜、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及临床意义。重点讲解黄疸、皮下出血点、蜘蛛痣。第三节淋巴结重点讲解淋巴结的分布、检查方法及顺序,淋巴结肿大时描述内容及临床意义。第三章头 部【目的要求】一、熟悉头颅、头部器官的检查内容、顺序与方法二、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与练习。【教学时数】1.5学时(课堂讲授0.5 ,实习 1)【教学内容】一、头颅外部一般检查。二、眼、耳、鼻检
11、查。重点讲解眼检查内容、方法。三、口的检查:唇、口腔粘膜、牙齿及牙龈、舌、咽部及扁桃体的检查及临床意义。第四章颈 部【目的要求】一、掌握颈部的检查内容、顺序与方法。二、熟悉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与练习。【教学时数】2 学时(课堂讲授1,实习 1)【教学内容】一、颈部的外形与分区。二、颈部的姿势与运动。三、颈部的皮肤与包块。四、颈部血管。五、甲状腺。六、气管。第五章胸部及肺检查胸廓及肺脏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胸廓及肺部望、触、叩、听的检查内容、顺序和方法。二、通过临床见习,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能理解其发生机制与分析其临床意义。三、熟
12、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典型体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观看检查录像,示教模型,听录音,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检查。【教学时数】12 学时(课堂讲授6,实习 6)【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胸部常用的体表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二、一般介绍胸壁、胸廓及乳房;正常状态及病态时的检查内容与方法。三、肺与胸膜的检查(一)了解检查的注意事项(二)重点讲解视诊:呼吸运动的类型、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三) 重点讲解触诊:语颤的检查方法, 产生机制,正常及病态时语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胸廓扩张度及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四)重点讲解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1叩诊音的种类:清
13、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2了解肺上界、肺前界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重点掌握肺下界、肺下界的移动范围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3胸部异常叩诊音及其临床意义。(五)详细讲解听诊 .听诊方法。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特点及分布。2病理性呼吸音的定义及其临床意义:异常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音延长)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3罗音:罗音的发生机制、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4听觉语音: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5胸膜摩擦音: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特点及临床意义。(六) 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重点讲解常见疾病的体
14、征:大叶性肺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心脏、血管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心脏视、触、叩、听的检查内容、顺序和方法。二、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脏相对浊音界,掌握其测量方法。三、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四、掌握心脏杂音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五、掌握血压的正确测量方法,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六、熟悉心脏瓣膜损害的典型体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观看检查录像,示教模型,听录音,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检查。【教学时数】14 学时(课堂讲授8,实习 6)【教学内容】一、心脏(一)视诊1心前区外形。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
15、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二)触诊1心脏触诊的方法。2心脏触诊的内容( 1)心尖搏动。( 2)震颤。( 3)心包摩擦感。(三)叩诊1心脏叩诊方法。2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及其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四)听诊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及听诊顺序。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3心率与心律。4心音的变化。( 1)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2)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5心脏杂音(重点)( 1)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2)分析杂音的注意点:最响部位、 杂音的时期 (
16、收缩期、 舒张期及连续性) 、性质、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 、传导方向及体位、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3)杂音的临床意义。6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二、血管检查(一)脉搏:脉率、脉律、强弱、波形(水冲脉及奇脉等)及动脉壁的状态。(二)血压的测量方法及其变动的临床意义。(三)血管杂音及射枪音。(四)毛细血管搏动征。三、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了解心包积液、心功能不全等。第六章腹 部【目的要求】一、掌握腹部体表标志、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器的对应关系。二、掌握腹部视、触、叩、听的检
17、查内容、顺序和方法,重点为触诊,特别是肝脾的触诊。三、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模型,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检查。【教学时数】11 学时(课堂讲授5,实习 6)【教学内容】一、腹部体表标志、分区与腹腔内脏器的相应关系。二、腹部检查(一)重点讲解视诊1腹部外形。2呼吸运动。3腹壁静脉。4胃肠型和蠕动波。5腹壁其他情况。(二)详细讲解触诊1触诊方法。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肝、脾、胆囊、肾的触诊(检查内容与方法,重点是肝脾触诊,肝脾肿大时应描述的内容) ,腹部包块,液波震颤,振水音等的检查及临床意义。(三)重点讲解叩诊
18、1肝区的叩诊及肾区、胆囊区的叩击痛。2胃泡鼓音区叩诊与脾叩诊。3移动性浊音。4肋脊角叩诊。(四)重点讲解听诊1肠鸣音。2血管杂音。3摩擦音。三、重点讲解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化性溃疡、急性阑尾炎、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机械性肠梗阻和肝硬化。第七章肛门、直肠生殖器(略)第八章脊柱与四肢【目的要求】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内容、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检查。【教学时数】1 学时(授课0.5 ,实习 0.5 )【教学内容】一、脊柱:正常弯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二、四肢与关节;形态异常、运动功能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第九章神经系统
19、检查【目的要求】掌握神经反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检查。【教学时数】0.5 学时(实习0.5 )【教学内容】重点讲授神经反射及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一、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及跖反射。二、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霍夫曼( Hoffmann )征、阵挛(踝阵挛及髌阵挛) 。三、病理反射(一)锥体束征1巴彬斯基( Babinski )征及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 ( Oppenheim)征、戈尔登( Gordon)征、查多克( Chaddock)征。(二)脑膜刺激征1颈部强直。2克
20、尼格( Kernig )征。3布鲁辛斯基(Brudzinski)征。(三)拉塞格(Lasegue)征。第三篇病历书写【目的要求】1、 掌握完整病历书写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2、 了解病历的定义与意义。3、 要求学生必须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书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清楚、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病历。【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书写病历。【教学时数】4 学时(课堂讲授1,实习 3)【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病历的重要性。二、书写病历的基本要求。三、完整病历的种类、内容及格式。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 论实验诊断是应用医
21、学理论与技术通过感官判断、 仪器分析和试剂反应对人的血液、 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体外实验室检查,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为临床明确疾病的诊断、观察病情与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的一门课程。【目的要求】一、掌握常用检查项目的适应症、 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学会联系临床, 达到正确地评估、分析检验结果和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二、了解常用检验的技术原理、正确采集送检标本的要求。【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0.5 学时(课堂讲授0.5 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二、重点讲解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三、重点讲解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第二
22、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一般检验【目的要求】一、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以及白细胞分类的检查方法、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二、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沉测定,掌握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三、了解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实习。【教学时数】9.5 学时(课堂讲授3.5 ,实习 6)。【教学内容】一、红细胞计数(一)一般介绍方法、正常值及生理性变化。(二)重点讲解红细胞病理性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二、重点讲解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三、一般介绍红细胞比容测定: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四、贫血的形态学
23、分类(一)一般介绍红细胞的平均指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二) 一般介绍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的形态学特点与临床意义。五、一般介绍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原则。六、重点讲解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七、重点讲解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八、重点讲解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一)正常值及生理变化。(二)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第二节骨髓细胞学检查【目的要求】1. 掌握骨髓血细胞的发育规律和增生程度分级,粒红比值以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2. 熟悉正常骨髓象。3. 了解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
24、媒体课件) ,实习。【教学时数】 2 学时(课堂讲授 2)【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二、重点讲解血细胞发生及成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三、一般介绍骨髓涂片检查法及正常骨髓象。四、重点讲解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增生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第三章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目的要求】一、掌握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二、了解出血性疾病常用检查的选择和应用原则。三、了解常用纤溶和抗凝试验的原理,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 学时(课堂讲授2,实习 0)【教
25、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止血与凝血机制。二、重点讲解常用的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查法原理、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三、一般介绍抗凝物质、纤溶检查法的原理、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目的要求】1. 掌握尿液检查的目的、检查方法。2. 掌握尿液的性状、蛋白质、糖及尿沉渣检查内容。3. 掌握尿液性状、蛋白质、糖及尿沉渣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4. 了解尿液常用特殊检查 (尿红细胞形态、尿蛋白电泳、 尿微量白蛋白)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 学时(课堂讲授2)【教学内容】一、介绍尿液检查的目的、检查方法,一般介绍尿标本的收集与保存。二、
26、重点讲解尿液检查的内容和临床意义(一)一般性状检查:尿量、外观、气味、比重。(二)化学检查:酸碱反应、蛋白质、糖。(三)显微镜检查:上皮细胞,红、白细胞,管型与结晶体等。(四)尿液常用特殊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尿蛋白电泳、尿微量白蛋白)。第二节粪便检测【目的要求】一、掌握粪便检查法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二、掌握粪便隐血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自学第三节痰液检测(略)第四节脑脊液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二、熟悉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检查特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 学时【教学内容】脑脊液检查(一)一般介绍采取脑脊
27、液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留取标本的要求。(二)重点讲解脑脊液检查的内容:1一般性状检查:颜色、透明度、凝结物。2化学检查:蛋白质定性( Pandy 试验)、蛋白质定量检查、糖定量检查、氯化物定量检查及酶学检查。3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及分类。4细菌学检查及免疫学检查。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查【目的要求】掌握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 学时【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浆膜腔积液形成的原因及检查的适应证。(二)重点讲解检查内容:1一般性状检查:量、颜色、透明度、凝固性、比重等。2化学检查: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蛋白定量试验,葡萄糖测定及酶学检查。
28、3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分类及癌细胞检查等。(三)详细讲解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第六节生殖系统分泌物的检查(略)第五章常用肾功能实验室检测【目的要求】1. 掌握常用肾小球功能检查的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2. 掌握远端肾小管功能常用的检查方法、正常值和临床意义。3. 了解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内容】重点讲解肾小球功能的检测、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及其临床意义:(一)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二)血清尿素氮、肌酐测定。(三)浓缩稀释试验、尿渗透压。(四)肾血浆流量测定的临床意义。第六章肝脏功能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目的
29、要求】1. 了解肝脏的基本功能。2. 掌握正常值、临床意义和选用原则。3. 熟悉常用肝功能试验及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的试验原理。【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内容】一、蛋白质代谢的检查:血清总蛋白测定,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血清蛋白电泳,肝癌标志物的检查。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查: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阻塞性脂蛋白测定。三、胆红素代谢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结合、非结合胆红素测定,尿内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四、胆汁酸代谢检查。五、摄取、排泄功能检查:靛氰绿滞留率(ICGR)试验。六、血清酶学检查,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测
30、定。血氨的测定及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检查。七、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八、肝癌标志物的检查。九、肝功能检验项目的选用原则。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目的要求】1. 掌握常用的血糖、电解质、心肌酶、淀粉酶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2. 熟悉胰岛素检查及释放实验、血清脂质及脂蛋白、胆碱脂酶检查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糖及其代谢产物检测: 空腹葡萄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二、重点讲解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总胆固醇测定、甘油三脂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载脂蛋白A 测定
31、、载脂蛋白B 测定。三、重点讲解血清电解质检测:血钾测定、血钠测定、血钙测定、血氯测定。四、重点讲解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肌酸激酶测定、乳酸脱氢酶测定、肌钙蛋白T测定。五、一般介绍其他血清酶检测:淀粉酶检测、胆碱酯酶检测。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血清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和肿瘤标志物常用项目的临床意义。二、熟悉:补体、自身抗体常用项目的临床意义。三、了解:流式细胞术检测、器官与骨髓移植的检测。【教学方法】大课形式(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 学时。【教学内容】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免疫球蛋白IgG 、IgA 、 IgM 和血清 M蛋白检测。二、血清补体检测:总补体溶血活
32、性检测,补体C3、C4 检测。三、细胞免疫检测:T 细胞亚群检测,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检测。四、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实用标准,临床价值,主要的肿瘤标志物。五、自身抗体检测: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检测,组织和胞浆抗体检测。六、流式细胞术检测。七、器官与骨髓移植的检测。第九章临床病原学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临床各类标本的采集、运送和检查方法。二、掌握临床常见病原体的种类分布及变迁情况。(一)掌握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耐药机制。(二)熟悉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检查。(三)了解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查的内容,一般了解药物敏感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学时】2
33、 学时。【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临床各类标本的采集、运送和检查的方法,标本种类不同送检方法不同;检查目的不同标本送检方法不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项目的检查方法及设备应用。二、一般介绍临床常见病原体种类的分布及变迁情况,并讲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类型。三、重点讲解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测的临床应用和意义;四、一般介绍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查的方法和应用;五、重点讲解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耐药机制及本院近年来耐药菌检测的情况。第五篇器械检查第一章心电图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正常心电图在各导联中图形特点和各波、段的常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代表意义。二、熟悉心电产生的原理, 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 熟
34、悉几种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特点。三、 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其诊断价值。【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实习。【教学时数】17 学时(课堂讲授8,实习 9)【教学内容】一、一般讲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其诊断价值。二、详细讲解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及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法、 图形特点、正常值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三、重点讲解几种异常心电图的典型表现(一)房室肥大。(二)心肌梗死。(三)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第六篇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目的要求】一、掌握诊断过程的科学思维方法。二、熟悉诊断步骤。三、结合临床实践, 讲授
35、诊断步骤与临床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对诊断的综合分析与逻辑推理的临床思维能力, 使学生深刻理解症状、 体征的现象与本质、 共性与个性、 局部与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器质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 学时【教学内容】一、调查研究,收集疾病的有关资料。二、综合、分析与推理,做出初步诊断。三、临床实践,验证诊断。四、临床思维方法。五、临床诊断的种类及书写格式。参阅教材及资料1诊断学(第六版),陈文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 临床诊断学殴阳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3实验诊断学王鸿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4诊断学大词典 (第二版),杨志寅主编,华夏出版社。5临床心电图学 (第五版),黄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6内科学(第六版),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