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备战高考化学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化学反应原理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48497 上传时间:2020-12-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1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化学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化学反应原理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备战高考化学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化学反应原理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备战高考化学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化学反应原理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备战高考化学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化学反应原理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备战高考化学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化学反应原理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备战高考化学培优易错试卷( 含解析 ) 之化学反应原理及答案解析一、化学反应原理1 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75 ,随后,温度逐mol L 1 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渐下降至 30 ,最终停留在 20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 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 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

2、反应过程中,通过U 形管两侧红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分搅拌 )(充?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填 “吸热 ”或 “放热 ”)反应,写 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_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_(填 “高于 ”“低于 ”或 “等于 ”)右边。(5)由方案

3、三的现象得出结论: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 _(填 “吸热 ”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 形管里的现象是 _。(6)方案三实验 的 U 形管中的现象为 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 _(填 “大于”“小于 ”或“等于 ”)生成物的总能量【答案】放热2Al 6H33H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2Al2 的温度降低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低于 放热 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解析】【分析】【详解】(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6H =2Al3 3H2,故答案为放热; 2Al 6H=2A

4、l3 3H2;(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6)方案三实

5、验属于吸热反应,高右低;小于。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2 食品加工中常用焦亚硫酸钠 (Na2S2O5)作漂白剂、防腐剂和疏松剂。现实验室欲制备焦亚硫酸钠,其反应依次为: ()2NaOH+SO2=Na2SO3+H2O;( )Na2SO3+H2O+SO2=2NaHSO3;( )2NaHSO3Na2S2O5+H2O。查阅资料:焦亚硫酸钠为黄色结晶粉末,150时开始分解,在水溶液或含有结晶水时更易被空气氧化。实验装置如下:( 1)实验室可用废铝丝与 NaOH 溶液制取 H2,其离子方程式为 _。( 2)通氢气一段时间后,以恒定速率通入SO2,开始的一段时间溶液温度迅速升高,随

6、后温度缓慢变化,溶液开始逐渐变黄。“温度迅速升高”的原因为 _。实验后期须利用水浴使温度保持在约80。(3)反应后的体系中有少量白色亚硫酸钠析出,除去其中亚硫酸钠固体的方法是_;然后获得较纯的无水Na2S2O5 ,应将溶液冷却到30左右过滤,控制 “ 30左右 ”的理由是_。(4)丙为真空干燥Na2 2 5晶体的装置,通入2的目的是 _。S OH(5)常用剩余碘量法测定产品中焦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已知:S2O52-+2I2 +3H2 O=2SO42-+4I-+6H+; 2S2O32- +I2=S4O62-+2I-。请补充实验步骤(可提供的试剂有:焦亚硫酸钠样品、标准碘溶液、淀粉溶液、酚酞溶液、

7、标准Na2 2 3)。S O 溶液及蒸馏水精确称取产品 0.2000g 放入碘量瓶 (带磨口塞的锥形瓶)中。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已知浓度的标准碘溶液(过量 )并记录数据,在暗处放置5min ,然后加入 5mL 冰醋酸及适量的蒸馏水。用标准 Na2 S2O3 溶液滴定至接近终点。 _。重复步骤;根据相关记录数据计算出平均值。【答案】 2Al 2OH-2H2O=2AlO2- 3H2 SO2 与 NaOH 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趁热过滤此时溶液中 Na2SO3 不饱和,不析出排出空气,防止焦亚硫酸钠被氧化加入少量淀粉溶液,继续用标准 Na2S2O3 溶液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复色,记录滴定所

8、消耗的体积【解析】【分析】(1)铝和 NaOH 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2)SO2 与 NaOH 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导致溶液温度升高;(3)根据图知,温度越高Na2 S2O5 溶解度增大,当接近40时亚硫酸钠溶解度减小;控制“ 30左右 ”时,此时溶液中Na SO不饱和;23(4)焦亚硫酸钠能被压强氧化;真空干燥时,干燥室内部的压力低,水分在低温下就能气化;(5)碘能使淀粉变蓝色,所以可以用淀粉试液检验滴定终点,继续做实验为:加入少量淀粉溶液,继续用标准 Na2S2O3 溶液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复现,记录滴定所消耗的体积。【详解】(1)铝和 NaOH 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

9、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2Al+2OH +2H2O=2AlO2+3H2;(2)SO2 与 NaOH 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导致溶液温度升高,所以溶液“温度迅速升高 ”;(3)根据图知,温度越高 Na2 S2O5 溶解度增大,当接近 40时亚硫酸钠溶解度减小,所以要趁热过滤;控制 “30左右 ”时,此时溶液中 Na2SO3 不饱和,不析出;(4)焦亚硫酸钠能被压强氧化,则通入氢气的目的是排出空气,防止焦亚硫酸钠被氧化;(5)继续做实验为:加入少量淀粉溶液,继续用标准Na2S2O3 溶液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复现,记录滴定所消耗的体积,然后再重复实验,减少实验误差。3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

10、KClO3,溶液与 NaHSO 3 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所用试剂为10mL0.1mol/LKClO3,溶液和 10mL0.3mol / LNaHSO3 溶液,所得数据如图所示。已知:ClO 33HSO3Cl3SO243H 。(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该反应在0 4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 Cl_mol /L min。( 2)某同学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在反应过程中,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某小组同学针对这一现象进一步探究影响该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具体方法如表示。方案假设实验操作该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向烧杯中加入 10mL0.1mo/L 的 KClO 3 溶液和 10mL0.3mol/L

11、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aHSO 3 溶液,取 10mL0.1mo/L 的 KClO 3 溶液加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少量NaCl 固体,再加入 10mL0.3mol/L 的 NaHSO 3 溶液溶液酸性增强加快了化分别向 a、b 两只烧杯中加入 10mL0.1mol/L 的 KClO 3 溶液;向烧杯 a学反应速率中加入 1mL 水,向烧杯 b 中加入 1mL0.2mol/L 的盐酸;再分别向两只烧杯中加入10mL0.3mol/L 的 NaHSO 3 溶液补全方案中的实验操作:_。方案中的假设为 _。除、中的假设外,还可以提出的假设是_。某同学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思考,认为方案 中实验操作设计不严谨

12、,请进行改进:_。反应后期,化学反应速率变慢的原因是_。【答案】 0.0025插入温度计生成的 Cl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生成的 SO42 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将 1mL 水改为 1mL0.2mol/L 的 NaCl 溶液 反应物浓度降低【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该反应在0 4min 内生成氯离子的浓度是0.010mol/L ,所以平均反应速率 cCl0.010mol / L4min0.0025mol / L min;( 2)由于是假设该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因此需要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方案 I、相比较,中加入了少量氯化钠,所以方案中的假设为生成的C

13、l 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由于反应中还有硫酸根离子生成,则除 I、中的假设外,还可以提出的假设是生成的硫酸根离子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为防止氯离子对实验的干扰,则改进措施是将1mL 水改为 1mL0.2mol/L 的 NaCl 溶液;反应后期反应物浓度减小,因此化学反应速率变慢。【点睛】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4

14、 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盐,外观与食盐非常相似,毒性较强。 . 经查:K sp(AgNO2)=2 10 8, Ksp(AgCl)=1.8 10 10;Ka(HNO2)=5.1 10 4。请设计最简单的方法鉴别 NaNO2和 NaCl 两种固体 _.某小组同学用如下装置(略去夹持仪器)制备亚硝酸钠已知: 2NO Na O;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2NO和 NO都能与 MnONO和 Mn2=2NaNO2432。( 1)使用铜丝的优点是 _ 。(2)装置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装置 C 中盛放的药品是 _;(填字母代号)A浓硫酸BNaOH溶液C水D四氯化碳(3)该小组称取5.000g制取的样品溶

15、于水配成250ml 溶液,取25.00ml 溶液于锥形瓶中,用 0.1000mol L14酸性 KMnO溶液进行滴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滴定次数1234消耗 KMnO4溶液体积 /mL20.9020.1220.0019.88第一次实验数据出现异常,造成这种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填字母代号)。a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标准液润洗c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酸性 KMnO溶液滴定亚硝酸钠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_ 。4该样品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答案】分别取两种固体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水溶解; 再分别滴加酚酞试液 ,变红的为NaNO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Cu +4HNO( 浓

16、)=Cu(NO ) +2NO+2H OCbc6H +2MnO +5NO23322422=2Mn +5NO3 +3H2O69%【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 NaNO2 为强碱弱酸盐,亚硝酸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显示碱性分析;.装置A 中是浓硝酸和铜加热发生的反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硝酸铜和水,装置C 中是A 装置生成的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通过装置D 中的干燥剂吸收水蒸气,通过装置F 中的干燥剂防止水蒸气进入,通过装置E 中的过氧化钠与一氧化氮反应,最后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剩余一氧化氮防止污染空气,据此分析解答。解析: . 酸越弱相应酸根越容易水解,溶液碱性越强,因此鉴别NaNO2

17、和NaCl 两种固体的方法是:分别取两种固体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分别滴加酚酞试液,变红的为NaNO2; .( 1)可通过上下移动铜丝控制反应是否进行,所以使用铜丝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2)浓硝酸和铜加热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硝酸铜和水,方程式为:Cu +4HNO3(浓)Cu(NO3)2+2NO2 +2HO ;通过装置 C 中的水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通过装置 F 中的干燥剂防止水蒸气进入与过氧化钠反应,所以C 中的药品是水,答案选C;(3) a锥形瓶洗净后未干燥,待测液的物质的量不变,对V(标准) 无影响,根据c(待测)=c(标注标准待测可知, c(标准) 不

18、变, a 错误;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标准液润)V()/V ()洗,标准液的浓度偏小,造成V(标准) 偏大,根据 c(待测) =c标注标准待测)可知, c(标准) 偏大,()V()/V (b 正确; c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造成(标准) 偏大,根据c(待测) =c标注标准待测)可知, cV()V()/V ((标准) 偏大, c 正确;答案选bc; 该反应中亚硝酸根离子被氧化为硝酸根离子,高锰酸根离子被还原为锰离子,离子方程式为436H+2MnO+5NO2=2Mn22+5NO+3H O;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第一次实验数据误差太大,舍去,消耗高锰酸钾溶液体积的平均值是0.02L,高锰酸钾的物

19、质的量是0.1mol/L 0.02L=0.002mol,则根据方程式+5NO6H +2MnO4223+3H2O 可知,亚硝酸钠的物质的量是0.002mol5/2=0.005mol ,则原样品中=2Mn+5NO亚硝酸钠的物质的量是0.005mol 100mL/25mL=0.02mol ,其质量为0.02mol 69g/mol=1.38g,所以样品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分数1.38g/2g 100%=69.0%.点睛:注意掌握综合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1 )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实验原理是解答实验题的核心,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起点。实验原理可从题给的化学情景(或题首所给实验目的 )并结合元素化合物等有关

20、知识获取。在此基础上,遵循可靠性、简捷性、安全性的原则,确定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方案。(2)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根据实验原理所确定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把握各步实验操作的要点,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3)看准图,分析各项实验装置的作用。有许多综合实验题图文结合,思考容量大。在分析解答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图中所示的各项装置,并结合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它们在该实验中的作用。(4)细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实验现象 (或数据 )是化学原理的外在表现。在分析实验现象 (或数据 )的过程中,要善于找出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以及产生误差的原因,或从有关数据中归纳出定量公式

21、,绘制变化曲线等。5K3 Fe( C2O4) 3 3H2O 三草酸合铁( ) 酸钾晶体 易溶于水 , 难溶于乙醇 , 可作为有机反应的催化剂。实验室可用铁屑为原料制备,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H2、 FeSO4 +H2C2O4+2H2O FeC2O4 2H2 O+H2SO4、2FeC2O4 2H2O+H2O2+H2C2O4+3K2C2 O4 2K3 Fe( C2O4 ) 3+ 6H2O、 2MnO 4 +5C2O42 +16H+2Mn2+10CO8H2O+2。回答下列问题 :+( 1) 铁屑中常含硫元素, 因而在制备 FeSO时会产生有毒的H2S 气体 , 该气

22、体可用氢氧化钠溶4液吸收。下列吸收装置正确的是_。( 2) 在将 Fe2+氧化的过程中, 需控制溶液温度不高于40 , 理由是 _; 得到K3 Fe( C2O4) 3 溶液后 , 加入乙醇的理由是 _。( 3) 晶体中所含结晶水可通过重量分析法测定, 主要步骤有 : 称量 , 置于烘箱中脱结晶水, 冷却 , 称量 , _ ( 叙述此步操作 ), 计算。步骤若未在干燥器中进行, 测得的晶体中所含结晶水含量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 步骤的目的是(_。( 4) 晶体中 C2O42 含量的测定可用酸性KMnO4 标准溶液滴定。称取三草酸合铁( ) 酸钾晶体 m g 溶于水配成 250 m

23、L 溶液 , 取出 20. 00mL 放入锥形瓶中 , 用 0. 0100 mol L- 1 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滴定。下列操作及说法正确的是_。A. 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 即可装入标准溶液B. 装入标准溶液后 , 把滴定管夹在滴定管夹上, 轻轻转动活塞 , 放出少量标准液 , 使尖嘴充满液体C. 接近终点时 , 需用蒸馏水冲洗瓶壁和滴定管尖端悬挂的液滴有同学认为该滴定过程不需要指示剂, 那么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 若达到滴定终点消耗高锰酸钾溶液 V mL, 那么晶体中所含2的质量分数为_ ( 用含V、 m 的式子表C2O4示) 。【答案】 A 防止 H2O2 分解 三草酸合铁( ) 酸钾在

24、乙醇中溶解度小重复步操作至恒重 偏低 检验晶体中的结晶水是否已全部失去B 当滴入最后一滴KMnO4 溶液 , 锥形瓶中溶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2.75V, 且半分钟不褪色100m【解析】【分析】【详解】(1) A该装置中硫化氢与氢氧化钠溶液接触面积大,从而使硫化氢吸收较完全,且该装置中气压较稳定,不产生安全问题,故A 正确;B硫化氢与氢氧化钠接触面积较小,所以吸收不完全,故B 错误;C没有排气装置,导致该装置内气压增大而产生安全事故,故C 错误;D该装置中应遵循“长进短出”的原理,故D 错误;故选A;(2)双氧水不稳定,温度高时,双氧水易分解,为防止双氧水分解,温度应低些;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

25、三草酸合铁酸钾在乙醇中溶解度小,所以得到K3 Fe( C2O4) 3 溶液后,再想获得其晶体,常加入无水乙醇;( 3)晶体中所含结晶水可通过重量分析法测定,步骤的目的是检验晶体中的结晶水是否已全部失去,也叫恒重操作;步骤未在干燥器中进行,晶体中结晶水不能全部失去,所以称量出的水的质量偏小,测得的晶体中所含结晶水含量也偏低;(4) A. 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 需要用标准液润洗,然后在装入标准溶液,A 错误;B, 轻轻转动活塞 , 放出少量标准液 , 使尖嘴充满. 装入标准溶液后 , 把滴定管夹在滴定管夹上液体, B 正确;C不需用蒸馏水冲滴定管尖端悬挂的液滴,否则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C错. 接

26、近终点时 ,误;答案选 B;由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显紫红色,则终点的实验现象为当滴入最后一滴KMnO4 溶液 , 锥形瓶中溶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 且半分钟不褪色;nMnO4)=V 10- 3(L 0.0100- 12) mol L , 根据方程式可知n( C2O4)= n( MnO45250125V2204 10- 5 mol, m( C2O42125V10- 5mol 88- 1 2 75V10- 2g,所以晶体中所含2 42的质量分数为)=g mol = .C O42. 75V/ 100m 。6 氢叠氮酸( HN3)和莫尔盐 ( NH4) 2SO4FeSO46H2O是两种常用原料。( 1

27、)氢叠氮酸易溶于水, 25时,该酸的电离常数为 Ka=1010-5。氢叠氮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0.2mol/L 的 HN3 溶液与 0.1mol/L 的 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恢复到25,此时,溶液呈酸性,则混合溶液中各离子和HN3分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2)在 FeSONH4)2SO4 固体可制备莫尔盐晶体 ( NH4) 2Fe( SO4)4 溶液中,加入(26H2O,为了测定产品纯度,称取ag 产品溶于水,配制成 500mL 溶液,用浓度为 cmol/L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每次所取待测液体积均为25.00mL,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已知莫尔盐的分子量为 392)实验次

28、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消耗 KMnO4 溶液体积 /mL25.5225.0224.98配制莫尔盐溶液,所使用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有_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通过实验数据,计算该产品的纯度为_(用含字母a、 c 的式子表示)。上表第一次实验中记录数据明显大于后两次,其原因可能是_。A 第一次滴定时,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B 该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液保存时间过长,部分变质C 滴定前酸式滴定管中尖嘴处有气泡,滴定结束后气泡消失【答案】 HN3? H+N3 -c(N3-) c(Na+) c( HN3+)c( H+) c( OH-)50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变为浅紫红色,且半分钟不

29、变色( 980c/a )100%AC【解析】【分析】(1)氢叠氮酸是一元弱酸; 0.2mol/L 的 HN3 溶液与 0.1mol/L 的 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含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HN3 和 NaN3;(2)溶液的配置需要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高锰酸钾溶液本身是紫色的,可以根据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滴定终点;第一次实验中记录数据明显大于后两次,即高锰酸钾溶液体积偏大。【详解】(1)氢叠氮酸易溶于水,25时,该酸的电离常数为-5Ka=10 10,说明氢叠氮酸为弱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HN3H+N3-,故答案为 HN3H+N3-;0.2mol/L的 HN

30、3 溶液与0.1mol/L 的 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存在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HN3 和 Na N3,恢复到 25 ,溶液显酸性,以HN3 的电离为主,混合溶液中各离子和3分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3-+3+-c(N3-HNc(N)c(Na )c(HN )c(H )c(OH ),故答案为+3+-)c(Na )c(HN )c(H )c(OH );(2) 500mL 溶液的配置需要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故答案为:50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利用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Fe2+的强还原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2+被氧化成Fe3+,化合价升高1, Mn 由 +7 价+2

31、,化合价降低 5,最小公倍数5,根据原子个数、电荷守恒,配平得MnO4- +5Fe2+8H+=Mn2+5Fe3+4H2O,向溶液中滴加中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显紫红色,因此滴定到终点: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紫色,且30s 不变色,故答案为: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紫色,且30s 不变色;因为第一次与第二次、第三次相差较大,忽略不计,消耗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为25.0224.98mL=25mL,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得出:2-3n(NH 4)2SO4 ?FeSO4?6H2O=5n(KMnO 4) =25 10 c 5mol,则 500mL 溶液中含有-3n(NH 4)2SO4

32、?FeSO4?6H2O =25 10 c 5 25mol500/ =2.5cmol ,所以质量分数392980c980c=2.5c 100%= 100%,故答案为: 100%;aaaA第一次滴定时,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锥形瓶中亚铁离子的量偏多,消耗的高锰酸钾偏多,A 项正确;B三次使用的高锰酸钾都是一样的,消耗的高锰酸钾体积应是相同的, B 项错误; C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结束无气泡,所消耗的液体体积增加,故C 项正确;故答案为:AC。【点睛】本题考查了沉淀的转化和物质含量的测定。本题的易错点为(2)的误差分析,要注意同一实验使用的标准溶液是相同的。7 草酸是一种二元弱酸,可用作还原剂、沉淀

33、剂等。某校课外小组的同学设计利用C2H2气体制取 H2C2O4?2H2O。回答下列问题:(1)甲组的同学以电石(主要成分CaC杂质等)为原料,并用图1 装2,少量 CaS及 Ca3P2置制取 C2H2。装置 A 中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的目的是_。装置 B 中, NaClO 将 H23氧化为硫酸及磷酸,本身被还原为3被氧化S、 PHNaCl,其中 PH的离子方程式为 _。(2)乙组的同学根据文献资料,用Hg( NO3) 2 作催化剂,浓硝酸氧化C2H2 制取H2C2O4?2H2O制备装置如图2 所示:装置 D 中多孔球泡的作用是_。装置 D 中生成 H2 2 4C O 的化学方程式为 _。从装置 D 中得到产品,还需经过_(填操作名称)、过滤、洗涤及干燥。(3)丙组设计了测定乙组产品中H2C2O4?2H2O 的质量分数实验。他们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