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颜碧伟:《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1.5.25改定稿).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32260 上传时间:2020-12-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颜碧伟:《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1.5.25改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颜碧伟:《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1.5.25改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颜碧伟:《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1.5.25改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颜碧伟:《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1.5.25改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颜碧伟:《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11.5.25改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最新 料推荐亘古男儿一子长隐忍著书雪前耻报任安书(节选)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浙江省青田中学颜碧伟发表于 2011.9中学语文教学教学设想】报任安书 是司马迁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在信中,司马迁倾吐了自己内心极大的悲愤和痛苦,表达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阐释了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的原因。全文感情真挚而强烈,思路开阔,文势跌宕起伏。苏教版教材将其选入必修五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 时,可能一方面为了照顾专题主题, 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学习难度, 删去了“身世遭遇”等内容,并对“遭辱之痛”等近三分之二内容作了翻译。虽然如此,但学生学习此文,文字理解上的障碍还

2、是很大。加之古今文化差异, 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如“刑不上大夫”“太上不辱先”等内容了解不深,学起来会比较隔膜。所以,对于这些内容, 老师若不有意识地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那学生的体验只能是似是而非的浅尝辄止, 很难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更难体验司马迁选择隐忍苟活的艰难和痛苦。因此,教学此文,笔者计划用两课时从语言层面梳理文章, 然后借助一个“辱”字从文章内容层面用一节课时间展开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作者真挚的思想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心灵体验,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教学目标】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遭辱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增进自身文化底蕴, 提升审美能力, 为进一步鉴赏研读

3、其他文学作品奠定基础。【教学重点】通过细读文本, 体验司马迁受刑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刑不上大夫”“太上不辱先”等疑难语句。【教学过程】1最新 料推荐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前两课时我们从文言层面对报仁安书(节选)作了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大致了解了文章内容。下面先复习一下以下句子的翻译(PPT):( 1)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这节课,我们从内容层面对此

4、文作深入学习。二、生死选择,探讨文本:过渡: 有关此信的内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为什么?”据“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绝笔之作”整理此文选入教材,节选的是后两部分内容,将第一部分内容“受辱之因”删去了。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要体验司马迁 “遭辱之痛” ,探究司马迁“忍辱之由” 。(一)遭辱之痛1、“遭辱之痛”到底有多少痛?点拨:从课文

5、中你感受到司马迁 “遭辱之痛” 了吗?这“辱”有很多种,“宫刑之辱”在众多“辱”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他给人造成的“痛”又达到什么程度呢?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明确:由课文第三段“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 其次诎体受辱, 其次易服受辱, 其次关木索、 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可知:这里有“四不辱”和“六受辱”,其受辱程度关系依次是和。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即腐刑,是最下等的刑罚,是极致的刑罚;宫刑是辱先,是最大程度的羞辱。尤其是“太上”“最下”“极矣”这些词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极度痛苦。2最新 料推荐从第七段“仆以口 遇遭

6、此 ,重 党所笑,以 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 一日而九回,居 忽忽若有所亡,出 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 不 背沾衣也”等内容可以看出,“ 刑” 他 来的痛苦无以复加, 直是生不如死。(相机板 “生”“ ”“死”“易”)提示: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引 学生揣摩 文将“太上” “最好”是否正确( 里 “最上等的” 妥),引 学生品味“太上”“最下”“极矣”“亦何乎”“甚耳”“ 一日而九回,居 忽忽若有所亡,出 不知所如往”“汗未 不 背沾衣也”等 ,并指 学生 上述内容,体会司 迁遭受刑辱之巨痛。2、“遭辱之痛” 何有 么痛?点 : 刑,即 割生殖器。 司 迁

7、 什么就 么痛苦呢? 与什么有关?司 迁那个 代及其那之前的人一般是如何看待受 刑的人的? 下面两 材料 合 文思考 。 PPT:(1) 太上不辱先古人眼中的孝:有子曰:“君子 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 仁之本与。” 学而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身体 肤, 受之父母,不敢 ,孝之始也。”孝 开宗明 章子曰:“五刑之属三千, 而罪莫大于不孝。 ”孝 五刑章第十一“不孝有三,无后 大。”孟子离娄上( 2)“行莫丑于辱先, 莫大于 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 矣。昔 灵公与雍渠同 ,孔子适 ;商鞅因景 , 良寒心;同子参乘,袁 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 ,莫不 气,而

8、况于慷慨之士乎!” 仁安 后明确: 人是社会的人,遭遇 刑感受如何与当 社会的“荣辱 ”密切相关。“身体 肤,受之父母,不敢 ,孝之始也”, 刑,肉体上 ,是不孝;“不孝有三,无后 大”, 刑,生理上不育,是大不孝。“夫孝,德之本也”,不孝 无德;“孝悌也者,其 仁之本与”,不孝 不仁。3最新 料推荐不孝不仁无德者,自然为世人所不齿。所以,课文第七段作者自己说“重为乡党所笑”,一般人对待受“宫刑”之人,只有耻笑,没有同情。“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孔子、赵良、袁丝等都极度鄙视宦官这类遭阉割过的人。因此,宫刑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是精神上的摧残甚至毁灭。一个人,一旦与阉割这种事沾上边,也

9、就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不仅本人甚至其祖先及后人都会因此而蒙受羞辱。相机板书: 宫刑 =伤身体 +毁精神 +绝后代 +辱先。极矣太上(怕学生一滑而过,特引资料使之更深切地感受到宫刑给作者带来的痛苦。)(二)忍辱之由1、一般士大夫万一犯罪将要受刑罚,那一般士大夫该怎么办?是“自杀免辱”还是“受刑苟活”?点拨:如何理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这句话?作者列举西伯、李斯等“王侯将相”受辱又是为了说明什么呢?老师相机 PPT 补充:“刑不上大夫”语出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礼制;刑,刑法(非刑罚)。礼制和刑法是两套惩处犯罪的制度礼制不针对庶民(只针对大夫),刑法不针

10、对大夫(只针对庶民)。“刑不上大夫” :大夫以上的官员及君王亲属犯罪,不施用带羞辱性的 “墨、劓( y )、刖 ( yu ) 、宫、大辟”等“刑法”,而使用“八议”之“礼”的标准来确定如何惩处。这其中也有刑罚,但不在市朝行刑,而是用其他方式,如自裁、君王赐死、 于隐秘处施刑等。其目的是让有贵族身份的犯人免受人格的污辱,保留适当的尊严、体面。据陆精康“刑不上大夫”和“施刑于大夫”整理学生阅读上述内容和课文第三段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刑不上大夫” 后接言“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意思是带羞辱性的 “刑法”(非刑罚)一般不加到士大夫身上, 但士大夫若真的犯法, 那要通过 “八议”之“礼”的标准对其

11、进行惩罚。若议定他够得上“刑罚”,那士大夫该“定计于鲜”,即一般士大夫在面对刑罚之前,要先行引决,以免面对鞫(j )讯(审4最新 料推荐 )受辱“故士有画地 牢, 不可入;削木 吏, 不可 ,定 于 也”,“士可 不可辱”。作者列 “王侯将相”受辱,是表明是否受辱有 又是身不由己不足 怪的“勇怯, 也; 弱,形也。 矣,何足怪乎?”若万一已 遭受刑 之辱,那自 已 于事无 所以受辱之后是不能自 的。PPT小 : 一般士大夫要避免受辱痛苦,最佳途径: 身自好,保持 操,不要犯罪。万一 罪,要避免受刑之辱 来的莫大痛苦,最佳途径只有一个:受刑之前自 。如果已 受刑,那么名 已 受辱, 操 免改 。

12、此 再 了名 而自 ,就 已晚。所以,司 迁只有两个 :要么在受刑之前自 ,要么在受刑之后 忍苟活他自己也很清楚,按当 一般的常理, 他 在受刑之前自 ,或者 他 “自 免辱”而不 刑苟活遭受痛苦。( 是理解此文的 点,学生自己 又往往不求甚解,无法“深入、透 、清晰”地理解司 迁 的 。所以,不惜 学生提供大篇 助材料,以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 文。)2、司 迁 什么不 在受刑之前“自 免辱”却 “受刑苟活”呢?点 一 PPT:是他 生怕死不敢自裁 ?如果 自裁会怎么 ?明确:从第四段“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 ,独身孤立,少卿 仆于妻子何如哉?”可以看出,从 情上,没有可以 他留恋的;

13、“且勇者不必死 ,怯夫慕 ,何 不勉焉?仆 怯懦,欲苟活,亦 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 之辱哉!且夫臧 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从道理上,他懂得“去就之分” ;从第六段“ 万被戮, 有悔哉?”等等,都可以看出:他不自 不是 生怕死。因 死有“ 于 毛,重于泰山”之 ,若 自裁,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 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 者比, 特以 智 罪极, 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于 毛“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根据回答,教 相机指 学生抓住第三段“何以” “耳”“何也”“也”等 气 品 “假令伏法受 用之所 异也”等内容,体会作者不 在受刑之前自 的无奈。指 学生抓住第四段“何如哉”

14、“且何焉” “矣” “何至哉” “且夫况乎”等 品 “夫人情莫不 生 死5最新 料推荐况仆之不得已乎”等内容,体会作者绝非因父母兄弟妻子而“贪生怕死”和他对“去就之分”的清醒认识。点拨二:既然不是“贪生怕死”,那他为何要“隐忍苟活”?请从他的生死观、活着的目的、活着的动力等角度去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分条概括。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PPT:(1)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生死观。有“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的人生价值观。(2)活着的目的很明确为了著书立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有古人的榜样:历史上受辱并非他一人“王侯将相”也受辱却不能引决自裁;“

1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子等等圣贤,都在遭遇磨难后发愤著书立言流芳后世。(4)孝子承父志父亲临危嘱托,完成遗愿。(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PPT小结: 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的生活,一个有着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何其悲壮!又何其悲惨!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司马迁隐忍是为了著书,著书是为了立言, 立言是为了建立三不朽之功业, 建立三不朽之功业是为了洗雪前耻。与庸人的一死了之相比, 他的隐忍著书立说体现出的是他极大的毅力和少有

16、的男儿气概。也许这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男子汉。概言之:亘古男儿一子长,隐忍著书雪前耻。(板书)(有了前面的学习铺垫, 这并非教学的难点,但这是教学重点之一。 因此这个点的引导和教学需要重锤敲打。同时,此环节的学习还要相机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从字里行间细细感受司马迁为此而活的悲愤和崇高。视学情,相机补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和“立德、立功、立言”等。)三、有感斯文,走出文本:司马迁隐忍苟活,成为千古佳话。而屈原毅然赴死,也被后人传颂。这是为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6最新 料推荐(学生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组的理解。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聆听吸纳学习同学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老师即给予肯定。)四、课外作业,继续提升:此文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 但有人说,此信不仅仅是写给任安的,还是写给汉武帝的,更是写给天下人的。我们认真学习了此信的节选, 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想, 能写一封回信给司马迁谈谈你读后的感受或启发吗?课外请阅读报任安书 全文,以我想对您说 为题给司马迁写一封回信。附板书设计:亘古男儿一子长隐忍立言雪前耻司马迁宫刑 =伤身体 +毁精神 +绝后代 +辱先极矣太上生死难易说明:此板书外形为“一大人”即“天”字,寓意为司马迁乃一“顶天立地之伟男子”也。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