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 , 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与谐统一的多重意蕴。 “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 , 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 , “天人合一” 念出 的甚早。易 中有 : “易, 所以会天道 , 人道也。”就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最先 述 一思想的就是庄子, 庄子 物 中提出 :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 一”。后被 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 展 天人合一
2、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 “天” , 一种 点 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就是可以与人 生感 关系的存在 ;2, 天就是 予人以吉凶 福的存在;3, 天就是人 敬畏、事奉的 象 ;4,天就是主宰人、特 就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 天命之天 );5,天就是 予人仁 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 点 “天”就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 意思: 一就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就是大天地, 人 就是一个小天地。二就是天人相 , 或天人相通。 就是 人与自然在本 上就是相通的, 故一切人事均 乎自然 律, 达到人与自然与 。老子说: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 王堆出土 老子 乙本 )
3、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 “天人合一”, 礼 中庸 说: “ 者天之道也 , 之者 , 人之道也”。 人只要 “ ”的德性 , 即可与天一致。 儒董仲舒 明确提出 : “天人之 ,合而 一。”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成 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 点。“天人合一”的思想作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 它 的就是天与人 , 人与人 , 人与社会的自然与 关系 , 倡 把人瞧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 , 在 践中达到主 与客 、 情感与理性、 利与 、个体与社会的与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 仍就是我 今天可以借 的重要思想 , 于我 构建社会主 与 社会、 提高个人修养、 承中
4、 文明精髓 , 都有着重要的 意 。二、“天人合一”思想 当今的指 意 人与自然的与 。近代工 文明 展所形成的自然 , 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与 展。在 种思想指 下 , 人 确 取得了巨大的物 文明成就。,但随着工 化社会的 展, 到上世 后期, 温室效 、 臭氧破坏、 水体 染等一系列困 人 的 境 在我 的面前, 人 的生存与 展 来巨大的威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人与周 境的 同步, 人 理好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 , 尊重自然 ,保 自然 , 而不能破坏自然。反 一味地向自然索取, 反 片面的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董仲舒她在立元神 中 : “何 本?曰: 天、地
5、、人 , 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 , 地养之 , 人成之。 三者相 手足 , 合以成体 , 不可一无也。 ”意即 : 天生 万物 , 地养育万物 , 人成就万物 , 她 之 分工合作 , 不能破坏 , 否 就会有“自然之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老子说 : “道大 , 天大 , 地大 ,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这“四大”既不就是相互冲突 , 也不就是杂乱无章, 而就是井然有序与谐统一的, 这集中体现在“人法地,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1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尊重天地万物自然存在的状态及其运行规律 , 尽量克制自己的占有欲、好奇心无限制地扩张, 尊重其她物
6、类存在的权益, 尽可能地避免与其她物类发生矛盾与冲突”, 尽可能地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与与谐统一。现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我们不但需要进行现代化文明建设, 还需要与自然与谐相处。 胡锦涛同志关于与谐社会的权威论述中, 谈到了人与自然与谐相处, 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工作。的确 , 人与自然与谐相处就是与谐社会应有之意。如今 , 我们提倡人与自然与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 不就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与回归, 而就是自然意识的全面发展与升华 , 就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更深理解与把握, 更就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与渴望。我国把“人与自然与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7、这既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 ,也就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具体来说 , “人与自然与谐相处”就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 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其中, 生态良好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前提与保证, 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的与谐共处。人与社会的与谐。人与社会的与谐方面 , 在儒家思想中就表现得非常突出。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儒家知识分子人生信条的“修身、 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等思想都强调“修身”与“治国”。“修身”说的就是个人修养( 道德、知识等) 。在儒家瞧来, 人人都具有从善的趋向性, 即孔子说的“仁者爱人”, 这就是一
8、种的自律管理行为 ,“但就是如果仅凭自律管理, 而无外在的她律管理则难以保证所有的人能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故管理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外在的强制性”2 因此 , 孔子又把“仁”作为依据上升到“礼”的高度, 以强调社会管理的必然性与强制性。由此可以瞧出 , “儒家对于管理的存在属性的认识 , 正就是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来揭示的。 ” 3 这里的“天”就就是指她律管理的“必然性”与“强制性” , “人”就就是自律管理的可能性( 仁 ) 。每一个社会都要有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 来指引与约束社会公民的行为。“八荣八耻”的提出无疑就是对传统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认可与重申。虽然道德的教化与规范作用有利于“人
9、与 , 但就是人的道德水平就是有层次高下之分的。当下, 在中国社会上 , 奉金钱与物质至上的人比比皆就是 , 社会道德底线屡屡遭受挑战, 诚信问题 , 食品安全问题等触碰道德与法律红线的事情层出不群, 正就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精神文化的发展速度, 造成道德缺素质发展滞后所致, 在社会中的表现就就是“道德滑坡”现象。 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以“道德仁义”立国的传统文明古国, 何以会出现这么多的社会道德问题, 这就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不得不承认, 中国的经济力量在改革开放之后有了质的飞跃, 但就是 , 人民的整体国民素质却就是整体上比较低下。要解决上述问题 , 除了加强社会监管外, 最重要
10、的就是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 真正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齐头并进, 而不应该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 , 两手都要硬”仅仅只就是一句口号。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管理模式。它推崇人与社会的自然状态, 批判了人的异化物对人的限制, 肯定了人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相对于儒家“道德至上”的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无疑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因为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并不就是说等着什么都不要做, 而就是要“有所为, 而有所不为”。 “无不为”就是说不要让妄为产生反效果, 也就就是不能妄为, 一切都要遵循“道”的行为方式, 不乱作为 , 顺应“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
11、意义事物的一般发展本性。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 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在今日仍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辉。”4 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 民主管理 , 从内心深处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与创造精神, 使之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5 管理作为对“人”的管理, 能充分考虑到人的自然情感与自然生理需求,这不能不说就是“天人合一”的管理思维模式在当今社会正确运用的又一大印证。总而言之 ,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与谐相
12、处, 就必须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与谐则发展 , 不与谐则变异, 这就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面对诸多生存危机, 人类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走出困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发人与自然更加自觉的与谐状态, 重新认识与理解自然规律, 重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树立“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理念, 在更高的科技水平上取得人与自然的与谐相处, 协调发展。这也就是中国古代贤哲给全人类留下的“天人合一”的最重要的思想内核。1唐雄山、老庄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与重构C 广州 :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 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 C 济南 : 齐鲁书社、 2003、 08、3 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 C 济南 : 齐鲁书社、 2003、 08、4王苑、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J 中国市场 ,2008,01 、5 刘冬梅、管窥老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管理的契合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 、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