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 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 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 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 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排除小学生认识、 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 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 就会产生
2、强烈不安、 焦虑和恐惧, 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 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 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 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 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己强 (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 希望将其变为现实, 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3、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 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 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 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 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 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 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 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
4、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身心成长的失衡。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 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 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 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2、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 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 人格教育、 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 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 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 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 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 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 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 给
5、孩子造成疑虑、 忧郁等心理疾患, 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3、学校教育的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 追求升学率、 打造名牌效应, 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 就会造成心理压力, 形成心理障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4、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 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 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 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 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
6、成的原因之一等等。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俗话说: “心病还需要心药治”。 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 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 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 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 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
7、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 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 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 性格因素、 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 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 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 正确做出评价, 发挥自己的长处; 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
8、高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 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 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 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 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 培养耐挫能力; 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 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 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 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小学生心理问
9、题的表现1)学习焦虑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 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人际交往焦虑, 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 无所适从。 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 经常认为自己不好, 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 有学习方面的, 人际交往方面的, 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家庭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