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做到因材施教中心小学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这就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呢?下面谈谈一些做法。一、制订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要求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各层次学
2、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制订教学目标就要从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实际出发,去考虑发展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能恰当、全面、具体、实用,才能体现层次性。比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课时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制订教学目标: (1)读懂第 4 自然段,会回答课后思考练习第 2 题;(2)认识课文开头总写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中间分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结尾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的写作方法;( 3)能用总述全文开头,中间分写,结尾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的写作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两段话。从课后题目、教材内容
3、、教学要求来看,目标( 1)、(2)是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而制订的目标( 3)就是提高目标,是部分学生能达到的。以上的教学目标,是老师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制订的,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二、布置学生预习要有层次性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承认学生基础的差异,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承认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自学能力较差,只能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启发讲解中获得知识。就是在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了让学生
4、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这一点对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不分层次,统一要求,势必影响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些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甚至厌恶学习。因此,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布置,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教师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并不是每道预习题都可以用来检查每一个学生的。三、授课过程要有层次性要求信息论告诉我们,只有老师讲(问) ,学生答的教学,最好的学生也只能获取 15左右的信息量。如果没有层次性而只是单一的全班教学,课内提问就会成为老师与少数优生的对话,多数学生只是学习的陪客。长此下去,大多数学生
5、就会越来越怯于或懒于思考与表达,没有兴趣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比如,教学高年级语文,在第一课时初始上课的时候,可以这样分层提出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2)能正确朗读全文。第( 1)题可以提问中下生,因为读准生字的字音是单一要求,而且能独立识字是大纲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中下层的学生过关了,就是全体学生都过关了,如果不过关,就要做补救工作,否则会给日后带来更多遗漏问题;第( 2)题则提问中等以上的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恐防中下层学生熟字回生,让中等以上的学生读,可以带动中下层的学生。其实这也是一个补救的办法。这样做,使各层面的学
6、生同时得到发展,为学习新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在设计课堂练习、课外作业时,也要体现层次性要求。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规律,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不断上进。让学生们心里明白:除了完成达纲目标以外,还要争取完成提高目标。让中等生努力向上等生靠拢,下等生努力向中等生靠拢。要设法让全班几个层次的学生都进入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注意学生起点,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使差生吃得消,优生吃得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信心。这样,才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从而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