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总结.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11612401 上传时间:2020-08-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1、太阳系: 中心天体,质量占 99.86% 2、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 组成 - 地月系: 地球 和月球3、总星系: 银河系 和河外星系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4.地球的性质(1)、普通性: 外观和所处的位置 (2)、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3)、

2、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4)、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太阳辐射与地球5、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能源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6.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6.黑子出现于 光球 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 日冕

3、 层。 7.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 11 年8.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周期:1 个恒星日速度: 角速度为 15/时。地球表面除 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 低纬向 高纬递减,南北纬 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一半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昼夜更替导致 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

4、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 经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2、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大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3、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区时 ,又称 标准时 。4、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 小时5、时区差的求法:在 0 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6、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7、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1

5、80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8、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 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晨昏线的含义、位置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由于地球不停地以 1 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 1 个太阳日(24 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公转过程中各纬线圈上昼弧与夜弧的长度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北半球的春分日、秋分日,晨昏圈同某一经线圈相重

6、合,全球各地昼弧与夜弧等长,即昼夜平分。在北半球的夏至日、冬至日,晨昏圈同经线的交角为最大,夏至日,北半球各纬线圈上的昼弧为一年中最长,即白昼为最长,南半球各纬线圈上的夜弧为一年中最长,即黑夜为最长。冬至日,反之。晨昏圈是地球上的大圈,但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等,在日出以前和日没以后天空仍较明亮,因此它实际上要比大圈略小些。可 知 , 由 于 太 阳 直 射 点 的 南 北 移 动 , 晨 昏 线 ( 圈 ) 所 在 的 平 面 与 过 晨 昏 线 ( 圈 ) 与 赤道 两 个 交 点 的 经 线 圈 所 在 的 平 面 的 交 角 ( ) 也 作 周 期 性 的 变 化 , 而 等 于 太 阳直

7、 射 纬 线 纬 度 。 晨 昏 线 的 概 念 、 特 点 和 用 法1. 晨 昏 线 的 概 念 由 于 地 球 是 一 个 不 发 光 、 不 透 明 的 球 体 , 所 以 同 一 时 间 里 , 太 阳 只 能 照 亮 地 球 的一 半 。 向 着 太 阳 的 半 球 是 白 天 ( 昼 半 球 ) , 背 着 太 阳 的 半 球 是 黑 夜 ( 夜 半 球 ) 。 昼半 球 和 夜 半 球 的 分 界 线 ( 圈 ) 叫 晨 昏 线 ( 圈 ) 。 它 是 由 晨 线 和 昏 线 组 成 。 2. 晨 昏 线 的 判 读在 日 照 图 上 , 晨 线 和 昏 线 的 判 断 方 法

8、 , 一 是 根 据 地 球 自 转 方 向 判 断 : 顺 着 地 球自 转 方 向 , 由 昼 半 球 过 渡 到 夜 半 球 的 分 界 线 是 昏 线 , 由 夜 半 球 过 渡 到 昼 半 球 的 分 界 线 是 晨 线 。 二 是 根 据 昼 夜 半 球 判 断 : 位 于 昼 半 球 西 部 边缘 与 夜 半 球 的 分 界 线 为 晨 线 , 位 于 昼 半 球 东 部 边 缘 与 夜 半 球 的 分 界 线 为 昏 线 。 赤 道 上 地 方 时 为 6 时 的 是 晨 线 , 18 时 是 昏 线 。 3. 晨 昏 线 的 特 点( 1) 如 果 把 地 球 看 作 一 个

9、 正 球 体 , 同 时 不 考 虑 大 气 对 太 阳 光 线 的 散 射 作 用 , 那 么 , 地 球 上 昼 半 球 与 夜 半 球 的 面 积 应 相 等 ,即 晨 昏 圈 是 一 个 过 球 心 的 大 圆 , 且 平 分 地 球 。 ( 2) 晨 昏 线 平 面 与 太 阳 光 垂 直 。 晨 昏 线 上 的 各 点 太 阳 高 度 为 0, 昼 半 球 上 的 各 点 太 阳 高 度 大 于 0, 夜 半 球 上 的 各 点 太阳 高 度 小 于 0。 ( 3) 晨 昏 线 永 远 平 分 赤 道 。 ( 4) 晨 昏 线 只 有 在 春 、 秋 分 时 才 与 经 线 圈 重

10、 合 。 ( 5) 晨 昏 线 在 夏 至 、 冬 至 时 与 极 圈 相 切 。 ( 6) 晨 昏 线 自 东 向 西 移 动 15/小 时 , 与 地 球 自 转 方 向 相 反 。 4. 晨 昏 线 的 移 动一 般 地 , 如 果 地 轴 的 倾 斜 方 向 不 变 , 晨 昏 线 在 如 图 1 3 范 围 内 移 动 。 1、 2、 3 分 别 表 示 冬 至 、春 秋 分 、 夏 至 日 时 晨 昏 线 的 位 置 。 即 3 月 21 日 与 9 月 23 日 晨 昏 线 与 经 线 圈 重 合 , 导 致 全 球 昼夜 平 分 ; 6 月 22 日 摆 动 幅 度 最 大 ,

11、 导 致 北 半 球 昼 最 长 , 南 半 球 夜 最 长 ; 12 月 22 日 摆 动 幅 度也 最 大 , 导 致 南 半 球 昼 最 长 , 北 半 球 夜 最 长 。 5. 晨 昏 线 的 画 法依 据 晨 昏 线 的 特 征 , 在 太 阳 光 照 侧 视 图 上 , 过 地 心 作 太 阳 光 线 的垂 线 即 为 该 日 晨 昏 线 ( 注 意 二 至 日 晨 昏 圈 与 极 圈 相 切 , 反 映 出 极 圈内 的 极 昼 或 极 夜 状 况 ) 。 然 后 用 斜 线 表 示 夜 半 球 ( 注 意 斜 线 不 与 经线 或 纬 线 平 行 )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

12、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 个太阳日(24 小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 15 经度地方时差 1 小时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周期:1 个恒星年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地轴、晨昏线、赤

13、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 1 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 月 22 日前后?12 月

14、22 日前后?)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6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12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春秋是其中的过渡三种四季;24 节气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