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作业2: 阐述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对我国而言,可采取哪些减灾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2,我国正好位于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灾害带)的交汇处,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全球多种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3,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1)气象灾害。干旱:干旱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但不同地区受旱程度不一,建国以来,有四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其次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南部、湘赣南部。暴雨:暴雨是我国
2、东部多见的自然灾害,有两个暴雨集中的地带,一是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至东南沿海地区;二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带。另外沿三大纬向山系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和南岭的南麓,也是暴雨较多的地区。,4,寒潮与冷冻灾害:寒潮是严重的气象灾害,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寒潮与冷冻灾害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季“倒春寒”主要发生在南方;夏季低温灾害是主要发生在东北;秋季“寒露风”主要发生在南方;霜冻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其中霜冻最严重的地带有两条,走向均为北东向:一条以固原、集宁、大庆一线为轴线,另一条带以湘西南、九江、南通一线为轴线,且一般来说,山地的北坡、西坡、山谷和洼地的霜冻较重,海滨及山地南坡较轻;而雪
3、灾冻害则主要发生在阴山以北和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以西地区。,5,热带气旋: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其影响范围主要在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尤其是东南沿海及海域最严重。风雹灾害:风雹灾害的分布大体是沿山系伸展,最多的是青藏高原,其次为大兴安岭至阴山、太行山一带;另外,天山、长白山、祁连山、云贵高原等也是冰雹较多的地区。,6,(2)海洋灾害。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风暴海浪、海冰、海啸和赤潮等。风暴潮虽遍及沿海,但由北到南主要集中的地段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北部的海门、温州、台州、沙埕及福建的闽江口、广东汕头到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以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海冰灾害主要发生于渤海
4、、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岸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海啸在台湾和海南两岛沿岸偶有出现;风暴海浪遍布各大海域,但以东海、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最为严重;目前,赤潮灾害在各主要沿海地区均有出现,且有从近海向远海扩展之势。,7,(3)洪涝灾害。涝灾:我国主要的雨涝区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东,这个地区又被南岭、大别山、秦岭、阴山分割为4个多发区。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洪灾: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有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8,(4)地质灾害。山地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大地貌格局的一、二级阶梯和
5、二、三级阶梯的的交接部位,从省际差异来看,又以滇、川、黔、鄂、陕、重庆、北京等省市最严重。平原地质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土地盐渍化等灾害,主要发生在平原、盆地地区,且尤以华北平原为重。,9,(5)地震灾害。大致以北纬35N和东经105E这两条线为界,可将我国地震灾害的分布分为4个象限。西南、西北地区地震最多,华北地区次之,东南和东北地震最少(台湾除外)。,10,(6)农业生物灾害。农作物病害在空间上东部重于西部,从北向南大体上东北地区主要为玉米大小斑病,华北地区主要为小麦条锈病,长江流域主要为小麦赤毒病,华南主要为稻瘟病。从北向南主要的虫害是东北和华北的粘虫,黄河河滩和沿海滩涂
6、的蝗虫,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稻螟,显示了随温度梯度分布的特点。,11,(7)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所有林区均有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发生。其中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病虫害严重;而黑龙江、内蒙及云贵地区的季节性气候干燥区则是森林火灾最严重的地区。,12,我国区域受灾情况及其灾种组合特征:,华中地区是全国灾情最为严重的区域,绝对灾情指数全国最高,以洪涝( 滑坡、泥石流) 和风雹灾害为主。河南、湖北、湖南位居全国洪涝( 滑坡、泥石流) 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河南、湖北、江西位居全国风雹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湖南、江西受台风灾害影响较重。,13,西南地区灾情仅次于华中,也是全国灾情最为严重的区域,以洪涝( 滑坡、泥石
7、流) 、旱灾、地震和风雹灾害为主。四川是全国洪涝( 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是全国风雹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同时两省也是全国旱灾严重受灾的地区。,14,华东地区是全国灾情较为严重的区域,绝对灾情指数仅次于华中和西南地区,以洪涝( 滑坡、泥石流) 和台风灾害为主。安徽是全国洪涝( 滑坡、泥石流) 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浙江、福建是全国台风灾害最严重的两个省份。华南地区灾情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以台风灾害为主。广东是全国台风灾害最严重的 3 个省份之一,海南、广西位居全国台风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15,东北地区灾情居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绝对灾情指数高于西北、华北地区,以旱灾和风雹灾害为
8、主。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是仅次于内蒙古的全国旱灾严重受灾的省份,黑龙江是仅次于内蒙古的全国风雹灾害受灾最严重的省份。西北地区是全国灾情较轻的区域,绝对灾情指数仅高于华北地区。陕西省洪涝( 滑坡、泥石流) 灾害受灾较重,新疆风雹灾害受灾较重。,16,华北地区绝对灾情指数全国最低,是我国灾情最轻的区域,除了内蒙古灾情较重外,其余各省( 直辖市) 灾情均较轻。内蒙古是全国旱灾和风雹灾最严重的省份。,17,结论,( 1) 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总体上呈现出南重北轻、中东部重西部轻的空间分布格局,我国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基本全部集中于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域,常年受季风气候影响的气候特
9、征是一致的。,18,( 2) 旱灾与洪涝( 滑坡、泥石流) 灾害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旱灾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洪涝灾害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总体呈现出南涝北旱的特点; 风雹灾害呈现全国普发态势; 台风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其影响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格局。,19,( 3) 全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布格局存在着明显的南重北轻特征,华中、西南、华东三个地区是我国灾情最严重的区域,灾种组合以洪涝( 滑坡、泥石流) 、风雹和台风灾害为主;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是我国灾情相对较轻的区域,灾种组合以旱灾和风雹灾害为主。,20,减灾措施措施:,减灾工程建设:防洪(潮)抗旱工程防震抗震工程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21,减灾非工程建设:国家自然灾害监测与预报系统灾害保险与救援防灾抗灾知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