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五章-诊法.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15606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7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诊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第五章-诊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第五章-诊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第五章-诊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第五章-诊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五 章诊 法,本章结构,第一节 望 诊 第二节 闻 诊 第三节 问 诊第四节 切 诊,(二)望 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望患者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色即皮肤的颜色,分为青、黄、白、赤、黑五种,简称五色;泽即皮肤的光泽,是指肤色的荣润和枯槁。,常色常色 :人体在生理状态下出现的面部色泽变化。我国大部分人属黄种人,其正常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病色病色(五色主病) 指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异常色泽,称为病色。青色 主寒证,瘀血证,痛证,惊风证。黄色 主脾虚,湿证。赤色 主热证,戴阳证。白色 主寒证,虚证,失血证。黑色 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瘀血证。,(三)望 形

2、体,望形体:指观察患者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等情况,借以诊察内在病情的望诊方法。,体强表现: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坚实,皮肤润泽,同时精力充沛,食欲旺盛。表明:脏腑精气充足,气血旺盛,抗病能力强,虽病但预后较好。,体弱表现:骨骼细小,胸廓狭窄,形体瘦弱,皮肤枯槁,同时精神不振,食少乏力。表明:脏腑精气不足,气血虚衰,体弱易病,预后较差。,体胖若体胖多食,而肌肉坚实,神旺有力,为形健气充,身体健康的表现。胖人体内一般多痰多湿,易患痰饮、中风、晕厥等病证,故有“肥人多痰”之说。,体瘦若形体消瘦但精力充沛,神旺有力,抗病力强,应属健康体质。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多为阴血不足,易患痨咳之证,故有“瘦

3、人多火”之说。,(四)望姿态,望姿态:指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和肢体异常动作,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卧时踡卧成团,喜加衣被者,多为寒证。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者,多为热证。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卧时常向里,身重不能转侧,为阴证、寒证、虚证。,第一节 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舌望小儿指纹,二、局 部 望 诊,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局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以便全面搜集病情资料,为辨证论治提供可靠依据。局部望诊内容:望头部、面部、头发、五官、皮肤等部位形态、色泽的变化。,第一节 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舌望小儿指纹,三、望 排

4、出 物,望排出物:指观察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形、色、质、量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排出物是排泄物和分泌物的总称。排泄物指排出体外的代谢废物,如二便、月经;分泌物指官窍分泌的液体,如涕、泪、唾,在病理状态下其分泌量增大,也成为排出体外的排泄物,所以二者统称排出物。,一般来说,排出物色白质清稀,多为虚证、寒证;色黄质粘稠,秽浊不清,多为实证、热证。,第一节 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舌望小儿指纹,四、望 舌,望舌,又称舌诊,指观察患者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望舌是局部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舌面与脏腑的关系,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 嘱患者

5、自然地将舌伸于口外,舌体放松,舌面伸展,舌尖略向下,充分暴露舌体。伸舌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舌面气血流行,引起舌色的变化。一般先看舌苔、后看舌质,依次按舌尖、舌中、舌根、舌两边顺序查看。,注意事项 (1)光线 望舌宜在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下进行,不宜面对有色光线或在光线昏暗处进行,以免影响舌色的真实性。(2)时间 望舌宜在饭前进行,以免因饮食而改变舌苔的厚薄、润燥和颜色,而影响舌诊的正确性、,(3)染苔 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这类染苔多浮于舌苔表面,短期可自行退去。如有怀疑,应加以询问,以便及时证实或排除。(4)生理病理变化 在望诊中应注意生理病理的差别,不能将生理性变异误作为

6、病理现象。,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润泽,舌面上附有一层薄薄的、颗粒均匀、润燥适中的白苔,常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舌诊内容,望舌,应注意舌质和舌苔两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指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是由胃气上蒸于舌面而形成。,(一)望 舌 质,望舌质 主要观察舌色、舌形和舌态的变化。 (1)望舌色:指观察舌颜色的变化,常见的有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四种。,淡白舌【舌象特点】舌色较正常舌色更浅淡者,称淡白舌。【临床意义】主虚证、寒证和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为阳虚寒湿证;若淡白不泽,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虚证。,淡白舌,红

7、舌【舌象特点】舌色较淡红色要红,呈鲜红色者,称红舌。【临床意义】主热证。有虚实之分。舌色稍红或舌边尖红,多见于外感表热证初起;若舌鲜红而起芒刺,伴见黄厚苔,多属实热证;若舌鲜红而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为阴液亏损的虚热证。,红舌,绛舌【舌象特点】舌色比红舌更深,呈暗红色者,称绛舌。【临床意义】主热入营血、阴虚火旺证。舌红绛而有苔者,多由外感热病加重,热入营血或内伤杂病,脏腑阳热偏盛所致,属实热;舌红绛少苔、无苔或有裂纹,多属热病后期,阴液大伤或阴虚火旺。,绛舌,紫舌【舌象特点】舌质呈紫色,或舌面上有青紫色斑点者,称为紫舌。舌淡白而泛现紫色者,为淡紫舌;舌红绛而泛现紫色者,为绛紫舌。若舌面上出现

8、青紫色的斑点,不高出舌面,大者为瘀斑,小者为瘀点。【临床意义】主瘀血、寒证、热证。舌色紫暗或见瘀斑瘀点,多为气滞血瘀;舌绛紫,舌苔少而干者,为热毒炽盛;舌淡紫或青紫,舌苔润滑者,多为虚寒证,或寒凝血瘀证。,紫舌,望舌形:指观察舌体的形状,包括舌的老嫩、胖瘦、裂纹和芒刺等内容。老嫩舌【舌象特点】舌质纹理粗糙,坚敛苍老,舌色较暗者,称为老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较淡者,称为嫩舌。【临床意义】老舌主实证、热证;嫩舌主虚证、寒证。肿胀舌【舌象特点】舌体肿大,甚则舌肿胀而不能回缩口中者,称为肿胀舌。 【临床意义】主热证、中毒。鲜红肿胀,为心脾积热;青紫晦暗而肿 胀,为药物或食物中毒。,老舌,胖大

9、舌 【舌象特点】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者,称为胖大舌。若舌胖大且有齿痕,则称为齿痕舌。 【临床意义】主水湿痰饮证。舌色淡白而舌体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津不布;舌体不胖而有齿痕,伴舌质淡嫩,多为气血两虚。瘦薄舌 【舌象特点】舌体瘦小而薄者,称为瘦薄舌。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证。舌体瘦薄而色淡者,多见于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而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多是阴虚火旺。,裂纹舌【舌象特点】舌面上有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者,称裂纹舌。【临床意义】主热证、精血亏虚。舌红绛而有裂纹,为热盛伤津或阴虚火旺,耗损阴液所致;舌淡白而有裂纹,为血虚不荣。芒刺舌【舌象特点】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

10、手者,称为芒刺舌。【临床意义】多为邪热内盛。舌尖芒刺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为胃肠热盛,舌边芒刺为肝胆火盛。,裂纹舌,望舌态:指观察舌体的动态变化。强硬舌【舌象特点】舌体失其柔和,屈伸不利,或板硬强直,不能转动者,称为强硬舌,或称“舌强”。【临床意义】主热入心包,热盛伤津,风痰阻络证。舌强硬而舌红绛少津,多见于热入心包、热盛伤津;舌强硬而舌苔厚腻,多见于风痰阻络;突然舌强语言謇涩,伴有肢体麻木、眩晕者,多为中风先兆或中风。,痿软舌【舌象特点】舌体软弱,伸缩转动皆无力者,称痿软舌。【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阴液亏耗。久病舌淡白而痿,是气血两虚;新病舌干红而痿,为热灼津伤;舌红绛而痿,多阴亏已极。歪斜舌

11、【舌象特点】伸舌时,舌体不自主地偏向一侧者,称歪斜舌。【临床意义】多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舌淡红而歪斜,多是风痰阻络,病势轻;舌红少津而歪斜,为肝阳化风,病势重。,颤动舌【舌象特点】舌体不自主地颤抖不定者,称颤动舌。【临床意义】主肝风内动。舌质淡白而颤动者,多为血虚生风;舌红绛而颤动者,为热极生风;舌红少苔而颤动者,多为肝肾阴虚。吐弄舌【舌象特点】舌伸出口外,久不回缩者,称为吐舌;舌伸出口外,旋即回缩,或反复舐口唇周围者,称为弄舌。【临床意义】主心脾有热或小儿惊风先兆。舌红而吐弄,为心脾有热;舌绛紫而吐弄,为疫毒攻心;小儿弄舌,多是惊风先兆,亦见于智力低下者。,(二)望 舌 苔,望舌苔 主要观察

12、苔质和苔色的变化。望苔质:主要观察舌苔厚薄、润燥、腐腻、剥脱等。,厚薄【舌象特点】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为薄苔;不能见到舌质者为厚苔。【临床意义】舌苔的厚薄变化主要反映病位的深浅和病邪的盛衰。薄苔见于正常人,也见于表证或内伤病较轻的里证;厚苔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湿、食积,病情较重。舌苔由薄变厚为病进;舌苔由厚变薄为病退。润燥【舌象特点】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者,称为润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者,称为滑苔;舌苔干燥无津,甚至干裂者,称为燥苔。【临床意义】舌苔的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盛衰和津液输布情况。润苔是正常舌苔表现。病中见润苔,表明津液未伤。滑苔为水湿内停的表现;燥苔多为热盛津伤或阳虚气不化

13、津。,望苔色:即望舌苔颜色的变化。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黄苔是由热邪熏灼而成。苔色越深,热邪越重。灰苔:主里证,主里热证或寒湿证。、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盛。灰苔和黑苔都既主热证又主寒证,区分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是苔质的润燥。,第一节 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舌望小儿指纹,五、望小儿指纹,望小儿指纹,又称望小儿食指络脉,是指通过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络脉的形态和色泽来诊察疾病的方法。,本章结构,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第四节 切诊,第二节 闻诊,定义: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听声音是指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嗳气等各种声响;嗅气

14、味是指嗅患者体内所发出的各种气味以及分泌物、排泄物和病室的气味。,一、听 声 音,语声 患者语声高亢洪亮有力者,多属实证、热证,多为外邪袭表;语声低微细弱者,多属虚证、寒证,多见于内伤杂病。语言 语言的异常,主要是心神的病变。沉默寡言,声音低弱,多属虚证、阴证;烦躁多言,声音高亢,多属实证、阳证。若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称为谵语,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神识不清,语言重复,声音微弱,时断时续者称为郑声,多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呼吸 呼吸气粗而快,属热证、实证。常见于外感病证;呼吸气微而慢,属寒证、虚证。常见于内伤久病。呼吸困难,急迫短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称为喘证。呼吸急促似喘,

15、喉间有哮鸣声,称为哮证。呼吸气急而短,息快而不相接续,称为短气。呼吸微弱,短而声低,少气不足以息,称为少气。,咳嗽 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怯无力,多属虚证。呕吐 有声有物为呕吐,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皆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吐势徐缓,声低无力,多属虚寒;吐势较猛,声响有力,多为实热。,呃逆、嗳气 呃逆是气逆上冲于咽喉,发出一种不能自主的短促的冲击声,其声呃呃,为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俗称“打呃”。健康人在快速进食后,或突然寒气入胃,或大笑后可引起呃逆,大多能自行终止,不属病态。若呃声频作,声高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微无力,多属虚寒;久病精气衰竭而出现呃逆,声低无力,为胃气衰败之

16、征。,嗳气 嗳气,古称“噫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嗳气酸腐,多为食滞胃脘; 太息 太息,俗称“叹息”,是情绪抑郁,胸闷不舒引发的长吁短叹。太息后自觉胸中之气得到舒缓,是肝气郁结的表现。,二、嗅 气 味,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 咳吐脓血腥臭痰,多是肺痈;鼻流浊涕,腥臭难闻,是鼻渊;大便臭秽之气浓重者,为肠中积热;而气味腥臭或臭气不重者属寒证;小便臊臭,为膀胱湿热;小便量多色清无臭,多为虚寒证;矢气奇臭,多为消化不良,宿食停滞。,本章结构,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第四节 切诊,第三节 问诊,定义: 问诊,是医者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借以了解病情的一

17、种诊察方法。问诊的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发病经过和现在症状等。,一、问一般情况,问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民族、职业、住址、联系方式、生活习惯等。,二、主诉,主诉是患者就诊时感到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是本次就诊的主要原因。,三、问现病史,现病史指从发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诊断治疗经过。现病史要从起病的情况(发病的时间、特点、诱因等)、病情演变过程(以时间先后顺序询问)、诊治经过(此次就诊前的诊治情况)三个方面询问。,四、问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患者平素的健康情况和既往病史可能与其现在所患疾病有一定的联系,可作为分析病情的参考依据。

18、由于某些疾病有传染性和遗传性,因此,询问患者家族史,有助于诊断。,五、问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指患者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其相关的全身情况。是问诊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问寒热、汗出、疼痛、饮食、二便、睡眠、经带胎产等方面的内容。,(一)问寒热,恶寒:凡患者自觉寒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称为恶寒,多见于表证。畏寒:若患者自觉寒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者称为,多见于里证。热:即发热,是指患者体温高于正常,或体温正常而患者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恶寒发热 指恶寒发热并见,见于外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为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为表热证;发热恶风汗出,为表虚证;恶寒发热无汗,为表

19、实证。寒热往来 指恶寒发热交替出现。其为半表半里证,可见于少阳病或疟疾。但寒不热 指患者只感觉怕冷而不觉发热,见于里寒证。新病恶寒,脘腹冷痛,脉沉迟有力,为里实寒证;若久病畏寒,脉沉迟无力,为里虚寒证。,但热不寒 指患者只感觉发热,不怕冷或反恶热,见于里热证。临床常见壮热、潮热、低热三种情况:壮热 患者持续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兼有面赤、多汗、烦渴等症,称为壮热,多见于里实热证,是阳热内盛的表现。潮热 发热如潮有定时,即定时发热,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称潮热。低热 热势不高(体温一般不超过38),或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正常,称低热或微热。多见于阴虚或气阴两虚证。,(二)问汗,表证辨汗 表证无汗,见

20、于外感寒邪所致的表实证;表证有汗,见于外感风邪的表虚证,或外感风热的表热证。里证辨汗 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兼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者称自汗,多见于气虚或阳虚;睡时汗出,醒后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者称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三)问疼痛,问疼痛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脘痛腹痛腰痛四肢痛,问疼痛性质 冷痛 疼痛伴有冷感,喜温恶寒者为冷痛。见于寒证。灼痛 疼痛有灼热感,喜凉恶热者为灼痛。见于热证。胀痛 疼痛且有胀感者为胀痛。多因气滞所致。重痛 疼痛并有沉重感者为重痛。多由湿邪阻遏气机引起。刺痛 疼痛如针刺之状者为刺痛。多是瘀血所致。绞痛 疼痛剧烈如刀绞样,难以忍受者为绞痛。多为实邪阻

21、遏气机所致。隐痛 痛势较缓,可以忍耐,但连绵不止者为隐痛。多因精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四)问睡眠,失眠 指经常不能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甚至彻夜不眠,称为失眠,又称不寐。嗜睡 不论昼夜,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称为嗜睡,又称多寐。,(五)问饮食与口味,主要是询问食欲与食量,口渴与饮水及口中有无异常气味等。可了解脾胃的功能,津液的盈亏和输布,疾病的转归等情况。问食欲与食量 问口渴与饮水问口味,(六)问二便,询问二便排泄的情况,可了解消化功能、水液代谢情况及其病性的寒热虚实。问二便,应注意询问二便量、色、质、气味、排便次数、以及排便异常感觉和伴随的症状。问小便 问大便,(七)问经带,问

22、月经 应注意询问月经周期,行经天数,月经量、色、质的变化,有无闭经及经行腹痛等情况。经期经量经色、经质 问带下,(八)问小儿,问诊时应根据小儿的特点,除一般问诊内容外,还要注意出生前后的情况,预防接种史,传染病史,以及喂养、生长发育等情况,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本章结构,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第四节 切诊,第四节 切 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生用手对患者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等,借以获得病情资料的方法。,一、脉 诊,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以手指触按一定部位的脉搏来诊察脉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方法。,(一)脉诊的部位和方法,部位 临床常用“寸口

23、诊法”。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即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正对掌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诊脉方法 体位布指,指力 举 轻用力按在皮肤上称为举; 寻 不轻不重,中等用力按至肌肉称为寻。 按 重用力按至筋骨称为按。,注意事项 切脉时应保持环境安静,医生要调匀呼吸,用自己的一呼一吸去计算患者脉搏的次数。精神专一,态度认真,仔细体察脉象在三种指力下的不同变化。每手诊脉时间不应少于1分钟,否则难以达到诊清脉象的目的。,(二)正常脉象,正常脉象 又称平脉、常脉。是指三部有脉,一息四到五至,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大不小,来去从容,和缓有力,节律均

24、匀。,(三)病脉与主病,第四节 切诊,一、脉诊二、按诊,二、按 诊,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按患者体表某些部位,来测知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它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的一种诊察方法。按诊应用广泛,包括按肌肤、按胸腹、按手足等内容。,(一)按诊的手法,按诊的手法大致分为触、摸、按、叩四类。触,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轻轻触摸患者某一局部,以了解凉热、润燥等情况的一种按诊方法,多用于额头、四肢及胸腹的皮肤。摸,是医生以手指稍用力抚摸局部肌肤,以探查局部感觉,有无疼痛,肿块的形态、大小等情况的一种按诊方法,多用于体表腧穴、浅表肿胀等。按,又称按压法,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用力按压局

25、部,以探查深部组织或肿块情况的一种按诊方法,多用于胸腹,深部肿块等。叩,又称叩击法,是医生用手叩击患者身体局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声、波动感以了解病变情况的方法,叩击法多用于胸腹、腰背等部位的检查。,(二)按诊内容,按肌肤 肌肤灼热,多为阳证、热证;肌肤清冷,多为阴证、寒证。肌肤湿润,为汗出或津液未伤;肌肤枯燥或甲错,为津液已伤或瘀血。按之凹陷不起者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是气肿。按脘腹 脘腹疼痛,按之痛减,局部柔软者为虚证;按之痛剧,局部坚硬者为实证。腹中包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者,称为癥积,病在血分;若包块触之无形,按之可散,痛无定处,称为瘕聚,病属气分。按手足 手足俱冷,为阳虚阴盛;手足俱热,为阳热亢盛;手足心热,多为内伤发热;手背热,多为外感风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