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6.短文两篇.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548675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短文两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6.短文两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6.短文两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6.短文两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6.短文两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6.短文两篇国学名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3.朗读、背诵两篇文言短文。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学习难点.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

2、”“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自主突破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德馨( )调素琴()鸿儒( )案牍() 甚蕃()濯清涟( ) 亵玩() 鲜有闻( )1.xn tio r d fn zhu xi xin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有仙则名( )(2)调素琴( )(3)无丝竹之乱耳( )(4)无案牍之劳形( )(5)可爱者甚蕃( )(6)亭亭净植( )(7)濯清涟而不妖( )(8)陶后鲜有闻( )2.(1)出名,有名 (2)不加装饰的琴 (3)代指音乐 (4)身体 (5)多(6)立 (7)水波 (8)少3.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陋室铭作者 , 朝诗人。“铭”是古代可在器物上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押韵的。 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 、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2) 爱莲说选自,作者是 代哲学家,后人称他为“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以,本文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 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 的世风。3.(1)刘禹锡 唐 用来警戒自己或者记述功德 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2)周敦颐集 北宋 濂溪先生 叙事 议论 洁身自好 趋炎附势、追求富贵4.根据提示,默写名句。(1)苔痕上阶绿, 。(2)斯是陋

4、室, 。(3)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 ,_ _。(5)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4.(1)草色入帘青 (2)惟吾德馨 (3)亭亭净植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5.(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显得简陋了)。(2)苔痕碧绿长到了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3)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4

5、)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合作探究6.刘禹锡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6.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7.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7.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

6、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8.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8.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9.陋室铭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用此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当堂测试(一)(2017.云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0解释下列句

7、子中加点的词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素:10.(1)名:出名。(2)素:不加修饰。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11.(1)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2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12.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13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13.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二)阅读下面的两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

8、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谈笑有鸿儒 ( ) (2)无案牍之劳形 ( )(

9、3)可爱者甚蕃 ( ) (4) 亭亭净植 ( )14.(1) 大 (2)使劳累 (3)多 (4)竖立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无丝竹之乱耳 花之隐逸者也 B.濯清涟而不妖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可以调素琴 以刀劈狼首 D.同予者何人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5.D 解析:此项中的“者”都解释为:的人;A项的“之”分别解释为:主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B项“而”分别解释为:表转折 /表顺承;C项“以”分别解释为:与“可”连用可以 /用。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6.(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2)

10、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17.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17.陋室铭: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自主突破1.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甚蕃(fn) 濯(zhu) 淤泥(y) B.不蔓不枝(mn) 亵玩(xi) 隐逸(y) C.鲜有闻(xin) 德馨

11、(xn) 涟(lin) D.案牍(d ) 调素琴(tio) 陋室(lu)1.A 解析:“蕃”应读:fn。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惟吾德馨( ) (2)阅金经( ) (3)谈笑有鸿儒(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斯是陋室( ) (6)濯清涟而不妖( ) (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8)宜乎众矣( )2.(1)香气,指品德高尚 (2)指佛经 (3)有学问的人 (4)亲近而不庄重 (5)这 (6)洗涤 (7)认为 (8)应当3.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把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

12、的标志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3 (1)E (2)A (3)D (4)D (5)A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 蕃:繁多 B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陶后鲜有闻 鲜:少4.C 解析:“植”应解释为:立。5.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B濯清涟而不妖(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自李唐来 自以为大有所益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B 解析:B项的“而”都表转折,解释

13、为:却,可是;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C.连词 从代词 自己;D助词兼词 在其中。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中不含词类活用文言现象的一项是(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D 解析:A项“名”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出名,有名;B项“乱、劳”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扰乱,使劳累;C项“蔓、枝”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生枝蔓,长枝节。7.下列对陋室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矛盾的。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14、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7.A 解析:A项中,“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矛盾的说法有误。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城市嘈杂缭乱的宫廷富人家的丝竹,“调素琴”指的是自己兴趣所在的音乐。8.下列对爱莲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8.D 解析:此项中“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比恰当,

15、词句委婉的批判了世人追求荣华富贵的世风。合作探究9.周敦颐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9.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10.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0.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而牡丹

16、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但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1.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11.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12.爱

17、莲说中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2.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13.两篇短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作简要的分析。13.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用“鸿儒”和“白丁”对比,表明自己的交往都是些儒雅之人;爱莲说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以爱牡丹的人众多和自己的“独爱莲”对比,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的品质,委婉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拓展延伸14.学习了两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14.略。当堂测试(一)(2017.广东深圳中考)阅

18、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 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陋室铭)【乙】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选自世说新语)15.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1)斯是陋室:()(2)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 ( ) (4)无案牍之劳形()15.(1)斯:这(2)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鸿儒:博学的人(4)案牍:官府的公文。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

19、汉语。(1)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_(2)何可一日无此君!译文:_16.(1)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2)怎么一天可以没有这位先生!17.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17.共同点:所居的屋宇都很简陋,但所居之人志向高远、品性高洁,故而陋室不陋,空房不空,因所住之人而显得幽静雅致。看法:与广厦华服等外物相比,更重要的是对高尚的情操与高洁的志趣的追求。(二)(2015.山东菏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

20、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习惯说(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

21、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注】养晦堂:刘蓉居室名。浸淫:渐渐扩展。踬:跌绊。习之中 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18.A 解析此项中的“益”应解释为:更加。1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19.(1)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2)(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

22、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20.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20.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21.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21.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总结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