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
2、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
3、: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文化
4、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
5、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3、【民俗学的内容】(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w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的形成、发展是集体参与的结果,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二、民俗的传承性和传播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
6、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在民俗传承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民俗的传播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是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w民俗的传承性与传播性相结合,形成民俗文化多元化的互相撞击与吸收,融合与发展,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w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w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与渐进的变化。它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中国的民俗文化特
7、色。中国的傩俗。四、民俗的模式性w 民俗的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不同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w中国著名四大传说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w 民俗的规范性,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图腾w 民俗的服务性,是指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尊老爱幼习俗;春节时贴的门神、窗花、年画。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w 民俗的教化功
8、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二、规范功能w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三、维系功能w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四、调节功能w 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少数民族的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民间游戏(斗鸡、斗蟋蟀、下棋)。第四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一、史前民俗w史前民俗,是指公元
9、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二、古代民俗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1、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3、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中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的繁荣。4、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期。【综观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民俗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由此引起民俗的
10、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2)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民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3)由于这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因此,二者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复杂。三、近现代民俗w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遗留物”Folklore2、思考题:(1)民俗与风俗两种称谓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说民俗是属于特定群体的?(3)民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有哪些?(4
11、)叙述民俗传播的主要方式。(5)为何民俗的形成是群体心愿的认同?(6)叙述某一民俗象形成的具体过程。w阅读书目:(美国)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民俗事象的学习内容与重点w掌握并正确评价诸如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科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长期传承的民俗事象,能够发现这些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积淀,并通过调查实践,学习有关田野作业的本领。实践活动与方法步骤w实践活动:调查当地某一生产活动,描述具体的生产过程。w实践步骤:1、选择你熟悉的一项生产活动(或物质生产,或工艺品的生产);2、观察生产的全过程;3、集中考虑某一生产环节,对生产的程序、用具、环境等进行描述,同
12、时提供图像文本。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w【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w【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
13、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第一节农业民俗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和传承性特点。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w河南农谚“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江苏农民“岁朝看风云,以卜田事”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正月十九(或二十五)“填仓节”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w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
14、识的一种总结。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w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李冰“川主之神”;“扫晴娘”;祭腊八神仪式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七、农业娱乐风习。w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民间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九曲莲灯”;采茶歌、数九歌第二节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业。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反映了猎户、牧民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
15、。正月初五“牛日”;为牲畜招魂的习俗。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牧民谚语“水膘,草力,都精神”。四、渔业民俗1、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这些地区的渔民“饭稻羹鱼”,大多依赖渔盐业为主。2、渔业海上占验习俗。“占风”看潮汛;“占潮”看水势。3、渔业生产操作习俗。4、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得福免祸。第三节工匠民俗一、工匠的技艺传承。w“百工五法”,矩、规、绳、水、悬。斗拱与飞檐。“文房四宝”俗谚“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w【百工五法名词解释】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对此就有过概括性的总结:“百工以方
16、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这里提到的矩、规、绳、水、悬,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工五法”。孟子离娄上中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指的就是古代工匠中所流传的技巧。“矩”是工匠们通过直角尺来正方的工具,古代叫“鲁班尺”,现在叫“直角曲尺”;“规”是用来画圆的工具;“绳”是划直线的工具,古代叫“绳墨”,现在叫”墨斗”;“水”是以水为准,来测地面的平斜。最初人们根据下大雨时地面水的流向来判断其高低与平斜,后来【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我国传统交通运输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陆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包括马帮和驼队)、轿夫,水上的船家、筏子客,各重要交通站口
17、、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等,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w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w物质生活民俗最先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社会心理的差异等,它所满足的已不仅是生理需要,同时也包括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w物质生活民俗在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第一节饮食民俗一、日常食俗w我国是个农业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w主食:水稻、麦子、小米、玉米、高粱、豆类
18、等。藏族“糌粑”副食: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八大菜系。二、节日食俗除夕“年夜饭”;元宵节“汤圆”;端午“粽子”;中秋“月饼”。三、祭祀食俗w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人们把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清明扫墓。四、待客食俗蒙古族“全羊席”;祝酒歌。五、特殊食俗傣族“酸蚂蚁、竹虫、花蜘蛛”等昆虫美味。第二节服饰民俗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w民间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1、衣着。2、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如头饰:簪、钗;耳饰:耳环、耳坠;颈饰:项链、项圈;手饰:手镯、戒指;脚饰:脚铃等。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如发式、描眉、染指、束胸、缠足、文身等。4、具有装饰
19、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如佩刀、腰刀;挎包、手提袋、荷包等。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w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w(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在人生重大礼仪中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上述观念。诞生礼,婴儿挂银圈、玉锁之类配物;成年礼,汉族男子“加冠”,女子“加笄”;“穿裙”仪式。婚礼,红色。丧礼,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种服制。w(二)求吉心理。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五毒衣”;维吾尔族戴“小花帽”,彝族女子戴鸡冠帽。w(三)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同一种服饰,同一种民族w(四)成
20、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中山服、列宁装;草绿色军装。三、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等级森严消弱或消失;繁复多样简便大方。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w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解决生存条件和安全条件的必然结果。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w第一阶段,利用天然空间,如巢居、穴居w第二阶段,人造居住空间,如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它比较充分地体现着中国的传统观念。(一)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即是封闭观念的符号。(二)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即是家长制的符号。(三)专门设有堂屋,堂屋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即是中
21、国人伦理的符号。(四)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即是融汇亲情的符号。w干栏式是南方地区的民族多采用的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干栏式住房的共同习俗:(一)重视中柱;(二)必有火塘。三、中国民居建筑的共同民俗特点:(一)聚族而居。1、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2、全族居于一村,但房屋并不通连。(二)房屋式样大体相同。(三)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许多描绘亲友分离悲痛的故事多发生于长亭。(四)民房低于官府。(五)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随处可见。“太极”、“八卦”坐北朝南讲究“风水”,又“堪舆”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
22、俗【社会组织民俗】是人们在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以推动群体事件的时候所形成的习俗惯制。第二节宗族组织民俗w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w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同时,其组织原则和伦常为其他社会组织提供了典范。一、有关宗族组织要素的民俗。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1、有血缘关系的丁口;2、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3、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4、协调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二、有关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w家族组织结构的建立与调整遵循着一定的习俗惯制。它们主要涉及:(
23、一)分家。包括分灶、分居、析产、划分养老送终的义务、设立单独的祭祀。兄弟分家。(二)立族。立族的方式是按血缘序列用树状结构把各个家庭归属于一层层的“房”或“支”,由房或支构成族。(三)入族。主要涉及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分的程序。婚礼仪式;“报丁”、“入谱”(四)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合谱要举行盛大的庆典,设立共同的祠堂,祭产,编写新的族谱。“篡宗”、“归宗”三、宗族成员参与的民俗活动(一)按节侯(年历)举行的;如:拜年、清明会、寿庆(二)择吉日举行的;如:婚嫁、建房(三)随机发生而成员闻讯前往的;如:生诞、丧葬、家族
24、救助。第三节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w除宗族以外,还有两类民间组织:一类:按个人意愿结成社团,大型的:行会、秘密宗教组织、帮会;小型的:钱会、结拜兄弟、十姊妹、老会等。一类:按地缘形成社区组织,村落组织、村落联盟、庙会等。一、行会w行业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行首,值年(司年)、行业神、神庙、业务场所、成员入行,出行、拜师以及同业的重大活动,都有一定的习俗惯制。w行首代表本行处理同行业人员的共同活动、相互关系以及对官府和行外的一切接洽交涉。w值年负责行会一年的会务。w各行各业都供奉行业神:“百作手艺供鲁班”。w行会常规的重大活动是祭祀行业神。w学徒拜师入门的礼仪。二、民间秘密宗教组织。w民间秘密组织有
25、两大类型:一类采用宗教形式收徒传教,以宗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师徒关系为组织保证,称为“秘密宗教”;一类以歃血结盟的形式聚义结拜,依据忠义信条和生死兄弟关系把人员团结起来,称为“秘密结社”。天地会、青帮、白莲教。三、民间秘密结社天地会是朋友加兄弟的异姓联盟,它的成员大都从农业、手工业中分解或半分解而来,与士农工商都有联系却不属于四业中的任何一业,因而与行会有别。天地会始终被官府明令禁止,一直是地下组织。青帮是一个家族式的秘密会党,组织严谨,有家庙、家谱和严格的帮规、帮俗。新中国成立后,青帮被取缔。四、社区组织w为了通婚、进行物资交易、祭祀保佑一方水土的神灵,人们走出宗族,超越行会,建立更广泛的互
26、助关系,开展公益活动。这些关系的确立形成了地域性的社区组织,并相应地存在着一定的习俗惯制。村落组织联村组织庙会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由来w岁时节日的形成,具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一)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w自然崇拜。如日月星辰、土地等。w灵魂崇拜。善灵、祖灵与驱傩。w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二、岁时节日的发展w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一)神话传说的嵌入七夕节、中秋节(二)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元宵节(三)民众历史情
27、感在节日风俗中的沉淀端午节(四)宗教节日的渗透四月八日“佛诞日”、“中元节”(五)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第二节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w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一、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w1、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年节是祭祝祈年的日子。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等,燃爆竹。年节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团年饭”、“压岁钱”、“守岁”、拜年。年节是民众娱乐狂欢的日子。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娱乐,鞭牛迎春。w2
28、、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堪称中国民间的狂欢节。w3、清明节。祭墓、禁火;戴柳、踏青、游春。w4、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w5、中秋节。拜月、赏月,吃月饼。w6、重阳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赋诗。二、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也就有了春祈、秋报、夏伏、冬腊的岁时性节律。(二)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岁节祭祖,几乎是所有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天伦之乐,表现得格外充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三)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节日风俗的缘起,与各种原始信仰有关,意在敬天、祈年、驱灾、辟邪。随着经济繁荣
29、、文化昌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向娱乐方向发展,成为集信仰的、经济的、社交的、娱乐的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三、现代节日,指的是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现代节日不能算传统岁时节日。(一)向神灵祈子。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张仙等,“栓娃娃”(二)由旁人送子。偷瓜送子、“麒麟送子图”(三)性器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投石求子,摸城门铜钉。w二、孕期习俗(一)孕妇禁忌。(二)孕期馈送。“吹笙”、“催生担”w三、庆贺生子。(一)生命降生仪式:“洗三”。(二)进入人群仪式:“满月”、“百岁”。“抓周儿”、“爬门槛”第三节成年仪礼w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30、。一、成年仪礼的习俗表现。w我国汉族为主的民间社会中,近世成年仪礼可分为三种类型:(一)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绞脸”、“上头”(二)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三)相对独立的成年礼一般地说,成年礼的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比其他人生仪礼表现得更为突出。二、成年仪礼的规范与特征(一)行成年礼的年龄规定。自然年龄不是人成熟的唯一尺度,只有经过成年礼的承认,人才具有社会成熟的意义。(二)成年仪礼的性别区分。(三)成年仪礼中的考验。(四)成熟标志。“冠礼”、“笄礼”,“换裙礼”三、成年仪礼发生变化的原因1、农业社会组织形式的制约;成年礼由独立而服从于婚礼。2、对教养过程的日渐重视学校教育的意义。第四节婚
31、姻仪礼w婚姻形态(一)一般的婚姻形态:一夫一妻制(二)特殊的婚姻形态:1、抢婚2、童养媳、指腹婚3、冥婚(“鬼夫妻”)4、入赘婚(“招女婿”)5、转房婚6、典妻7、不落夫家8、表亲婚上述种种婚姻形态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w二、结婚仪礼程式(一)相亲、定婚阶段:媒、帖、聘的含义;媒人、“媒官”,“下帖”,“奠雁”(二)迎娶阶段: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添箱”礼、“上头”,花轿,“闹新房”(三)婚礼后,姻亲关系的认可。第五节丧葬仪礼w一、死人生旅途的转换(一)初终(二)设床(三)沐浴、更衣(四)报丧(五)大殓,“做七”(六)选择墓地及落葬日,“入土为安”。w二
32、、葬灵魂不灭的幻想(一)让死者回归大自然。1、土葬2、水葬3、天葬4、树葬(二)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1、墓葬2、塔葬3、悬棺葬(三)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1、火葬2、瓮葬第七章民俗信仰第一节信仰对象一、灵魂二、自然神三、图腾四、祖先神五、生育神六、行业神第二节信仰媒介w一、灵媒w二、巫的种类:1、巫觋2、祭司3、术士w三、巫的职能:第一,预测人的命运的好坏。第二,主持祭祀活动。第三,驱疫求吉巫。第四,主持人生礼仪。第五,主持神判,处理纠纷。第三节信仰表现方式w一、预知二、祭祀三、巫术第四节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w第一,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第二,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
33、闭性w第三,民俗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第四,民间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w第五节,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第一节民间科学知识一、算学知识二、物理学知识三、天文学知识四、地学知识五、生物学知识第二节民间工艺技术w一、民间工艺技术的形成与发展w二、民间工艺技术的门类(一)织绣(二)雕塑(三)陶瓷(四)金属工艺第三节民间医学一、传统医学的基本特征w二、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w三、独特的针灸疗法w四、本草学的成立w五、咒禁疗法根据咒语的内容和功用,可将咒语分为两类:一是善意的祝辞,通过念诵口诀来为自己或他人祈福避邪,消弭灾祸。另一类是恶意的诅辞,通过念诵口诀降灾祸于仇敌,加害于人。w六、绕口
34、令又称拗口令、急口令,是用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变成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的游戏语。第九章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它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其本身便是复杂纷纭的民俗事象。第一节:民间音乐w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戏曲、民间器乐等在内的诸类音乐,通称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与宗教祭祀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雅士音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历来是其他三类音乐的来源和基础。w民间音乐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功能性很强的艺术。在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先后形成了民歌
35、、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五大门类。w一、民间歌曲在不同的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下,民歌在传播中形成“号子”、“山歌”、“田歌”、“小调”四大类。(一)号子,产生并适用于各种集体劳动场合,唱词有历史传说、人物故事,也有即兴的生活内容,音乐有强烈的节奏感,大多采用“一领众唱”形式,形成交错重叠的歌唱。(二)山歌,即山野之歌。传播环境主要是山区、高原及草原,也是在劳动生活中咏唱。不受特定劳动节奏的制约,具有悠长、自由、奔放的题材特征。(三)田歌,是流传于长江、汉水流域广大稻作区的一种特殊的民歌体裁。在整体特征方面介于号子与山歌之间。运用“领合”手段,但音乐性格却很自由。(四)小调,是一种完全脱离了劳
36、动,而主要在城镇市民社会生活中流传的民歌。w二、民间歌舞民间歌曲与舞蹈相结合,构成“民间歌舞”。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舞,大多是载歌载舞,歌舞并重。w三、民间器乐即用民间器乐演奏的音乐。它是民间音乐中唯一不直接与文学(唱的)相结合,仅通过乐器作为演奏工具构成的特殊类别。民间器乐广泛应用于民间生活,表现形式可以分成独奏和合奏两种。w四、民间说唱音乐民间说唱具有更多的综合性。它融文学(说、念白)、音乐(唱腔、伴奏)、戏剧(表情、动作)于一体,“讲述故事、描写人物、状物写景、抒发感情”,成为一种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从基本表现手段的角度,一般分为以说为主和以唱为主两个大类。民间说唱音乐的结构,
37、可以分成三大类,即曲牌体、板腔体和单曲体。每个曲种基本采用一种结构原则。民间说唱的另一突出特征是它的专业化趋向。致使一般民间音乐的即兴性、随意性特点相对减弱,而规范性、程式性及艺术表现的稳定性随之加强。导致另一个结果是流派纷呈。w五、民间戏曲音乐即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腔和伴奏音乐。在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历史发展中,戏曲代表了它的最高阶段。第二节:民间舞蹈w一、民间舞蹈的产生背景汉族世世代代主要生活在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农业文化区内。传统的心理机制及农业劳动的习惯性生理动态,自然的映射在舞蹈艺术中。w二、民间舞蹈的分布汉族民间舞蹈受地域、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南方与北方不同的风貌。南方有花鼓、花
38、灯、采茶;北方有以四大秧歌为主的各路秧歌。(一)花鼓、花灯、与采茶。表演班子都由旦(女)、丑(男女都有)、生(男)组成。1、湖南地花鼓。又称地花鼓、花鼓、花灯、花鼓戏。盛行于湘中、湘北、湘西等地区。2、云南花灯与四川秀山花灯。云、贵、川的花灯“崴”是形成的”S”形,成为云南舞蹈的突出特征。3、江苏花鼓。演员手持轻便灵巧的小道具,即兴编词。4、安徽花鼓灯。皖北淮河两岸。5、采茶。采茶少女在优雅委婉的舞曲中,表演柔和、纤细、轻快、灵活的采茶动作。(一)北方秧歌1、山东的三大秧歌(鼓子、海阳、胶州)是山东民众刚直、豁达的性格象征。2、东北秧歌。动作强劲,音响强烈。3、陕北秧歌。陕北的榆林与延安大部分
39、地区。给人以深刻影响的是“扭”、“唱”、“场图”的艺术效果。4、河北秧歌。流传于河北东部唐山一带。表演“过街”和“打场”。w三、民间舞蹈的表演特征中国民间舞蹈总是与音乐或歌曲相结合,人们习惯将歌与舞连在一起称作“歌舞”。与舞相结合的,又分以歌伴舞、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三种。(一)民间舞蹈演员用道具来表情达意,是汉族民众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二)不论北方的秧歌还是南方的花鼓或花灯,舞的动态是“扭”。(三)汉族民间舞蹈注重“线”与“圆”的呈现。(四)北方舞蹈动作粗犷激烈,南方舞蹈动作柔和轻盈。w四、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一)以文娱活动辞旧迎新是民间舞蹈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二)民间舞蹈还有着传授生产、生
40、活经验的功能。(三)舞蹈还有传授人类自身生产的知识,激起两性之间情感交流的功能,最初产生于增值人口以战胜大自然和敌对部族的需要。(四)实用的功能逐渐减弱,表达感情和满足审美需要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成为今天民间舞蹈最主要的社会功能。三、民间游戏娱乐的功能(一)教育少年儿童,“寓教于乐”。1、智能的培养:(1)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绕口令”(2)增强计算能力:“数手指”、拍手歌(3)丰富想象、提高人的反应能力:“石头、剪子、布”2、体能的锻炼:(1)增强体力:拔河、爬杆、投掷(2)发展技巧:剪纸、编织、跳猴皮筋儿、踢毽子3、人格的塑造:(1)培养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2)树立诚实公正的处世态度。(3
41、)加强群体互助的合作意识。(二)调剂大众生活。(三)增强群体意识,培养集体精神。蒙古的那达慕大会,西北的花儿会四、民间游戏娱乐的分类:w民间游戏民间竞技民间杂艺第二节民间游戏w一、民间游戏的定义与范围w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w民间游戏包括儿童的庭院嬉戏,成人的助兴游戏,以及少年、成人共享的斗智游戏等。w二、民间游戏的类别w民间游戏种类众多,从游戏性质上分类:(一)智能游戏的形式最多,它主要是以培养少年儿童智力为目的的游戏。它具有小型、灵活、富有趣味性的特点。一般说来,智力游戏有如下三方面的内容:1、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游戏。绕口令、歌谣2、数字计算能力的游戏。数鸡兔
42、、巧栽树3、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的游戏。猜谜语、拼图、剪纸、拼七巧板。(二)体能游戏,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固定规则,注重的是游戏中的娱乐,它以动作见长。捉迷藏、老鹰抓小鸡、丢手绢、跳房子等体能游戏还因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传统的差异,表现得各具特色。北方的冰嬉,南方的水戏(三)智能与体能结合的游戏。猜拳行令第三节民间竞技w一、民间竞技的定义与范围民间竞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艺为内容的娱乐活动。w争强斗胜是民间竞技的根本特性。w民间竞技项目数量众多,范围广泛。w二、民间竞技的类别民间竞技从性质表现和形态划分,分为:(一)力量型力量型竞技是指以赛力为主的对抗性活动。它是传统的竞技项目,
43、既有单个的力量竞技,也有团体性对抗竞技。以个体为主的竞技:摔跤、投掷、举重、爬竿等;第十四章中国民俗学史略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尚书山海经庄子韩非子左传吕氏春秋列子易经诗经楚辞(一)孔子的民俗观从人学的角度来使用民俗资料,让历史介入民俗,用人文历史的观点解释神话;以“民教俗朴”说为前提,致力于贯彻纲常模式。孔子民俗观的历史方法和人文原则,对于我国封建时代的民俗观系统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与信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荀子的民俗观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
44、立民俗知识,去为民俗事象分类,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导入对于民俗的社会标记和一般性质的推理判断;民俗的自然属性赞成孔子的诗乐教化思想;关注民间文学,蚕赋中国第一篇仿制民间谜语的重要作品;一切民俗价值都隶属于政治价值的。(三)庄子的民俗观老庄民俗观的核心是反智主义,主张“无知无欲”。他们认为民俗的实质在于保存自然的人性。庄子不追求民俗知识的历史确定性,将民俗的知识与自然人的知识作为同一类型的知识进行处理。这种自然民俗观逐渐演变成了我国古代民俗观理论中的“天籁说”的源头。二、汉魏民俗编著的出现与评注非正统文学开始活跃(撰史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