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性学说,汪耀平,生 物 进 化 的 动 力 是 自 然选 择 , 还 是 遗 传 漂 变 ?,中性学说 vs 自然选择 木村资生 达尔文,自然选择,达尔文在名著物种起源中, 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学说达尔文进化论。 核心: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观点是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自然选择下 ,有利的变异被保存下来, 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 形成新的亚种或新的物种, “ 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中性学说,1968 年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向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了挑战 提出了达尔文进化论相对立的分子进化中性学说自然选择表型水平上中性学说分
2、子水平上,中性学说,主要内容 分子水平的变异大多是中性或近中性的。 新种的形成不是达尔文认为的微小的长期有利的变异积累而成 ,而是由那些无适应性的 、无好坏利害之分的中性突变积累而成 。即生物在分子水平的大多数突变是中性的或近中性的, 不会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功能,它们既没有好坏利害之别, 又没有适应和不适应之分, 故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 。,中性学说,主要内容 随机性 中性突变通过遗传漂变而被固定或消失,进化的途径和方向也在很 大程度上由生物分子的随机自由组合决定,而与周围环境无关。,中性学说,主要内容 分子水平上的进化。 中性突变的速率等于分子进化的速率,而中性突变的速率是恒定的 。因此,
3、 分子水平上的进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中性学说 vs 自然选择,中性学说进化机制可简单表述为:中性突变 遗传漂 变 突变随机地被固定或消失 种群基因频 度发生改变。达尔文进化论进化机制可简单表述为:生 物 的 不 定 变 异 自然选择 有 害 变 异 被 淘 汰,有 利 变 异 被保 留 积 累 传 代 形成生物类型的多样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科学界对中性学说的评价,好评认为中性学说确实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挑战, 它指出了在分子水平上达尔文主义难以解释的现象, 否定了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主要作用。,科学界对中性学说的评价,中评认为虽然中性学说有一定依据, 但并不构成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否定, 相反, 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它使达尔文进化论的内涵更加广阔、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更趋完善和合理。,科学界对中性学说的评价,差评对中性学说提出质疑, 认为基因或等位基因是否中性, 在实践中是很难确定的。虽然我们一时还没有观察到它的生物学效应, 但不能说它就没有其它的生物学效应。,我认为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是对达尔文主义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补充和发展,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丰富和完善了达尔文主义 , 并使人们看到了生物在不同层次(表现型与分子水平)上进化的多元模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