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位老师好!,小学数学新教材第五册第一章至第三章教材分析,第五册数学教材知识要点一、 数与代数领域1.数的认识 小数2.数的运算 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以一位数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验算3.常见的量 千克与克用小数表示 千米与米用小数表示 米与厘米用小数表示 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毫米,补充分米 年、月、日,二、 空间与图形1.三角形 按边分类2.面积 面积及面积单位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及其组合图形 认识图形,多边形与密铺,三、 应用(渗透于计算之中)1.用乘法与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按速度的大小比较快与慢3.按倍数关系解决问题(求两数和及两数差)4.连乘、乘除混
2、合的应用,四、 实践活动(操作型)1.数一数:看图有规律地数 2.放苹果:抽屉原理3.分 段:植树原理4.问题解决:植树原理的应用,第一章 复习与提高教学内容:1复习巩固三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2熟练进行连乘、乘加、减乘等运算。3复习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应用的能力。4按要求构造三位数,会摆出三位数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5能运用流程图做减法塔。6用正方形拼组各种平面图形。,登月巩固与复习建议分二课时教学内容:1口算:三位数加减法。2巧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加减乘混合。3计算:连乘、乘加、减乘、多位数加减法4 图形:轴对称图形、三角形的特征。5. 拓展:数三角形。6.补充:
3、分拆成几与几的积:143=103+43 表内除法等。,登月 教学建议:第一课时:计算1激情激趣:口算竞赛:简单题入手逐渐深化2做做议议:巧算1: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的巧算 先练再议同伴互助 增加难度梳理方法巧算2:补充:如:456+99、12398笔算:注重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指导 1)几个几加几个几:4 9+5 9 2)混合:597 6、5 8+9、(补充:5+459) 3)连乘法: 4)加减竖式计算3.综合练习:完成书上部分习题。 注意:要增加密度,讲究效率,登月 教学建议:第二课时:计算、三角形、轴对称图形1.复习:口算2复习轴对称图形: 直观图形区分轴对称与对称轴画一画图形的另一半3复
4、习三角形各类特征:锐角三角形有3个锐角,钝角三角形有1个钝角、2个锐角,直角三角形有1个直角、2个锐角。4综合练习:完成书上部分作业,必要时补充计算题。,减法塔教学目标1.按要求构造三位数,会摆出三位数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2.能读和运用流程图做减法塔。教学须知减法塔:是精密地按明确的流程指令构建和计算一道道减法题,让学生进一步地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减法塔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1.复习旧知:口算“登月”中的题,增补除法题。 看卡片组数:组成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 。2.深化: 取六张数字卡,组成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 计算它们的差。 从数卡19中选六张,摆成2个三位数,求差。 (此题可以反复练习
5、,熟练减法计算) 谁能得到最大的差?987-123=864 谁能得到最小的差?412-598=14,打题:用摆卡片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试一试。,减法塔教学建议 第二课时,1.激发兴趣 做数学游戏:任意取两张卡片,组成的最大数与最小数,求差,得到的差再组数,再求差结果总可以得到 9。引出减法塔。2.减法塔:游戏规则:,让学生在操练中发现规律,获得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奥秘!,6、7、8 五层 5、8、7 四层 9、1、3 四层 4、6、2 三层 2、5、1 三层,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多连块教学目标 1.用正方形拼组各种平面图形。 2.在拼几何图形的过程中进行几何思维训练。 3.培养学生的图形组
6、合能力。,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多连块教学建议建议用一课时,1.复习旧知:正方体展开图的复习引出由几块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叫多连块。2.介绍多连块:由1、2、3、4、5块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让学生想象,旋转后会是怎样的图形? 5连块像哪些英文字母?,3.有趣的拼图: 将多连块拼成正方形或长方形; 将多连块拼成所要求的正方形或长方形;4.小组合作练习5.回家自主操练让学生作为游戏玩耍。拓展:画出六个连块,使它能折成正方体。,第一单元:复习与提高安排一次综合练习,第二章 乘与除教学内容1理解乘除法算理。2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3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4. 计算一位数与两、三位数相乘的。5计算两、三位数被
7、一位数除的除法。6. 利用乘除法的关系来验算除法计算的结果。,乘整十数、整百数教学目标 1.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 2.推算:从43推出430和4300, 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乘整十数、整百数教学建议第一课时1.复习旧知:口算表内乘法与除法;补充:310、410、107、810的练习 2.出示问题: 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师生归纳方法:因为30+30+30+30=120 所以 430=120 因为 4 3=12 所以4 30=120 让学生经历推理过程:从而理会: 4 30=120 3.熟练计算:将乘整十数以“因为”、“所以”进行口答式进行高密度的练习。,乘整十数、整百数教学建
8、议第二课时,长跑比赛在200米的跑道上进行。 现在进行的是800米长跑比赛, 小胖跑在最前面,刚好跑完3圈。问1:小胖已经跑了多少米? 用正迁移的方法,让学生尝试问题解决。问2:小胖、小丁丁、小巧、小亚都跑完了800米长跑比赛,他们4人一共 跑了多少米? 算理与应用融合在一起,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选择方法练习一般学生会用推理的方法计算。 在大量的练习中,让学生体会: 尾零的处理 交换因数,积不变4.熟练计算:将乘整十数、整百数以口算的方式进行高密度的练习。,1.口算练习:2.出示问题:看图解决问题。,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整十数被个
9、位数除、整十数被整十数除、 整百数被个位数除、整百数被整十数除) 2.掌握推理“因为,所以。”,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教学建议第一课时1.复习旧知: 口算表内除法(乘法可以交替出现); 复习除法意义: 如:有24个苹果,每8个装一篮,可以装几篮? 将2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苹果? 补充练习:2010、200 10、200 100 (从除法意义连减相同数上理解)2.创设问题情境:120中有几个20? 人人探索、相互交流教师板书,观察各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方法一:因为( )20=120 所以 12020=6方法二:因为 12 2=6 所以 120 20=63.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用“因为
10、”、“所以”进行口答式进行高密度的练习。,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教学建议第二课时1.复习旧知:口算 2.巩固练习: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用因为所以说出思考方法)3.创设问题情境:补充一些乘除法的应用题上学生进行解答。4.学会检验的方法:利用乘除互逆的规律验算。,大卖场中的乘法教学目标 1. 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大卖场中的乘法教学建议 学会“发现问题” 、激发“探究欲望” 1 . 用课本第14、15页的主题图,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引 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
11、并示范性地提出问题: 如:一盒里有4罐酸奶,23盒里有多少罐?等等。 2. 结合学生的经验,提出有关乘法的不同问题。 3. 对于所提出的问题,即使学生不会计算也不要紧,可 以用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 中解决问题。在汇总时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为 下面学习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做铺垫。 4.根据课堂实际,提一些课堂中需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5. 板书乘法题,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热情。 本节课也可以不单独设立以课时!,一位数与两位数、三位数相乘教学目标 1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三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三位数相乘的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位
12、数与两、三位数相乘的计算。 3.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及其算理。 4.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教学建议第一课时(理解思考过程)1.复习旧知:复习形如:3个8加2个8等于5个8复习形如:143=103+43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人人探索,互相交流。3.练习: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可以用分拆递等的方法)如:53 3 =50 3 + 3 3 =150+9 =159,4.巩固练习,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教学建议第二课时(竖式计算:个位不进位)1.复习旧知:复习:较大数的加法用竖式计算复习:上节课内容,板书思考过程让学生提出问题:乘法能否也用竖式计算? 2.学生尝试:,3.分层练习:,
13、63 2=,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教学建议第三课时(竖式计算:个位进位)1.复习旧知:复习:口算复习:口答解简单的应用题。 2.学生尝试: 234=? 注意个位相乘后要进位。3.巩固练习:4.拓展练习:设计一些问题解决的习题。如:,(1),(2),用乘法计算后再比较。,补充类似的应用题。,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教学建议第四课时(竖式计算:进到百位)1.复习旧知:复习:口算复习:口答解简单的应用题。 2.学生尝试: 436=? 注意连续进位。3.巩固练习:得: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4.拓展练习: 如: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6 3、62 3 73 2、37 2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14、问题。,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教学建议第五课时(竖式计算:三位数)1.复习旧知:复习:口算复习:口答解简单的应用题。 2.学生尝试: 4329=? 注意: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探索得出多种方法。 分拆法; 竖式计算要求说出理由3.巩固练习:4.拓展练习: 一个因数的中间有0 连续进位。,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教学建议第六课时(竖式计算:末尾有0)1.复习旧知:复习:口算:2.学生尝试: 3380=? 讨论、探索得出末尾的0可以最后写上。3.巩固练习:补充末尾有0的计算: 3300=、4 320=4.综合练习:,两、三位数被一位数除教学目标 1. 通过生动现实的情景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除
15、法的计算方法。 2. 理解除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除法问题。 3. 能够利用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来验算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分析教材:,将难题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两、三位数被一位数除教学知识内容顺列分析教材后作如下处理:1. 理解算理、竖式计算2. 竖式计算中余数的处理3. 竖式中商末尾有0的处理、用逆向验算4. 被除数是三位数的竖式计算5. 商中间有0、首位不够商1的竖式计算6. 应用与估算,两、三位数被一位数除教学建议(第一课时:理解算理、竖式计算)1.复习旧知:口答: 表内除法:246=、305= 有余数的表内除法:13 4=、78 9=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除数商余数
16、=被除数2.创设问题情境:24支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到几支?,20 2=104 2=2,242=?,24 2=12,3.练一练:,46 2=40 2=20 6 2=3,23,96 3=90 3=30 6 3=2,32,45 3=30 3=10 15 3=5,15,56 4=40 4=10 16 4=4,14,4. 新的问题:看到加法、减法、乘法能用竖式计算,想提什么问题?,86 2=?,5.巩固练习: 58 2=、75 3=、95 5=6.课后思考: 71 4=?,两、三位数被一位数除教学建议(第二课时:竖式计算:有余数)1.复习旧知:口答: 表内除法; 71 4=?汇报交流2.师生总结
17、:用竖式计算,每次余数都要比除数小。3.练一练: 936= 95 8= 89 7= 60 5=4.想一想:用竖式怎样计算? 28 9= 十位上不够商15.深化练习: 924= 继续让学生尝试练习:703= 682= 98 4= 89 3=,两、三位数被一位数除教学建议(第三课时:竖式计算:商末尾有0与验算)1.复习旧知:口答: 各种运算的口算题; 2.先估测再计算: 61 3=在用竖式计算,发现了什么?个位不够商1,要写0。3.练一练:补充:656= 824= 80 4= 91 3=4. 综合练习:P26练一练与计算,5.出示问题: 一道题算出了3个答案,哪个答案正确? 三年级的小果园里结了9
18、4个桔子,4个班平均分,每个班能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94 4=226 94 4=232 94 4=242 引导学生得出检验的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6.算一算并验算:P27计算并验算,两、三位数被一位数除教学建议(第四课时:被除数是三位数)1.复习旧知:口答: 各种运算的口算题; 竖式计算:58 4 = 2.出示问题:658支铅笔,分给4人,平均每人得几支? 658 4 = ? 先分400 还剩258 400 4 =100 再分240还剩18 240 4 =60 最后分18还剩2 18 4 =42 得:658 4 =1642 答:平均每人分到164支还多2支。3.尝试用竖式计算:4.练一练:p
19、29,两、三位数被一位数除教学建议(第五课时:商中间有0、首位不够商1)1.复习旧知:口答: 各种运算的口算题; 竖式计算:82 4 = 商末尾有0 2.尝试题: 632 3 = ? 836 4 = ? 在尝试中议一议:怎样写更简便?不够商1时要商0,且0可以不乘。 3.练一练:p304. 深化:如果每排摆4盆,254盆花可以摆多少排?还剩几盆?254 4=?首位不够商1时,看前两位再商!5.练一练:p31 注意指导书写格式与验算!,两、三位数被一位数除教学建议(第六课时:应用与估一估)1.复习旧知:口答: 简单应用题列式计算重点乘法(几个几、几倍)等、 除法(包含除、等分除、一倍数)等的应用
20、; 2.尝试问题解决: 虎妈妈的体重是138kg,刚好是虎宝宝体重的6倍,虎宝宝的体重是多少kg? 在尝试中议一议:估一估大约有多重? 如何列式?(与求几倍数有什么区别?) 3.练一练:补充应用题: 填空:估一估:一只苹果重255g,是一只猕猴桃的3倍,一只猕猴桃重量在_g与_g之间。 列式:有关“倍”的应用,乘法与除法对比练。4. 巩固计算: p32(先估一估,再竖式计算),第三章 应用本章教学内容1初步认识小数,会正确读出小数,并能说出其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2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秤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量,并能说出它表示的实际含义。3认识小数表示的千米(公里)数,知道1千米等于100
21、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4会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身高,会正确读出以小数形式记录的身高,并说出其具体含义。5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量感。6能够在年历中找出日期,说出、写出月份名称和月份的长短(天数)。,元、角、分 用小数表示教学目标1结合价格初步认识小数,会正确读出小数,并能说出所表示的实际含义。2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元、角、分 用小数表示教学建议1.复习旧知:元、角、分2出示商品及标价:(将书上中的第2题提前目的是先利用学生的经验)3.认识小数与小数点:像标价这样的数叫小数。4.指导读小数:小数点左边读法、小数点右边读法的区别。5.理解小数表示的
22、实际价格:从而懂得8.90元与8.9元是一样的。6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7.能力训练:教师说出几元几角几分,学生用小数表示。8.拓展:介绍其它有关的小数:如身高1.56米、体重46.5kg 让学生课后找一找小数。,千克、克 用小数表示教学目标1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秤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量,并能说出它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2.从小数各部分实际含义出发,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简单改写。,千克、克 用小数表示教学建议1.复习旧知: 元、角、分用小数表示50分=( )角、200分=( )元1kg=( )g、 6000g=( )kg、克的量感、千克的量感
23、2.学生经验利用:,估一估:一条鱼有多重?电子秤上的1.528表示多少重量?1.528kg就是1528g,3.看一看,填一填:p36 (2) 4.练一练: p36 (3),千米、米 用小数表示教学目标1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2 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3 会计算以米作单位的路程相加(减)。4. 初步认识以小数表示的千米(公里)数,知道其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千米、米 用小数表示教学建议1.旧知复习:元、角、分用小数表示 千克、克用小数表示2.认识千米:,建立“千米”的量感学校跑到长,1千米有几圈? 1km也就是1公里
24、 3千米与米的换算: 1km=1000m 可以与克、千克作对比4. 计算以米作单位的路程相加(减):8km+4km=12km 560m+230m=790m 5. 认识用小数表示的千米(公里)数: 6.应用:少年宫到图书馆的走法方案 建议:本节课内容多,须加大教学密度。,米、厘米 用小数表示教学目标1. 会分别以厘米、米为单位记录身高,会正确读出以米作单位的小数。2.能说出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各部分含义,并据此进行以米作单位的名数与厘米作单位的名数之间的简单改写。,米、厘米 用小数表示教学建议(课前准备:每位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1.复习旧知:米与厘米的量感 1m=( )cm2.汇报各自的身高:1米
25、30、1米34、1米45说一说: 1米301米30厘米或130厘米注意:1米30要读作一米三零;1米30厘米要读作一米三十厘米。想一想:能否用小数表示?1.30米写一写:自己的身高是( )cm或( )m练一练:165cm=( )m、1.76m=( )cm3.综合练习:与元、角、分作比较,设计填空题。,长度单位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的对象和数据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量感。 3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并掌握相应的换算关系。,长度单位教学建议1.复习旧知:表示长度的单位有哪些?填合适的单位:马拉松比赛全程、椅子高度、长颈鹿的身高、回形针的长度填写合适的长
26、度单位。建立量感:为长度单位排序。 2.创设问题情境:估一估坐的课座椅的长与宽,用哪个单位最合适?在米和厘米之间还有一个长度单位:分米(dm)建立分米的量感:尺上感知、手势比划、实物估测等等。一起整理:1km=1000m 1m=10dm=100cm 1dm=10cm 1cm=10mm从米尺上反复感知。3.实际应用:掌握相应的换算关系边换算边想象实际的量。 40厘米=( )分米、 3米=( )分米、 4米=( )厘米,年 月 日教学目标 1能够在年历中找出日期。 2能够说出、写出月份名称和月份的长短(天数)。能够从年历上查出星期几,并用数字写出日期。,年 月 日教学建议1.激趣引入:猜谜:一样物
27、品真稀奇,身穿365件衣,每天脱下一件衣,最后剩下一张皮。2.研究课题:在年历上的年、月、日。问题:对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可以从那里进行研究?分享将学生的经验。理解:1年有12个月:31天的是大月、30天的是小月。 用拳头记忆法分辨大小月。也可以用“左拳法”。问题:2月的天数为何又不相同?对闰年的了解。3.练一练:看年历填一填:每月的天数、自己生日、查出星期几。4. 用数字写出日期:将学生对生活的经验一一呈现:如:2006.8.26、2006/08/26、2006-08-26、08/26/2006,4.课外拓展:你知道吗?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
28、。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4年就与标准时间相差了将近一天,人们就在这一年的2月份多加一天,就是366天了,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 鼓励学生到网上、课外书籍中了解更多的知识。 能力强的学生可对闰年的规律进一步探究,“每4年中有一年是闰年,但百年却不闰,要4百年才闰。” 注意:本知识老教材安排在四年级,因此,主要让学生掌握:会看年历,区分大小月、了解闰年。,本单元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设计一些实践、操作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上超市,看标价制成统计表; 跟着妈妈买菜,学看电子秤写数学日记; 步测路程、看马路上标记,建立千米与米的量感; 量身高、比身高,学会丈量; 学看“万年历”想象自己成长的愿景等等。 2.学习本单元,注意滚动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的内容。,请提宝贵意见!,2006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