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最后的姿势主备人: 陈莉 主备研讨人: 陈国胜 洪文杰 审核人: 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 审核时间:【教材分析】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生的无私大爱。课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除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另外,对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
2、笔顺。联系语境理解“诠释、绘声绘色、生死攸关”等词语。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法。4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并学习这种写法。【教学重难点】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资料链接】资料一: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共遇难69227
3、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资料二:谭千秋谭千秋,四川绵竹东汽中学教师,被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中,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谭千秋在危急时刻用双臂将四名学生掩护在身下成功获救,自己献出了51岁的生命。资料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作用:一、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二、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三、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
4、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森林原野等。对表现人物身份、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通顺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读音和字形,掌握“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2.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 初读课文,从正面描写中感知谭千秋对家人关爱、恪尽职守、对学生有无私大爱的品质。【教学过程】【预习导学】1.读课文。(1)课文已读 遍(做到正确、通顺。) 家长签字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
5、的主要内容。 2.学字词。(1)选择正确读音。洗漱(s sh) 吱吱(z zh)声 坍(dn tn)塌 着(zho zhu)想 深凹(o o) (2)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课堂助学】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设置情景。“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2.进入情境地震是一场灾难,但灾难是一场大考试。在考试中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选择。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他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个问题做了最响亮的回答
6、。(出示课题,齐读课题)3.谭千秋老师介绍。二、预习反馈1.读一读下列词语。洗漱 穿戴 价值 尘埃 坍塌 塌陷 废墟 震撼 凹下去 诠释血肉模糊 誓死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幽默感 姿势 2.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醒大家注意?漱(右边不是反文旁)释(左下部分是“米”字) 凹(关注笔顺)3.请同学读读这篇课文。三、整体感知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2.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
7、时间的词。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节):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到学校上班。第二段(第2-7节):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的经过。第三段(第8-10节):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第11-12节):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3.理解课文结尾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四、合作探究之一:文章的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全班交流:文中三人
8、分别说了什么?能否删掉?为什么?(语言中体会到他们眼中谭老师无私的形象及震撼,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壮举,伟大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五、合作探究之二:初步感知谭千秋的形象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 )的谭老师,你是怎么感知到的?【当堂训练】1.比一比,再组词。漱( ) 撼( ) 诠( ) 凹( )嗽( ) 憾( ) 栓( ) 凸( )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本片段描写中,“立即”和谭老师“ ”三个动作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谭老师 ;文中
9、“整栋楼房摇晃”之际,我们还从谭老师当机立断的语言“ ”感受到他的 。这些都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是通过 、 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巩固训练】1. 片段描写。那一幕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常常浮现在眼前 (要求: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100字以上。)【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体会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理解命题意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过程】【温故导学】1. 根据拼音写词语。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 sh( ),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o xin( )下去,
10、顷刻间变成一片fi x( )。2.读故事。搜集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读一读、讲一讲。【课堂助学】一、导入。二、预习反馈。三、合作探究一: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二)交流第一次(最后的姿势)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
11、会。3. 出示地震场景描写,体会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的作用:“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沉着镇定、奋不顾身、无私大爱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三)交流第二次(最后的姿势)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
12、个学生都还活着!”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3.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
13、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四)交流第三次(最后的姿势)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
14、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还是 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
15、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五)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最能反映人物品质,是谭老师形象的定格,更是谭老师精神的诠释,是对谭老师的歌颂与赞扬。 四、总结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2.欣赏时,师解说。3.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当堂训练】1.读句子,体会含义。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展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这段话说明谭老师 。2.“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方法提示:抓住关键词“护住”、“最后的姿势”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巩固训练】1.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有很多,例如“瞬间”等。请再写四个。 2.补充习题第四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