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课程论作业(以下两个作业任选其一)作业一:试列出你所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表,并从课程实施的三种途径及课程内容五大领域划分等角度,分析你所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的特点。作业二:试描述你所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其利弊得失,并提出改进建议。 实例 大班下期 表达表现区:做拼图 两个男孩、一个女孩正在纸板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带班教师准备等孩子画完,准备讲解一下如何讲已画好的图形,如何拼。可是没等老师开口,就剪了起来。孩子们急于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探出身子,但马上把手缩了回来,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就走开了。 孩子们剪完了,都非常高兴,连忙把老师拉来,一个个给他看,老师看得
2、很认真,逐个表扬了他们。孩子们急不可待地问老师:“可以拼了吗?”“当然”。(其实凭直觉孩子因为剪的太碎是拼不起来的)孩子们开始认真地拼起来,老师欣赏了一会就走到别的区角去了。过了五分钟,一个女孩悄声说“怎么拼不起来”,其余孩子还在认真拼,又过了一会儿,孩子们终于不约而同地议论起来“拼不好了,怎么搞的,叫老师来 ”。老师听见叫声,走了过来,故作惊讶地问:“你们画得挺好,剪得也不错,怎么会拼不起来呢?”“我们也不知道”,“让我们坐下来,好好研究研究”。 刚坐下,一位女孩跑过来请老师帮忙系小辫子,顺便朝桌上的拼图瞄了一下,问“你们在干吗”“做拼板”小姑娘又看了一眼,说“这么小啊,怎么拼啊”。姑娘继续
3、滔滔不绝“上次我在家里和隔壁小姐姐也做过拼板的,姐姐画很大的宫殿,我们还涂颜色” 我们把画全部剪成一个个的长方形,姐姐还用尺量呢,剪好一拼就拼起来了。“怎么量啊?”“把画反过来量的,我看不懂”“那你帮帮我们嘛!”“好的”。在孩子们的交谈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开口,在倾听。那女孩抽了一张纸,很快画了一个满满的“春天”,“老师,有尺吗?”老师摇摇头说“没有,想想不用尺,我们可以剪出长方形吗?”“我来,我来”一个小男孩边说边接过纸,对折一次,对折二次,对折三次,对折四次,打开,整张画就成了16个小方形的画,大家一起剪了起来,老师在旁提醒:小心,别剪坏了。很快剪好拼好,老师露出赞许的神色,孩子们高兴不已
4、,鼓起掌来,全班孩子的目光投向他们。 “都是聪明的孩子,再多做几块,”“好!”孩子们重新投入工作。几分钟后,活动结束将进行交流,一个小男孩边整理边说“等一会儿我们再来做好吗?”“好。” 整个画面显示的是孩子们探索制作拼图的过程,对孩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可以丰富儿童个人对剪图拼图的经验宝库,使他们更好地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拼图游戏,发现剪得太碎不能拼的事物特征及其关系。同时,它也促使儿童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兴趣及认知方式,因此,剪图拼图的操作意味着学习。类似这样的活动,教师介入时机与尺度的把握,则为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提供了可行与否。 教师的介入行为,其共有三次不介入三次介入。 三次不
5、介入表现在: 第一次,当教师看到孩子们迫不及待得剪刚画完的图形时,她立刻改变原来的预设,走开了,不介入,为孩子提供尝试机会; 第二次,当预感到孩子不能拼成时,还是给了孩子十几分钟的去试拼,不介入,也不做简单的批评指正,而是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第三次,当小女孩在向同伴传授经验时,教师在旁倾听默认,不介入,给孩子提供同伴间的互助,经验的沟通。 三次介入表现在: 第一次,当孩子剪完想拼时,拉来了老师,希望得到认可,教师介入了,逐个表扬并欣赏,这是激励机制的运用,同时也反映教师再次放弃自己的设想,顺应幼儿活动; 第二次,当幼儿拼不成求助时,教师介入了,身份由观察者变为幼儿的合作伙伴,并采用商谈式
6、的建议,而不是制造和控制幼儿的行为; 第三次,当孩子需要用尺而没有时,教师介入并开口“想想不用尺,我们可以剪出长方形吗?”简单明了,引发经验迁移对称折 案例2 建筑区里发生的故事建造车库 为了开展汽车主题活动,幼儿带来了不少玩具车,柜子上逐渐放不下日渐增多的车子,孩子们提出建造车库的建议。教师发现很多孩子为小型车建造车库,是因为小车库容易建造,几块积木围搭即可,而为大型的车子,如推土机、大卡车,搭建大车库就有难度,因此就无人问津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向孩子们提出了问题。于是,在建筑区里,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开始建造车库。 师:这推土机那么大,它停哪儿呢? (教师在适宜的时候,抛给幼儿问题情境,以富
7、有价值的内容提示幼儿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操作) 多多:搭个大的不就行了嘛。 师:你们试试看。 (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觉得搭个大车库是件非常有趣的事。他们的主动探究将在兴趣的驱动下逐步开展,教师接下来的任务是继续观察幼儿的建构过程,因为孩子将面临一些困难,教师应关注他们的解决方式) 此时,巍巍很快地用木头积木建造了一个类似门型的车库,然后拿推土机尝试,可车子太高太宽,无法通过“车库”。 师:这个车库够不够大? 达达:不够大,得把门搭大点。 (孩子们发现车库的宽度不够,尝试加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没有同时考虑车库的高度,仍无法使车顺利通过。此时,教师作为整个车程的观察者,同时了解了幼儿解决问题往往不
8、能从几个纬度去考虑的年龄特点后,没有直接指出孩子的疏忽,而是启发他动手尝试,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巍巍搭宽了车库的两边,再次拿车子尝试,结果车子还是过不去,因为车库还不够高。 巍巍看了看车库,他又把顶拿下,找了两个同样的积木叠在两边,使车库变高。车子终于能通过了! (幼儿在尝试中发现车库高度的问题,试着叠上一块同样的积木以增加高度,他们探索的过程完全是自主建构的,他们不断的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如高度、稳定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个考虑不同的纬度。) 师:可是今天天下雨,这个顶棚这么窄,汽车会淋湿的。 (教师继续设问,抛给幼儿另一个问题:如何在空间层次上围拢、包起。促使孩子们在情境的激发下深入探究去
9、解决问题,使过程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达达:搭两道门吧。 (达达在游戏中总是一个旁观者,他没有参与寻找材料和搭建车库,他总是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也是同伴互动的一个重要角色。教师在此刻鼓励达达动手试一试,鼓励其参与。) 多多:还不够的话,搭很多门就行了。 师:那么你们再试试。 孩子们高兴地开始搭建。当搭好两边准备建棚时,他们发现长积木用完了,拿短积木一放就往下掉。巍巍还尝试将两边积木间的距离移近,可有难度。于是,他们求助老师”老师!积木用完了!我们要长积木! 师:想想可不可以用其他的东西代替? (新的问题出现了,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根据平时的经验,他们觉得需要长积木,但长积木没有了。教师的及时关
10、注和引导能帮助幼儿开拓思路尝试寻找替代物来解决问题) 巍巍看到一块塑料积木,高兴地说:有了!他将那块积木横放在顶上,可是还不够长,于是将另外两块小积木插接在大积木的两边。这回架在顶上长度刚好。 (这个方法很不错,幼儿想出将小积木对称地接在大积木的两边,以增加整个的长度来替代所需的长积木。在整个过程中,幼儿获得了空间、组合与接长等经验,并且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同时,达达向旁边的小朋友借了一块长积木来。 (幼儿通过语言主动地向同伴提出请求,并通过协商借来了所需的积木,这同样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本案例中,教师的作用: 1、教师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发现者 2、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3、教师是幼儿的帮助者、合作者与积极的评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