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建国以来中 共发展观演变历程探析.doc.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14951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建国以来中 共发展观演变历程探析.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建国以来中 共发展观演变历程探析.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建国以来中 共发展观演变历程探析.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建国以来中 共发展观演变历程探析.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建国以来中 共发展观演变历程探析.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关于建国以来中共发展观演变历程探析论文摘要:建国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历史任务,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发传统发展观改革发展观全面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系统考察建国以来发展变历程,对于今天我们正确对待发展问题,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 论文关键词:建国以来;发展观;演变;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是人们对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建国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对如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长期不

2、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观。这些发展观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诉求,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生动诠释。系统考察建国以来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梳理党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所形成的不同的发展观,对于今天我们正确对待发展问题,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围绕如何调整和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等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艰辛的探索,在借鉴苏联

3、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发展战略: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基本导向;以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发展目标,通过外延式与粗放式发展,提高工业总产值及规模;在发展态势上,提出在短期内赶超西方先进国家;在发展动力上,强调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推动经济发展。这一发展观,顺应了中国发展初期通过工业化奠定发展初步基础的要求,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受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影响以及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一代发展观在发展目标上强调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19491952 年,中国共产党基本上是按照七届二中全会和共同纲领确定的发展观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经济体制建设。1949 年

4、9 月,共同纲领提出,在经济发展上要“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工业化开始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目标。1952 年 8 月,“一五” 计划草案提出,“一五”计划时期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开始把重工业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1953 年 2 月,中宣部发布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再次强调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1953 年 6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于同年 12 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

5、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1964 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 的目标,但是,工业化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目标。 同时,传统发展观还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1955 年底,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速度和规模,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想的那样子去做了,这些都应当适当的扩大和加快。”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赶超美国,“ 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大块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

6、?那就要开除你的球籍!”1956 年春毛泽东在提出“十大关系 ”时就想,“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不是可以搞得快点多点,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更多更快更好各省的办法建设社会主义。”赶超思想开始萌芽。1957 年 11 月在莫斯科召开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说:“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1958 年 5 月又提出: “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十年赶上美国。 ”后来时间不断缩短,中国逐渐由“以苏为鉴” 走向“超英赶美”。在赶超狂潮的激励下,我们片面强调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提高钢铁总产量,主要靠外延要素

7、投入来支撑,投资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大跃进” 便是赶超思想指导下的典型案例,教训异常深刻。1964 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 的科学战略,也由于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而扭曲,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冲击而搁浅。 然而,这个以高速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传统发展观,顺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指导中国人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其他国民经济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

8、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改革发展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发展观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传统发展观逐渐转变为改革发展观。 改革发展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 ”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一片混乱;经济上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从国际环境看,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

9、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出路只有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形成了“以改革开放去推动发展的改革发展观”,这便构成了新时期发展观历史演变的第一种理论形态。 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其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

10、改革到各方面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就其性质来看,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其实质和目标而言,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通过区域上的非均衡布局和动态上的波浪式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其地位和作用而言,“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11、会主义。”发展是目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和方法,则是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因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就是以改革去推动发展的改革发展观。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发展观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加快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提升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是改革发展观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社会公平缺失、城乡差距拉大、生态环境破坏等系列前进中的问题,此为改革发展观的负面效应。 三、全面发展观 全面发展观,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即总体

12、上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阶段形成的发展思想。在这个阶段,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突出,我们党开始更多的关注并强调全面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开始了两个根本性的改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转变。1995 年,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阐述了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

13、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江泽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为

14、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02 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由此可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的发展观是综合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全面发展观。 全面发展观,把发展的地位提高到党治国理政首要任务的战略高度,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创新”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

15、解放和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为此,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四、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认真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总结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第

16、一要义,就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2004 年 3 月 10 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7、,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18、放。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克服注重城市、忽视农村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采取重大措施,缩小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坚持“引进来” 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做到了“五个统筹 ”,就能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系统之间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发展理念上,突出强调人的发展既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在发展目标上,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发展实践上,开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新格局。“凸显了新发展观对民生问题的强烈关注,体现了发展观在哲学取向上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事实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引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夺取新胜利的正确发展观,是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合理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