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市地方煤矿坑木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doc.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14943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市地方煤矿坑木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市地方煤矿坑木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市地方煤矿坑木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市地方煤矿坑木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市地方煤矿坑木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关于市地方煤矿坑木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XX 市地方煤矿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为加快我市煤炭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也受省政协副主席许乐仁的委托,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于 20*年 6 月 29 日至 7 月 7 日,对全市地方煤矿坑木使用情况开展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 XX 市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素有 ”江南煤都”之称。据地质部门统计,1999 年全市探明储量 180.10 亿吨,其中:XX 区 26.74 亿吨、XX 县89.16 亿吨,XX 县 51.72

2、亿吨、XX 区 12.48 亿吨。我市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而且品种齐全,煤质优良。据探查,炼焦煤储量高达 104.12 亿吨。动力煤储量 76 亿吨以上,贫煤、无烟煤储量分别是 30.8 亿吨和 45.19 亿吨。煤质的特点是低硫中灰,高挥发分,高发热量,尤其XX 县和水城的主焦煤和肥煤都是低硫( 0.5%),低灰(15%),是我国最好化工用煤。 据统计,全市地方有证煤矿 481 对。在 98 个乡镇中,72 个乡镇有煤炭资源,占全市乡镇总数的 74%。拥有煤矿生产矿井 476 对。其中 XX 县 200 对、六枝 57 对、钟山 68 对、水城156 对,2005 年核定生产能力 2301 万

3、吨。除 6 对矿由于事故或影响国家重点工程等原因关闭外,其余均在生产和技改中,另有在建矿井 28 对。 2000 年前由于井巷布置不合理,开采方式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等因素,产量都非常低,大部分煤矿单产不足 1 万吨。从 2000 年整顿以来,采取鼓励煤矿企业能大则大,做大做强的原则,引导煤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改扩能。煤矿企业加大投入更新设备装备后,煤矿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单产接近 4 万吨。2002 年以来,全市地方煤矿产量呈现逐年增长之势,2002 年为 798 万吨,2003 年为 1395 万吨,2004 年为 1784 万吨,今年元-六月全市地方原煤产量为 952.32 万吨,预计今年

4、可以达到 2000 万吨。二、全市地方煤矿的坑木使用和来源情况 2003 年以前,全市所有地方煤矿都以木支护为主,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坑木,万吨坑木消耗量在 80 至90 立方米左右,使用的坑木大部分来自广西、湖南、云南等地,其余部分是各县区砍伐的灌木材作腰帮接顶材料。据测算,2000 年至2004 年全市地方煤矿年平均坑木消耗量在 10 万立方米左右。近年来,通过支护材料的不断改革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加强,市内多数煤矿腰邦背顶材料都改为使用竹笆,只有极少数小型矿井仍在使用皮材,基本上是用间伐的树枝,所需坑木全部为外省(广西、湖南、云南)运进,矿业主到我市木材市场购买,重复使用,坑木消耗量有所下降。

5、三、取得的成效 从 2004 年以来,各级煤炭行政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支持我市地方煤矿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支护改革,改木支护为金属支护或者砌碹(永久性巷道采用工字钢或砌碹、锚喷,工作面采用金属磨擦支柱、单体液压支柱)。现全市有 382 对煤矿实现了壁式采煤方法,占我市地方煤矿的 95%以上。仅 XX 县而言,全县 233 对有证煤矿(23 对新建)有 139 对煤矿实现了壁式开采,有 122 对使用了单体液压支柱支护,17 对使用了金属摩擦支柱支护,占生产矿井总数的 69%。通过这项改造,煤矿的坑木消耗量也减少了三分之二,现在的年消耗量在 20000 立方米左右。采用壁式采煤和新

6、技术、新方式对井巷进行支护后,不仅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开采率,同时也加强了井下的安全系数,受到生产人员和业主的广泛欢迎,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坑木的消耗量,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特别突出的是 XX 区煤炭管理局从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抓好安全生产的目的出发,要求该区地方煤矿在背帮接顶的时候,必须尽量使用回收的废旧坑木,不得使用灌木林材料。XX 区煤炭局在今年 3 月 8 日下发了关于禁止煤矿使用灌木林作腰帮背顶材料的通知(钟煤通字200531 号),严格规定了严禁砍伐灌木林作腰帮背顶材料。通知下发后,他们还组织该区煤矿业主学习,对违反规定的业主,及时作出了严格的处罚,基本上杜绝了使用灌木条的情

7、况,这项举措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XX 县大坪煤矿 1998 年建成,设计能力 3 万吨,实际生产 4 万吨。初期全部使用坑木,每月需要从水城木材市场购进 2000根坑木(平均每根 7 元),年需投入 16.8 万元。2005 年 4 月该矿投入 60 多万元,改用单体液压支柱以来,坑木使用量减少了一半以上,回采率提高了 15%,减少了国家资源的浪费,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调研中我们发现,改木支护为金属支护,受到了已改矿业主的普遍欢迎。一方面,除提高了经济效益、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外,还从根本上解决了井下的安全问题,降低了井下作业人员的心理负担,井下事故及隐患大幅度降低。通过推广壁式采煤和新技术

8、新方式支护后,我市地方煤矿正从过去的低投入、高风险向规范化、效益化发展,不仅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开采率,而且也提高了煤炭生产的安全系数,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举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四、存在的问题(一)市内煤矿地源辽阔,地质结构复杂,一些特殊煤层还必须使用坑木支护,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待时日;(二)受利益驱动,图方便等原因,极少数煤矿使用灌木林做腰帮接顶材料的现象仍然存在;(三)一些小型煤矿,由于资金积累较少,难以拿出资金进行井下技术改造,坑木使用量依然很大;(四)老煤矿扩容、新煤矿兴起,自然急需大量坑木。随着煤炭生产的高速增长,用于煤炭生产的坑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五、建议(一)煤炭行政主管部门

9、要进一步正确引导煤矿业主,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式、新材料对巷道和工作面进行支护,并逐步对使用坑木巷道进行改造,提高井下安全系数;(二)加强煤矿业主的安全管理培训,增强矿业主的安全意识。加大井下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快井下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运用,减少坑木供需紧张的矛盾;(三)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急倾斜煤层、厚煤层及不能采用壁式开采的煤层的合理开采方式。认真学习积极推广先进的开采方式,加快支护材料改革进程,最低限度地减少坑木的使用量,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四)争取国家和省煤炭局技改资金扶持,多渠道筹措建立煤矿技改基金,加快对有条件无能力技改的煤矿进行技术改造;(五)相关部门要加强煤矿

10、坑木管理力度,对没有木材经营许可证的坑木将一律查收。对于没有证件的木材,应作盗伐林木给予查处;(六)煤炭行政与林业行政部门建立综合执法队伍,提高执法力度,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七)加快坑木林的规划与建设步伐,以缓解煤炭生产对坑木消耗的需求,促进我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公共卫生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对保护与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 28 号议案和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区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于近期对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

11、区政府一直注重卫生城区建设,加大卫生经费投入,基本保障了卫生经费支出年增长比例不低于一般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并召开了卫生工作大会,明确提出了加强我区公共卫生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区域卫生规划设想。先后成立了全区食品安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等领导小组,出台了XX 区爱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等文件,在 2003 年防治非典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创建成为全国卫生区。据卫生部门统计,到 2003 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 201 家(区属医疗机构占不到二分之一),其中,三级医院 2 家,二级医院 6 家,一级医院 14

12、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40 家,承担了我区公共卫生的部分职能,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承担着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简称“六位一体” )六项服务功能。我区公共卫生机构有 6 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中小学生保健所、精神卫生保健所、慢病防治所),专门从事疫病防控、卫生监督、计划免役和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职能。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组成了我区公共卫生的基本资源。到 2003 年底,全区医疗机构中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3909 人,其中执业医师 1620 人(含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 1530 人。以我区户籍人口

13、 33.76 万计算,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11.6 人,每千人拥有床位 7.99 张。目前,XX 市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9.86,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6.46。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中拥有工作人员近 600 人,其中全科医师 72 人,防保医师 22 人,社区护士 84 人。多年来,我区广大卫生技术人员为保护和增进群众健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群众满意程度有所提升。据市区卫生部门统计,2003 年XX 市孕产妇死亡率十万分之 15.6,婴儿死亡率 5.89,人均预期寿命 79.62 岁;我区孕产妇死亡率为 0,婴儿死亡率 13.8,人均预期寿命 76.67 岁。目前,我区儿童计划免疫率为

14、 98%,传染病年发病率基本控制在十万分之 607.63,慢性病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死亡率排在前三位。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卫生问题日益加重,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新的问题,给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今年,王岐山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是政府工作的八大问题之一。在调研中,部分区人大代表坦诚指出了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一直以来,我区卫生经费主要用于了

15、治疗,对疾病预防投入不足。2002 年区卫生经费财政支出 3450 万元,占卫生总支出的 20.3%,其中,防治防疫支出 604 万元,占卫生经费财政支出的 17%,卫生经费中用于疾病预防的比例偏低。据卫生部门介绍,每年区财政用于防病经费人均 5 元,而 XX 市其他城近郊区基本都达到了人均 8 元以上,有的城区已达人均 15 元。区疾病预防控制(简称 cdc)、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等机构为了保生存、保运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医疗等有偿服务上,而花在疾病预防、人群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上的精力有限,难以适应我区公共卫生建设需要和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2003 年暴发的非典疫情给我们带来深刻教

16、训,平时防保投入少,结果投入了巨资来弥补损失。据统计,去年的非典疫情对我国造成的损失是 1400 亿元,北京是 324亿元,我区直接用于防治非典的专项支出就达 3515 万元。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方面,区 cdc 实验室用房面积仅有 619 平方米,是 XX区 cdc 实验室用房面积的十分之一,而且实验室装备水平仅能达到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县级基本标准的 41%。目前,我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尚未建立;在建成的 40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 21 个没有达到 XX 市提出的 150 平方米用房面积标准,衙门口、黑石头、刘娘府等农转居地区尚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些新建小区的配套公共卫生

17、设施建设尚未落实;区结核病防治所与北辛安社区卫生服务站共处一地,新生儿注射卡介苗与结核病人只能共用一个通道。公共卫生设施状况与全国卫生城区形象不够协调。(二)区域卫生属地管理不到位,防病网络存在漏洞。由于北京城区特点和计划管理体制影响,我辖区内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别隶属于中央部委、市属大企业、军队等系统,虽然数量充足,但条块分割,分布不均,缺乏统一有效的属地管理,给区域防病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虽然经历了去年非典疫情,但这种状况仍未根本改变。今年 4 月 22 日北京出现非典病例后,我区各有关部门联动能力不强,在医疗垃圾处理、密切接触者的安置与管理等方面,仍需要反复协调,区 cdc 在疾病控制和突发公

18、共卫生事件处理上缺乏权威性,卫生部门的指挥协调作用发挥有限,仍然不能适应重大疫情的应急处理需要。此外,我区防保网络存在漏洞,一些流动人口聚集地区没有设立防病组织,开展结核病、肝炎、爱滋病等传染病防疫工作难度很大,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率尚未达到 100%。据统计,全区流动人口已达 14 万人,而且还在增加,疫病暴发隐患随时存在。(三)公共卫生人力不足,总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有防保人员 62 人,防保人员与服务人口比例约是 15500,与XX 市要求的 12000 的标准相差不少。全区专职计划免疫人员不断流失,已由原来的 180 人减少为 130 人,给计划免疫工作造成更多困难。五

19、里坨医院现有精神保健人员编制 12 人,而我区的精神病患者就有 1900 多人,精神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工作难以全面开展。从公共卫生队伍总体素质看,还远远不能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比如,区 cdc 现有卫生技术人员 73 人,其中 46 岁以上的占 60.3%,本科及以上学历仅有17.8%,副高级职称仅有 8.2%,防疫队伍老化,知识水平偏低,甚至有的检测设备缺乏操作人员,影响了我区防疫技术水平和防疫能力的提高。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不足 20 人,占 3.3%。群众反映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存在常见的小伤小病不会看,甚至误诊等问题。(四)卫

20、生监督执法工作不能适应区域卫生安全需要。区卫生监督所现有 55 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43人,负责辖区内 6100 多个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医疗机构、建筑工地、学校及幼儿园的日常卫生监督执法,涉及公共卫生、职业卫生、医疗、血液、妇幼等多个领域。由于缺少快速检测设备,在应有的 80 个快速检测项目中,卫生监督所只能做 22 项,现场卫生监督主要采取肉眼观察的原始方法,卫生监督执法难以全部到位,也影响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督执法力度,全区食品安全、职业危害、母婴保健等方面仍时有问题出现,群众迫切希望政府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保障我区公共卫生安全。(五)公共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

21、不能满足群众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加快,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在我区公共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方面力度不够,群众公共卫生意识不强,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薄弱,使得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等常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一些虚假宣传的保健品、非法小门诊仍有市场,给我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三、几点建议 从去年非典疫情的灾害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对疾病预防控制的疏忽就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公共卫生建设刻不容缓。为落实“新北京、新奥运” 战略构想,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确保全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创建一个健康城区,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五点

22、建议:(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规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关系到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搞好公共卫生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区政府要充分运用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总结的经验,引导、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市卫生工作会议要求,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拿出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的具体落实计划,明确每年工作重点,确保计划逐年落实。(二)保障卫生经费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区政府要在保障对卫生事业投入增长的基础上,建立公共卫生固定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卫生经费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

23、例,探索政府出钱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模式,搞好资金追踪问效,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如期完成新的 cdc 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工程,加快全区医疗存量资源向公共卫生领域转移,有计划地按照标准布齐布好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套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三)加强属地管理,完善防病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我区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实施意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调控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实行卫生系统全行业管理。要建立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报告网络体系,确保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要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建立多方面合作渠道,充分发挥医务人

24、员开展预防保健的职能,尽?人口计划免疫等防病工作。要大力发展我区中医事业,提高中医药参与疾病防治的服务水平。要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卫生监督,改善卫生监督技术手段,改进监督执法方式,依法保护群众公共卫生安全。(四)加强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充实公共卫生机构人力。同时要深化卫生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在争取市里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我区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或借鉴先进的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优化公共卫生人员队伍结构。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培训,促进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融合,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五)加大公共卫生宣传

25、和健康教育力度。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普及急救、疾病预防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的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道德教育和环境卫生建设,共同营造健康城区的良好社会氛围。村级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党在农村中的重要堡垒。一直以来,村级组织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村民自治、落实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促进富民强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村级组织运转健康、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探索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方略,笔者对水田坝乡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26、 一、村级组织基本情况 水田坝乡地处 XX 县西北部,长江北岸,全乡总面积 224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3.56 万亩;辖 25 个行政村,154 个村民小组, 2009 年总人口 35031 人,其中农业人口 34284 人,农村劳动力 20594 人,2009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750 元,是个集库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为一体的农业贫困乡镇。2009 年全乡村级转移支付补助 101.81 万元,村均 4.07 万元;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91.49 万元,村干部养老金 2.82 万元,村干部岗位补贴 7.5 万元;全乡共有村干部 88 人,平均每村 3.52 人,有组干部 154 人

27、,2009 年享受生活补助的离任村干部 236 人。 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 税费改革前,我乡村级组织的经费保障主要来源是收取的村提留费用,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村提留收费项目,村级组织经费保障主要来源于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村级组织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工资和日常的办公费、打印费、电话费、水电费、差旅费、各项培训费、零星用工以及各项普查工作等费用。另外还包括一些村公益设施建设、村级一些达标任务以及防汛、抗旱、防灾救灾等突发事件的费用。 2009 年村组织总收入 1301785 元,用于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1255785 元。1、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247135 元(其中:税费改革村级

28、补助 91.49 万元,村干部养老金2.82 万元,岗位补贴 7.5 万元,特困村补助 10 万元,离任村干部补贴12.9 万元),占总收入的 95.8%,2、其他收入 8650 元,占0.66%,3、代收代支款 46000 元,占 3.53%。 2009 年村级总支出 1377985 元。1、村干部工资报酬 599823 元,人均 6816 元,2、组长工资报酬 97885 元,人均 635.6 元,3、村干部养老金支出28200 元,4、其他村组干部、党员、代表误工补贴等支出 37960 元,5、离任村干部补贴支出 129000 元, 6、村办公经费支出 139870元, 7、报刊费 33

29、820 元, 8、公路维修、党员干部慰问、信访维稳、突发事件补偿等其他必要的公益支出 265427 元, 9、代收代支款支出 46000 元。2009 年收支平衡情况。当年村级总收入 1301785元,村级组织运转总支出为 1377985 元,收支缺口 76200 元。 三、村级组织运转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全乡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补助水平仍然偏低,保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村组干部报酬偏低。村干部报酬远远低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部分村组干部因报酬低、工作压力大等原因,思想动荡,不安心工作,在人

30、民群众中的威信及凝聚力、感召力明显削弱。 (二)村级运转经费不足。多数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级收入主要来源是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村级办公费用处于紧张状态, 村级组织运转举步维艰。我乡2009 年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91.49 万元(不含贫困村补助、岗位补贴和村干部养老金),村均只有 3.66 万元。有限的办公经费主要用于必须的办公费、报刊费、水电费、培训费、差旅费等,还得确保必要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防疫和突发事件等公益事业支的需要,村级运转经费严重不足,影响工作开展。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匮乏。由于我乡集山区、库区、贫困区于一体,属典型农业大乡,

31、村级几乎没有集体经营项目,村集体经济十分匮乏,无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益事业发展迟缓。 (四)债务负担依然沉重。全乡 2009 年村级债务年初累计余额 1332 万元,村平 53.28 万元,当年化解债务 21 万元,年末债务任务累计余额 1311 万元,村均 52.44 万元。村级债务短期内难以解决,增加了村“两委” 负担,工作阻力大。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建设,而且还危及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对策和建议 村级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党在农村中的重要堡垒。村级组织运转健康、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2、。为此,对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村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村级补助标准,保障村级组织运转需要。在保证原有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农民收入增加造成村干部工资收入差距拉大,物价水平变化造成村级办公经费增加,以及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支出等因素,重新科学计算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力度。 1、严格划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范围。依据自查情况,可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范围划分为:村干部工资;组干工资和符合条件的离(职)退休干部补贴(未参加养老保险);必须的办公经费,主要有:办公费、邮电费、

33、打印费、差旅费、宣传费、会议费、培训费等;计划生育支出;突发性事件支出等其他费用(如防汛抗旱、抗击冰雪、动植物防治等防灾救灾支出)。 2、合理确定补助标准,建立村级组织最低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村干部工资按人均 800 元/月标准核定,这个标准占乡镇一般公务人员基本工资的 40%左右,低于当前农村劳动力价值(每月出勤平均按16 天70 元 /天计算),村干部平均每村按 4 人计算,每村核定补贴3.84 万元(800 元*12 月*4 人)。 村民组长补贴提高到 500 元/ 人? 年,离任村干部按 1000 元/人?年补贴,这两项按村均年 1 万元标准核定。村级办公费用按村均年 1.5 万元标准核

34、定。 计划生育支出,按村均年 0.5 万元标准核定。社会保障支出,村干部养老金按社会灵活就业人员核定缴费基数,财政、村级组织、个人分别按 5:3:2 的比例负担,村均财政负担按 0.6 万元核定。突发事件支出及其他费用按村均年 0.5 万元核定。按以上六个方面核定标准,要使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均最低保障额为 7.94 万元,全乡最低保障额为198.5 万元,由乡财政所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采取定项限额、单项核算、统筹据实,核定村级最低保障额。建立村级组织最低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将村级组织最低运转需要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中央、省、县财政(建议按 6:3:1)共同承担保障责任,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的增

35、强,逐步提高标准和增加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 (二)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建议上级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项目支持等鼓励和支持村级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开辟增收渠道,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发展实力,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水平。通过部门联村、以富帮穷、以强带弱帮助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在项目、资金上扶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村级组织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经济实体,通过搞好服务,增加村级收入,从根本上为村级组织的运转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议国家和省制定发展村公益事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村级卫生室、文体

36、场所、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公益事业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积极探索建立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机制,妥善解决好“一事一议 ”筹资筹劳 “事难议,议后难落实”问题,增加财政奖补的比例份额,公共财政供给要实现全民均等化,要充分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地方的实际,加大倾斜力度,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不搞层层配套,不留资金缺口,切实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四)加大村级债务化解力度,不搞举债建设。村级债务是悬在村级组织头上的一颗“毒瘤 ”,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村组织的正常运转,也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

37、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做好债务的化解工作。要把化解村级债务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制定村级债务化解有关政策规定,建立消债激励考核和村级债务化解财政奖补机制,对消化村级债务也应予以奖励补助,促进村级债务化解,使村级组织真正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另一方面要坚决制止村级发生新的债务,要落实“谁举债谁还款” 的责任。 (五)加强监督管理,配套措施科学化。一是鼓励减少村组干部职数。进一步扩大村级规模,加大合村并组力度,采取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 、干部兼职等办法,努力减少村组干部职数,达到进一步提高村组干部待遇的目的。二是强化对村干部的工作考核。在原有考核办法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村干部工作考核制度

38、,坚持平时考核、年度考核、民主测评、年度审计和任期审计相结合的方法,认真抓好对村干部工作年度考核和民主测评工作,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报酬和任用直接挂钩,奖罚分明,严格兑现。三是进一步完善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建立正常的缴费标准增长机制,坚持保障水平与城镇居民或事业人员相衔接,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建议增加养老保险费递增比例,建立财政补贴、集体补助、个人缴费机制,缴费比例为 5:3:2,即,财政补贴担 50%,集体补助 30%,个人负担 20%。五是纪委、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要做好村级组织运转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六是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实行“村财村用乡管” 。村级财务年度收支要有计划,季度要有分析,年终要有报告。进一步推进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使村级财务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加强对村组财务的审计力度和财政部门的经常性监督工作,促进村级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研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