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恭王府与福文化论文恭王府与福文化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恭王府与福文化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御笔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个“福”,方为圆满,才敢说“万福”。 “福”字碑所在的花园主峰是一组湖石假山。假山叠石成龛形,东西备埋一口水缸,缸下有一小孔。旧时,夏秋两季蓄水于缸内,水顺小孔渗入石壁,使石壁遍生青苔,苍翠欲滴,此山即名“滴翠岩”。岩下正中有洞名“秘云洞”,两翼伸向东西,略具蝙蝠形,洞内“峭石倒垂,曲折深邃。洞深处凿石为磴,盘恭王府位于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地区,是现存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且对公众开放的唯一一座。这里最初是乾隆帝宠臣和坤的宅邸,同时也是其儿媳、乾隆帝幼女
2、和孝公主的府邸;和珅获罪后,嘉庆帝将和珅住宅部分赐予庆王永磷居住,直至和孝公主去世,整个建筑归属庆王府。后咸丰帝又将庆王府收回转赐其弟恭亲王奕訢。自此,恭王府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由东、中、西路多进四合院组成,建筑规整宏大;花园名“萃锦园”,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充分显示了满清王族园林华丽而不失别致、典雅的风格。恭王府的建筑迎合明清时期盛行的祈福风尚,在形制、装饰等方面都体现出福瑞吉祥的寓意。尤其花园“萃锦园”的设计,以“福”为中心,直白处一目了然,含蓄处意境深远,秀丽与凝重并存,反映着主人高雅的审美情趣,也表达出祈愿阖家平安、幸福团圆的强烈愿望。萃锦园坐北朝南,正门在南面正
3、中。与府邸建筑相呼应,园中建筑也约略形成中、东、西三路轴线,以“福”贯穿中轴。中路正门内是一直立的长形湖石,顶部刻“独乐峰”;其后为一蝙蝠形水池,名“蝠池”,旧称“福河”,蝠池之北是安善堂,再后便是花园的核心康熙御笔福字碑,嵌于花园主峰下的秘云洞中;山后是中路最后一组厅房,形制奇特亦如张开双翼的蝙蝠,因此被称为“蝠厅”。蝠厅、福字碑、蝠池以及府邸后罩楼上“福庆有余”的花窗连成一线,使“福”的主题一路贯穿。“福”字碑恭王府花园在民间素有“万福园”之称。据说园中各处装饰的蝙蝠,只可以数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只,寓意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福”。只有加上康熙御笔福字碑上的那个“福”,方为圆满,才敢说“万福”。“
4、福”字碑所在的花园主峰是一组湖石假山。假山叠石成龛形,东西备埋一口水缸,缸下有一小孔。旧时,夏秋两季蓄水于缸内,水顺小孔渗入石壁,使石壁遍生青苔,苍翠欲滴,此山即名“滴翠岩”。岩下正中有洞名“秘云洞”,两翼伸向东西,略具蝙蝠形,洞内“峭石倒垂,曲折深邃。洞深处凿石为磴,盘旋可至岩上,云窦零芬,苔痕晕翠”,颇有些“洞天福地”的感觉。康熙御笔福字碑就镶嵌存洞内正中的石壁上。碑高 129 厘米,宽 54 厘米,厚14 厘米。正面镌草书“福”字,正中上方钤“康熙御笔之宝”印,是花园中路的灵魂、焦点,有福照全园之意。天下第一福据说,在清帝书写的所有福字中,最珍贵的就是恭王府花园中康熙御笔那个“福”字,被
5、誉为“天下笫福”。传说康熙十二年(1673 年),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六十大寿将至,却突染重病,太医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时,康熙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之人,可以向天父为人“请福续寿”,遂决定为祖母请福。沐浴斋戒三日之后,一气呵成了这幅“福寿”联体的“福”字,并在正中上方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孝庄太皇太后自得此“福”字,百病全消,十五年后以七十五岁高龄得以善终。民间称这是康熙“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更有人将这个“福”字解释为集“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于一体,可谓涵盖了“福”所代表的全部作用。事后康熙几番重提御
6、笔,却再也写不出其中的神韵,所以民间盛传此福为“天赐鸿福”。此碑安放在恭王府的花园中的理由,至今尚无确切解释。一些专家将其作为府园修建于和珅入住之前的依据之一,理由是在清代,对康熙帝所赐“福”字的刻石,是不会有人敢随意摹刻、假冒、搬动和私自接受的。所以,在和珅入住之前这里应该已经是某位王公大臣的府宅或寺庙了。不过一般人还是认为,康熙御笔“福”字碑和府园中其它一些清初遗物一样,都是不与土木相连,可随时移动的东西,以和珅或奕訢的身份,能够得到它们也并非难事,因而不能作为判断王府修建年代代的依据。多福轩恭王府东路建筑多福轩为恭亲王家族悬挂御赐“福”、“寿”字之处。多福轩在恭亲王奕訢时期被用作王爷的私
7、人客厅,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拍摄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照片可以知道,当时殿内挂满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御笔亲赐的“福”字和“寿”字。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造办处活计档可以查到,粘贴这些“福”、“寿”字的匾额均由故宫造办处承制,大小形制皆有记载。在奕訢所著乐道堂文钞、萃锦吟以及其子贝勒载滢所著雍熙雅颂、云林书屋诗集中也都能找到关于受赏“福”、“寿”字情况的记载,从中不难看出恭亲王家族在当时显赫的地位。同时也可以发现,书“福”颁赐的做法已不仅限于过年前后,而逐渐成为清宫笼络人心的常态行为。现在,多福轩已根据史料记载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复原,再现了当年福寿满堂的景象。蝠池与蝠厅花园中路的蝠池由青石围砌而成
8、,东西边缘宛若蝙蝠双翅向外展开,故名“蝠池”;又因其形似元宝,也叫“元宝池”。池周围有榆树环绕,“蝠”、“榆”与“福”、“余”谐音,且榆树的果实形似铜钱,春天榆钱纷纷落入池中,营造出一派书香富贵的 恭王府与福文化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恭王府与福文化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御笔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有趣的是,大戏楼内部梁枋上的楣子与花牙子以及戏台周围的栏杆,也都装饰着与戏楼外回廊一样的木雕蝙蝠。这可能是为了表示戏楼是设在藤萝架下,而并非真的存室内。因为即使是故宫、颐和园的戏楼也不是全封闭的,奕訢看戏自然不敢比慈禧太后更舒服,所以虽存室内,却布置得与敞厅无异。此外,在花园中路主
9、要建筑安善堂的前抱厦,大戏景象。蝠厅是花园中路最后的建筑,正厅五间,硬山卷棚顶,前后备出三间歇山顶抱厦,正厅两侧各接出三间折曲形的耳房,与正厅相接处为硬山顶,折曲处为庑殿顶,两端为歇山顶,周围均出廊,形制特殊多变,如蝙蝠之两翼,因得名“蝠殿”,又称“蝠厅”、“福厅”,旧时王府中人称“蝠房子”。蝠池与蝠厅是建筑和园林设计中匠心独具的作品。设计者利用蝙蝠的“蝠”与“福”同音的特点,巧妙构思,达到了使园中中路建筑与“福”字碑头尾呼应的效果。恭王府中的蝙蝠装饰萃锦园有“三多”:一是游廊多,即便下雨天也可以走游廊游览全园;二是榆树多;三是“蝠”多。仅花园长廊,上到楣子、花牙子,下至座凳栏杆,就雕刻了数千
10、只蝙蝠。其它凡开敞式建筑,如方塘水榭、秋水山房,其檐枋和栏杆的装饰亦是如此。有趣的是,大戏楼内部梁枋上的楣子与花牙子以及戏台周围的栏杆,也都装饰着与戏楼外回廊一样的木雕蝙蝠。这可能是为了表示戏楼是设在藤萝架下,而并非真的存室内。因为即使是故宫、颐和园的戏楼也不是全封闭的,奕訢看戏自然不敢比慈禧太后更舒服,所以虽存室内,却布置得与敞厅无异。此外,在花园中路主要建筑安善堂的前抱厦,大戏楼外的回廊以及西南土山脚下的秋水山房,梁枋之上皆绘满金色蝙蝠图案,富丽堂皇。园中凡是屋檐有两重椽子的建筑,如蝠厅、安善堂、秋水山房等,椽子上的图案必为上层“卍”字,下层口衔寿桃、身体倒挂的红蝠,意喻“天降洪福”与“福
11、寿万年”。福生于微在恭王府,祈求福佑的心思可谓无微不至。府邸中最有特点的,当属后罩楼的什锦窗。后罩楼紧挨花园,有两层,长 160 余米,贯连 50 余间,规模宏大,十分罕见。后檐墙上每间上下层各开一窗,下层均为长方形窗,上层则是形式备异的什锦窗,窗口有圆形、方形、桃形、石榴、卷书、银锭、“福庆有余”等形式,其上砖雕更是细致精美,寓意吉祥。如:以蝙蝠及卷云纹构成的“福运绵绵”;以古朴的回纹与环纹寓意“长盛不衰”;以绶带鸟颂祝长寿;以“石榴”式窗配缠枝莲图案的雕刻,取石榴“多子”与缠枝莲“连绵不绝”之意;在“桃”形窗上雕刻祥云、蝙蝠、“卍”字及绶带,象征“福运绵绵,万福万寿”等等。府园中绚丽的彩画
12、也反映着主人祈求福寿安乐的愿望。除了“事事如意”、“宝相花”等常见的祥瑞题材的苏式彩画外,对府邸进行全面修缮时,还在中路神殿嘉乐堂的天花内发现了寓意震慑恶邪的二龙戏珠和阴阳八卦图彩画,以及绘有梵文和暗八仙的彩画,构图舒展、形象生动、寓意吉祥。东路多福轩的屋顶槅井天花,内中圆形图案名“玉堂富贵”,以玉兰花、海棠花和大朵牡丹花构成,色彩陋丽而不失清雅。西路葆光室的天花为旋花图案的旋子彩画,所绘皆祥花瑞草,图案别致,是清代彩画中罕见的佳作。葆光室后檐天花内还发现了红蝠流云碎花皮球包袱式苏式彩画,具有极明显的清中期特征,应为和坤时期所绘,目前尚未在其它地方发现。王府祈福的社会背景从吉祥图案的发展演变上
13、可以看出,明清两代是吉祥纹样发展的盛期,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祈福更是清代旗人的一大特点:满人入关以后,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自然希望安逸的生活能够长久。生活在北京的旗人,每月按时领到国家发的钱粮,“饱暖生闲事”,自然有闲情与热情将各种祈福迎祥的规矩发展到极至。在这种环境下,旗人中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一般都很迷信。据说,康熙帝晚年因几位皇子争夺皇位而苦恼,最担心的就是不能“考终命”,做不了“五福俱全”之人。溥杰在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一文中曾提到,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自命是个不迷信的人,曾把一只被仆妇、丫环认为是仙家的大刺猬一脚踢到花园的小河内。但是,如果孩子们将正月初五他生日那天按惯例称为“破五”时,他也会不高兴地订正道:“不,福寿五!”另一方面,与民间祈求“福、禄、寿”不同的是,王室贵族不求高官厚禄,唯盼福寿双全。比如恭王府两位重要的主和珅和奕訢,一个入住时已是宫高爵显,另一个生就是龙子龙孙,高宫厚禄显然都不是理由,因此“福寿”就成为主要的追求。这从恭王府内各种与“福”相关的装饰中便可看到。清代的帝王大部关心翰墨,因而才有了“书福颁赐”这样儒雅的祈福、赐福活动。这种风尚也被皇子皇孙带入王府,使得恭王府的“福”文化更多了一份清雅含蓄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