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难点及对策分析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就业市场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 ”在就业市场不完善,大学专业设置、培养模式非市场化,大学生就业观落后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从三方面人手: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 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截至 2000 年 6 月,各层次高校都有数量不等的毕业生还在待业,总人数在 30 万人左右。2001 年,待业毕业生已超过 34.5 万,占全国毕业生总量的 30%。据预测,毕业生待业增长不可避免,具体待业人数,2003 年约为 52 万,2004年约为 70 万,2005 年约为 75
2、万。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这项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一、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难点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 20 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已经大大增加,这就使大学生人力资源的稀缺程度下降,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最烦恼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过去大学毕业生每年仅数十万人,基本由国家“统、包、管”,由各级政府下达分配方案来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W 现在把毕业生推向了市场,而毕业
3、生就业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启动阶段,在市场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一是缺乏统一的市场信息平台。我国各级政府和高校在构建毕业生供求信息的“畅通工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举办专业性、区域性就业市场进行供需信息交流,络、媒体、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渠道在沟通毕业生供求信息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还存在着信息封闭,缺乏全面性、准确性、权威性。二是就业市场条块分割。现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事部门办、教育部门办、劳动部门也办,省里办、市里办、高校也办,各种市场条块分割、各自为站,就业市场的多而杂,也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忙于奔波赶场,效果却不理想。三是就业市场规则不健全。哪些单位可以举办供需见面会、供需双方
4、应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违约行为应承担什么职责、出现纠纷由什么部门仲裁等,还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政策法规。 (二)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专业设置、培养模式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当前,大学生进人就业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并没有实现市场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盲目扩招,即搞一刀切,不管什么专业,不管社会对这种专业人才需要多少,一律扩招,有的专业本来就业形势较好,因盲目扩招,使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难。二是办学层次定位不准。社会劳动分工的多样化要求人才层次多样化。在多层次的人才需求面前,有的高校既招研究生、本科生,也招专科生,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高大全” ,有些低学历层次的人才
5、就业市场已经很小或基本没有市场,高校仍在坚持招生,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很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 就业市场化即大学毕业生进人人才市场,由人才市场配置人才就业。各类人才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但很多大学生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择业,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学毕业到不发达地区去就业的方式,发达国家有,不发达国家也有,我国大学生也应该转变择业观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水平必然普遍提高,大学生业不应
6、“特殊” 和过分强调要政府优先解决就业问题,应该像普通劳动者一样,凭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则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今后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就业问题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学毕业生是全社会的财富,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大学生就业。中央强调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从三方面人手: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 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 (一)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 我国幅员辽
7、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条件、民族生活习惯等的差异很大。在这样的国度内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市场机制,必须使国家的宏观政策法规与地区性的政策法规相结合,共同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指导。否则就难以实现整个国家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真正协调,不利于人才的整体调配,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首先可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库,实行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建立用人信息登记制度,所有需要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要按规定到指定的主管部门登记需求信息,由生管部门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高校和毕业生。其次要解决好信息的交流问题。鉴于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省就业的比较多,要发挥互联信息传播量大、
8、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作用,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渠道。可将各省市收集的用人信息和毕业生源信息输人到全国的就业信息,将各部门、各地区举办的供需见面会通过信息络的沟通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个最广阔、最实用的信息平台。 (二)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 ”,各类大学要从本地及全国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制定教育规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不能仅从本校情况出发而不顾市场需求。为此,学校要经常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去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学生素质等的要求,瞄准市场培养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
9、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人就业市场,为就业做准备。大学适应就业市场包括应该把“推销毕业生” 作为办学的重要环节。高校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委员会,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就业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成功走向市场。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即在学生人学之初,就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加强职业选择教育。学校可以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实践证明。仅仅在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可以从强化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人手,努力为毕业生就业广辟渠道。首先可以通过整理归类,确定热点地区和行
10、业,由学校出面与人才管理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直接联系,实行集体推荐;其次,可以在学校就业办专门设立与校园相链接的毕业生络就业信息发布中心,配备服务器、终端设备,为毕业生提供安全可靠的用人单位信息及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平台。 (三)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国家“统、包、管” 一条龙服务,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择优录用、双向选择。大学生要认清形势,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
11、,切实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 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机会多接触社会,主动了解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强对社会、市场的适应性。要培养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打破 “一次择业,终生就业 ”的观念束缚,增强创业信心与能力。 为帮助大学生尽快转变就业观念和多渠道就业,建议在大学生中开展”认识国家发展 ”的活动,结合个人取向,结合专业课程和自身特长,系统地介绍农村发展和西部开发问题,并通过实地考察和实习、机构访问,使学生亲身了解农村、西部开发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发展前景。为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政府可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学生到农村和西部实习、考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术服务,还可以鼓励企业界支持学生的实习和考察计划,帮助学生开展机构拜访、公司实习、工商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到民营企业实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