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山市“3+9”特色产业基地实施方案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九年四月二十一日目 录1、关于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方案 2、佛山市建设世界级“ 白色家电之都 ”的实施方案 3、佛山市建设世界级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基地的实施方案4、佛山市建设世界级“ 陶瓷之都 ”的实施方案5、佛山市建设国家级机械装备产业基地的实施方案6、佛山市建设国家级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产业基地的实施方案7、佛山市建设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实施方案8、佛山市建设国家级食品饮料产业基地的实施方案9、佛山市建设国家级家具产业基地的实施方案10、佛山市建设国家级医药保健品产业基地的实施方案11、佛山市建设国家级汽车及零配件产
2、业基地的实施方案12、佛山市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实施方案13、佛山市建设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的实施方案14、佛山市建设国家级节能产业基地的实施方案 关于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我市成为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现代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的精神,以及省委提出的“两转型一再造” (产业
3、转型、城市转型、环境再造)的要求,制定本方案。特色产业基地是指地理空间集中、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规模,通过培育扶持能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或者产业群,成为对区域经济集约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区域。所谓世界级或者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主要是指该产业基地的主导产业及产品能够在国际上或者国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在国际或者国内掌握该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环节、战略要素和高端位置,拥有竞争的主导权和持续的竞争优势。一、建设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必要性(一)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目前,第四次全球制造业转移与重组初露端倪,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我市既面临着承接国际先进产业转
4、移的机遇,也面临着要突破重围化危为机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环境容量需求型企业向外转移的挑战。近年来,由于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贸易摩擦和纠纷不断增加,增加了我市外向型制造业的市场风险。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人民币汇率升值,都直接影响了我市企业的生产成本,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这些,都迫切需要我市借助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从容应对区域竞争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长三角、环渤海的快速发展,内地经济体的不断崛起,削弱了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区位优势,有限的产业要素将逐渐由集中变分散,
5、使作为珠三角腹地的佛山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在产业发展导向上,上海早于2003 年就提出了规划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国际汽车城、化工区、精品钢铁产业基地、临港新城产业基地、船舶产业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天津市于 2006 年提出滨海新区未来的发展规划布局,重点实施“工业立区” 、 “物流兴区”、 “科技强区”、 “生态建区”四大战略。浙江省也在 2003 年颁布了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 ,提出到 2010 年将培育和建设 30 个左右以若干核心区块、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其中 10 个左右为全国性制造中心,20 个左右为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以上海、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和以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
6、在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为从容应对未来更加剧烈的区域竞争,要求我市必须奋起直追,集中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和集成国家、省的相关优惠政策,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引领广东制造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 ,到 2012 年,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市既承担广佛同城化的角色,也是带动珠江口西岸发展的重要工业基地,应按照“错位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和“政府推动、市场驱动、民间互动”的原则,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
7、的城市群。广州的城市定位是“ 首善之区 ”, “要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深圳的城市定位是 “建设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高科技城市、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会展中心、国际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 。与之对应,近年来广州、深圳的中心城区积极实施“ 退二进三”战略。但目前广东省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上,制造业对于经济发展仍发挥着根本性、主导性和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广州、深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我市应本着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规划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的制造业基地,引领广东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成为能够代表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城市
8、。我市在地理区位、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也保证了能够担当起广东省先进制造业“领头羊” 的重任。(四)是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面临着由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向后工业化时期甚至更高阶段演进跃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着眼于未来以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以全球化的眼光着力打造若干个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特色产业基地,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破解我市目前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和
9、人口、城市管理压力,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二、建设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可行性(一)国家、省对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空前重视党的十七大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 ,提出珠三角地区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针对我省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汪洋书记提出广东要继续解放思想,并以全球化视野
10、谋划广东未来发展。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也提出了“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的要求。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顺应产业簇群化和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建立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高效率的产业组织形式。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从本质上看,就是通过产业空间结构再造和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集群化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产业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以及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提高产业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实现内在机制的再造和竞争优势的再造。可见,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必将得到中
11、央和省的大力支持,为我市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外部环境。(二)我市具备相应的产业基础和经济结构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大胆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造就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在发展中,我市以区、镇(街道)为主战场,以工业园区、专业镇和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动制造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业镇和产业集群经济,这为打造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 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333.3 亿元,位居广东省第三位、全国第十一位。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 11658.31 亿元,工业增加值 2743.06 亿元,已形成了家用电器、机械装
12、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及其他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十个各具优势的行业,十大优势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90%。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67.2%,工业已真正成为推动我市产业强市战略的主导力量。另据研究机构分析,我市企业本体竞争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 1 位、制度力竞争力居第 4 位、若干行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占全国同行业前列。相对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使我市具备了规划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良好基础。三、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标准(一)产业规模基础好,比较优势大,
13、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挥现有产业优势。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主导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超过 20%,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主导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超过 10%。(二)产业水平基地内聚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内的骨干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装备水平、信息化程度、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等指标要位居全球、全国前列,主导行业和产品领域形成佛山标准、佛山价格和著名品牌。(三)产业外向度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色产业基地应更深、更广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作用,引进来和走出去平衡发展,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弥补弱势、增强优势,积极
14、争取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四)创新体系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市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应更具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的特性。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要具有形成全球的产业集聚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标准缔造中心、品牌汇聚中心、创意策源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文化衍生中心、商务服务中心等的能力和条件,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技术合作机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30%以上。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要具备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基础和条件,已建立为特色产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全国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机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20%以上。(五)市场前景特色产业基地应不断适应
15、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在满足市场需求新潮流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实现高效益和高增长。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增加值增速、销售收入增速、利润率等指标要显著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六)产业带动性特色产业基地内的主导产业要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波及效应,能够同周边城市尤其是粤西地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形成产业对接,从而形成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整个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根据上述标准并结合我市实际,应着力打造白色家电、新型显示器件、现代陶瓷等三大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医药保健、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节能环保等
16、九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简称“3+9”特色产业基地)四、建设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原则(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动力,以世界眼光、全球思维为谋划,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重组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 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更大自主权的历史性机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按照着力推进产业发展转型、着力推进城市发展转型、着力推进环境再造的要求,在目前比较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中规划建设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使我市成为广东参与国
17、际竞争的先锋队、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排头兵,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现代制造基地和产业服务中心。(二)发展目标到 2010 年, “3+9”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成效初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3+9”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超过 11000 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 3000 亿元。到 2015 年,基本建成“3+9”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3+9”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超过22000 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 6500 亿元。通过“3+9”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使我市制造业全面融入世
18、界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条并跻身高端环节,部分主导行业或者产品在国际、国内占据主导地位或者掌握若干关键领域,形成全球或者全国的产业集聚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标准缔造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品牌汇聚中心、创意策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文化衍生中心、商务服务中心(一个或者多个) ,将我市打造成为制造与创造相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配套、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现代制造基地和产业服务中心。(三)发展原则1、更加注重制造与创造相促进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努力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体系。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加强企业
19、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企业自主创新载体和行业性、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和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促进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标准化,组建一批产业集群标准联盟,形成一批产业集群联盟标准,并争取成为国家乃至国际标准。2、更加注重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信息技术重组产业形态。推动技术研发与设计、生产装备与过程、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信息化,籍此改造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优化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配置。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行业网站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3、更加注重制造业与服务
20、业相配套发挥服务业对工业的引领作用,开拓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发挥服务业对工业的增值作用,促进制造业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攀升,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发挥服务业对工业的增强作用,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我市工业由大变强。4、更加注重体制与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引导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更高程度上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优势。积极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以国际先进企业为标杆,促进其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通过上市、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形成一批国内乃至国际的行业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集聚和辐射的中心,带动产业加快发展。围绕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尖、特方向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集群化发展的健康的产业生态群落。5、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把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与建设生态市结合起来,研究实施再生、循环和综合利用的生产工艺,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推广节能技术,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贯彻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方案和办法的通知精神,落实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 广东省“双千节能行动”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