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单元 地球.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145205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地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 地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 地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 地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单元 地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大气一、基本知识: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氮(占 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占 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而变化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 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 气

2、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气压低,空气密度小 在 80500 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消弱作用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水汽、CO 2 吸收红外线 O 3 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效应 地面增温: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保温: 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3.意义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二)全球热量平衡 就整个地球多

3、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燃烧、毁林)热量失衡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 (一)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二)原因: 根本原因: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 垂直运动: 气流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 1.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 概念: 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原因: 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城市风: 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

4、度力: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 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 高压指向低压 近地面风: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 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概念: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水热交换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二)三圈环流 1.组成: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表现: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1 月: 向南移 7 月: 向北移 (三)海陆分

5、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北半球气压 呈块状分布 1 月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7 月 亚洲低压 夏成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四)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 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南亚季风成因: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主要原因)及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风向:夏季 :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概念: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水平范围,几百米到几千米 2.分类冷锋快行冷锋:狂风暴雨、大风沙暴 慢行冷锋: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使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过境后) 暖锋:可形成连续性降水,过

6、境后使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准静止锋: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如江淮准静止锋) (二)气旋和反气旋系统 1.气旋: 气压状况: 低气压 中心气流:上升水平气流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2.反气旋: 气压状况: 高气压 中心气流: 下沉水平气流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 1.概念: 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下垫面状况: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调整全球热量和水量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人类活动: 对气候产生影响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改变大气成分, 导致气候变化

7、 CO 2 温室气体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性气体酸雨 (二)气候类型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2.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不同纬度地带低纬度 :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一纬度地带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不同洋流影响 3.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 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与 30之间:常年干旱少雨大陆西岸亚热带: 冬雨夏干 温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大陆东岸亚热带 温带 季风影响,夏雨为主大陆内部 降水较少两极地区 以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历史时期: 经历过四次温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纪以来: 气候有变暖趋势 二、注意问题及复习策略

8、气候类型的判断(一)图表法根据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或资料表格),判断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即以“温”定“ 带” ,以“水”定“ 型”。1.确定该地区半球具体方法:比较 1 月份和 7 月份气温的高低。若 7 月份气温高于 1 月份(气温曲线呈向上凸出的波峰型)则是北半球,7 月份属夏季,1 月份属冬季。若 1 月份气温高于 7 月份(气温曲线呈向下弯曲的波谷型)则是南半球,1 月份属夏季,7 月份属冬季。2.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该地区气候类型所属的气候带范围方法:(1)最冷月气温在 20 (或 18 )以上的属热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一般在 15 以上)。(2)最冷月气温在 0 以上的是

9、亚热带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气候的范围。(3)最冷月气温在 0 以下的是温带气候(除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范围。3.根据降水类型来确定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具体方法:(1)热带气候范围内:终年多雨型是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少雨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季多雨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前者年降水量一般在 1 500毫米以上,集中在 6 9 月,降水量最多月超过 400 毫米,最高温在 5 月,而后者年降水量一般在 750 1 000 毫米,集中在 5 10 月,最高温在 4 月)。(2)亚热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内:常年温润型,气温降水年变化不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多雨型的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多雨型的是亚热

10、带季风(性)气候。(3)温带气候范围内:全年少雨型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稍多些);夏季多雨型的是温带季风气候(集中在 7, 8 两月)。(4)若终年严寒,降水稀少,则气候类型为苔原气候或冰原气候。【说明】若是南半球,则无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中无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二)模式法(又叫分布规律法)主要是根据气候类型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来判定。依据某地处所的纬度位置和大陆位置(大陆的东岸、内陆或西岸),就可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方法:据纬度定气候类型,再根据大陆位置(东岸、内陆或西岸)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以亚欧大陆为例:中国的天气和气候1.我国的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

11、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2.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分析思路:太阳高度角的南北差异;昼夜长短南北差异;冬、夏季风源地的距离及我国地形阻挡。3.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分析思路:夏季风的路径雨带分布规律:5 月 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 华北、东北进入雨季;9 月 雨带南撤至长江以南;10 月雨季结束。4.我国极值分析思路:气候和地形(1)我国夏季是最热的地方 吐鲁番盆地成因:海拔为 - 155 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周围地形

12、闭塞,热量不易散发;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日照强烈。(2)我国 “火炉” 如:重庆、武汉、南京成因: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3)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台湾火烧寮成因: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除西南方海拔较高外,其西、北、东、东南等地势逐渐向外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

13、形成地形雨。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5.我国气候特点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具有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6.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1)寒潮: 概念:指造成降温地区广,降温幅度大(我国规定 24 小时内降温达 10 以上),持续时间长的强冷空气。天气特点: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出现时间:主要是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发源地:西伯利亚和蒙古(亚洲高压源地)。影响范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影响,但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小,特别是雅鲁藏布江谷地和云南南部谷地。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一带寒潮不易侵入。(因地势高或受山岭层层阻

14、挡,离源地较远)。寒潮对农业的影响:不利方面,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农作物而言,秋末易散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晚秋作物、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有利方面,对杀灭农田害虫、麦苗返青、保墒有利。(2)台风: 概念:发源于热带洋面的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风力达 12 级。具体表现为:台风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台风眼区是受下沉气流的控制,强风停息,云消雨散,天气晴朗而平静;台风眼一旦进入涡旋区,就到了破坏力最大的风速区,风力可

15、达 12 级以上,出现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在涡旋区外缘叫大风区,风力一般在 8 级到 12 级之间,常出现阵性暴雨。时间:夏秋季节,7 月 10 月是台风盛行的季节,8 月最多,2 月最少。天气:狂风和特大暴雨。分布范围: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我国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对农业的影响:危害,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和特大暴雨产生的破坏性和洪涝。好处,对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及华南局部地区的秋旱,具有一定的有利作用。(3)水旱灾害:我国最主要的天气灾害。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强弱决定。梅雨:产生时间:每年春末初夏,正常年份为 6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

16、;成因:江南准静止锋。出现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天气特点:大范围的阴雨绵绵的天气,降水多而集中,湿度大、多雨日、少日照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降水量将近占年降水总量的一半,而本区又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因此梅雨是本区农业生产发展重要水源。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弱影响,梅雨早来晚去,雨期过长,雨量过多(洪涝);若梅雨晚来早去,则雨期过短,雨量过少(干旱),都会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伏旱:产生时间是每年 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形成原因是梅雨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朗,气温急剧上升;出现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农业影响

17、:给本区水稻生产所需水份造成严重不足,导致旱情出现。春旱:产生时间是每年 4 月至 5 月;形成原因是太阳直射北移,北半球升温较快,但华北雨季还未到;出现范围是华北、东北(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可缓解);对农业影响是对华北平原春耕影响。(4)沙尘暴:概念:产生时间:春季为甚,冬季其次。成因:自然原因,春初,北方地区天气回暖,空气热量加大进而上升形成暖低压,暖低压在发展时,又遇到了西伯利亚冷空气,气团活动频繁,二者交汇后,形成大气旋涡,大风天气显著增多,特别是快行冷锋的过境产生大风。由于春季北方天气干燥,北方地区普遍降雨少,空气湿度低,地表裸露,缺少植被覆盖与保护,尘土易飞扬。冬季气温偏低,冻土解冻后

18、,土质变得更加松软干燥,加上初春草木初生,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干燥地表,大风一起,易引起风沙。人为原因:由于乱砍滥伐、过度垦荒、放牧、挖药材等,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涉及范围: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甘肃的中部和西部;宁夏境内;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北京等北方地区。危害:能见度大幅度下降,人们出行不便,易出现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加重,浮扬的尘土以及其中的病菌,不利于身体健康;尘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农田作物产量的下降;影响需洁净的工业;加剧了土地的沙化。措施: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大力植树造林,种草,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如“三北” 防护林。补充(

19、一)气温高低1 、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地面大气系统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支出(由于地面和大气反射、散射和辐射而射向宇宙空间的热能)状况地面状况如热容量大小(水体热容量大,陆地小) 、地形等大气运动与洋流的热能输送和交换情况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地面状况,释放人为废热等) 。2 、分析方法: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 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大气自身条件(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和保温作用的强弱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气的直接热源,影响热量的吸收和再分配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二)气温的时间变化:取决于地面储热量的多少,落后于太

20、阳高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1、 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即当地地方时 14:00)左右。2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幅度。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凹地(山谷)高地(山峰) ;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3 、年变化:(注意: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为 4、10 月,最低为 7,1月。 )地面性质 太阳辐射最强月 气温最高月 太阳辐射最弱月 气温最低月 年较差大陆 6 月(12 月) 7 月(1 月) 12 月(6 月) 1 月(7 月) 大海洋 6 月(12 月) 8 月(2 月) 12 月(6 月) 2

21、月(8 月) 小4 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纬度低纬度;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 7 月份 20N30N 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 7 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 1 月的西伯利亚。6 、中国的气温分布:A、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 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白昼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了寒冷;南方地区受到层层山岭的阻拦,冬季风影响小一些。最冷的地方是漠河,最热的是南沙群岛。一月份 00C 等温线在秦岭- 淮河 线附近,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B、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低一些,但白昼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

22、射量与南方相差不大。且南方阴雨天气比北方多,太阳辐射削弱较多。最冷的是青藏高原,最热是吐鲁番盆地。8、寒带和寒温带(亚寒带)一般不能发展种植业;中温带适宜的农作物有春小麦、甜菜、大豆、玉米、亚麻、马铃薯等;暖温带适宜的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棉花、苹果等;亚热带适宜水稻、冬小麦、玉米、油菜、棉花、柑橘茶叶、毛竹等;热带适宜水稻、玉米、棉花、茶叶、热带作物。 (注意中国因受季风影响,夏季温度比世界同纬度高,农作物种植北界纬度高,但冬季温度偏低,故热带作物分布纬度比其他地区要低)温度带 范围 100积温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寒温带 大兴安岭北部 16000C 一年一熟 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16000C-34000C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谷子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河西走廊、新疆南部(西北仅一年一熟)34000C-45000C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亚热带 秦岭 -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45000C-80000C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双季稻、油菜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80000C 一年三熟 水稻高原气候区 青藏高原 20000C 一年一熟 青稞高、低气压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是热力原因(如赤道低压、极地高压、热低压、冷高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