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根本途径即马克思实践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20150370 穆海霞摘要:马克思哲学自诞生以来,一直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他以唯物的、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纠正了先前关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改造世界的学说。时至今日,它仍然是集各家之所长、避之所短,成为全球最科学、最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南,马克思本人甚至也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马克思长于其他哲学家的一点就在于,他不仅提出科学的观点来解释世界,关键是用正确的途径来改造世界实践。本文主要研究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以及实践观的当代回响。关键词:马克思 改变世界思想 实践观一、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来源(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马
2、克思实践观,是一个科学的观点,是对实践的全部观点和看法。 广义地说,马克思实践观揭示了人与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这一点,他与旧哲学中阐述的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第一性是一致的,但是旧唯物主义哲学并没有意识到属人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马克思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揭示了费尔巴哈哲学改造世界观点的不足,提出:从“对对象、现实、感性”1的活动出发,揭示人与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 狭义地说,马克思实践观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有限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实践是有区别的。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类”,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人的生产实践总是和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而动物也进行生产,但是它的全部生产即与它
3、的肉体相联系,只成规律性。这种有限的物质生产才是人最本质的特征。 实践主要与理论相对应,都是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实践是人的全部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人类的全部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人的精神活动及思维活动的基础,也是判断思维活动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 马克思对实践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对实践概念的认识,实质上是对德国古典哲学 “实践” 的不断扬弃。 首先,马克思对康德的实践观进行了批判,但继承了康德关于实践理性优于理论哲学的思想;其次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黑格尔认为,一切世界的发展动力都是精神动力原则,即从唯心主义出发,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混淆异化和对象化的概念,揭示黑格
4、尔以精神概念来解释世界,把人的意识和思维作为物质生产的源泉,总之,黑格尔实践概念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成熟以后的马克思从客观实际出发,确立了自己的实践观,从此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最后,费尔巴哈的政治学说为马克思提供了唯物主义的维度。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实践政治派时指出:“他们没有从实现的角度去扬弃哲学,所以,哲学只能在他们的脑壳中实现。”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的提出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全部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的东西,都能在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 在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从而形成自己的
5、实践观。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从直观的唯物主义出发,撇开社会历史或者说在费尔巴哈那里,社会历史跟自然没有区别,从而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从内在抽象而出的共同特征。显然,这样的唯物主义观点不能揭示社会的内在矛盾与人的发展所受限制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着眼于社会生活本身,并探索社会生活的本质,而这一本质,就体现在实践上。二、人类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实践 要理解马克思关于改变世界的相关理论,首先要分析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研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一切社会关系又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6、、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要与一切社会产生关系,本质上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作为感性的现实的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与自然发生联系,而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发生关系的形式,通过生产活动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进而通过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使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当然,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加深,人类的的活动逐渐合乎人类的精神、意识和情感统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逐渐可以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达到人类改造世界的目的。这种意义上,实践是一个中介,人类通过借助一定的工具,通过各种形式,与自然发生联系,即主体通过实践根据人类的能
7、动作用,发挥一定的技巧,实现客体按照人类的意识发生转移。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物质资料生产实践 马克思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的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4因此实践活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人类与自然的生产过程,从而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人的现实存在是一切历史存在的前提,人们为了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进行生产以保证生存,因此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马克思不仅从经济角度对生产劳动进行分析,还从哲学角度,分析了生产劳动与社会关系,指出社会生产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只有建立了与物质生产关系才能有人与人
8、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研究社会关系的基础,这不仅是历史的条件,也是逻辑的必然,更是马克思实践观所揭示的物质生产劳动的意义所在。第二、精神资料生产实践 物质资料的生产无疑是实践的最主要形式,但不是实践形式的全部。通过实践活动间接的创造出精神生活资料和主要的观念形态。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5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精神资料生产的基础,是一切有意识活动的前提,通过实践形式,使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充满了工艺技术和审美情趣。 同样,
9、物质生产实践离不开人类有意识的能动作用,人们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物质生产实践效率。 因此,精神生产的实践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意识形态逐渐多元化的时代,精神生产的实践越发彰显出它的重要地位。在文化、宗教、艺术和法的创造和发展实践中,我们不得不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创造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精神产品。第三、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了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主客体相统一的过程,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将自身的意识思维与实践生产相统一,按照客观规律创造与自然的联系,并满足自身的需要,即人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10、;第二,现实的人是人与自然的双重存在。人不可能完全的摆脱自然,只能依照自然规律创造联系,达到人类与自然的统一;第三,实践规定了人与自身的对立统一,它表现为实践活动使人不断与自己进行分裂与统一。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实践活动是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实践活动规定者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时规定着生产关系与人的关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求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这就促进了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产生。物质生产实践水平提高了,必然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文化水平。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性。因此,随着新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教育实
11、践活动也将不断提升,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每个人精神境界极度提高的前提下。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的创造水平和创造力量,成为每个人能否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最根本的途径。三、实践观的当代回响(一)实践观匡正旧唯物主义哲学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6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哲学首先进行分析,得出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是从人的感性出发,为了避免只在空洞的构想理想世界,马克思提出通过实
12、践活动认识世界,关键是改造世界。(二)实践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是人的实践活动要与自然规律要求相统一。人类不断的通过实践活动向自然攫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通过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可以创造出更多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不同程度上都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担,正确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造福人类已经迫在眉睫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哲学意义就在于:使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人类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相统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创建美好生态环境。(三)实践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实践工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
13、主义的实践观,毛泽东专门著写了实践论来驳斥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受到挫折进行反思时,邓小平鲜明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党中央仍然坚持实践出真知,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马克思实践观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成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础和途径,同时,也清楚的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在经济日益发展、世界紧密联系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通过实践促进世界各国增强互信、互联和互通,为实现每个人自由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201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2008年;北京:人民出版社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201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第一卷:201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四卷:201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6 马克思马克思论费尔巴哈M第一卷:201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