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学校综合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3目 录第1章 总论11.1 项目提要11.2 建设单位概况11.3 编制单位概况11.4 项目申请报告编制依据与范围2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1.6项目研究结论4第2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62.1 项目建设背景6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5第3章 项目建设选址和建设条件183.1 项目选址183.2 建设条件18第4章 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324.1 建设原则324.2 建设规模的确定324.3 建设内容33第5章 项目设计及建设方案345.1 设计原则345.2 总平面设计355.3 建筑设计365.4 结构设计455.5 给水、排水、消防535.6
2、电气585.7 安全指示系统635.8 卫生设施63第6章 环境保护656.1 环境现状656.2 编制依据与标准656.3 施工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及保护措施666.4 运营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及防止措施676.5 环境监测686.6 环境影响分析结论68第7章 节能697.1 设计依据697.2 节能的意义697.3 工程能源消耗分析697.4 节能、节水措施70第8章 水土保持748.1 水土隐患748.2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748.3 水土保持的措施75第9章 项目建设机构789.1 职能789.2 组织机构789.3 科室分工78第10章 施工进度及项目管理8010.1 施工进度8010.
3、2 项目建设管理80第11章 投资估算8311.1 投资估算8311.2 资金筹措86第12章 项目招投标8712.1 招投标原则8712.2 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89第13章 社会影响评价90第14章 结论和建议9214.1结论9214.2建议92第1章 总论1.1 项目提要(1)项目名称:某学校综合楼项目(2)建设地点: 某学校内(3)项目性质:新建(4)申办单位概况:单位名称:某学校单位地址: 法定代表人: 1.2 建设单位概况某学校位于某路38号,学校处在某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某学校是某街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教师90人,在校师生人数2000人。学校校师
4、资队伍强大,学课建设合理,学校文化浓厚;学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实践,打造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的理念,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才而努力。1.3 编制单位概况某公司是一所具有工程咨询资质丙级的单位。某公司获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证书,接受各类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业务,从事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工作。同时获准建设部颁发的工程造价咨询甲级资质证书及工程招标代理甲级资质证书,接受中央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委托,从事各类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和各类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招标代理工作。公司还具有财政部颁发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甲级资质证书,接受各类
5、工程、货物、服务等方面的政府采购招标代理业务和咨询服务。1.4 项目申请报告编制依据与范围1.4.1 编制目的(1)在对项目建设经营环境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所处的环境,对项目建设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2)对项目可行性与建设提出初步意见,并对项目的规划设计,功能分区等提出相应的建议。(3)结合项目目前的状况和特点,探索项目建设方案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方面的可行性。(4)对项目决策及其实施提出优化建议。1.4.2 编制依据(1)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3) 某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4) 某省中长期教育
6、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5)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8)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15) 建筑给水排水设
7、计规范(GB50015-2010);(16)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17) 国家现行的其他有关规范及规定;(18) 项目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1.4.3 编制范围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行业规范、规程等有关政策法规,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某学校综合楼建设项目进行分析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项目设计方案,环境保护措施,节水节能措施,组织管理,项目进度安排,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社会效益评价及研究结论等内容。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5.1 项目名称某学校综合楼项目1.5.2 拟建地点某学校校内1.5.3 建设期限项目建设
8、期约7个月。1.5.4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某学校综合楼建设项目总投资约700万元。项目占地6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楼高6层。1.5.5 项目实施计划及招标方案本项目建设期限约7个月。按国家有关规定,本项目建设应进行招投标,招投标的范围包括:监理、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1.5.6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本项目总投资约700万元,建设资金来源于某市教育局“创强”基金。1.6项目研究结论党的十八大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现有教育质量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同时提升上去。某学校位于某省某市某路38号,学校处在某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某学校是某街办学历史最悠久
9、的学校之一,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教师90人,在校师生人数2000人。随着城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优秀,社会各界要求入读某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面临的招生压力越来越大;加上2015年某区要创教育强街,而目前学校的常规课室和各种功能课室严重不足。按照规范化学校的要求,学校必须配备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电脑室、体育室、少先队部室等功能室,目前某学校缺少部分场室。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仅能解决目前某学校常规课室和各种功能课室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入读需求及学校办学需要,还响应了2015年某区创教育强街的口号。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我市有关政策和城市规划
10、的要求,对盘活国有土地资源、提升学校学生学习环境和氛围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落实了市政规划,促进了中小学教学设施建设,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项目建设符合某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从社会效益上看,做好中小学教学设施建设和普及中小学阶段教育工作,推进全市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及创新,夯实基础,教育大厦才会牢固,才能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以项目是可行的。第2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2.1.1 国家对于教育的政策十八大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
11、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2.1.2 某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
12、 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 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 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主要目标围绕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终身教育全民化、教育服务多元化、教育合作国际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应有的贡献。2012年
13、目标。全省普及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教育,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市域、其他地区县域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5%; 初步构建满足区域需求、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0%,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建设一支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机 制。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15年目标。全省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各县(市、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85%以上;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市域、其
14、他地区县(市、 区)域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集约化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构建起满足区域需求、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数量和 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毛入学率达到36%;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适应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经费来源稳定,总量显著 扩大,绩效显著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其他地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2020年目标。全省高质量高水平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5、50%,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 立起高水平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教育体制机制,建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地级市城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其他区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成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指标2009年2012年2015年2020年学前教育幼儿在园人数(万人)249.4727029028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7.3全省85以上,珠三角发达地区和地级市城区90以上全省
16、90,珠三角发达地区95全省90 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万人)1391.331250.91170116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8100100100小学五年保留率(%)100100100100初中生年辍学率(%,含转入转出差)4.25全省1.5以下,珠三角地区1以下,粤东西北地区2以下全省1.2以下,粤东西北地区1.5以下全省1以下高中阶段教育全日制在校生(万人)377.9415440400左右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185.46207220200左右毛入学率(%)79.985以上9090以上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208.31252286315在校研究生(万人)6.591
17、01218.5普通本专科生(万人)133.41167196215成人本专科生(万人)46.34525862毛入学率(%)27.5303650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6008009001080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万人)583760930120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年限:12.07比例:75年限:13比例:83年限:14比例:88年限:14以上 比例:9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年限:9.7比例:9.5年限:10.46比例:12.8年限:11.23比例:15年限:
18、12以上 比例:20(3)任务目标(择录)实现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消除义务教育辍学现象。着重加强农村学校基本建设,确保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全面落实资助政策,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统筹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结合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调整完善政策,多途径为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学位,逐步实 现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接受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扶持和管理的力度。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少年健康成长服务体系。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百校建设工程,全面改善特殊学校办学条件。完善
19、普通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办法。制定实施特殊学校各项经费标准, 足额配备特殊教育教职员,落实特殊教育教师津贴,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到2012年,力争地级以上市和30万以上人口、残疾人较多的县(市、区)均建成 一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力争达到97%。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建立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完善教学体系,实施有效教学。2.1.3 某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1)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系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和省的战略部署,认真组织实施教育五大工程,努力夯实办学基础,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项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创新思路、集聚资源,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推动教育
21、事业科学发展,着力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某省作出重要贡献。发展思路。优先发展。把发展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之举,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公平发展。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更加突出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内涵发展。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22、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造就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统筹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法,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及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教学领域改革,在教育理念、发展思路、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评价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发展。把开放合作作为提升教育发展的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标志,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深化区
23、域间、城乡间教育交流合作,着重加强与港澳台和国外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交流合作,借鉴吸收和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发展教育的先进经验。主要目标。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省各县(市、区)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实现市域、其他地区基本实现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满足区域需求、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趋势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集约化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总量显著增加,绩效显著提高;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实现新
24、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其他地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全省形成我国南方教育高地的鲜明轮廓。(3)充实条件,推进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和后勤服务建设。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学校发展建设用地、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落实和强化发展改革、教育、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等部门对学校布局、选址、校园规划、校园建设等方面的责任和业务指导,确保建设质量和安全,加快建设进度和效率,科学控制建设规模和成本。加强教育装备配备、管理和使用。制订教育装备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健全教育装备配备目录,逐步形成与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相适应的教育装备标准体系,加快教育
25、装备标准化建设,提升教育装备水平。强化教育装备管理和使用。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室)、功能室及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加大教育装备安全质量的监控力度,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健全教育装备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装备督导考核机制,把教育装备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价范围。加强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建立全省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鼓励和督促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和协作共用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推动学校后勤服务与管理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各级各类学校后勤服务改革,为学校教学、管理、对外交往和教师
26、业务成长、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后勤服务保障。积极创新中小学后勤服务,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模式,提高中小学后勤服务的质量、效益和保障能力。深化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建立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加强政府调控和行业自律管理,加快食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探索建立大宗商品联合采购制度,完善后勤生活物资招标制度和服务商准入制度,积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符合广大师生需求的高等学校后勤发展新模式,提升后勤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学生的医疗保健和保险机制。大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节能减排工作。(4)组织实施实施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对
27、于我省深入实施科教兴粤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推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某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各地要结合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心组织制订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着力实施一批教育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和计划。各有关部门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加强督促检查,共同推动我省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2.1.4 某市开展“创强”工作,用四年时间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市某市开展了创建某省教育强市(以下简称“创强”)工作,在2015年把本市创建成为某省教育强市,为我市“跨越赶超、科学崛起”,建设幸福某市
28、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据了解,某市将用4年时间,使教育事业在政府责任、教育管理、发展水平等一级指标达到或超过某省教育强市评估标准;使政策导向、经费保障、依法治教、队伍建设、科研课改、均衡发展、综合实力、普及程度、社区教育、“一机两语”、设施设备等二级指标达到或超过某省教育强市评估标准,初步建立人民满意、特色鲜明、和谐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到2015年,全市100%的镇(街)创建成为某省教育强镇(街),100%的县(市、区)创建成为某省教育强县(市、区),某市创建成为某省教育强市,全面完成创建教育强市的任务,通过某省教育强
29、市督导验收。为此,某市提出了在发展各阶段教育进行全盘抓的主要任务:一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高标准、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确保2015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三是加快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确保到2015年,学前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四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到2015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五是加快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发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六是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七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八是加快完善市教育
30、园区建设,确保市教育园区早出效益、快出人才。2.1.5 2014年某市教育概况 某市位于某省西部,毗邻广西岑溪市,是某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抗日著名爱国将领蔡廷锴将军的故乡,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全市下辖21个镇(街),总人口120万,面积2327平方公里。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72所:其中广播电视大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所,普通高(完)中7所,初级中学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31所,教学点329所,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141所。全市在校学生213091人,教职工13787人:其中幼儿园42507人,教职工3055人;特殊学校54人,教职工9人;小学89136人,
31、教职工5285人;初中43122人,教职工3399人;普通高中25309人,教职工1591人;中职12963人,教职工448人。某市是一块育就英才的沃土,自古就有尊师重教、崇文兴学的优良传统,近几年来,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更是蔚然成风。承托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耀,某市坚持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创新工作机制,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深化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法律的要求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以及明确规定这一方向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是
32、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决定的。一定社会的教育同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军事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因而也是教育的竞争。无论就增强经济、科技、军事的实力,还是就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培养“四有”新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高人
33、口素质,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国家富强昌盛大事情。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基本国策,只有发展教育事业才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事业一直都是我国政府极为重视的公益事业。党的十八大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
34、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某学校为进一步贯彻十八大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新时期工作,必须不断改善教学设施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决定建设本项目,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为广大的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2.2.2 符合某省教育发展计划本工程建成后,对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有重大意
35、义,本工程切实解决学校发展建设用地、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落实和强化发展改革、教育、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等部门对学校布局、选址、校园规划、校园建设等方面的责任和业务指导,确保建设质量和安全,加快建设进度和效率,科学控制建设规模和成本。2.2.3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学校发展需求某学校位于某省某市某路38号,学校处在某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某学校是某街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教师90人,在校师生人数2000人。随着城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优秀,社会各界要求入读某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面临的招生压力越来越大;加上2015年某区要创教育强街,而目前学
36、校的常规课室和各种功能课室严重不足。按照规范化学校的要求,学校必须配备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电脑室、体育室、少先队部室等功能室,目前某学校缺少部分场室。项目的建设不仅能解决目前某学校常规课室和各种功能课室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入读需求及学校办学需要,还响应了2015年某区创教育强街的口号。2.2.4本项目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某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义务教育水平的发展日新月异。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也要随之提高。因此,在某市“创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
37、,建设综合楼需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原来现有的学校师资力量、设备设施,校园环境已不能满足在校师生现有需要,更不能满足日后不断增长的需要。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促使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第3章 项目建设选址和建设条件3.1 项目选址经相关部门综合分析比较,结合用地可能性,在反复比选并经过规划专家论证、研究基础上,经相关部门组织会议初步确认了某学校综合楼建设项目的选址方案。项目选址为:某学校校内。项目选址位于某省某市某路38号,交通便利。3.2 建设条件3.2.1 某市历史概况某市自晋末设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秦属南海郡,汉隶端溪县,宋朝为泷水
38、县,明朝万历5年泷水县升格为某市直隶州,某市一名自此载入史册。某市直隶州管辖东安(今某区、某县)、西宁(今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某市州为某市县。1993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某市撤县设市。某市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发扬“团结、奋发、拼搏、创新、奉献”的某市精神,同心同德,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大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8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某市立足山区资源,抢抓机遇,响亮地提出实施“跳出山区、发展山区”,“三个不足三个补”,“面向珠三角、沟
39、通大西南、建设某市”,“工业立市、民营先行、外向带动、改革突破”,“创新发展平台、打造特色经济、建设和谐某市”和“聚人心、打基础、促发展、树品牌”的发展战略,致力发展“大工业、大农业、大市场、大旅游、大流通”,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外资企业、国有集体工业和民营企业,集中优势资金,优势人力,开发优势资源,发展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和新上了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某市是“中国农业生产百名大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肉桂之乡”。多年来,因地制宜狠抓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向特色要收入、向优势要效益、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农业生产格
40、局。近年来,某市先后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农村初级保健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中国玉桂之乡、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省双拥模范市、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省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市、省村民自治模范市、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省林业生态县等荣誉称号。今后,某市将以“精心打造风清气正环境,科学发展人杰地灵某市”为总目标,按照建设“文化之乡、名人故里、历史名城、某省西关”的发展定位,继续实施“聚人心、打基础、促发展、树品牌”的工作思路,努力把某市建设成为人人向往投资、人人向往发展、人人向往生活的宜业宜居好地方。今日某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3.2.2 某市经济概况2
41、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87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37.88亿元,同比增长4%;第二产业52.33亿元,同比增长16%;第三产业59.66亿元,同比增长10.4%。三次产业结构为25.3:34.9:39.8。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增长21.7%,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增长9.1%,房地产业增长9%(其中房地产开发类增长36.5%),批发和零售业增长5.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15133元,同比增长10.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6%,物价上涨1.6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58.00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23
42、.51亿元,同比增长4.2%;林业产值13.25亿元,同比增长10.5%;牧业产值14.46亿元,同比下降3.4%;渔业产值4.62亿元,同比增长7.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6亿元,增长12.4%。全年新增1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比上年增加4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3.73万亩,比上年减少0.12万亩,粮食总产量(新口径)30.41万吨,同比增长0.33%。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9.69万亩,同比下降0.6%,稻谷总产量22.7万吨,同比增长3.1%;蔬菜播种面积10.18万亩,总产量达到10.86万吨,分别增长1.5%和10.0%;花生总产量2.03万吨,与上年持平;茶叶总产量2666吨,
43、同比增长4.1%;肉类总产量3.79万吨,同比下降2.1%;水果总产量7.81万吨,同比增长10.2%;水产品总产量4.44万吨,同比增长2.3%。农机总动力31.07万千瓦,农村用电量2.80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3.0%和3.7%。2014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37.15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16.2亿元,同比增长23.8%;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8.01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65亿元,同比增长17.5%。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2.45亿元,增长30.5%,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8.2亿元,增长10.1%。年
44、末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8家,从业人员27898人;规上工业实现税收3.23亿元,利润6.69亿元,产品销售率达97.9%。3.2.3 某市教育概况2014年,全市下辖21个镇(街),总人口120万,面积2327平方公里。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72所:其中广播电视大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所,普通高(完)中7所,初级中学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31所,教学点329所,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141所。全市在校学生213091人,教职工13787人:其中幼儿园42507人,教职工3055人;特殊学校54人,教职工9人;小学89136人,教职工5285人;初中43122人
45、,教职工3399人;普通高中25309人,教职工1591人;中职12963人,教职工448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4.3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05%。全市高考上省线(第三批A线)4750人,其中上重点本科线328人。某市是一块育就英才的沃土,自古就有尊师重教、崇文兴学的优良传统,近几年来,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更是蔚然成风。承托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耀,某市坚持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创新工作机制,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深化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3.2.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根
46、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某市幅)显示,场区处于某市红层盆地中部,附近无区域性大型断裂构造通过,下卧地层是白垩系下统泥质粉砂岩;盆地属侵蚀剥蚀型地貌类型,地势起伏较平缓。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附录A.0.17,某市的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总体上,某市区域地质条件较稳定,地震危险性较小。(2)地形地貌特征场区属低丘陵地貌类型,地势较高,地形较开阔。拟建场地已作混凝土覆盖,勘察期间测得钻孔的孔口相对标高均为0.00m,地面平整。(3)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根据本次钻探结果,揭露场地覆盖层主要是新近回填素填土,局部见第
47、四系残积土,下卧基岩为白垩系下统泥质粉砂岩, 俗称“红层”,岩石含泥质。各岩土层的顶底标高、厚度及其变化特征见各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现根据成因、颜色、成份和状态等不同,具体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由上而下详细描述如下:第层、素填土(Q4al):灰红色,局部灰黄色,结构疏松。组份主要由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岩碎石、粉质黏土、青砖和红砖碎块(建筑垃圾)等组成,回填时间较短,欠固结压实。该层顶部0.20m为混凝土板。分布广泛,层面相对标高起伏平缓,均为0.00m;厚度变化在3.004.20m,平均约3.26m。属高压缩性土。第层、黏土(Q4el):红黄色,硬塑状态。是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土,成份以黏粒为主,少量粉粒,土质风化不均匀,遇水易软化,黏性强。仅ZK8钻孔有揭露,层面埋深4.20m,厚度1.60m,揭露厚度较小。属中压缩性土。第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K1):暗紫红色,属较软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