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终结.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444649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终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终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终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终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终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摘 要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经济的发展日益壮大,但是在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也产生了无法言语的影响甚至破坏,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称为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工业污染源现状,分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论述了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持续进行。关键词 : 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关系1 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1.1 环境现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

2、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建国以来,我国工业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195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只有349亿元,而1990年已达23851亿元,1978年至1989年平均每年增长12.4 % (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工业是从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从居民收入来看,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实际平均劳动报酬由1985年的1 148元增长到2006年的5804.6元,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8.2%。其次从环境政策来看,中国政府对直接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

3、危险废物等污染物的单位征收排污费,排污费实际征收额由1985年的9.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0.1亿元,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7.7%。再从环境有益技术来看,节能技术属于重要的环境有益技术,工业能耗强度的演变过程可以较好地反映节能技术的进步过程,因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环境有益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国工业能耗强度由1985年的5.3万t标准煤/亿元逐步降至2006年的1.9万t标准煤/亿元,下降了64%,年均下降4.1%。最后是排污强度,工业“三废”排污强度的变化过程大致相似,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的演变过程基本上可以反映中国工业“三废”排污强度的演进过程,其由1985年的7.6亿标m3/亿元降至2

4、007年的3.4亿标m3/亿元,下降了53%,年均下降2.1%。总体来看,我国工业环境问题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由于工业布局不合理,使城市和一些工业集聚区随着过重的环境负荷,这些地区的环境质量大部分都已恶化到“舒适水平”以下;第二,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很大;第三,工业污染是与大量浪费资源相伴的,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第四,工业结构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重污染型行业占的比重较大,形成了刚性很强的“结构性污染”;第五,小型工业多,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部门逐步增加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特别是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以后,几个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工业部门

5、,如化工、冶金、能源、建材、轻工等,都采取了一系列比较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采用无废或低废生产技术,加强对污染的治理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恶化的势头。如果不是这样现在的环境污染状况难以想象。但毕竟这样做的时间还不长,投入的资金也远远不够。1.2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环境问题宽泛而复杂,涉及到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研究治污防污的有效技术、环境质量的标准设定、生态保护区的设立等等;管理层面:如何按照既定制度有效组织安排生产;制度层面:设计制度,合理构建各相关主体的产权与利益关系,如排污企业、受污染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环境与生态问题研究中曾有过争论:技术与制度哪个更重要。

6、经过多年的环境保护实践证明,制度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好的制度才会催生出好的技术,如果制度设计不合理就会抑制高效率的环保技术的产生,目前我国治理污染的政策制度比较单一,以收取排污费为主要形式。但由于收费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企业治理污染缺乏激励及监管不力,所以这一制度在执 行过程中出现了低效率。1.3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

7、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 ,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传统观

8、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但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 ,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9、。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尽管目前各国治理环境污染仍是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但令人欣慰的是,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在国际社会中已取得了共识,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有效的进展。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创了世界性合作先河。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的6月5日被确定为世界环境日,会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一部被视为“绿色圣经”的里程碑似的宣言;1991 年6月18日,发展中国家在北京召开部长级会议,并发表北京宣言; 1992年在里约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

10、过了21世纪议程,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治理环境的策略与手段,里约会议后世界银行曾组织出版了里约后五年一书,对里约会议后五年期间各国采取的一些环境保护的创新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创新与交流。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

11、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2 在经济全球化下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及对策2.1环境污染问题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2.1.1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直接原因有几方面 (1)经济发展迅速与环境保护相对滞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 , 稳定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和经济运行的两大目标,经济快速增长所伴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高 ,掠夺性使用自然资源

12、的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 ,国外境外一些高污染企业也纷纷进入国内安营扎寨 ,例如国外已禁止生产的高磷洗衣粉生产线等等 ,造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城市管理水平低 ,条块分割严重 ,政出多门 ,有令不行 ,有令难行。城市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没有经营城市的先进理念 ,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的防治, 其结果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形象大受影响 ,反而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环境污染加剧。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化步伐加快 ,重化工业的特征十分明显。近年来 ,建材冶金化工石化和能源等基础工业增长较快 ,而它们恰恰是自然资源消费多的部门。

13、许多重污染企业仍然设在人口日益密集的城市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4)城市垃圾处理水平低 ,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迟缓 ,一方面造成严重的垃圾围城现象 ,另一方面又造成大量可回收利用的资源白白浪费。(5)消费结构不合理使环境污染 ,特别是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由于中国能源消费以燃煤为主 ,煤炭消费比重占商品能源的73% ,工业燃料的 75% ,化工原料的 65% ,城市民用燃料的 80 % ,因此 ,造成危害性很大的以粉尘和酸雨为主的大气污染。(6)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 ,作为农业经济一部分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 ,由于乡镇企业普遍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规模小、分布广 ,加上地方保护

14、主义 ,造成有法难依,因此 ,中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有加速向农村转移的趋势 ,反过来 ,农村特别是近郊乡镇企业的污染问题又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资料显示 ,1995年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 30%,污染物增长已高于全国工业污染物的增长速度。2.1.2 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造成城市环境破坏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或产权难以界定。以上所述种种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由于外部不经济性造成的。如西安市兴庆湖污染问题 ,正是由于周边企业和个人只顾自身利益 ,将污染物直接排放到进湖水源中而造成 ,他们将治污

15、成本直接转嫁给社会,使兴庆湖水质恶化 ,对人们来此休闲、游览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环境资源多是公共物品或公共资源,如空气 ,人人都可享有它 ,因此从本质上公共物品是不存在任何所有权的。自然环境对有害物质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 ,随心所欲最终使得环境资源因过渡滥用而趋于恶化 ,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而且由于环境资源质量的严重恶化损害了自己和 (或) 子孙后代的经济福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企业自身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因为 ,企业的最终和唯一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利润。因此 ,需要政府来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干预。2.2 与环境保护目标相背离的产业政策加剧了环境恶化环境问题环

16、境恶化与经济中各产业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因此不仅环境制度本身会产生影响,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会间接的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有些旨在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客观上却给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如能源生产补贴政策、农产品补贴政策、有利于环境保护产业扶持政策。地区支柱产业选择与产业扶持政策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我国南方一个以回收废电脑的小镇,每个月都会有上万台废旧电脑运达该镇,由当地居民进行拆解,由于回收工艺与技术极其落后,对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水源污染严重,已无法饮用,本地居民以买水为生。该产业的兴起,使本地人的腰包鼓了起来,但却给环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在反思该镇这一事件中,

17、我们要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在选择地方支柱产业时,应把环境影响考虑在内,不能以“引鸩止渴”的危险方式来发展经济,否则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长期来看会影响了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3 解决工业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对策1) 制定和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要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 、资源节约型工业;通过产业政策,支持企业提高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在污染密集型工业的建设中,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尽量把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2) 根据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

18、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制定工业发展地区布局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安排工业企业的类型和规模,依据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3) 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适用技术,依靠科技进步,经济有效地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大力推广和使用各种无废低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集约化工业生产; 采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快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 防治污染的能力。4) 进一步启发和强化工业界决策者和管理者以及企业领导人的环境意识,鼓励他们自觉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与此同时强化对工业污染的法制管理,增强对污染行为的

19、约束力和处理强度,改变执法不力的状况。5) 提高各种群众团体、公民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对工业环境问题的关注,逐步扩展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开听证制度,鼓励公众参加对工业污染的监督 、举报 、诉讼和管理 ,寻求很好地处理厂群矛盾的有效方式 。6) 把控制工业污染的重点放在污染物排放占整个环境污染物85%的主要污染源上,对于达标无望、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进行关停。7) 在正确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同时,有效地利用经济调节手段。制定能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政策,以增强对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吸引力。8) 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提高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及其它相关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

20、平,提高经济效益,为防治工业污染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手段。9) 工业污染防治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控制转化,鼓励民间环保公司和科研机构参与污染企业的环境治理工作,走社会化控制污染的道路。严格控制小工业锅炉的盲目发展,通过建立区域性供热中心、热电联产等方式进行集中供热,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通过建立集中的固体废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废物)的处理处置厂(场) 和综合利用设施,对固体废物进行有效的集中控制。10) 提高环境保护投资在工业建设投资中的比例。1999年,我国企事业单位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约823.2亿元,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接近1%,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是解决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决

21、定性因素。从绝对数值上看,我国“八五”期间的环保投资是“七五”期间投资的2.7倍,而“九五”期间的前4年投资高出“八五”期间投资总和1000多亿元。我国目前的环保投资主要集中于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方面。投资主体主要包括3个方面:政府投资、 金融机构和私人部门的投入以及企业自身的投资。尽管如此, 我国的环保投资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不能达到控制新污染和治理老污染的要求。在这方面,还要努力改进投资,积极引进外资。3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3.1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环境问题是不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也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加以解决。过去我国有些地方

22、由于盲目追求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结果一个小企业污染一条河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可否认,要发展经济,搞工业项目,难免会出现污染问题,但只要我们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污染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多年来 ,我国在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上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关闭“十五小”企业,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2 处理好单体利益与群众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为了少数人和局部的利益以不惜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

23、换取一时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就我国而言,许多个体企业、私人老板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打矿产资源的主意。3.3 处理好污染物浓度达标与总量控制的关系环保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改善环境质量,基本途径是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开展“一控双达标”工作后,我国的工业企业部分污染物如期实现达标排放,有些重点企业还实现了全面达标。但是,我国污染总量仍很大。所以,企业单个因子排污达标不是环保工作的最终目的,必须在总量控制上下功夫,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推行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同时要加大对区域、流域的综合整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

24、改善环境质量。3.4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干预,再到政府失灵,人们又重新求助于市场力量,但这与单纯依赖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而是政府与市场的一种结合,政府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相连。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捍卫产权,强调政府执法对保障产权的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利用政府的权威清晰的界定并保障产权,如通过环境资源的产权登记制度、严格的损害赔偿责任制度和对产权纠纷的解决,才能使市场有效的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总结综上所述,要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做到:一是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推进“蓝天”、“碧

25、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 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结合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及环境功能区要求,以严格环境准入和限期淘汰制度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容量优化产业布局。 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生产企业和服务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重点在火电、冶金、建材、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等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 四是实行环境准入制度。有关部门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区域产业环境准入标准,严格限制非准入产业项目进入相应区域。 五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要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区县(自治县、市),落实到排污单位。 六是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全面实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参考文献【1】 魏后凯. 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2】 黄顺基 ,吕永龙.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3】 蔡宁. 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根源J.环境导报,1996(5).【4】 尚吉吉,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探讨J,经济前沿2005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