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族民俗与文化,1:回族发展史 2:回族饮食 3:回族节日 4:回族服装 5: 回族语言 6:回族建筑 7:回族婚礼 8:回族葬礼 9:家乡回族(固原),回族来历,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后,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来中国经商,居住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以及长安等地。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13世纪,随着蒙古人的西征,中亚和近东、中东的阿拉伯、波斯等大批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分布在全国各地,当时被称为“回回人”。他们定居后,与汉族杂居,并与汉、蒙古等族通婚,繁衍生息,融合形成了以回回为主的民族共同体。,回族饮食,面食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其
2、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与伦比的,显示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据统计,回族饮食中,面食品种达60多,而其他品种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面粉。拉面、馓子、饸饹、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馄馍等等,经过回族人的制作,都会成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国人也是一吃为快,好不留恋。,回族语言,回族语言主要以汉语为主,各地有不同的方言,但是各种聚礼中的讲义(窝尔子)都是阿拉伯语言,其中古兰经就是典型的代表。回族在坟前纪念亡人时的话(念头),特色食品,牛羊肉泡馍、水盆羊肉、水盆杂羔、腊牛羊肉夹馍、肉丸糊辣汤、豆浆油条、麻花油茶、油饼稀饭小菜、水煎包子、肉油饭、疙瘩油茶、卤汁凉粉、油糕、甑粒、豆腐
3、脑、江米糕、菜盒子、肉盒子,等等。午饭一般也较丰富,除上述的牛羊肉泡馍、水盆羊肉外,餐馆里最热门的就是面条,有牛肉面、各种手工面、还有兰州牛肉面、新疆拉条子、凉皮、灌汤包子等,回族节日,(一) 开斋节 伊斯兰教教义规定,回历每年九月是教徒斋戒的月份,每日自破晓至日落前禁止饮食和房事,称为“封斋”、“闭斋”。斋颧斯满,十月初一是开斋节日。是日,回族穆斯林身着洁净盛服,头戴礼拜帽,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阿訇讲经布道,互祝节日吉庆,斋功完满。会礼后前往回族公共坟场游坟,悼念先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香”(用面粉制炸的食品),招待来访的客或馈赠亲友。,二)古尔邦节 “古尔邦”系阿拉伯语音译,意
4、为“牺牲”、“献牲”,故该节又称“宰牲节”和“忠孝节”。伊斯兰教教义规定,回历每年十二月上旬为教徒宗教课,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的日期。在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初十)以宰杀牛、羊、驼共餐庆贺。此习俗源于古老的阿拉伯民间传说:“先知”伊卜拉欣在夜间梦见“安拉”,要他杀自己的独生子伊斯玛仪献祭,以考验他的忠诚。当其子唯命俯首时,安拉又派特使送来一只绵羊代替。从此阿拉伯半岛便有了宰羊献祭的习俗。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这一仪式便被定为节日。,圣纪节,阿拉伯语称“冒路德节”。伊斯兰教以回历十一年三月十二日(632年6月8日)为穆罕默德的忌日,中国各族穆斯林根据传统,也以此日为穆罕默德的诞生日,习惯把生辰
5、和忌日合并纪念,回族服装,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男子多留有大胡子! 回族服饰概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
6、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锈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回族建筑,其一,建筑工艺的中阿结合性。即将伊斯兰的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相融汇,通常采用白、蓝、绿等冷色布置大殿,体现了穆斯林喜欢的审美心态。在重点装饰的天棚圣龛饰以彩画和金色花卉等图案,还嵌砖雕、挂金匾。在大殿以外的地方,或精雕细刻、或雕梁画栋、或置以香炉、屏风,使寺院充满富丽堂皇的气氛。还采用博古图案、梅竹
7、图案、吉祥动物图案或阿拉伯文字作装饰,使寺院既富丽堂皇,又具有庄严神圣的宗教气氛。,其二,布局的完整性。即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制。其建筑以一定的中轴线排列,具有完整的空间。其间每一院都有独特的功能和艺术特色,又井然有序,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其三,坚持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突出表现了清真寺的宗教特点。如寺内的圣翁皆背向正西的麦加克尔白、大殿内不设偶像、不搞偶像崇拜、寺内皆设礼拜大殿、沐浴室等。明显区别于其它宗教建筑。,其四,寺院园林化。我国回族清真寺内,往往小桥流水,山石叠翠,遍植树木花草,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使人在崇敬之余,产生亲切感。,回族葬礼,一)停尸。回族人停止呼吸后,在
8、身旁守候的阿訇或亲人,要当即给亡人瞑其眼,合其口,顺其手足,理其发须,还要整好尸体,把头扶向右侧。 (二)善面。回族也叫探“埋体”(尸体)。这一程序相上干汉族向遗体告别。回族在“善面”过程中,忌向亡人行鞠躬礼,忌丧家妇女、小孩跪在地上回礼。同时,如是夫妻一方死了,只许在亡人净身前。“善面”哭泣,净身以后不许再看面容。 (三)备殓。回族俗称缝“克番”。回族的“克蕃”有两个特点,一是从颜色上看,无论是哪个地区,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二是从选料质量看,不分富贫贵贱一律用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绫 罗绸缎和其它高级面料。为什么回族在备殓 时要坚持这两点呢?主要是受伊斯兰教的影 响。穆罕默德
9、曾说: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川白布做“克番”。回族给亡人备“克番”,不是象有的人说的那样,用一块白布一黎就行。而是有的讲究,其样式、规格、要求,全国各地大体相同,但男女有别。 男亡人用的殓服有三件:一是大殓,回 族俗称“大卧单”,长短要略长于身,上 各余出六七寸。二是小殓,回族俗称“小卧 单,也叫“二单”,长短要如身,但上下 两头不留余地,宽约四尺五寸。三是衬衣, 回族叫“格米素”或护心“斗娃”。长自肩 至踝骨,宽约一尺二寸左右。肩上要开缝,再加帽子一个,长共约九尺。女亡人的捡服,比男的多两件。除了同用男子的三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头各一件。 (四)净身。也叫“着水”或称洗“埋宜台”
10、。净身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净的门板)、汤瓶、温水、毛巾等。如在丧主家净身,离清真寺较近的,都从寺里担水,途中担水人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换,但水桶底不许落地。 ,一般都由直系亲属担任。 (五)殡礼。回族称站“折纳则”。殡礼,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凡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洗大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份、地位,只要懂伊斯兰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即可。下葬时,两个人先到坟坑里,其中一个到小园洞里。然后打开木匣子,由四人将尸体缓缓放入坟坑,再慢慢送进小洞里。使尸体头北脚南,仰卧,面向西方(因圣地麦加在中国
11、的西方)。之后,先用士坯垒好小洞口 (忌用火烧的砖),然后填土掩埋坟坑。回族的坟墓与汉族的不同,它不是圆坟,而是长坟。在下葬的过程中,阿訇、满拉为亡人念经,其他送葬跪听祈祷。丧主要为亡人散也贴,其数目数十元、数百元不等。有的丧主除了给送葬人散七贴以外,还要给每人散一顶小白帽,并将亡人的衣物散给主持殡礼的人和洗厂的人。在葬后的当晚,丧主还要请阿訇念经 “消夜”。死后每头七、二七、三七、四十日,百日,周年、三年等,都要走坟、干 “尔埋里”,意欲搭救亡人,表示对亡人的怀,回族婚礼,家乡的回族,地处宁夏南部的固原是回族人口集聚、回族文化浓郁的地区,这片土地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据史料载,固原回族从元、明
12、之际定居以来,与汉族互相依存,建设家园,其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文明与中原文化影响,生活中充溢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和中原文化风情。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逐渐演变为独特的回族民俗文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这种文化越发显出独具特色的韵味,尤其在服饰、生活习俗、饮食习俗、民族工艺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 回族服饰的品种上,男女服饰差别较大,最为明显的就是头部装束。男子一般头戴无沿小帽,形状以圆形为主,有的边有六角和四角,颜色以白色为主,象征着纯洁。 在待客往来上,回族群众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当客人到家里时,恭请到上房(客房)里坐,然后先喝盖碗茶,再根据条件做最丰盛的饭菜款待。相互见面要道声“色俩目”问好(互祝平安)。招待结束后,喜欢做“杜哇”,也就是祈祷吉祥,表示一种美好善良的祈望。回族严格恪守古兰经规定,禁食猪肉,禁酒,禁烟,禁食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也不吃马、驴、骡、狗肉。普遍吃羊、牛、驼等食草类反刍的偶蹄动物固原的回族群众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特色风味食品,清真菜已经成为固原回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酥脆爽口 的馓子、油香以及手抓羊肉、牛羊肉泡馍、碗蒸羊羔肉、蒸鸡等都是享有盛名的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