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自我及其同一性 艾里克森主张研究的自我是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但是却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迫。他认为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性欲的合理发展。因此,他的自我概念不再是弗洛伊德的防御性质的,而是哈特曼的自主的和具有适应性的。 艾里克森的自我概念相对于弗洛伊德是更为理智的、开放的和积极的。他把诸如信任、希望、意志、自主性、勤奋、同一性、忠诚、爱、创造、关心、智慧等品质都赋予自我。主张具有这些品质的自我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问题,决定个人的命运。 艾里克森特
2、别重视自我的同一性这一品质。自我同一性是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四个方面:1、个体性(individuality),指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2、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 and synthesis),指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成长中的儿童有许多零碎的自己表象,健康的自我是把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有意义的整体;3、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 and continuity),指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4、社会团结感(socia
3、l solidarity),指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感实际上就是生存感,其反面是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也就是同一性危机。二、人格发展渐成论原则 艾里克森借用胎儿发展的概念,认为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而开展的一个进化过程。他主张,人的一生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它们是固定地以不同的先后顺序逐渐展开的。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是以自我为主导,按照自我成熟的时间表,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既分段又连续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一种危机。他所谓的危机实际上是指人格发展中的
4、重要的转折点,既可能是灾难或威胁,又可能是发展的机遇。危机的消极解决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积极解决则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促进对环境的适应。他指出,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一阶段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缩小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他指出,人格的健康发展必须综合前一阶段危机解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个方面。所有的发展阶段都是依次相互联系的,最后一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也相互联系,例如,老人对死亡的态度会影响儿童对生活的态度。因此人的发展的八个阶段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圆圈。三、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划分的前五
5、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相对应,但是,他强调的重点不是性欲的作用,而是个体的社会经验。后三个阶段是他独自阐述的。 (一)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父母和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足够的爱和有规律的照料,满足基本的需要,就能对周围人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反之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儿童的这种基本信任感的形成是以后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这个阶段儿童学会了爬行、走路、推拉和说话等。他们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控制外界事物而且能够控制自身的大小便的排泄。因此,儿童有了自己的行动的自主意愿。而这常常和父母的意愿构成冲突。在这一阶段
6、,如果父母能有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对儿童的行为既给予必要的限制又给予一定的自由,就会使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使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反之则会形成自我疑虑。 (三)主动对内疚(3-5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活动能力更进一步增强,语言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幻想和对未来事件的规划。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能经常肯定和鼓励儿童的自主行为和想象,儿童就会获得主动性,反之儿童就会缺乏主动性并感到内疚。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儿童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反之则会形成自卑感。 (四)勤奋对自卑(5-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数正式进入学校,接受小学教育,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如果儿
7、童能够从需要稳定的注意力和一定努力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满足,他们就能发展勤奋感,对未来自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信心,反之则产生自卑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能力品质;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五)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这一阶段儿童接受了更多的关于自己和社会的信息,并要对它们进行全面的深入思考,为自己确定未来生活的策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儿童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反之会产生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艾里克森强调了同一性及其反面都是和社会的要求和儿童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有关的。他认为,同一性的形成对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十分重要,它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六)亲密
8、对孤独(20-24岁) 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早期。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敢于与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追求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深刻的爱的人际关系,要求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一体,这就需要个体作出某种程度的自我牺牲。而没有建立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会担心因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他们会寻求逃避,从而产生孤独感。(七)繁殖对停滞(25-65岁) 这一阶段个体通常已建立了家庭和自己的事业。如果个体已经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递给下一代,或为了下一代创造更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
9、形成自私自利。 (八)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死亡) 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期或老年期。通常大多数人都停止了工作,处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如果个体能顺利度过前面七个阶段,就会具有完善感,不惧怕死亡。而在过去生活中有挫折的人,因已处于人生的终结阶段,无力再实现过去未完成的生活目标,所以对死亡感到惧怕。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消极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无意义感。四、对艾里克森理论的评价 艾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哈特曼所关注的社会环境对自我的适应作用的思想,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首先,他在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来考察自我,强调了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是自我心理学的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其次,他探讨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是局限于生命的早期和青年期。 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首先,他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理论思辩性和经验性较强,科学性和实证性较弱。其次,他的理论是一种个人社会发展的机械平行论。他没有探讨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探讨社会发展究竟是如何以个人的人格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