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aa国际贸易.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143885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a国际贸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aa国际贸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aa国际贸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aa国际贸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aa国际贸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习题课一、国际贸易理论:习题 1 :下表列出了本国和外国生产一单位大炮和一单位黄油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大炮和黄油都只用劳动,本国的总劳动为 100 小时,外国总劳动为 120 小时。大炮(1 单位) 黄油(1 单位)本国 5 小时 2 小时外国 3 小时 3 小时1. 两国分别在哪种产品上有比较优势?2. 封闭经济下,两国的国内相对价格?3. 两国自由贸易以后,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为多少?答:1.一种是看劳动生产率之比。本国在生产大炮上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的 0.6 倍(1/5:1/3=0.6) ,在生产黄油上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的 1.5 倍(1/2:1/3=1.5) 。显然本国应该生产相对外

2、国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产品,即黄油。外国应生产大炮。另一种是看机会成本。本国一单位大炮的机会成本是 2.5 单位黄油(5:22.5) ,即为了得到一单位大炮必需为此放弃的黄油;而外国生产一单位大炮的机会成本是 1 单位黄油。显然外国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更低,应此外国应生产大炮。本国在生产黄油方面机会成本更低,应生产黄油。2. 本国国内相对价格:P(黄油):P(大炮)=2/5外国国内相对价格:P(黄油):P(大炮)13. 本国国内相对价格外国国内相对价格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它将介于本国国内相对价格和外国国内相对价格之间,即 2/5 到 1 之间。如果最终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价格:P(黄油):P(大炮)4

3、/5。习题 2:一个小国和一个大国发生贸易,哪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提高幅度更大一些? 习题 3:根据重商主义的观点,一国必须保持贸易顺差。在两国模型中是否可能?为什么?习题 4:如果假定法国生产葡萄和汽车,土地是生产葡萄的特定要素,资本是生产汽车的特定要素。工人可以在这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在特定要素模型的框架内,讨论国内要素的报酬怎样变化。1. 世界市场上葡萄的价格上升 5;2. 有大量外国汽车厂商到法国投资;3. 生产葡萄和汽车的工人都减少。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习题 1、下述例子中,主要显示出的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是内部规模经济?a)云南省昆明市郊斗南镇的鲜花市场;b)天津的食街;c)微软公司;

4、d)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e)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习题 2、下述例子中,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是比较优势还是规模经济?a) 加拿大是主要的新闻纸出口国; b)Intel 生产了世界上半数以上的 CPU;c)美国和日本相互出口复印机;d)中国是主要的电视机出口国;e)东南亚国家大量出口运动服装和鞋。三、进口保护政策 关税:假设某一小国,它对某一产品的国内需求曲线为 D=200-5P, 国内供给曲线为 S=50+5P. 开始时该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世界市场价格 PW 为 10 美元。现在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对该产品征收 2 美元的从量税,试分析计算:(1)实行关税后的国内市场价格(2)关税收入(3)国内

5、产出的变化情况(4)关税给本国带来的经济影响配额:假设 A 国是一个小国。花生的国际市场价格为 10 美元每包。它的需求曲线:D=400-10P, 供给曲线:S=50+5P,该国对花生进口实行 50 包的配额限制,求:1,A 国国内市场花生价格2,配额收入3,国内产出的变化情况世界市场价格:假设越南(V 国)和马来西亚(M 国)两国大米市场的需求曲线分别为:PV = 1.5 QV, PM = 2.2 - 2QM 供给曲线分别为:PV = 0.1 + QV, PM = 0.6 + 2QM 试计算:1.两国自给自足时大米市场均衡时的产量和价格。2.自由贸易时国际市场大米的价格和各国的进口量或出口量

6、。有效保护率:假设国际市场上汽车售价为每辆 10000 美元,整套散件每套售价 8000 美元。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本国售价与国际市场相同。 1.如果该国对汽车实行保护,征收 10%的关税,整套散件实行自由贸易,求 ERP ERP=(3000-2000)/2000=50%2.如果对汽车征税 10%,对散件征收 10,求 ERPERP=(2200-2000)/2000=10%4. 如果对汽车征税 10%,对散件征收 15,求 ERP ERP=(1800-2000)/2000=10%结论: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超过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当进口最终产

7、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等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可能大大低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甚至出现负保护。出口鼓励措施:假设下面是中国 20 英寸电视的供给与需求状况。世界市场价格是500。价格() 100 200 300 400 500 600需求 140 130 120 110 100 90供给 80 90 100 110 120 130如果政府决定促进本国电视机产业的生产并征求你的意见,以下几种政策你会推荐哪一种?(假定中国是电视机出口小国)1.对每一台出口的电视机给予100 的退税2

8、.企业每生产一台电视机给予100 的补贴3.对该产业承诺$600 美元的保护价。课件计算题:1.本国对小麦的需求曲线为 D=100-20P,供给曲线为 S20+20P.外国对小麦的需求曲线为 D*=80-20P,供给曲线为 S*=40+20P。如果本国对小麦进口征收 0.5 单位的从量税,世界市场价格为多少?贸易量为多少?2.进口一批手表共 5000 只,完税价格为6/只( 600/只) ,手表从量税为15/只,从价税率为 15%,请问:1)该批手表的从量税? 2)从价税? 3)复合税? 4)选择税(择高计征)?计算:当手表为6/只时:从量税=155000=75000 从价税=615% 500

9、0=4500当手表为600/只时: 从量税=155000=75000 从价税=60015% 5000=4500003.在 20 世纪 60 年代,发达国家平均名义保护税率在第一加工阶段在 4.5%,在第二加工阶段为 7.9%,在第三加工阶段为 16.2%,在第四加工阶段为 22.2%。这种关税结构现象称为关税升级或阶梯式关税结构。请问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提示:对应的有效保护率分别为 4.6%、22.2%、28.7%、38.4%。4.假设 A 国是一个小国。花生的国际市场价格为 10 美元每包。它的需求曲线:D=400-10P, 供给曲线:S=50+5P,该国对花生进口实行 50 包的配额限制,求

10、:1)A 国国内市场花生价格 2)配额收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 ,书中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国际分工的利益:1、专业化提高生产技能。2、

11、人力、物力、资源在最佳状态组合,发挥最大效益。3、节约劳动时间,提高产品品质,增强竞争能力。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斯密的理论观点表明,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因此,斯密主张解除国家对贸易的

12、管制,包括关税征收和发放补贴。但是,斯密的观点也包含非科学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说,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学说。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书中对自由贸易理论作了重要的补充,提出了按比较成本进行国际分工的学说,以相对成本论取代绝对成本论,把比较成本说由流通过程深入到生产过程,因而使自由贸易理论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这一学说,在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斯密奠基上正式建立起了古典经济学的大厦,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自由贸易的贡献很大,被看成是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

13、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这样一来,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生产总额将增加,同样对贸易各国都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李嘉图以英国的毛呢和葡萄牙的葡萄酒为例,把两国之间的成本比较改为国内商品之间的成本比较,为各国都可以参加国际贸易并能从中获得好处的自由贸易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各国的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构成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在资源、地理位置、人口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各国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

14、易,就可以使各个国家都从中受益。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问世,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比较利益定律,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这一理论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具有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以及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比较成本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仅考虑狭义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广义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郝一俄生产要素禀赋说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要素比例说,简称赫-俄原理(H-O Theory ) ,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学说。代表作:域际和国际贸易 。俄林在该书中采用了赫克歇尔的主要观点,创立了

15、较完整的要素禀赋学说,因此又被称作赫克歇尔-俄林原理,这一原理是在比较成本论基础上的一大进步,有合理的成分和可借鉴的意义。赫-俄原理要点如下:1、每个区域或国家用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用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体系中应生产和输出丰富的商品,输入稀少的商品。2、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价格差别,是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不同国家不同的成本比例,源于各国国内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而不同生产要素的价格是

16、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生产要素价格的不同之比,是因为两国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存在着不同之比。各国生产要素供给的不同,是因为各国所赋有的各种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的不同,国际贸易就是建立在各国各种生产要素不同和价格不同的基础之上的。即使生产要素的供给比例是相同的,由于各国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也会出现生产要素不同的价格比例,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条件。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的利益是各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分工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最有效利用将会比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社会总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认识到,国际生产要素不能充分

17、流动会使生产达不到理想结果,但是商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间要素缺少流动性的不足,通过国际贸易可以部分解决国际间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各国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并由此构成的价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要素禀赋理论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其所依据的假说条件都是静态的,忽略了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因为在国际贸易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革新可以改变要素的成本和比例,从而改变比较成本。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是将不完全竞争理论引入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从不完全竞争出发研究国际直接投资,

18、从而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创了一条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新思路。垄断优势理论产生于 1960 年,代表人物为海默(SHymer) ,他在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海默对美国跨国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活动,必须建立一套新的理论以取代传统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以市场不完全作为理论基石,将产业组织理论的垄断原理用于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分析形成了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和国际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了跨国企业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自接投资的方式来利用自身的垄断优势。市场不完全产生于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商品差异、

19、特殊的营销技巧或价格垄断等原因造成的产品市场不完全;二是由于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等原困造成的要素市场不完全;三是由于企业拥有的规模经济所造成的市场不完全;四是由于政府的介入等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市场不完全使跨国公司拥有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技术优势,包括技术诀窍(know-how) 、管理组织技能和市场技能;二是工业组织优势,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垄断市场结构和行为;三是易于利用过剩的管理资源的优势;四是易于得到廉价资本和投资多样化的优势;五是易于得到特殊原材料的优势。正因为如此,跨国企业才能克服海外投资的附加成本、抵消

20、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确保海外投资活动有利可图。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经过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的大力推崇,以及约翰逊凯夫士和尼克博克等人的补充和发展,成为一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理论。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提出的。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 ,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21、;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竞争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组织内部创造市场,以克服外部市场的缺陷。 跨国公司是跨越国界的市场内部化过程的产物。 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 行业特定因素地区特定因素国别特定因素企业特定因素内部化理论认为,上述四组因素中

22、,行业特定因素对市场内部化的影响最重要。当一个行业的产品具有多阶段生产特点时,如果中间产品的供需通过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关系既不稳定,也难以协调,企业有必要通过建立内部市场保证中间产品的供需。企业特定因素中的组织管理能力也直接影响市场内部化的效率,因为市场交易内部化也是需要成本的。只有组织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才有能力使内部化的成本低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也只有这样,市场内部化才有意义。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1977 年

23、,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中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1981 年,他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折中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折中理论的核心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邓宁把市场失效分为结构性市场失效和交易性失效两类,结构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东道国贸易壁垒所引起的市场失效,交易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交易渠道不畅或有关信息不易获得而导致的市场失效

24、。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折中理论的分析过程与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该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二是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还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贸易。三是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四是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贸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