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媒大学 2015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 年 3 月 29 日)2015 年,中国传媒大学秉持“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方针,落实完成“十二五规划”部署,始终坚持以传媒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战略目标,以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堂教学监控为工作方针,稳步推进本科教学工作。一、强化教学自检,以评促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一)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年相关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我校于 2014 年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年”活动并启动了新一轮教学评估。先期开展了大量调研,其后积极推进自评、走访和现场检查工作,在全日制本专科层次推进全校性的教学质量
2、评估活动,相关工作进展顺利,开局良好。2015 年,我校各本科教学单位评建工作进入整改阶段。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和安排,各教学单位根据第一轮现场检查时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着重进行自评报告完善、教学状态数据修订,并于 5 月进行了“自评工作专项总结” ,其后结合评建整改工作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进展专项检查” ,结合专家意见和各单位评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教学质量评估年”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继续推进和落实评建工作专项整改。接下来,我校组织校内专家对各教学单位提交的自评报告(修订版)进行了审阅,并组织进行了教学质量评估相关工作的第二轮校内现场检查。通过对各单位评建工作特别是整改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发现,
3、我校教学单位均对学校整体工作部署高度重视,集中研究和系统消化了专家组提出的反馈意见,并在 2015 年的自评整改工作阶段严格按照中国传媒大学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年”活动实施方案和春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的总体要求,推进本单位评建及整改工作,落实评估专项检查,修改完善自评报告并及时更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统计汇总,评建工作整体面貌有很大进步。学校整体评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二)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自检与分析报告,立足数据分析,把握教学状态,提升教学质量2015 年初,我校系统梳理过去一年以来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经验,汇总统计相关教学数据,检视问题,深入分析,撰写了“中国传媒大学 2014 年本科教学
4、质量自检报告”并报北京市教委。在此基础上,我校编写了 2014 年度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和 2014 年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印发全校。至 2015 年 11月,接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通知,我校又进一步全面梳理有关数据,形成了包含内容更为全面的中国传媒大学 2014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上报相关单位,并按照要求向社会公布。此次发布的质量年报,问题检视及典型案例分析深入,典型性强;数据覆盖全面,包括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课程建设相关数据、各级质量工程有关项目、实践教学、学生获学科竞赛奖、就业率、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变化、培养方案变化、国际化办学状况等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另外,质量年报对我校专业建设与
5、教学改革新举措进行全面呈现和深入分析,对未来进一步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进行了展望和工作设计。至今已实行 8 年的质量年报制度和数据积累,对于我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保持教学质量数据的完整和有效,确保我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开展新一轮专业满意度调查,推进专业建设和发展为准确掌握我校专业发展与建设的状态,全面掌握本科专业办学情况,了解各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看法,继 2007、2009、2011、2013 年四度实施专业满意度调查之后,我校于 2015 年 3 月施行了新一轮的专业满意度调查。2015 年度专业满意度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此次专业
6、满意度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覆盖全校 14 个学院共 85 个专业(方向)以及大类。各专业(方向)的 14、13、12、11 级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共 7359 人填答了问卷。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校 2015 年度专业总体满意度为 79.65。十二项指标的满意度均在 77 分以上,最高一项为 83.85 分。11 级填写问卷学生数为1418 人,12 级填写问卷学生数为 1962 人,13 级填写问卷学生数为 2028 人,14 级填写问卷学生数为 1951 人。总体来看,虽然各年级同学在每个指标上给出的打分存在差异,但综合十二项指标的得分来看,四个年级呈现出相同的趋势,且与总体情况保持一致。
7、从本次专业满意度调查得分最高的分项指标来看,我校学生对“专业教师总体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 “院系提供的教学管理和服务” 、 “所学专业的互动式教学展开情况” 、 “本专业学习风气、文化氛围”相对比较满意。这四项指标无论是在“最满意率”还是“最不满意率”方面都优于其他七项单项指标,是我校教学建设的明显优势所在。另外七项得分低于 80 分的指标可以归纳为课程内容设置(Q2,Q3,Q11,Q12) 、教学实践效果(Q6) 、教学硬件条件(Q4,Q5)几大方面。基于历年来专业意度调查得出的结论,学校认识到,必须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
8、度,提升教学资源条件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不断优化教学实践环节育人效果,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提升学生满意度。历年来实施满意度调查而积累的数据,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状态数据的重要构成内容,也对我校整体专业建设和薄弱专业的改进、发展,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四)围绕“教学质量评估年”工作核心,期中教学检查以专项形式展开,质量监控效果得到优化为了深入了解教学情况,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推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教学重点环节的管理水平,我校在 2015 年组织开展期中教学检查时,围绕专项进行,优化质量监控工作的效果。春季学期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自评工作专项
9、总结” 、 “课堂教学改革进展专项检查” 。检查期间,各单位应根据自身评建工作进展,结合专家意见和本单位评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教学质量评估年”相关工作进行总结,继续推进和落实评建工作专项整改;同时,对本学期切实施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进行检查和统计,要求每门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提交课堂教学改革说明 ,对该门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设计思想、主要内容、实施方法、取得成效等,予以梳理。我校将汇总有关材料,提交教学督导委员会,组织听课及现场观摩。秋季学期,我校又要求各教学单位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进展专项检查” 、“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及专业建设专题研讨”等专题开展教学检查。期间,各教学单位继续对施行课堂教学
10、改革的课程进行检查和梳理;同时,应根据本单位所有专业(方向及大类)在满意度相关问题上的得分和满意率、不满意率等数据,结合“质量评估年”活动中汇集的专家意见、本单位评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调研,召开学生座谈,同时组织教师开展“学生专业满意度情况、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专题研讨活动,不断推进以优质教学资源极大丰富为基础的专业建设。(五)坚持应用评教系统,发挥学生网上评教的督促作用自 2007 年春季学期以来,我校坚持利用“教务在线”管理平台组织开展每学期的网上评教工作,对及时总结和反馈学生意见、及时进行教师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加强课程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 年度,我校针对历年来学生
11、网上评教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评教工作开展前期即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处理和核查,力求在确保学生评教权利正常行使的同时,也确保教师受到公正评价,不断提高学生评教数据的准确性及覆盖面,提升其参考价值。秋季学期(2 月)全校参与网上评教的本科生达 78851 人次,参与率为98.05%;参评课程为 1461 门次,全校平均分为 89.43 分。其中,达到“非常满意”的课程共 815 门次,占到所有参评课程的 55.78%,比前一学期(565 门次,40.21%)增长了 15 个百分点, “非常满意率”有了明显提高;达到“比较满意”的课程共 576 门,占 39.43%;“一般”的课程共 69 门次,占 4
12、.72%;“不太满意”的课程为 1 门次;“很不满意”的课程门次为零。全校所有参评课程的学生评价优良率达 95.21%。春季学期(9 月)全校参与网上评教的本科生 75002 人次,参与率为 99.07%;参评课程为 1480 门次,全校平均分为 89.34 分。其中,达到“非常满意” 的课程共 827 门次,占到所有参评课程的 55.88%;达到“比较满意”的课程共581 门次,占 39.26%;“一般”的课程共 65 门次,占 4.39%;“不太满意”的课程 7 门次,占 0.47%,明显增多,引起了各教学单位的高度重视;“很不满意”的课程门次为零。全校所有参评课程的学生评价优良率达 95
13、.14%,与前一学期基本持平。二、推进教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一)累积教学建设成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2015 年,我校契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形成本科办学新的增长点。专业建设方面,软件工程专业在充分论证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所有申报程序,向教育部进行申报,将于 2016 年进行招生;另有 3 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新闻传播学专业群综合改革,传媒艺术专业群综合改革,经济学专业传媒经济国际化改革)获批。课程建设方面,学校资助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匠心 、 走进电视编辑 、戏曲音乐入门三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完成了课程上线工作。至此,我校共有3 门精品资源共享课、4 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全部上线,成为我校在新一
14、轮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为“保一”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也为我校慕课建设奠定了基础。且在 2014 版培养方案完成的基础上,2015 年完成了与之配套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规划,达到了更新教学内容的目的。(二)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为抓手,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为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和创业实践计划三个部分,分为国家级项目和北京市项目。2015 年我校各教学单位积极配合并支持学生的申报,2015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共立项 60 项,参与学生 231 人,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15、共立项 112 项,参与学生 379 人。前一年度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项工作也于 2015 年顺利完成。共有 70 个创新计划项目参加结项评审,评审形式采用现场答辩的形式,其中 23项被评为优秀,32 项被评为良好。两级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科研能力、创业能力的提升。(三)推动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和实践类课程建设上水平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报送 2014/2015 学年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数据的通知 ,我校认真组织了各学院及相关实验教学中心进行信息统计工作。本次上报各类教学实验室 27 个,开设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课程 300 多门次。目前学校建设有实践类共享课程体系
16、共 111 门,运行高效,效果良好,为我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学仪器设备台件数为 26230 台,总值达 31001.99 万元,其中 10 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为 378 台件。校内各实验室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推动了我校实践教学的发展,促进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艺术学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了 2015 年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是以“突出创新、注重特色、开放共享”原则,通过搭建学生自主实践平台,探索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有效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实践、勇于创新的长效机制,为培养学生的
17、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提高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四)积极推进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 ,扩大学生受益面2015 年,学校与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四川广播电视台、无锡广播电视台签署协议,校级校外实践教学科研基地达到 76 家,拓展了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另外,学校与校外实验教学科研基地共同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确定了南方传媒集团、福建、海南、重庆,陕西、天津、常州、北戴河、大连、黑龙江、无锡、广西等 12 个省市广电集团以及京内的海南旅游卫视频道(中传西校区)和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为我校 2015 年暑期的实习基地,最终向全
18、国 12 个省市广电集团选派了 139名、京内 2 个实习基地选派 46 名实习生。(五)夏季学期实践教学工作稳步、规范、有效推进在 2015 年,我校教学与实践紧密关联,充分利用全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继续规范实践教学的运行和管理,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努力提高我校实践教学育人质量。 2015 年“夏季学期”教学工作于 7 月 13 日至 7 月 31 日进行。为了保证“夏季学期”教学活动扎实有序的开展,我校发布关于 2015 年夏季学期实践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 ,部署 2015 年“夏季学期”实践教学工作,要求教学单位、实习基础地、实践教学中心制
19、定好“夏季学期”实践教学计划,并做好组织落实工作。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做到了“人人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 。三、拓展办学资源,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一) “彩虹计划” 、 “高参小”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2014 年 1 月,由教育部体卫艺司负责人和市教委负责人支持指导的“彩虹计划促均衡、跨学段大中小学美育 6 校联盟”正式启动。两年以来,我校一直对教育部支持的跨学段教改任务“彩虹计划”和市教委下达的“高参小”任务进行齐头推进。从办学思路上,将“高参小”和“彩虹计划”项目打通对接,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其高效运行。2014 年我校已经引导联盟中小学开展了一些列讲座、社团帮扶、课程研
20、发等活动,高参小师资培训及附小课程研发和开设等工作相继开展,在传媒附小顺利开设了“诵读”和“音乐”两门课程,广受好评。2015 年,我校又为中传附小学生量身打造,在低年级两个年级 20 个班全覆盖开设了 6 门复合性艺术课程古诗诵读 英语童谣 动漫品读 摄影赏析 音乐欣赏 美术鉴赏 。以上项目不但使我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得到更好的实现,也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新的实践平台,成为我校学生实践能力培育的新举措。(二)贯彻实施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双培计划”根据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双培计划”实施指导意见,学校组织相关学部(院)完成网络与新媒体(互联网新闻) 、网络与新媒体(互联网电
21、视) 、数字媒体技术(游戏设计技术)六个学期的培养方案制定及教务系统的录入工作。同时,根据北京高校学生访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文件指示精神,配合市教委对经费执行及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的工作,教务处办公室先后出台关于开展 2014-2015 年度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项目经费检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 2014-2015 年度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项目经费使用补充说明的通知,为加强高等教育改革经费使用管理,满足相关学部(院)经费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做了积极准备。2015 年,我校接收了由市教委分配,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和北方工业大学的 64 名学生,来校进行为期 3 年的培养。 “
22、双培计划”顺利实施,得到了参与学生和相关高校的高度评价。 (三)秉承开放办学理念,拓展辅修/双学位学习受益面我校自 2008 年 9 月开办第一届辅修/双学位专业,秉承开放办学理念,力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拓展知识面,充实知识体系的平台。目前开设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方向) 、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数字媒体艺术五个辅修/双学位专业。其中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辅修/双学位专业于 2009 年 9 月正式面向校外招生,其成熟的办学条件及优异的教学资源已吸引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985” 、“211”高校的学生报名,同时也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
23、剧学院、中央戏曲学院等艺术名校的学生前来学习,生源涵盖全日制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远程与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层次。2014 年 6 月起,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辅修/双学位专业增设暑期班,此举一方面为京内外及校外学生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我校辅修/双学位专业的知名度及影响力。2015 年秋季,在已有三年办学经验的数字媒体艺术辅修专业基础上,开设数字媒体艺术辅修/双学位专业,招生 55 人,进一步提升了我校辅修/双学位专业的多样性,扩大了校内辅修/双学位学习的受益面。2015 年度辅修、辅修/双学位专业共计 660 人报名,最终录取 62
24、3 人(其中包括校外或非本校本科学生 217 人) 。四、未来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硬件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理工学部、艺术学部、传媒博物馆等对教学资源要求较高的部门。伴随教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实践教学的深入,教学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等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状况,许多实验室容纳实践教学的能力接近饱和,亟需扩大规模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学校硬件设施的更新速度与日新月异的数字媒体行业尚不能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践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虽然我校校院两级实习基地已逾百家,但在教学单位之间的分布仍不均衡,且每年受益的学生、学
25、院分布也不均衡,与国内媒体的合作程度与日益增大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在京媒体及文化资源利用还不够,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加强。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加大与业界的合作力度,扩大学生实践平台,不断努力将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也需进一步优化利用。比如,我校传媒博物馆在学校实践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尚不够明显,校园实践实验教学中心(电视台)的教学潜力也值得进一步发掘,应持续这些单位加强与各教学单位的合作,创新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可以尝试将新闻传媒历史相关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专业实践课程、传媒技术概论课程等特色和优势课程的教学引入相应场所,开设现场实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
26、量。(三)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师资管理和建设具体措施的落实上,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可以将学校“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传媒领域精英人才”育人理念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激励教师积极拓展新的传媒实践项目,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提供动力和保障。还要鼓励教师及时补充更新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与业界接轨;进一步推进教师培训,支持和鼓励团队建设,为教师创造“团队学习” 、共同成长的机会。(四)办学的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学校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本科生出国/境交流的规模仍然较小,来校攻读学位的留学生人数太少。而且现有的校际学生海外交流
27、学习项目主要依托于与海外友好学校签署校际交流协议的形式集中进行,学生交流项目的层次和水平也有待提高。同时,短期海外交流学习项目水平参差不齐,且大部分短期项目为全自费,这项目只能满足于一小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出国需求,无法为更多普通家庭乃至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海外交流的机会与渠道。为了提升和保障学生国际交流的质量,学校将在各学部学院之间整合国际交流资源,实现全校资源利用最大化;增加专项经费配套特色项目,提高国际化的整体质量;完善国际化育人团队工作机制,培养国际化教师队伍;依托学校已有资源,开拓新的国际化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媒合作,广泛发掘国际化育人社会资源;增强国际意识,积极营造国际化育人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