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在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0年5月23日)王 荣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5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后5年任务,回顾30年改革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发展蓝图,动员团结全市人民,在新起点上把深圳经济特区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过去5年的工作过去5年,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
2、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市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积极应对城市经济转型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困难与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升了发展的质量效益。过去5年,本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元”台阶,2009年达到8201.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跨越五个“百亿元”台阶,2009年达到880.8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GDP和财税收入分别从2.5亿元、0.7亿元增长到4.1亿元、1.4亿元,万元GDP水耗能耗稳步下降。2009年本市人均GDP达9.
3、3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万元。二是不断推进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过去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4885.3亿元增长到8507.8亿元。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每万人专利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0.2:53.4:46.4调整为2009年的0.1:46.7:53.2;2009年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新能源、互联网、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加大;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三是
4、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领域改革和区域合作实现新突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各领域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成立光明、坪山新区,探索功能区发展新模式。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过去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由1828.2亿美元增长到270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1015.2亿美元增长到1619.8亿美元,保持在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我市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5年累计达25.9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深港澳合作不断深化,“
5、深港创新圈”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深莞惠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启动。积极完成中央和省布置的对口帮扶和援建工作任务。四是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功能和面貌实现新提升。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完善了城市规划体系。以推进农村城市化为契机,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相继启动和建成一批交通、通信和油、电、水、气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城市辐射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率先建成数字化城管系统。制定实施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推动市容环境整治提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成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首届“中国
6、十佳绿色城市”等称号。五是更加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和谐深圳”建设推出新举措。制定实施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市级财政对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从2005年的195.7亿元提升到2009年的433.4亿元。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率先实现全民医保。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的解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流动人口和出租屋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市、区两级信访大厅,实现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全覆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深圳”建设。城市应急、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六是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城市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7、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舆论引导能力增强,舆论监督力度加大。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艺精品硕果累累,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创意十二月、关爱行动等成为我市的响亮文化品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新模式,文博会规模和影响持续提升。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连续第四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成功取得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办权,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七是切实发扬民主和推进依法治市,民主法治建设实现新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
8、大会制度,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地方立法工作成效显著,依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人大代表作用进一步发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充分发挥了政协的和智之力、和事之力、和人之力。认真做好统战工作,各民主党派、总商会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渠道进一步拓宽、作用进一步发挥,民族、宗教、外事、对台、港澳、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侨联、社科联、残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层民主建设有序推进,社区自治功能逐步强化。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公正司法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制定出
9、台全国首个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全民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八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制定出台我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加强思想理论武装,“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等集中教育活动取得扎实成效。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改革取得突破,干部教育培训和人才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积极稳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认真开展党代会常任制、地方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提出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的试点工作,逐步在社区、“两新”组织、机关
10、和事业单位推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党代表公推直选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深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认真开展“基层基础年”活动;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98.8%,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实现应建尽建。完善和落实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基层党建工作氛围和态势。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反腐倡廉教育、预防、监督、纠风、查案等工作深入开展,源头防腐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迈出新步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和省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和海内外朋友关心支持的结果。借此
11、机会,我代表市委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深圳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达到较高平台,经济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难度加大;二是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迫切;三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改革仍有待深化;四是经济社会转型中各类矛盾凸显,城市安全与社会稳定仍存在隐患;五是部分群体收入水平偏低,在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困难;六是特区内外发展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城市整体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七是社会文明水平、法治化程度等与国际化城
12、市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八是一些党员干部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弱化,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存在问题,个别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产生极坏影响,反腐倡廉任务艰巨。这些困难和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30年改革发展历程今年恰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认真总结特区改革创业和发展历程,对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开创特区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过去30年,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央和省的坚强领导下,不辱使命、敢为人先,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
13、探索和贡献。这是始终坚持高举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30年。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始终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前沿。3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外界多少非议、无论自身发展遇到多大困难,深圳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正是有了这种坚定信念,才使深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严峻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实践昭示我们,始终坚持高举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特区建设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经验,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这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特区“窗口”、“试验田”作用
14、的30年。深圳经济特区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概,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宏伟征程,从单项改革突破到综合配套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率先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成功闯出一条改革发展之路;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勇敢开启对外开放的“窗口”,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率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成功闯出一条开放发展之路。这些突破和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也为全国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圳30年的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在相对薄弱的基础上迅速推动经济社会
15、发展、大踏步迈进小康、奔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这是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的一条富强之路、成功之路、希望之路。这是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30年。历届市委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一条越来越宽广的建设发展道路。30年来,深圳GDP年均增速达25.8%,经济总量迅速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从“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起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产业、联通国际辐射内地的物流产业、与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从昔日一个边
16、陲小县崛起为一座交通发达、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深圳速度”。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模式,以巨大的勇气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追求以高产出、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时期“深圳效益”。深圳的实践,是我国30年来成功发展道路和巨大发展成就的精彩缩影,充分印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未来的新征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做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在探索科学发展模式上再立新功。这是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30年。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最早确立企业创新主
17、体地位,形成了“六个90%”的鲜活经验,使深圳从创新资源极度匮乏的“科技沙漠”迅速转变成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科技绿洲”。30年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44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到8507.8亿元,国内专利申请量2009年达42279件,成长出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涌现出大量富有成长性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正是由于始终牢牢抓住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营造了宽松有序、充满活力、具有独特优势的创新创业环境,使深圳收获了骄人的创新成果,赢得了优势,赢得了实力,赢得了“自主创新”这个闪亮的城市品牌,也为未来的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这是始终坚持“
18、两手抓、两手硬”,不断营造文明法治和谐发展环境的30年。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环境,使深圳这座移民城市迅速成为生机勃发的文化热土、兼容并蓄的文明城市;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大力加强法治建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市民法治意识和素质不断增强;大力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利,努力维护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圳3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个狠抓经济建设、不断增强硬实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狠抓文化、法治、社会建设,不断优化软环境的过程。实践充分证明,“两手抓、两手硬”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文明法治和谐的良好环境,是过去30年深圳持续健康发展的重
19、要保障,也是未来城市发展极为宝贵的软资源、软实力。这是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打造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的30年。历届市委勇于打破传统体制对人的各种束缚、不断释放人的创新活力,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多层次人才。无论是敢闯敢试、忠诚负责的各级干部,还是充满激情、勇闯市场的企业家,无论是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还是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都被这块创新创业的热土所吸引,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挥洒汗水、施展才华、成就梦想,缔造了“孔雀东南飞”的时代景象,共同创造了特区30年的发展辉煌。实践证明,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人才战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大计;只
20、有不断集聚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才能为深圳未来长远发展提供不竭源泉。这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弘扬特区精神的30年。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30年来,在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出集中体现时代风貌的特区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就是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创业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拼搏精神;就是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关爱精神;就是顾全大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
21、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奋勇拼搏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激励我们继续奋进的精神财富。只要把这种伟大的特区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我们就一定能够继续创造深圳新的辉煌。这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30年。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科学决策、大胆探索,牢牢抓住一系列重大机遇,实现了特区的跨越式发展;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妥善应对了一次次重大考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闯出一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建新路子。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使深圳抓住机
22、遇、战胜挑战,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我们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回顾30年改革发展历程,我们要永远铭记:深圳经济特区的事业,是在中央和省的亲切关怀、正确领导、悉心指导下开创形成的。特区的创办和发展,倾注了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量心血和智慧,小平同志不仅倡导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发展的关键时期指明方向,明确指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要求深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江泽民同志在特区发展的重要时期,进一步明确了经济
23、特区的地位和作用,勉励我们“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胡锦涛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深圳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在新形势下为我们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新路。历届省委省政府对深圳的发展始终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对深圳的工作给予了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深圳经济特区的事业,是全国人民和四面八方倾力支持、无私帮助、共同造就的。30年来,全国各地和全国人民对特区的发展始终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中央及各省、区、市驻深单位,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满怀热情投身特区事业,为特区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广大港澳台同胞、
24、海外侨胞、国际友人为深圳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作出了积极贡献。正是各方面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共同成就了特区的辉煌!深圳经济特区的事业,是历届市领导班子和广大特区建设者前赴后继、不断开拓、不断创造的。一届又一届市领导班子,凭着他们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特区事业的满腔热忱,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敢担责任、敢冒风险,为特区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奠基性、开拓性的贡献。一代又一代深圳人、一批又一批特区建设者,在各行各业的普通岗位上,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把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特区建设事业。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经过30年的奋斗,深
25、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但成绩属于过去,在新的起点上,需要当代特区人用心血、智慧和汗水去创造深圳的未来。必须看到,“三十而立”的深圳,正处在又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忧患同在。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艰难调整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调整和经济格局加速变化。尽管深圳30年发展打下了雄厚物质基础,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但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的承载力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已经难以为继。同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类社会矛盾也比其他地方更早、更尖锐地显现出来。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各地竞争日趋激烈,特区要
26、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显然,守摊子没有前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重新焕发特区“拓荒牛”那种激情和胆魄,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迎难而上、克难而进,勇立潮头、再创新业,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在新的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在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深圳寄予厚望。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更好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底视察广东时要求我们,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深圳要努力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27、和国际化城市”。省委、省政府要求深圳,要敢于向世界先进城市“叫板”,努力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生力军。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过去30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历史进程中,深圳一定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展望未来,要按照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的要求,瞄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下去,到本世纪中叶,让深圳发展成为更为开放、更富活力的高技术、高增值经济体;成为联手香港、融合珠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影响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制造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
28、中心、时尚创意中心;成为市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平安和谐,发展模式、体制机制、文明法治更加完善并具有较强辐射引领作用的先进城市;成为多元文化交流汇聚、多元文明和谐共生,具有强大吸引力感召力的东方魅力都会!今后5年,将是在过去30年的基础上,为实现未来发展蓝图破难题、拓空间、增后劲的5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为导向,着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为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
29、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而奋斗。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未来5年工作的目标是:到2015年本市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率先建成,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更为殷实,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加强,为实现长远奋斗目标迈出重要步伐。做好今后5年的工作,必须坚持“追求好、力争快、坚持特、突出新、立足干”的总体原则。追求“好”,就是要以科学发展作为工作的首要指针,使各项工作的思路、目标、任务都自觉服从于“好”,服从于全面
30、、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深圳加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力争“快”,就是要继续保持勇于争先、时不我待、大干快干的工作理念和作风,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始终保持争先进位的责任感、紧迫感。坚持“特”,就是要牢记特区使命,继续先行先试,善于改革、大胆尝试,推动开放、引领潮流,把特区的旗帜举得更高、把特区的牌子擦得更亮。突出“新”,就是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和法宝,不断更新观念、求新求变,以创新的思维开拓新路、以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以创新的环境增强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立足“干”,就是要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全市上下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中大力弘扬
31、“想干、敢干、快干”的精神,积极主动、奋发有为,敢抓敢管、敢于负责,在特区建立30年的新起点上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为实现新的目标,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实施以下八大战略性举措:(一)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路径和主攻方向,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两需并重”,实现产业结构全面调整优化、消费拉动作用显著提升、外贸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使深圳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一是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传统产业高级
32、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继续支持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做优做强,推动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加快发展,带动整体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围绕建设“智慧深圳”、“低碳城市”,整合资源、超前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互联网、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商业模式创新,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做强做大。有序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鼓励和支持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加快转型。二是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园区集聚战略、产业集群战略,加快推进产业集约化发展。加大产业链高端环节和关键缺失环节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布局深圳,以大项目建设带动
33、产业提升、区域开发和城市发展。加大各类产业园区整合引导力度,推进园区整体规划、整体开发、整体配套、整体发展,强化园区服务功能,重点集聚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集群。三是优化需求结构,实现内需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渠道。大力促进消费增长,加快消费载体、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升级,支持新型消费业态发展,以高水平旅游会展业发展吸引海内外高端人群,把深圳打造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继续促进出口增长,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一般贸易出口,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提升出口市场多元化水平,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积
34、极应对各类国际贸易摩擦。(二)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跃升。坚定不移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一是在增强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组织实施科技登峰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术攻关,力争在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方面取得若干重大成果,形成一批世界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二是在集聚和整合先进创新资源上实现新突破。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家级科
35、研机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平台,加快组建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争取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落户深圳,扶持领军企业建设技术研发平台。促进各科研机构、科技服务平台之间的开放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形成整体合力。深化“深港创新圈”建设,与香港联合搭建高水平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国际一流创新区域。打造世界一流高新技术园区,加强创新载体、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推动园区向创新创业基地和自主创新核心区跃升。三是在促进产学研融合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支持企业间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形式的战略联
36、盟,推动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相融合。充分发挥“高交会”作用,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为国际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加快建设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四是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上实现新突破。不断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努力营造更加优越的创新创业条件,努力使深圳继续保持创新创业环境的领先优势。优化整合各类创新资金资源,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梯队。(三)大力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加快城市空间和功能的战略性优化。把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提升现代化城市功能放到全局工作的
37、突出位置来抓,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突出功能开发、突出区域协调、突出打造精品,以高水平城市发展引领产业发展、集聚优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竞争优势,努力使深圳城市形态、城市环境、城市管理等加快接近国际一流城市水准。一是巩固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统一”,以高水平规划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基地、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现代通讯信息网络、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为发挥区域金融中心、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功能提供支撑。加强重大能源和资源项目建设,提升城
38、市发展的资源能源保障水平。二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快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按照城市一体规划的要求,推动各区及功能区高水平开发、组团式发展,加快建设光明、坪山、前海等重点地区,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极。按照“解决城市化遗留问题,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加大对基础薄弱和问题突出地区的投入力度,尤其要高标准推进特区外城市交通、市政、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努力实现特区内外一体化、均衡化、现代化发展。三是着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向城市二次开发要空间、要资源、要环境。建立完善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城市发展联动机制和市、区、部门协调配合的实施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法规政策,坚决查处土地和建筑违法行为。
39、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以科学编制实施的专项规划、单元规划及配套政策,确保更新一片、成功一片、提升一片。四是全面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坚持管建并重,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机制和环保执法标准,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全面完成本市范围内珠三角绿道网建设,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建设国际一流人居环境。(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优质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集聚。深圳在新形势下能否实现新的战略目标,取决于能否聚集一大批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
40、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打造载体、强化服务为重点,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努力发挥深圳引才、育才、用才的综合优势。一是打造人才政策新优势。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高水平制定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和重大人才工程,制定完善适度超前、开放灵活、吸引力强、覆盖面广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监测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各项人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二是打造人才培育和成长载体新优势。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强力推动在深各高等院校加快发展,发挥其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的重要功能;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来深办学办研办医,依托虚拟大学园组建中国(深圳)大学联盟,形成多
41、样化人才载体;进一步发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吸纳人才、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统一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继续办好“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充分发挥“珠三角人才工作联盟”作用,促进人才资源集聚和流动。三是打造人才实力新优势。以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支与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门类齐全、素质优良、梯次合理的宏大人才队伍。重点引进与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四是打造人才管理服务新优势。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
42、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推进人才工作立法,全面落实人才政策,强化服务意识,为各类人才提供无障碍、一站式、个性化、全方位服务。巩固提升深圳移民城市优势,营造公平公正、宽松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人才对深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五)大力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全面推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四个先行先试”作用,推进六大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配套性。树立全局眼光、增强系统思维,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配套,市场、政府与社会关
43、系相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率先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机制。二是着力增强改革的先行示范性。用好用足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赋予的先行先试权,高水平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层面的重大改革项目试点,不失时机推出若干具有较强示范和借鉴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适应国际化城市发展需要,重点推进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代表我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三是着力增强改革的科学实效性。推进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
44、化,建立健全改革决策咨询论证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法制审查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坚持渐进式改革和先试点后推广的科学方法,也注意加强对已实施改革项目的深化和完善。根据我市实际,力争在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领域率先突破,带动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六)大力推进全方位开放,加快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增强。新形势下,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城市发展空间的广度。要全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我市在深港、珠三角、全国和全球四个圈层的开放合作新格局。一是加快推进国际合作
45、与国际经营,培育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队”。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的重大机遇,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经贸合作交流机制,努力形成和发挥深圳在自由贸易区中的枢纽城市作用。加快深圳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积极争取境外企业在深圳融资上市。大力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一批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增强深圳企业整合利用全球资源的能力。建立完善企业“走出去”的服务支撑体系,制定企业国际竞争战略,使深圳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最佳前进基地。二是继续推进深港经济融合,促进深港全方位合作。落实粤港澳打造“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的战略部署,力争在共建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方面迈出实质
46、性步伐。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功能,谋划建设“深港金融圈”,推动两地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信贷、证券、保险等多领域紧密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全球竞争力的金融合作区。加快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大力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深化深港在商贸、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城市管理、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紧密合作。三是推进与全国各地的开放合作,拓展城市发展腹地。加快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全面对接;规划建设深莞惠“城际高新技术产业带”,探索共建产业园区新模式。推动深莞惠与广佛肇、珠中江城市圈融合发展,共同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探索
47、建立更广泛的城市合作伙伴关系和城市战略联盟。坚决做好对口帮扶工作,落实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任务。(七)大力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幸福城市家园。一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针对深圳特殊人口状况,建立科学的户籍准入机制,实施全口径分区域人口调控计划,加快提高户籍人口比例。树立严管城市理念,出台严管城市措施,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为核心,努力解决社会管理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大力推广运用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加快实现社会管理精细化、数字化、动态化
48、。支持发展现代社会组织,建立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积极推进社区自治,探索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二是确保城市安全稳定。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形成高效的城市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强力推进治安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整治,形成有效遏制犯罪的“严打”工作机制和群防群治新模式,加快推动社会治安好转。促进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法治化、长效化发展,努力消除城市安全隐患。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加强三级信访工作网络平台建设,完善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考核体系,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的社会矛盾。三是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加大教育投入,逐年提高投入占GDP的比重;优先发展基础教
49、育,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促进民办教育,鼓励与境外学校合作办学;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探索解决常住人口平等享受义务教育问题,建设多层次优质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诊疗费用,加快重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高端医疗服务发展,建设政府保基本、市场供高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们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四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工作,健全社会保障网,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社保”。完善有深圳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多层次、广覆盖、住有所居。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加快形成更加合理的分配格局。支持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对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