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习方法指导书.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425610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方法指导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习方法指导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习方法指导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习方法指导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习方法指导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小学1对1 个性化辅导专家 学习快车学习法19世纪末期,美国出现了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叫泰罗。他为今天机械大工业的出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甚至可以与牛顿和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相媲美。我们就一同来看看,这位伟大的人到底做了什么伟大的事业。他是一位工程师,在一家纺织厂工作。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他发现一个大家司空见惯,而又很不平常的现象:有些工人每天来的非常早,走的很晚,不要以为他们是什么劳动“模范”,生产“标兵”,这些人因为在规范的时间内不能完成额定的任务,不得已才这样做。而那些优秀的熟练工就能很轻松地做到。于是,他开始观察这些工人在劳动中的动作。他发现,这些做的慢的人第一不

2、笨,第二动作并不慢,第三不偷懒,但用的时间长。他感到非常纳闷儿,有趣观察优秀的熟练工,最后发现,这些做的非常好的工人,在做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动作比别人快,而是因为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少有多余的动作;哪些做的慢的人,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无用动作。这些多余的动作耗去很多时间,致使效率降低。在这里我提醒大家一下,20世纪初,当时的纺织部主要是手工作坊。于是,泰罗把所有的优秀员熟练工召集在一起,观察他们的劳动程序,在这些优秀工人的动作中,把无用动作去掉,保留下最有效的动作,从而制定出一套:“标准化”的程序。于是,他把这套“标准化”的程序在全厂内推广、实施,结果,同样的车间,生产同样的产

3、品,仍然是由同一群人去做,效率却提高了几倍。泰罗的“标准化理论”由此而诞生了。这一理论为机械大工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泰罗也因此被尊称为“现代企业管理之父”。泰罗的伟大并不是因为发明的什么新工具,他只是对现有的工作程序作了优化组合,采用了“标准化的工程序”,从而提高了手工劳动的效率。你可能纳闷,我们是学生,对我们讲工厂做工有什么用?实际上想一下,今天学习是否类似于手工作坊?手工作坊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到底每个人做的如何,到晚上收工时才知道。而我们今天的学习呢?各人学习各人的,彼此的学习方法很少沟通,到底学的咋样,考试后才见分晓。到底学习中存不存在一套标准化的程序,能让学生用最短的

4、时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大量升学成功者的谈访和多年的研究观察,发现这样的程序的确存在。我们把这些动作进行编排,设定 了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只要把所学的内容,从第一环节放入,从第五环节出来,就能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以前如何,只要你,今后,有决心有耐心,坚持到底,把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微小的工序,彻底、保质地运用到你平时的学习中去(事实上它们并不复杂、繁琐),你的能力和成绩肯定会有快速、大幅度地提升。请相信这套程序和你自己,因为从这条“生产线”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件次品,除非有人“偷工减料”或者根本不去做。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学习法”的第

5、一环节:预习下面我们就忘却以前的学习法,带着坚定地信心,以全新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学习五个“环节”的所有“工序”。在老师讲新课前,一定要做一下预习,尤其是自己听课感到吃力的科目。有的同学一听说要预习就把老师将要讲的内容仔仔细细地学习一遍,该记的记,不会的就去查就去问,这样不仅占用了大量下课的时间,还产生了不良的效果。这种不良的效果就是:很多人认为预习不好,因为在课下把老师要讲的内容都弄明白了,因此在课堂上听讲的时候就不认真了,这样做不仅占用了课下时间,又错失了课堂上从老师那儿获得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依照课本传授的知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是经过历史验证过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晶,也

6、是凝结着历代老师的心血乃至生命。一堂45分钟的课,可以学到几百年、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如果浪费了是太不应该的。那么,是不是预习就真的不好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矛盾,主要是因为这些同学曲解了“预习”的含义,而错把预习当成了自学。正确的预习,应该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课堂这一“黄金时间”。下面我们就来讲正确的“预习”过程:在学校有老师进行讲解,不同于自学,所以听课前的“预习”、目的只要做到“破除听课障碍,明确听讲目标”就可以了,因此在预习时只要将老师讲的新课“粗读”一遍,找出一下三类问题即可,“粗读”并不会用多少时间,但它却把预习和听课的任务分清了。第一类问题:不漏洞。这类问题是以前学

7、过的,但现在自己掌握得不太好或已经忘记的旧概念、定理、公理和公式等内容,找出来后,标上“0”的符号。这类问题应该在老师讲课前把它们补上。这部分属于前面所说的“听课障碍”,在听课前破除。有的同学对有些科目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总觉得老师讲的快,思路跟不上老师所讲(这类科目以理科为多),就是因为有障碍。例如:我们已经学了定理一。定理二,老师这节课在讲定理三,在讲定理三的推导中,需要用到定理一,由于在课前没有预习,而定理一又是很久以前学习的,现在有些记不清楚了,老师一讲先用定理一推导一下,在用定理二进行,这时,老师以为先前讲过定理一、二,听者应该会,现在没有必要在重复,就接着往下讲了,而听课者的思维仍停

8、留在思考定理一的内容山,等到把定理一想起后老师也已经讲到后面,这样就产生了“脱节”。如果在听课前预习一下,事先发现这些“漏洞”,把这些知识温习一下,在听课时思维就能很轻松流畅地随着老师的“指挥棒”起舞。第二类问题:难点。这类问题是以前没有学习过,自己通过以前所学的知识理解不了。找出来后标上“?”的符号的章节,这是听课时应该集中精力的主要内容。找出来后,标上“”符号。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完全重合的。虽然这样的地方自己能够独立解决,但此处属本节的“文眼”所在,听到此处时,应当认真听老师讲解一遍,一来可以核对一下自己的理解是否有误,二来可以巩固加深印象,增强学习效果。第二、三类问题只要找出来就可以,这就

9、是将要听的这一节课的“听课目标”,然后带上这两类问题去听课。现在,大多数学校采用这种“一个老师讲,几十个学生听”的授课方式,是300年前一个叫“夸美纽斯”的人创立的,这种方式有一定的优点,但它有着一个最大的弊病;“压制个性,针对性弱”,这也正是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求能弥补这一缺憾的重要原因所在。我们在这里暂且不去指责现行的教育体制,要想改变这一现实实在不是三言两语、三年五年能解决的,只谈如何在这一方式中突出自我,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在这一方式中,老师的作用就是“解疑”,只要老师在这一课堂中能把同学们在本节课内的“疑难问题”全部解决,那么老师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听课者是否已经

10、掌握且会灵活运用,能能不能记住并融会贯通,那要看听课者自己课下是否做作业反复练习和记忆了。对于听课的学生来讲,听课的目的是,只要听完这节课后,本节之内没有“疑点”了,听这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也就是,把事先找出的“听课目标”都弄明白就可以了。每一节课当中,重点和难点并不多,即听讲目标并不多。在一次讲课时,有一位同学问我:“老师,我听课光走神,学习快车学习法中有没有治走神的妙法?”我当时的回答令他很意外,我说:“走神,很正常,如果上课不走神就不正常了。”他听后很疑惑,然后,我让他问他周围的同学,大家都笑着说的却如此。事实上也是这样,心理学专家的调查结果:一节课45分钟左右,真正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约

11、15分钟左右,另外30分钟,在不由自主地思考与老师正在讲的内容关系不大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如果在听课时出现这样的“走神”也不足以为怪了。当我们明确了“听讲目标”后,内心就得到了这样的“暗示”:“只要我把听讲目标搞懂,就可以了。”听讲目标在那个位置,自己已经心里有数,再有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到底咋回事,心中产生了“求解”的心理,老师一讲到那个地方,自然听课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那里。在前面我们要求,把每一类问题用特定的标记标出来,是在做“分类标志”。预习并不一定在老师讲课前几分钟才进行,还可以在其他的空余时间进行。由于预习只是粗略地看书,不可能留下很深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极有可能会忘记,到老师讲

12、课的前几分钟看上两眼,或者利用老师在课前讲开场白的几分钟的时间,通过做的“标记”很快弄清楚听讲时的注意力指向,抓住关键,提高课堂时间的“含金量”自然就不在话下了。这么做有些像打仗时进行飞机轰炸前得火力侦察的目标。对敌人的阵地进行地毯式的轰炸,浪费时间和弹药,效率不高,先进行侦查,获得目标,然后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下面进入第二环节:听课在“预习”环节中,我们谈到了听课的主要作用是当堂“解疑”。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保留听课资料,以备后用,也就是做好笔记,好的笔记对于课下的复习和考试前得复习尤为重要。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记记忆属于“肌肉记忆”,由于在记忆的过程中参与记

13、忆的器官比较多,所以笔记记忆效果优于单纯的听忆和视忆。在回忆时,它更容易恢复在线记忆的内容。就像是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和游泳,即使时隔多年不做练习,再次做这些时,也能很快的进入状态。它们同笔记记忆一样属“肌肉记忆”。研究结果表明,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在测验和考试中的成绩要好的多。我们应该学会做“提纲式”的笔记,并且笔记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地详细一点,做到“有骨有肉”。“骨”就是纲要框】,“肉”就是纲要下的零碎的知识点。提纲式笔记:所谓“提纲式”笔记,就是记下当堂内容属于第几章节,该章节的题目,这些内容老师一般都写在黑板上;还要把每一部分的“黑体字标题”或者“框题”写到笔记本上;这些黑体字的标

14、题后重要内容,要尽可能详细地从书本上摘录进课堂笔记中,如果该部分内容比较少,就直接记录;如果比较长,就在书上画出来,然后再课堂笔记本上记下该问题所在的“页数”和名称(在信息处理中称做信息地址码)。遇到课本上没有,教师补充的内容,更应详细地记录,因为这样的内容大多是该部分中重(难)点内容的更深理解和阐述老师的“心血”所在,有利于同学们更好、更容易地接受该知识点,往往这样的内容虽然书本上没有但非常重要,如果不记录下来,就可能失去再见到的机会。有些“标题”或“框题”下好像没有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刚刚接触,对课本的学习还不够深入,不过,这样的“标题”也要记下来,后面可以暂时空着。等到将来复习时,详记

15、的内容可以把老师上课讲的精要和书本上的知识再现出来,而空着的地方能提示我们还有这样的部分,虽然当时以为比较简单,现在能否把该内容回忆起来,如果回忆不起来,切忌以为不重要就不去看了,现在的考试以“课本”为纲,只要课本上的内容就应该会,不分“重点”和“难点”,因为最后看成绩时只看分,不管分数来源于哪一章节。这在“学习快车复习法”的通览中还有更深地解释。有不少同学虽然也在课堂上做笔记,但到复习阶段,拿出笔记一看,上面的知识点“支离破碎”,一点也不系统,没有使用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在做笔记时,非常被动,老师说这个记一下,就记一下,老师不言语,就坐着不动,每堂课下来,笔记本只有几段干巴巴的话,索然无味,本

16、来上下前后联系紧密的整体,被拆成了“零散的点”,使笔记的使用性大打折扣。“提纲式”笔记,使知识框架一开始就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使每一个知识点在它的位置上,与上下左右的其他知识相互联系成一体,结成一张大的“知识网”。人的记忆特点就是“网状”记忆的,当我们把某一知识点有所遗忘时,可以通过周围各点与该点的联系,经过理性地分析推理把它再联想起来,同时这样建立的联系又能加强记忆效果,达到理解性地记忆,这样才能达到长久的记忆效果。“提纲式”笔记,又为我们做题时的“检索”思维(在第三环节的“构思”中有专门的介绍)和建构知识的“树形网络图”(在第五环节小结中有专门的介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实现“把书读

17、薄”。在一次讲课中讲到时,有个同学提出了问题:“老师,我知道做笔记重要,也知道做笔记应该详细一些,但课堂上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听课顾不上做笔记,做笔记顾不上听课,这该怎么办?”这个同学问题提的很尖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在听课前没有预习,如果在预习这一环节“破除了听课障碍,明确了听讲目标”,知道该部分中哪些是自己轻松就能看懂的,哪些是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解决了。老师讲到“自己轻松就能看懂”的地方时,可以一边听讲一边整理笔记,这样做既解决了听课“走神”的问题,又可以对该部分内容起到加深记忆的效果。老师讲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地方时,“求解”的心理马上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里,当时,能跟

18、上做笔记就做,不能跟上做笔记,就别做了,先听明白再说,记不下来,就把该部分空出来,等到下了课以后把它补上(这一部分属于第三环节“复习”里面内容),听和记两者不可以同时做到时,先听后记,因为课上记不下来,课下还可以记,而课上听不到的知识,课下就不能再听到了,课下有了时间,根据自己的记忆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再整理到笔记本的空白处,此部分本来就是“重(难)点”,在课堂上认真听了,课下再一整理,记忆和理解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果课下根据自己的回忆仍然不能把笔记补全,这时不要吝于向别人求助,向其他同学问一下,或者看看他们的笔记,这样历经思索不得结果,最终使问题豁然明朗,产生的记忆效果更佳。有的同学还在担心,

19、问:“如果我回忆不上来,别的同学也不会,全班同学都记不下来,那可怎么办?”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不大有可能。到了“难点”的地方,老师唯恐你记不下来,会一遍遍的强调,直到他认为大家都记下来为止。下面进入第三环节: 复习这一步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学习方法往往是,听完课就开始做作业,左边课本或者笔记本,右边作业本,左边是个“解”,右边就写个“解”,左边是个“设”,右边就写个“设”, 左边是个“根据题意得”, 右边就写个“根据题意得”,然后开始按照例题方程的样子往里面代数(一般情况下,由于初学做练习,例题跟作业只是个数的差别),方程就出来,做一下简单的计算就交作业了。过上一段时间老师再一提起这一类的

20、题,他的感觉是“怎么没见过这种题”,没有印象。其实可能已经做过几个类似的练习了,因为在做练习时就没有动脑筋思考过,出现这种情况也属于正常。做作业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做作业倒不如说是“抄作业”。这类同学都在“为作业而作业”,最后的结果是,虽然做得不少,但收效率微乎其微。凡是这类同学都把“作业”视为负担,总觉得作业题跟例题没什么两样,还有什么做的必要,看书不就行了吗,因而只是草草应付了事。“学习快车学习法”中“复习”一环节是这样要求的:第一, 下课后,根据自己的记忆把笔记整理一下,漏下的笔记补上。此步在上一“环节”内已有所说明,不在赘述。第二, 先不要着急做作业,而是对老师这趟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下“尝

21、试回忆”。可以拿笔和纸,一边回忆一边往纸上写本节课的要点。这节课有几个问题,哪些理解,哪些不理解,边回忆边把重点写出来;想不起来的地方,一定是你没掌握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知识死角或漏洞,这是预习和听课做得不好、不细的地方,弄清楚了,再看书,查笔记,此时你会自然地回忆不起来的部分作为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重点,注意力有所指向,目标感强,记忆效果明显优于直接看书。第三, 尽可能地做到当天学的内容当天复习,即上午学的下午复习,下午学的晚上复习。这样做不仅增强记忆力,还能培养动脑筋、遇事主动思考的好习惯,改变“人们总是逃避艰苦思考”的弱点,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复习,还能明确做作业的目的,提高作业效率,使

22、作业成为体检成功、增加成就感得过程。做作业前,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做了回忆,就使我们明白了这一节课在阐述什么,我应该学会什么,之后就产生了“我到底掌握了没有,得去试试”这样的心理要求,便想去做作业以求得验证。比如:前一段时间,我已经学习了定理一,而今天学习了定理二,课后有个作业题,该题如果用定理一解很简单,而用定理二解可能就比较复杂,这时我们不会上来就用定理一做完匆匆交上作业了事,而会多动脑筋用定理二做出,这样就达到了听课的目的。这就与做作业的真正目的“运用所学,巩固所学,验证所学”相一致,不再单纯地“为作业而作业”。即使作业题与例题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也会把简单的重复当做是对理解和记忆的验证,很轻

23、松地做完作业,心情非常舒畅,这说明已经将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如果出现困难,通过积极地想办法把问题解决,随着疑团被一点点地解开,心情也会由郁闷逐渐地开朗,克服苦难,再创新高,成就感油然而生,充实感布满全身。有时可能出现的时间紧,在做作业前没有“复习”的时间,等到做完作业后,一定要抽出时间补上这一工序。我们预习、听课、复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交作业应付老师,而是学好“基础知识”,再顺利地转化为“基本技能”。先做“复习”固然好,如果确实没有时间,作业后再做也比不做好得多,不要太拘泥于“教条”,灵活运用,随机应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进入第四环节:作业作业和考试是分不开的,在一定意义上讲,作业就是考试,考

24、试就是作业,我们想一想,考试和作业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形式上不同,也就是一个规定时间打上分数,另一个并不需要。比如一张试卷,老师如果说,拿回家做一下,明天我们对答案,就是作业;如果说,两个小时内做完交上来,我们看一下谁考的分高就是考试。因此,我们可以把考试当成作业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以下的说明,我们把作业考试结合起来讲解。前面已经明确了做作业的“目的”,在这一环节里,重点说的是如何做作业。“学习快车学习法”为做作业设计了一套标准化的程序,把作业的每一个细节作了细致的规定,这就是“四部解题法”。一、 审题该步是做任何题得第一步。关于这一点老师平时也一再强调,让同学们如何地认真,怎样怎样地仔细,

25、但偶尔仍然出现这样的事情“一个题做了好长时间做不出来,回过头一看,有个条件没看见,在这里我们要求八个字”笔指、眼观、口读、脑想。“笔指”。在审题时,一定要拿笔指着看到的每一个字,只要指到就能看到。人的视线具有“跳跃性” ,在看第一行时,受到干扰,发生视线转移,再回来看时,就可能移到了第三行,由于观看速度快,也会发生跳跃,而漏掉部分内容。如果用笔做“参照物”,笔一字字一行行地指,视线随笔走,就不会发生漏看现象。有些快速阅读的书中,在区分“精读”、“浏览”、“速读”时,就是要求用手或卡片做参照物指着被阅读的内容,然后用“参照物”的移动速度来区分阅读的类别。这与这里的说法异曲同工。尤其在考试时,试卷

26、的每一个有字符的“角落”都要指到,保证看到。坚决杜绝“跟我以前见过的题差不多,这个也应该是这样吧”的想当然的想法做法,越是此类地方越应该提起百倍小心,越是熟悉,越容易被忽略。“眼观”。笔指到哪儿眼就看到哪儿,看清楚所指到得每一个字和符号。“口读”。把指到和看到的每一个字要小声读出来。记住是小声读,可千万别你一读,全班同学把你赶出教室了,那可就成喊了。口读引起声带的震动,可以增强大脑吸收信息的效果。“脑想”。仔细地把指到、看到、读到的信息分析归纳,一遍没有弄清楚再读一遍,把每一条吸收的信息确切理解。这样做,一次同时调动手、眼、嘴、脑四个器官,参与活动的器官越多,人的大脑就越容易兴奋起来,思维的集

27、中程度就越大,有利于在最短时间内把该题得所有条件全部看清理解,立即进入解题状态。二、 构思“构思”就是在答题前做的准备工作,越是大题构思就显得越重要。下面分别从文科、理科两类大题的答法进行介绍:1,、文科类题(主要指政治、历史两科)的构思方法。我曾经问同学们:“你觉得政治和历史题中,最难答的题型是哪类?”绝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论述题、辨析题、分析说明题”等主观性比较强的题(也有个别的同学回答是“多项选择题”,这类题如果多看课本,对教材熟悉,其答案既标准规范,又比较容易就能答出高分来)。这类题往往跨越的章节比较多,需要有很强的分析、归纳能力,不仅如此,还结合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做起来是比较难的

28、。曾经有的同学非常困惑地跟我发牢骚:“老师,我觉得这类题太难了。为了应付考试我平时背了许多题,好不容易有一次,背到了一个原题,把那个题的答案一字不差写到试卷上,可老师还是没有给我满分。原因是我的答案跟老师的答案不一样,不全面,漏掉了知识点。我觉得这类题没法答了。”这主要是该同学的思考方法不对。遇到这类题,先不要着急于作答,先考虑,这道题与课本上哪些章节相对应,也就是说,该题要涉及哪些章节,最后,按照教材的线索,从最前面的内容开始,回忆这些章节内的所有的内容,逐一核对,与本题有关的内容再草稿纸上记下来,于本题无关的放弃,再往下进行,直到把涉及的章节的对应部分回忆完,这样就收集了所有的答题素材。找

29、答案应该先从课本入手,不管如何变化题得面目,作答都离不开课本。这种思考方式叫做“检索”思维。这个词语在计算机中使用比较多,它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式。比如,1万人参加考试的成绩表存于计算机中,我们想得到一个成绩在90分以上人员的成绩单,输入该命令,计算机就开始执行,计算机的做法是:先把整个名单调入内存,然后从第一个开始访问,90分以上,符合条件就把它打印出来,然后访问下一个,如果不符合条件就跳过去再往下进行,直到全部访问完为止。最后得出所需要的名单,这张名单绝对全,一个也不会缺少,因为是从所有符合条件的对象中挑选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从全局着眼,从细处一、入手,整体、部分全部兼顾到。因此得出信

30、息(答案)最全面,最完整。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贯穿于整个“学习快车学习法”和“学习快车复习法”因此在此处单独提出。我们一定要熟悉掌握。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遇到了自己认为与主题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太大的内容,也要毫不犹豫地答上它。这样可能会出现自己的答案比标准答案多一些,这不要紧,只要不错就没问题。答题的原则就是“宁多毋少”。考题的标准答案都是由一个个的知识点构成,每一个知识点就是一个“给分点”,老师的判卷过程就是检索“给分点”的过程,从考生做的答案中找出涉及的“给分点”,然后根据个数给分,这叫“采点给分”。至于所做答案中,那些“标准答案”没有提及的内容,只要没有观点错误都不会扣分。这类考题本身就

31、是具有很大主观性,即使是两个专家答同样的题,答出的答案也不会完全一样,为了统一标准,又必须给“主观题”定出“客观的答案”,为此我们尽量把“主观题”答的“客观”一些,也就是说,所有涉及的都要写上。“宁多毋少”的原则,还可以出现“漏洞”。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考场上由于大脑紧张,很容易出现“记忆屏蔽现象”,比方说,在构思时,你想到这个问题涉及六个知识点,如果你没有及时写出来只是暂时存在大脑里,就极有可能,当你集中思考第三点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刚才的第四点是什么了,这部分就是被屏蔽了。写不到试卷上的内容造成失去本该得到的分数。另外,由于自己的认知不足,没有看透一些知识点与主题的联系,致使有

32、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错觉,这样的内容容易出现“遗漏”现在只要答案写上了就能得到分数。试卷上是不显示你是因为有深刻地认知答上的,还是认知不足勉强答上的这些思想的变化过程,这也算是在遵循“考试规则” 的前提下的“技巧”吧。把课本上的内容答完后,还要再想一想自己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在答此类题时,有课本上也没有提及,但与主题有关系的“新观点”,和自己结合现实有感而发的“新知识”也要写上,这些内容属于“个人发挥”,虽然分数不会太多与,但它是区分优秀和特别优秀者的地方,也就是常说的拉开档次的地方。做题时不宜太罗嗦,简明扼要,点到为止。把必须的材料准备好后,就往试卷上组织做答案即可。2.理科类题(主要指数、理、化

33、中的大计算题)的构思方法。见到一道数学、物理或化学题,先按照审题“八字要诀”,把题意搞清,然后在草纸上开始动手推导,根据现有已知条件能够推导出什么样的隐含条件,这些隐含条件如何再和他的条件结合,推导出更深层次的隐含条件,这些隐含条件如何再和其他的条件结合,推导出更深层次的隐含条件,一点点往结论上“靠”,推导一步离结论就近一步。切忌一味的坐在那儿想而不动手写。低年级的同学容易犯这类错误。有一次,一个初二的同学拿一道物理题问我,我便按照“四步解题法”来做,先在纸上进行推导,刚做了一半还没有得到最后的结果,她说会做了:“你写到这儿我就会做了,刚才自己光在那儿想了,没有动手,原来这个题这么容易。”做题

34、的初期不宜考虑太多,要“多写”。一道题的入手方式无怪乎有三种:(1)从已知条件出发,直接导出最后的结果我们给其命名曰“顺水推舟”;(2)从结论出发,逆向推导,当得出结论所需要的条件都成为已知条件时,这题也被解了出来我们给了他一个形象的名字“珍珠倒卷帘”。这两类题都属于比较简单的题型。(3)从已知条件出发进行推导,推导了一定程度,思路断了,再从结论出发,推导一定程度,思路又断了,然后,观察怎样把两个“断处”接上通过某个公式、定理,还是利用方程组,还是添什么样的“辅助线”?如果仍没有进展,再换种思考方式,把自己能想到的方法都列到面前,分析它们之间能否交错组合,从而“柳暗花明”把问题解决“左右逢源”

35、的名字就非它莫属了。当然,这就要求“多写出构思过程”,检索思维。中学的题比小学的题在思维逻辑上的要求高了许多,很少能够一眼就看出答案,一般每一题不推导五六步,是看不出“题设”跟结论的联系的。不急不躁,多方位思考,把信息摆到面前,检索思维。大脑的“瞬间记忆容量”仅仅是“七”。若把思路列出来可以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使注意力能最大程度地集中到对问题的分析上。这是解决本类题得很重要的一点。三、 解答这一步是所有步骤当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它是前面的一切活动的最直接的体现,是表明一切努力的“显示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正是如此。因为在今天的“应试制度”中“唯分是举”,而分数又往往与个人实际能力之间存在

36、着“错位”,“会的”不一定能写的完全正确,甚至“会的”写错了一点,而导致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这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因此,针对“应试制度”,解答正确与否及表达能力的训练直接关系到成败。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升学、教学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该项的能力。1、 格式标准化,步骤程序化。平时学习、练习的过程中,在做习题时,要严格地按照题得格式和步骤来做。每一道题的格式和步骤的要求,都是该门学科历经多年的分析总结,“去芜求精”保留下来的最简捷,最必要的过程。它们被称为本科的“答题语言”,它们本身就是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在考试中的评判标准就是这些,判卷中的“给给分点”就是由

37、这些组成。解答实际上是学生用答题语言与判卷老师进行沟通的过程。现在每位同学都有体会:一道题最后的得数正确不一定得满分,计算失误不一定会丢掉全部的分。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格式步骤的重要性。在考试中,所做题得格式和步骤是否严谨,往往是一个考生平时习惯好坏的体现。比如应用题必须“答”,这是个常识,这一点往往被一些“粗心”的同学忘记,由于平时做练习时对这些不注意,试题中,应用题的方程挺难列,好不容易列出来又不容易解,费了老大劲解完了,忙着去做下一题,等到试卷发下来一看,在题的下面老师用红笔给写了个大大的“答”字,减一分。心中挺不是滋味,丢这样的分是心里不好受,因为这本来属于自己,而自己没有得到,自己本

38、来就不会的题丢了分,那没办法,问心无愧,而现在呢,实在不该。“一分”虽然不多,但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一分一分积累起来的,在应试制度的“按分录取”中每年又有多少因一分之差而抱怨终身的惨烈故事发生?而这些事件的根源并不是一时马虎,而是源于平时做题不认真,没有养成严格按步骤做题的习惯,从而产生了“大意失荆州”追悔莫及。所以在平时做应用题练习时,就应该注意一点,哪怕解完题后,只写一个“答”,然后在后面画一横线做省略处理,也要养成习惯,这样的细节如果平时不注意,考试时由于紧张更易忘记。每一科目的每一类题,都有不同的格式和步骤的要求,有的非常零碎,繁琐,仅靠机械的记忆是不够的。最好的方法是,在平时没做一题,

39、把所有应该注意的问题重复一下,强化记忆,几遍重复后,使这些成为做题的程序,只要一做这类题,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每一个该注意的细节。在各学科中以物理和几何两科对格式和步骤的要求最为严格。例如:在物理学科当中有一个常识:“推导公式”不能直接用,必须先用原始公式推导。如,求物体的密度公式p=m/v这是原始公式,现在如果我知道密度和体积求质量,就不能直接用m=pv而应该写:因为p=m/v所以m=pv然后再往里面代入相应的量,如果不写前面一步,就要扣去相应的“分数”,在试题的评分标准中,“原始公式”就是一个“给分点”。这些简单的公式,如果在平时做物理题时,不养成使用“推导公式”前先写“原始公式”的推导过程习

40、惯,到考试时容易出现麻烦。在一次初三物理测验前,我看见一个同学拿着物理课本闭着眼睛“念念有词”,我问在背什么,他回答,“我在背电学这部分的公式,电学这一部分的变形公式特别多,都记不清楚哪些是原始公式哪些是推导公式了。所以在上场前在看一看”。这位同学就是平时做题不认真,只是在草纸上随便一画觉得会做了就了事。听说他的物理程度非常好,就是存在“粗心”的毛病,记得有一次物理统考,试题较易,全班50位学生,6个满分的,他都不在其中,他试卷思路每次都比较清晰,但不是丢这个就是落那个,全部会做的他肯定考不了满分。这类同学总是把自己失误归咎于“粗心”的性格,其实是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在做练习时,每个推导公式首

41、先用原始公式推导再去用,让这些成为必要的程序,通过“肌肉记忆”来增强记忆的效果,在考试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定要在平时养成格式和步骤严谨的习惯,这样可以堵住所有的漏洞,而在考前的“急来抱佛脚”只能堵一时的几个,时间长一忘,漏洞一多,就不可能做到了,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会有多大作用的。2.培养准确、快速的数学运算能力。在考试中,准确是第一位的,然后是速度。考试是在规定时间内对规定数量的问题的处理程度的测试。并不仅仅是能力的角逐,很显然,某各位题你在十五分钟内能做出来,而在考场上只有十分钟,即使你再会做,也被视为“没有能力”。这使“准确、快速的数学运算能力”显得

42、尤为重要。这项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运算不跳步,少用“心算”。在平时做习题的过程中,在“草纸”上演算时,“运算不跳步,少用心算”。2我们举例说明:整理下式3X-2X(X+Y-Z)22原式=3X-(2X+2XY-2XZ)22 =3X-2X-2XY+2XZ(去括号)2 =X-2XY+2XZ(合并同类项)在推理时不要大量“跳步”。再如:在考试中,求145*3(一位数乘多位数),一定要在草稿纸上列一个竖式把它计算一下,尽可能的少用心算。其实运算跳步也属心算。这些心算特别容易使人在考试中犯错误。这是因为人在紧张快速思考时,在大脑中容易对思考过的内容形成“固定模式”,在心理学中称为“思维定势”,这些

43、思维定势有些是好的,有时也会误事,使人不能再错误中走出来。我曾见过一个真实的“笑话”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一个数学程度挺不错的同学,在做应用题时遇到了情况,题中问的是一项工程已有一些人,还需增加几个人,他计算出来的结果是负数,好几遍的结果都一样,而又对自己列的方程有绝对的信心,心里明白就是数字有误,反复计算结果都一样,于是开始怀疑这道题本身有误,便举起手来,我走到他身边,他小声的问“这个题是不是数量上有错?我怎么做出的结果是负数呢?”我的回答是“没有错,你再算一算吧。”其实他的错误我早就看出来了,他又坐下来计算。等到交卷时,我去看他做的这个题得结果时,差点笑出声来,他的自信使他在试卷上写道:“答

44、:还需要-5个人。”交了卷了,他走过来问我,我告诉他结果是5,他说不可能,自己把每一步都检查过了,不可能变号错误。我问他145*3的结果,他毫不含糊的回答425,我说你用笔算一下是多少,他一怔,马上明白过来了,“哎呀,是435”,急的他“顿足捶胸”,后悔不迭,刚才怎么就没检查这儿呢。这就是“思维定势”给人带来的负效应。这种“思维定势”往往出现在大量的心算中,一旦出现不容易察觉,避免的办法就是:多用笔算,在处理多位数的计算、去(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这些特别容易出错的环节时,尤其提起百倍的小心。即使有了错误,也可以通过对摆到前面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检查及时修正。也许有的同学会发问:老师,你让我们在考

45、试中“快速”,“运算不跳步,少用心算”,岂不是越做越慢?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会慢一点,实际上综合速度是快了。考试是准确度与速度的双项考核,准确度是第一位的不是检查考生在测试中做了多少题,而是看做正确了几道题。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么一点:如果一道题,一遍不能计算正确,这就意味着这道题最少要被计算三遍。第一遍算出一个数,第二遍又得出一个数,肯定要做第三遍以验证前面两边中哪个正确。如果一开始做的仔细一些,用做此题一遍半的时间做一遍,一遍做对,算下来还是快了。有的同学曾经问我:在考试中作检查时,有很多时候把原来做的正确的题改错了。如何克服这种没有自信的弱点?在这儿我们已经给出了答复,那就是:在平时练习中养成好

46、习惯。考场上做题严谨,放慢速度,一次做对,保证准确度,不做反复修改。实现“零缺陷”解题会做的题一定做的又对又完整,半分不丢。有的同学担心这样做会使做题速度慢下来,到交卷时做不完题,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真的出现了题做不完,也不会是因为提高了准确度而做不完的,说句更直接的话,那就是,这份试卷以你的能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做不完),实际的运算速度是加快了。举个生活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个道理:有些司机一生没有出现过“车祸”。原因难道会是这位司机一生中开车速度总是比别人走路慢。生怕撞到别的人或物吗?显然不是其真正的原因:这些优秀司机知道什么地方容易出车祸,然后在哪些地方放慢速度加倍小心,等到了大道坦途

47、,当然速度该放开就放开了。否则高速公路就是为多出车祸而设计的了,岂不荒唐可笑?准确度和速度二者的关系不大。准确与否取决于你的细心程度,即是否有好习惯,而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你的熟悉程度。粗心的人做非常简单的事情也总是出纰漏;而细心的人做他生疏的事情也不可能有多快。所以二者的训练须分而治之。做题一遍做对、做完整,使我们做完题后无后顾之忧,对于现在考试试题“基础东西多,容量大,难度降低”的特点,其意义尤为重大。此外,在数学、化学中遇到一些可以直接就往试卷上做的题时,“运算不跳步,少用心算”,可以减少使用“演算纸”,还可以尽可能的涵盖“给分点”,以免因跳步漏掉重要得分公式和必要的得分步骤。(2)“演算纸

48、”的使用。“演算纸”应该清楚整洁,在理科试题中存在大量的计算,考试中又不让使用计算器,“演算纸”是重要的计算工具,它的使用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速度的快慢和准确度的大小,甚至考生在考场上的情绪。大多数的同学在使用“演算纸”时,都是中间“开花”,时而正面时而反面,等到把所有草纸用完了,然后就是“填空”,哪儿有空白的地方就往哪儿写,毫无章法规律可言,时常见到如下场面:考试进行到最后的阶段,老师通知:“同学们,还有10分钟就该交卷了,做完的同学检查一下,没有做完的同学抓紧时间做”再看有些同学毛了手脚,满头大汗,东翻西找,更有的同学甚至钻到桌底下去翻地下的废纸。怎么回事?刚才做过的题有三个条件,两个条件在这儿,一个条件不知道写到哪儿去了,找了半天实在找不到,还是重新算一遍吧,由于没有时间了,心里特别紧张,很简单的一步也要算上好几遍,最后终于算完了,该往试卷上写了,也该交卷了,一下考场,大呼倒霉,有道题会做没有写上。如果不是翻来找去、忙中出错后又算来算去从而浪费了时间,像这样的题完全可以工工整整地写到试卷上。考场上的时间就这么多,你做无用功的时间越多,做有用功的时间就越少。延长在考场上做题的时间是不可以的,只有提高时间利用率才有效率。“演算纸”使用应该注意如下几点:“演算”工整、清楚。字体应该小一点,书写清楚,这样节省空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