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bucengcui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 鉴于一直以来对广州文化资源的地域意义与世界意义的认知程度低,本课题组选取了“城市文化资源与广州城市风格”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和调查,拟解决一个普遍性的认识误区:为什么作为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认为缺乏文化根源?并致力于在深厚的文化资源中遴选出对于塑造广州城市风格最具意义的相关元素,提出恰当的设计解决方案,目标指向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的统一性;通过借鉴古今、中西在城市风格设计的对比实例和有关的实地调查,提出广州城市建设的总体风格与主要区域分工的概念设计;并探讨文化资源作为资本运作
2、(文化不仅是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力)的可能性,以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以及竞争力。1 第一部分:城市识别理论以及有关对广州城市风格的讨论 一、城市识别理论 城市识别理论来源于企业形象设计理论。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著名设计家雷蒙特罗维和保罗兰提出了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理念,被称为“CI”或“CIS”。意在对企业以及产品进行个性识别,增加市场的认知。这一理念对城市形象识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城市识别系统(City Identity System)。 城市识别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dy)BI行为识别(beha
3、vior 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城市理念是识别系统的内核,指得到公众普遍认同、体现城市自身个性特征,以及一套反映城市明确意识的价值体系,包括观念、形式形态、俚语、习俗等。由于它是非空间的观念和价值,也是一种主动的感知行为。 行为识别是识别系统的中间层面,是城市整体的行为文化。通过城市的组织、管理等行为传播城市的行为信息;也指以制度的方式规范的城市的特定活动。 视觉识别是通过一系统外在的城市物质载体,表现城市独特的外表风格。如建筑、民宅、雕塑等。 城市识别理论的建立旨在从内核到外观设计城市的特性。把城市实体与城市精神、市民行为等一些非物质因素相结合。
4、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这一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国内城市形象的设计中。1992年出版的地区形象理论及其应用广东省花都市形象建设课题报告的专著,被视为国内第一部有关地区形象设计的专著,对地区形象理论体系、花都市总体形象的定性评价、未来形象的设计与塑造、形象建设的实施意见都进行了系统论述。 本报告讨论的城市风格就是在城市识别理论中展开。 城市风格指的是城市与众不同的存在与发展方式。风格既指个性、标识,同时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如贡布里希(EHGonmbrch)在论风格一文中对风格的解释是:“风格是表现创作者所采取的或应当采取的独特而可辨认的方式”(城市的风格是人设计的结果,因此它是一种识
5、别符号。显然,独特性和可识别性是风格的属性。没有可识别性,就不具有风格。创造风格,本质上是凸现“惟一性”的同时创造可识别性。 近20年来,在识别理论三大层面上展开的对广州城市个性的识别讨论,集中在如下几个视域: 一是以岭南文化的讨论作为主题。 对广州城市文化讨论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与京味、海派三足而立的地域文化讨论,强调的是以文化风格作为城市风格的主体,对社会现象进行“文化学”的概括和正名,主要以地域概念强调其特质。如广州的文化风格一书,2是对广州的地域特色进行文化学的概括。一方面呈现它对传统的传承,一方面体现对自我的创新。90年代以来,随着“岭南文化”成为被认同为学术概念,广州的地域特色
6、更被强调;它所具有的个性魅力更被广泛关注。 刚刚启动的国家建设部和广东省联合进行的珠三角城市发展规划,可以视为广东对未来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南。其中,珠三角经济要素的整合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定,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因素。因此,“新岭南文化”再度被提出,以更广阔的空间和业已经得到认同的文化资源作为基础,以整合泛珠三角的人文精神。 二是以城市精神的揭示作为标识。 以城市精神为特质作为理解城市的钥匙,是新世纪以来“重新”认知广州的主要途径。南方都市报对广州城市精神的解释说明了这一问题: “我们坚持认为,广州的城市精神需要重新叙说。这种叙说的目的不是停留在“如数家珍的层面上,更不是为了制造一种地域
7、性的文化自恋,而是指向一种城市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往习以为常的所谓“平民精神”、“实用主义”乃至对于“岭南文化”的偏狭理解,在这里都要重新受到质疑。”3 始于2003年的“新时期广州人精神”以及“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大讨论,以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着力于发掘广东人的精神品质。持续了大半年、覆盖了岭南社会各层面的这一活动,通过组织座谈会、开展有奖征文活动、网上论坛、社区讨论等形式,对岭南文化再次进行了深层次的整理和检阅。20多年间,对岭南社会从文化的讨论到精神的发掘,显然是对岭南社会深度认识的整合。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被概括为新时期广东人精神,而“团结、和谐、宽容、奉
8、献”则被概括为新时期的广州人精神。 三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展开,表明对广州的认知进入了科学化与整体化的阶段。 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广州城市形象的研究在国内还是走在前列的。最集中的成果体现在1997年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广州城市形象建设战略研究一书中。它由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持完成。 该成果运用了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及生态学等跨学科理论,并借鉴了国外城市学理论的观点,探讨了城市形象与城市形象战略、城市形象的综合评价、城市形象的历史演进与现状评析、城市形象建设的总体布局、城市形象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对策、城市设计和城市形象建设、城市政府形象建设、城市环境保护形象建设、城市市容市貌形象建设、城市园林
9、绿化形象建设、城市公共交通形象建设、城市道路形象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与标志性景观形象建设、城市灯饰景观形象建设、城市文明小区形象建设、城市文化设施形象建设、城市体育设施形象建设和文明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等问题。 该成果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所提出的城市形象设计与建设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视为创新之处。这一系统的成立,使城市形象建设从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等诸方面,都落实到一个可供具体运作的科学方法论中。 随着岭南社会在近20年间的经济改革成功,广州的地域文化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对广州城市各种现象的讨论也在各层面上得到关注。但是,至今,对广州的整体标识还是模糊的,还是“最说不清”。以下的意见颇有
10、代表性: “来到广州这个地方不算久,总感觉这是个很难用一句话简单概括的城市,有点说不清楚的意思;广州有顶级世界名牌的豪华卖场,也有状元坊、上下九这样的平民街市,广州人摩登时髦,热爱追逐时尚潮流,广州人也淳朴怀旧,念念不忘传统风俗。问我的那些外地朋友对广州的印象怎样?只有一句:“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似乎就是中学地理课本上的原句,思维单一明晰,直截了当;再问有何补充,便只有沉思,困惑,语塞4 显然,对广州城市的识别已经不能限于精神意义,它还应该是一种设计意义。但由于城市设计不是“简单地扩大平面和管线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按设计图完成建造工作城市设计是一门几乎未开发的艺术,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和新的看待
11、问题的观念。”5在此,必须引进城市形象的识别理论。目前广州正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城市格局的改变,而且由于申亚成功,使广州获得了向世界展示个性的极佳机会。因此,广州城市风格的定位正当其时。 从管理城市到经营城市,再到营销城市的转换,这是城市形象的战略的实施过程。风格设计是形象设计的基础。本报告设计的城市风格将结合以下三大原则: 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自然景观的惟一性。 审美追求。 二、城市功能定位对风格的影响 城市风格服务于城市功能,功能高于一切,这是一直以来城市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因此,功能定位深刻地影响了城市风格。近半个世纪以来,从广州城市的发展战略看,主要是反复进行了经济意义上的功能定位,忽略了
12、形象设计定位。 历史上,广州一直是区域中心城市。由于处于珠江三角洲北部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上,广袤富裕的珠江三角洲天然地成为广州的经济腹地,如罗兹墨非所言,“一座大城市的最重要、最天然的基础,就是附近农村地带要人口稠密、劳动力充沛、这就为粮食给养、工业制造和对外贸易提供物质资源”。6两者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商品经济、广州所拥有的四通八达的华南物流中心的地位,促使广州成为发展成商业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新中国成立前,广州一直就是一个消费城市,被认为是“商城”,是有历史渊源的。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间,根据把广州建设成为生产城市的指导思想,广州城市建设则按照生产城市的目标
13、来布局。如发展了西村、南石头、赤岗、员村、鹤洞等工业区和黄埔港口区。在房屋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是以工业为中心,这时期的城市风格重点体现为新兴工业区的勃兴和一批新兴居民区的建设。 改革开放,也使广州的城市建设先行一步,围绕着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这个目标,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期,广州就先期编制了广州城市总体规划。这一总体规划并在1984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这一总体规划已经考虑到广州城市建设从城市功能向城市美学全面发展的需要,因为规划中要求在全市开展了以加强规划管理为主题的清理违章建筑、清理非法用地等的工作,力图解除广州的“大乡村”观感。最重要的是,该规划在优化总体同时,着力加
14、强了对一些重点地段的规划建设,如北京路、中山五路、江南大道、环市东路西段、天河体育中心区、石牌高教科研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使广州呈现出大都市气象。 但同时,这一规划并没有对新兴的房地产开发进行有效的规范,尤其是未对整体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有效的提升、对历史名城进行深度保护,造成了以牺牲环境、牺牲城市形象为代价换取经济繁荣的重大损失。仅以广州商城名片老字号而言,2000年,总共有29家老字号从广州版图上消失。直到本世纪初,这一问题才得到正视。 1996年,广州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正式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连续8年每年超过150亿元的城市建设投入,超过500多亿元的环境综合整治。
15、目标是“适宜创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2000广州制定的“十五”发展计划,也提出了广州要实现“两个适宜”、“三个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把人的因素放到首位:“适宜创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显然,在此目标下,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理性时期。 根据城市生态学理论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需要,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对广州提出的要求是多层面的:生态化、中心的、审美的等。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山水城市”。2001年,广州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2年,又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
16、(迪拜)奖。2004年,广州又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由1997年的27%增加至现在的95%。 根据广州的发展规划,广州市未来几年内,将重点发展汽车、造船、会展、物流四大产业,以此带动全市经济增长。规划目标是:广州成为全球主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世界一流造船基地、华南的会展之都和中国南方国际物流中心。这“四张好牌”将会带动广州、广东经济的发展,使广州真正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大都市。同时,省委,省政府也对广州提出了“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要求7 都市圈和城市带的
17、建构,是打破行政区域的发展目标。从广州市未来的规划看,城市布局将分为核心层、紧密层、联系层和辐射层四个层次,多中心布局体现了广州多层次的优势。 年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获得通过,广州开始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将广州市划分为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南沙片区五个片区。并通过有机疏散、开辟新区、拉开建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江多岸,两轴三带,两个转移带,三个大港,四个物流中心的格局。其中,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到广州新城、南沙开发区到南沙港区的“南拓轴”是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核心,正在形成“山、城、田、海”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18、 经过建国后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已从原来的54平方公里扩大到203平方公里,布局从单一组团发展为沿珠江三组团结构,并形成了以建成区为中心,以市桥、新华为卫星城,有荔城、街口、新塘等重点镇的市域城镇体系。 目前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是:从城市格局看,是从单中心向双中心组团发展;从城市结构看,是从单体城市向都市圈发展;从城市功能看,从追求功能化向生态化与审美相结合发展。 显然,从城市功能组团布局出发,由于功能不同,也将产生不同的城市风格。 旧城中心组团以越秀、东山、荔湾等旧城区组成。既是居民密集区,也是权力决策机构的主要集中地,主要功能以政治经济、行政管理、历史文化、
19、商业和民居为主。 新城中心区组团包括珠江新城和天河区小组团,本区域将发展成为以金融、商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以及对外交流、生活服务为主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 从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发展,广州城市风格设计也应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作出充分的战略性考虑。实际上,目前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定位以及风格是比较明确的。如越秀区塑造“古城文化”风貌;荔湾区的西关文化风情特色;东山区的近、现代历史文化特征;海珠区的滨水文化、水乡果林特色;黄埔区的古港文化特色;芳村区的“千年花乡”特色,以及天河、白云、番禺、花都区和从化、增城市都形成了相对的特色定位。8但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的衔接是不
20、明朗的。正如解决建设与保护的矛盾一样,传统与现代化如何完成传承与转换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系、现代城市意识与历史文化名城意识问题的体现。 第二部分:对城市识别的设计建议方案 广州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道路独特。以下的方案致力于(1)将传统元素进行现代的转换;(2)以城市识别理论提出广州城市风格营造的解决方案。 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学者K林奇教授通过对城市公众意向的调查,认为“城市设计有五项要素,即边缘(edge)、街道(Street)、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抓住这些要素,就能够创造出好的城市意象(Urban
21、Image)。”9这是对城市形象实体要素的首次界定。” 融合这五项要素,本方案建议对广州城市风格设计的方向是: 具有传承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生态城市。 具有集聚功能与辐射功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一、塑造广州“外滩”:城西风情的现代价值 城西指的是长堤商业区、十三行、沙面区域。广而扩之,包括了西关地区。这一区域最具有旧广州城市特质,集中了旧广州最重要的生活元素,因此,坊间俗语说:未识广州,先识西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城西”对于人们认知广州的标志性价值和代表意义。城西是历史的“完成区”,是人们产生历史与心理依赖的对象,是城市建设中不变的“定点”。 这一区域囊括了广州四大重要的建筑类型:
22、公共建筑、租界建筑、酒店以及最有特点的民居。直到今天,房地产商卖的“城西概念”,也直指这一旧广州风情。 作为广州最早的三大商业中心之一,集中了大新公司、先施公司、爱群大厦、东亚酒店、大三元酒家、中央大酒店、广州海关等商贸大厦和酒店。 历史上外贸发达、水运繁忙。最繁荣时有银行银号10多家,全市四大百货公司中占了3家。光绪12年(公元1886年),在天字码头堤岸修筑的马路是广州修筑马路之始。 创办于1902年的海珠大戏院曾是市内规模最大的戏院,3层2000座位。原名明珠电影院的羊城电影院是电影人卢根1921年创办的广州第一家电影院,后来又有西濠、广州等几家影院,是影院最密集之地,加上大新公司等的天
23、台游乐场,堪为旧广州的娱乐中心。 20世纪的20、30年代,随着第一代“跨国公司”的建立,广州的第一代金融中心也形成于此。沙面的银行、十三行的钱庄,天字码头附近的中央银行,成为广州金融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直到现在,沿江路一带仍然聚集了不少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均座落在此。 本案的设计依据以下的思路:一是重现旧广州风情与“旧城”概念;二是展示传统商厦以及酒店的经营特色和恒久魅力;三是重构以珠江为依托的现代休闲方式。 1、 “旧广州风情”的现代价值 就一个地区而言,区域个性实际上是城市个性的符号,由于广州城市布局东移,当今广州“新城”、“旧城”的格局已经定型,因此,“
24、旧广州概念”具有城市学中重要的“持久性”意义,这正如地标作用,是人们对一个城市最稳定的记忆。与“新城”的现代性和瞬间性相比较,“旧城”则具有不可替代的稳固魅力。发展于清末民初的城西与真正的2000多年不移的“旧城”越秀区相比较,这一区域具有最重要的三大特点:其一是近现代城市结构与元素的完整性。由电影院、商业中心、民居、骑楼、码头、租界、饮食等元素组成,城西是微缩的旧广州。其二是中西风情浓郁,最大程度地呈现出广州作为口岸城市特质。第三是广州商业文化营造的风华风雅生活方式的总体呈现。“十里楼台千顷月,几曾歌舞让姑苏”。 表一是现存的组成“旧城”元素的归纳,是体现旧广州风格的主体。 表中列举的建筑以
25、及各种娱乐设施都跨越了百年历史,但类别完整,堪为旧广州生活方式的元素的集合。旧广州概念在塑造广州城市风格上的潜力有: 一个怀旧的平台。有历史而不在乎历史之美、背负历史而没有历史感的广州人可借此重温历史;而在当前持久的怀旧热潮下,“旧城”除了提供完整地观摩广州风格的范本外,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一个与现代性相对应的样本;现代化的成长需要传统的对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对应更加必须旧城更是广州“持久性”的记忆与见证。 2、亦游亦商:以南方大厦(大新公司)为例 大新公司与1914年在长堤开业的先施公司曾是华南最宏伟、最华丽的大厦。它楼高9层,是20年代初期广州最高峻的大厦。大新公司不仅是
26、广州20年代的标志性的建筑,最重要的是开创了粤式商业的模式:人气与财气的结合。 大新公司以经营“环球百货”为号召,兼营亚洲酒店、觉天酒家、理发、照相、餐饮等,把商业模式集中化,已经真正地“以人为本”:创造了集游玩、购物、休闲为一体的亦游亦商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今天综合商厦的所有功能。 自大新公司设立以来,“游公司”就成了广州人时髦的节日。透过“百货”花色繁多的品种,广州接触了欧风美雨;通过公司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信誉,认识了现代化企业经营的方式。“游公司”使商业经营成为生活的消遣方式。在这一传统下,才形成了此后来该大厦的“游览”盛况。 上世纪的60、70年代,承继30年代的商业传统,以大新公司
27、南方大厦为代表的传统商厦是广州最繁盛的商业中心之一,四乡的人们“进省城”购物首先到的是南方大厦。“不到南方大厦,就不算到过广州”。 作为一个商业城市,商业经营的模式是广州城市风格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商厦所创造的“商业文化”区别于以天河城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是: 以老字号作为号召、以商誉作为生命。广州最有名的老字号大多集中在这里,如华厦公司(原先施公司)是上世纪年代中国南方最有名的百货公司,驰名东南亚。 广州第一代商厦大多由华侨投资管理,具有中西结合的色彩,拿来主义使之别具环球特色。 老派经营的人文色彩。 同样耸立在珠江边的1987年2月7日开张的白天鹅宾馆直接秉承了这一“人文色彩”自开张始就坚持
28、“四门大开”。投资者霍英东先生这样认为:“我们应该让任何人都能进入宾馆,就是入来参观照相的,也该让他们进来,让群众看看一些新的事物。就是从经济观点来考虑,也是开放好,先有人气,然后才有财气,当时大家还是担心会不会由于人潮拥挤而出事故。最后经过春节期间向大量群众开放之后,反映很好,大家都觉得宾馆开放是正确的,所以坚持开放下去。这是内地第一家对群众开放的高级宾馆。”10 人气足才能财气旺。重建这一“老派”商业模式,白天鹅已经是一个先例。如果认同商业是广州生生不息的动力和城市风貌,那么重整传统商厦模式是必须的。 3、“呼应性”的建筑群落:对亮点的再擦亮 “现在广州所有的建筑每个都在唱高调,没有一个合
29、声,缺乏和谐的建筑基础,每一个建筑都在走自己的路”。11身为广州人的设计史和建筑史研究学者、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理论系和研究生院全职终身教授王受之这样评价当代广州的建筑。 建筑是最显著的城市特征,它是城市风格的符号;建筑也是综合的艺术,一个城市和地域的个性和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总是以历史存留物的方式体现在各种类别的建筑风格上,有力地凸现着城市文化。 城西一批以爱群大厦、海关大楼、邮政大楼、骑楼、洋行、学校、医院等组成的新古典式、新巴洛克式、券廊式、仿哥特式、古典折衷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除了给全城带来了欧风美雨的冲撞外,今天的价值主要就在于它的“呼应性”实现了城市建筑群落中的对话。城市空间
30、交接中的建筑群落应有相互依存、相互解释的意义,这才能呈现建筑美的气质。正如王受之教授评论说:“广州这些殖民时期的建筑比香港要早,除了澳门,就数广州具有最早的殖民地的特点,而且又是被改良的,我认为这是广州现代建筑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比如海关大楼并不比上海外滩上任何一座建筑差,而爱群大厦一点也不落后于美国同期所做的建筑”12 诚然,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历史感与现代性的统一。它们既是广州传统的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见证,同时也是跨越了时空的建筑美学的范本。在广州的现代建筑中,能够具有这样双重意义并能实现建筑群落对话,即“呼应性”的,仅此而已。直到今天,这一建筑群落都被视为城中最成功的经典范本。 设计“城西建
31、筑博览”“一日游”项目,推介全城最多元的建筑风格。如位于沙面、被誉为西方建筑风格的博览盛会的150多座欧陆庭院式建筑。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到一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风格,展示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建筑作为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建筑思潮。 建筑与人相结合、与科学相结合。通过在这些建筑中举办有关的市民活动,重新引导群众认识、欣赏经典之美。 把这些建筑实体转化为对外宣传符号。如图片、邮票、画册等。 4、依托珠江,建构特色休闲方式 历时年规划完成的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2年),今年月日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颁布实施。规划中特
32、别提到要形成广州中心组团“两轴一带”的标志性网点的空间形态:“珠江两岸,着重突出休闲、亲水和中西文化风情,通过两岸风情商业街的建设,打造广州最亮丽的休闲服务带。” 沿江路酒吧风情街的建设、西堤码头、天字码头等的整饰,是这一规划的前期实现。但本方案认为,这一区域的休闲服务形态宜与广州其他区域有所区别。一是依托珠江,以“亲水”为主题,设计一系列的“赏江玩水”的休闲活动,如经营老广州人喜爱的“游河”、“扒龙船”、艇仔粥”、“蛋家歌会”等,这是广州城市风格最有魅力与个性的体现;二是依托“旧广州”概念,把休闲活动设计为一系列的怀旧方式。如旧式饮食、老电影、“游公司”、“过海”等。 二、“穗城”、“羊城”
33、与城市神话资源的古为今用 广州是一个拥有众多神话传说资源的历史名城,几乎每一例著名的山水形胜都附丽着优美的神话传说。英雄传说、民间风俗、巫术也有着丰富和多样的神话传说资源。它们为山水增添了奇诡色彩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粤文化的物质和精神特质。 广州开城立国的历史就源自神话传说。如广为人熟识的“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的传说,就是广州别称“五羊城”、“羊城”、“穗城”的来源。如今的五仙观就是史前五位仙人的降临之地,传说还留下了“仙人拇指”遗迹。旧羊城八景中诸如“珠江秋月”、“蒲涧濂泉”“景泰归僧”、“穗石洞天”、“五仙霞洞”、“浮丘丹井”等,都取景于神话传说,尤其是著名的“羊城三石”与神话传说密切相
34、关。 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源头和母题,神话传说提供了文化根源的认同。一直以来,广州人普遍地缺乏对本土意识的认知,造成了粤文化“无根”的浮躁表象。大众对广州历史文化的认识来源于对根源意识的认同,这一认同的前提是熟知城市的历史演变,以及由这演变凝聚和沉淀下来的人文精神。这其中,神话传说担负着重要的职责。 它除了在山水形胜中体现粤地神话传说的想象力,还以曼妙的记录了反映先人们的宗教信仰、哲学、科学、审美等各种意识形态,拥有着“上天入地”超自然的品质,创造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但是这个超乎现实的题材却完全被埋没了。 一个没有神话传说的城市,就是没有想象力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没有超越品质的城市。 目前仅有五羊
35、雕塑和五仙观反映这一题材,这种缺失是非常不当的。本方案提出大力发掘这一题材的两条思路: 一是通过呈现神话传说的美好故事的同时,树立粤文化的根脉意识;二是把神话传说转化为各种风物的具象,提升为旅游资源。 1、关于五羊雕塑和五仙观的处理意见: 传说中的五羊与五仙观应该是一体的,“仙人拇指”还在五仙观内,这一传说故事宜在根源与传承上一脉相承,仙人、仙羊、农业文明、开城立基-充满神秘的美好想象的城市神话,应该完整地还原其内容与形式。把五羊雕塑安置在越秀山上具有双重标志性作用外,也有两大弊端:破坏了这一故事的完整性,也完全泯灭了这故事的神秘缥缈的背景,使群众失去了对广州根源的深层次认识;目前五羊雕塑所处
36、的越秀山木壳岗的相对隐蔽位置,群众参观不方便,并不能广泛地被认知。 对五羊雕塑位置提出两个处理意见:置于广场或者回归五仙观。广场是公共享用的空间,五羊雕塑能瞬时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对城市根源的追溯。对五仙观的整治已见成效,笔者曾在早晨和傍晚两个时段观察过其广场的人流流量,由于广场面对烦嚣的惠福路,除了运动休闲的人流外,也有部分人以之作为新的“地标”,五羊雕塑回归五仙观,与五仙观里的“禁钟”、“羊城第一楼”等明代遗物相连接,相信更能发挥源远流长的作用。 2、珠江来源以及珠江三石的“源头”呈现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广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五岭陈其北、大海环其东,而在一城内也是
37、背枕白云、南临珠海,有着枕山襟江水的雄浑气势,所谓“白云珠水两悠悠”。珠江来源的美丽传说以及珠江三石的浮沉说明了广州城市特有的演变过程。 “珠水”和现已隐在珠水中的“羊城三石”与神话传说密切相关。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和乾隆进士李调元的粤东笔记中都记载有“羊城三石”的传说。它们是在江中的三个岛屿,东为海印,西为浮丘,中为海珠,三者隐隐相应,数百年间,水木清华,曾是粤中名胜。 三石中最著名的海珠石又叫“走珠石”,源于一个宝珠入江的传说。相传古代一位到广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掌心中的一颗璀璨的宝珠跃进江中,化成一块方圆90丈的樵石。南宋方信孺有诗“底事明珠解去来,当时合浦已堪猜。胡贾不省何年事,老石江头
38、空绿苔”,吟的就是这一件旧事。这颗宝珠所在的江面,就称为“珠江”。而在江中的“海印石”和“浮丘石”也是有神话故事的。上世纪30年代海珠石曾建为风物宜人的海珠岛,以有海军大将程壁光立像为名。 海印石位于大沙头东。在明万历年间曾建有“海印阁”,清时称为观景楼,清末才与陆地相连。浮丘石在今中山七路西门口的石岗街。粤童谣唱所:“浮丘叔、浮丘丈人同一目,撒豆成金人不知,兼上珊瑚担一束。”说的是一老一少的二仙,两人共用一目扶携而行,居人遗以麦豆,撒之成金,形成今天的“撒金巷”。 这一部分的资源可认为有着“源头活水”的意义。如珠江的来源的传说中,至少包含着几大文化内涵: 反映了古代广州作为国际商都水远发达的
39、风貌;反映了广州人对水的崇拜,也是广州人“以水为财”的生活观念的直接体现;引导人们认识海珠石等一系列人文景观,从而提高对城市美的想象。 近年来,对珠江的整治和沿岸景色的美化已经全面展开。经过数年间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除了有专家呼吁设计“海珠石”一景外13,对此肩负着城市的源头标记责任的载体尚没有任何的反映。各种类别的城市艺术,都忽略了这一重要题材。即使以“海印”为名所建立的大桥,也没有对此作出任何“源头”上的说明。 在三石相应的位置,树立有关的雕塑艺术作品,在审美上首要要求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并展开有关的故事说明。目前在海印石公园内的“海印石”没有历史背景承托,艺术造型欠佳,缺乏想象力与审美
40、价值。 在珠江边的公共空间中,选择性赋予三石之名称。 以旅游艺术品的形式,重现三石这一反映城市沧海桑田变化的题材。 在对珠江的深入整治中,发掘、推广一批与珠江相关的神话传说。 3、白云山风物和郑安期的传说 今天的白云山除了欣赏风景以及作为广州最大的体育锻炼运动场外,似乎没有发挥其他功能了,神话传说与人文景观非常缺失。实际上,白云山是广州最大的“文化场”。民间七月二十五“游白云”以及安期生传说,就是白云山特有的风物。 白云山上舒鹤台、郑仙岩,传为秦时仙人安期生飞升成仙处,涧中长有九节菖蒲,传为当日安期生的救人之药,他为采药而坠崖,民间在其飞升日有拜祀之俗。郑仙岩有联“云开世外三千界、岩倚天南第一
41、峰”,就传诵着这一仁德故事。在对白云山的开发中,迄今为止,最缺失的是对人文景观的整合。山因人存,应该从源头的传说开始展开发掘。本方案认为这一题材对解决“城市之根”、“从哪里来”的问题有关键作用。 了解广州城市沧海桑田的演变;从神性的历史化开始,以世俗故事作结。这是粤地文化传承的一个基本的逻辑。即神话演变为地方传说和风土民俗。 传说风物整合为旅游资源。以白云山为例,郑安期的仙台传说与白云山关系密切,但多年来未有开发。 对超乎自身想象的神话的超越性,反映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心灵的超越性。有神话背景的城市才是有想象力的城市。广州的务实精神不应该全然扼杀城市的超然气质。 三、“花城”品牌以及岭南佳果图例的
42、运用 “花城百花开,花开朋友来;鲜花伴美酒,欢聚一堂抒情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外地朋友正是冲着“迎宾曲”投奔花城而来的。可见,“花城”成为人们识别广州的品牌之一。 早在汉代,陆贾已说南人“彩缕穿花”。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含嵇著的南方草木状就说广州的花木“春华者冬秀,夏华者春秀,秋华者夏秀,冬华者秋秀,其华竟岁。故妇女之首,四季未尝无华也。”花开络绎不绝,四季佳果纷纭丰盈,一直以来,广州人就有“衣香食果”、“以花作衣”、“依食为茶”的生活习俗。故民谚有道:“珠浦之人以珠为饭,花田之人以花作衣”。直至今天,金秋一城斗菊香,迎春倾城的三日三夜花会,以及光孝的菩提、海幢的鹰爪、萝岗香雪等以“花”为媒,都广为人识。 近年来,“花城”品牌走向了式微,取消了菊展,闻名遐尔的迎春花市也经营困难,大有“花城”不飞花的趋势。 要让“花城”品牌长久地成为广州城市风格的识别符号,须要认识“花城”品牌的三重意义: 第一:以花为“市”。闻名遐尔的广州花市,首先是广州一盘长久的生意。 历史上广州珠江南岸庄头村以南石头、瑶头、庄头、南村、小港,五凤村为主,曾以种花为业,形成了常年花市。因此,清诗人黄子高咏“花贩诗”有云“何不庄头村里住,一生衣食素馨花”。又因鲜花交易要经过五羊门南岸上船,这个渡头就有了“花渡头”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