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的“三思”与有控制的表达现在考场作文,讲究立意高、有深度、逻辑强,我谓之“三思”:思想、思考和思维。即要求:思想有高度立意要高,思考有深度概念要清,思维有逻辑结构严谨。同时还要求在表达上能够精准到位,谓之“有控制的表达”。一、作文的“三思”1、思想要有高度作文的立意,一般讲究精准,就目前高考而言,这个方面难度较低,或者说很难写偏题,但是立意体现出来的思想的高低差异还是很大。因此追求思想的高度,当是作文立意的重要一环。譬如同样是关于个人人生的立意,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往往是立意的首选,但相比较而言,这不是最高的立意,最高的立意是人生境界的追求。以“三乐”排序作文题为例。原题呈现(命题:深圳市教
2、科院语文教研员葛福安):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是有关“乐”的三种表达。如果把“三乐”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会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把三者排序为“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认为自得才能获得自由,自由才能知道知足的标准,知足后才有可能去助人。那么,你对“三乐”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这个作文题,一般多通过排序,阐释不同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比如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的人生精神、知足常乐的坦然之“人生态度”、自得其乐的内在之“
3、人生状态”。换言之,无论如何排序,都只是围绕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去转。譬如写成这样的:从基于奋斗的自得其乐出发,经由控制欲望的知足常乐,最后抵达助人为乐,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让人生意义和价值得以彰显。但若以“人生境界”或者“构建自己的快乐体系”为立意,则境界顿时高出好些。此谓之思想有高度。譬如上面的文字则呈现如下:人生三乐,渐次而来,构建成了我的快乐体系!基于奋斗的自得其乐,为我们的快乐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珍惜当下的知足常乐,则为我们的快乐体系平添了保障,由此,带上快乐出发自然很容易就抵达我们快乐体系的王座助人为乐!2、思考要有深度思考的深度,首先在于在具体的分析论证中对关
4、键概念的阐释,概念的阐释是立论的基础,这是体现考生思考力的核心点。概念的诠释,一般有公知和个性两个层面,就一般的文章而言,就讲究阐释的科学准确,即公知大家都指导都认可的。但是,这样的文章是欠缺深度的,换言之,缺乏自己的真正思考。因此在概念的诠释上,要求在公知的基础上达成个性化的理解。譬如,关于“三乐”排序作文题中的“知足常乐”的诠释,一般的诠释是:“知足常乐”,即满足于已有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物质生活,是一种平常心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诠释属于公知的,拿来即可,体现不了考生的思考力。如果要展现考生的思考力,就得做到有自己个性化的诠释,譬如:“知足常乐”是以珍惜拥有为前提,以拥有的为满足,从而感受到常态
5、的快乐,是人生的平常心的体现,是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它更是一种对人生求索与奋斗中的不断增长的欲望的恰当控制,不为物所累,不为名利所役使,是一种自在的快乐。这样的诠释就更加有深度有吸引力,耐人寻味。这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立意和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出对概念真实的思考。3、思维要有逻辑思维的逻辑性,从文章整体上看,是指考生的结构意识,即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的有机建构。从局部来看,是指论证的有理有力。逻辑性缺乏的文章,在内容的关系上可能存在不能自洽,或者简单化。这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要精心安排各部分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构建一定的论证所需的理论体系。譬如,同样是“三乐”排序作文题。有人这样写:我的灵
6、魂经历了三次深刻的快乐:第一次,是我自得其乐时;第二次,当我学会知足常乐;第三次,我伸出双手帮助了他人,并感到快乐的涤荡。(开头)首先是自得其乐。正如周国平所言:“给他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定是自己能感到生命的喜悦与饱满的人。”自得其乐正是让自己能感到生命的喜悦与饱满。其次是知足常乐。知足常乐使我们行走得快而轻盈,看到更多美景,得到更多快乐。最后,抵达助人为乐。爱因斯坦说,看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他奉献了什么。人生不是一座孤岛。助人为乐,不在于援手之后得到的赞美或者回馈,而在于生而为人的意义,在于伸出手的行为对自我灵魂的淬炼而获得的愉悦,是仁爱情怀。三次人生快乐,三杯佳酿贻君
7、,愿你们都品出美味,品出无憾人生!(结尾)这样的文章,将三乐排序了,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但是太简单,就是个一、二、三的简单排列,体现不出内容之间的真正逻辑关系。如果能够将三者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以此来构思行文,并且有一定的理论体系,那么文章顿时提升档次。譬如这段话这样来写:在灵魂的河流里漫溯快乐,会先后历经三种快乐:第一次,是自得其乐时;第二次,当学会知足常乐;第三次,伸出双手帮助了他人,并感到快乐的涤荡。这构建成了我们的“快乐体系”。(开头总领全文)自得其乐,是“快乐体系”中的基石,为后二者提供动力最终因奋斗而获得自得其乐。知足常乐,为“快乐体系”添上双翼,使我们行走得快而轻盈,使我们克制欲
8、望,得到更多快乐。基于奋斗的自得其乐,克制欲望的知足常乐,让我们本心充盈清明,让我们成为一个自我修炼较为完善的的人。这时候我们就能也才能抵达“快乐体系”中最深的一层助人为乐。开门即崇德向善,助人为乐,你就成为了精神的燃灯者,为我的“快乐体系”。三种人生快乐,建构了我的“快乐体系”;三杯佳酿贻君,愿你们都品出美味,品出无憾人生!这样一对比会发现,后面这样文字,思维的含金量高了很多。思维的逻辑性强了很多。既有三者的排序,又有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还有三者与“快乐体系”的关系。文章结构清晰严谨。二、有控制的表达有控制的表达,这样的提法和要求,是基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随性表达的问题,缺乏目标意识、点题意识
9、、中心和主题意识。这是对一篇文章中体现结构的小段落处理后的文字:乐活人生人生三乐与三境大师王国维曾论“人生三境界”。而“知足常乐”正与其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符。在人生旅途只有珍惜当下的获得感,不忘初心,才能永葆快乐。但若只囿于个人世界的获得,人生则只能在第一层境界止步,无法步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层境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身体力行,帮助他人你自然会抵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自得其乐”最高境界。自得其乐,是成全自我的洒脱与释放自得其乐,方能乐享人生。生如苦旅,一苇以航,乐活人生,由此远扬!从立意上讲,很高,将人生三乐同王国维的人生三
10、境界结合,结构也不错。但是在关键语段的表达上就出现了问题,缺乏控制。这些缺乏控制的点一般多在一个话题分析论证结束后的总结,譬如所用的概念同开头不一致。修改后文字:乐活人生人生三乐与三境与大师王国维所论“人生三境界”相对应,我以“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为“人生三乐”。“知足常乐”正与其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符。在人生旅途唯有知足常乐,珍惜当下的获得感,不忘初心,才能永葆快乐。但若只囿于个人世界的获得,人生则只能在第一层境界止步,无法步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层境界。这时,若以“助人为乐”为行事圭臬,也许会生出许多意外的惊喜。在自己能力范
11、围内身体力行,帮助他人如果你懂得知足和助人,何患无乐可得?你自然会抵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自得其乐”的最高境界。自得其乐,是成全自我的洒脱与释放自得其乐,方能乐享人生。生如苦旅,一苇以航,乐活人生,由此远扬!尽管这样的修改还不是最好,但是已经有强烈的意识要有控制地表达。我们在作文中,应着力发现学生作文的顽疾和通病随性的表达、思维的简单化。随性的表达,可以通过专门的升格训练或者专项训练来完成。附1:专项训练作文题解析方法检测(二)1、请根据给出的文字推测文章的结构,并写出能够体现结构的小语段。(20分)构建我的快乐体系(1)基于奋斗的自得其乐,克制欲望的知足常乐,让我们本心充盈清
12、明,让我们成为一个自我修炼较为完善的的人。这时候我们就能也才能抵达“快乐体系”中最深的一层助人为乐。(2)答案:(1)我在灵魂的河流里漫溯快乐,先后历经了三种快乐:第一次,是我自得其乐时;第二次,当我学会知足常乐;第三次,我伸出双手帮助了他人,并感到快乐的涤荡。这构建成了我的“快乐体系”。(开头总领全文)自得其乐,是这个“快乐体系”中的基石,为后二者提供动力最终因奋斗而获得自得其乐。知足常乐,为我的“快乐体系”添上双翼,使我行走得快而轻盈,使我克制欲望,得到更多快乐。(基于奋斗的自得其乐,克制欲望的知足常乐,让我们本心充盈清明,让我们成为一个自我修炼较为完善的的人。这时候我们就能也才能抵达“快
13、乐体系”中最深的一层助人为乐。)(2)开门即崇德向善,助人为乐,你就成为了精神的燃灯者,为我的“快乐体系”。三种人生快乐,建构了我的“快乐体系”;三杯佳酿贻君,愿你们都品出美味,品出无憾人生!2、下面是一篇关于“三乐”排序作文中的体现结构的部分,可能存在表达不理性缺乏控制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予以修改。(20分)乐活人生人生三乐与三境大师王国维曾论“人生三境界”。而“知足常乐”正与其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符。在人生旅途只有珍惜当下的获得感,不忘初心,才能永葆快乐。但若只囿于个人世界的获得,人生则只能在第一层境界止步,无法步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层境
14、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身体力行,帮助他人你自然会抵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自得其乐”最高境界。自得其乐,是成全自我的洒脱与释放自得其乐,方能乐享人生。生如苦旅,一苇以航,乐活人生,由此远扬!答案:乐活人生人生三乐与三境大师王国维曾论“人生三境界”。而“知足常乐”正与其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符。在人生旅途只有珍惜当下的获得感,不忘初心,才能永葆快乐。但若只囿于个人世界的获得,人生则只能在第一层境界止步,无法步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层境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身体力行,帮助他人你自然会抵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自得其乐”最高境
15、界。自得其乐,是成全自我的洒脱与释放自得其乐,方能乐享人生。生如苦旅,一苇以航,乐活人生,由此远扬!修改:与大师王国维所论“人生三境界”相对应,我以“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为“人生三乐”。“知足常乐”正与其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符。在人生旅途唯有知足常乐,珍惜当下的获得感,不忘初心,才能永葆快乐。但若只囿于个人世界的获得,人生则只能在第一层境界止步,无法步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层境界。这时,若以“助人为乐”为行事圭臬,也许会生出许多意外的惊喜。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身体力行,帮助他人如果你懂得知足和助人,何患无乐可得?你自然会抵达“蓦然回
16、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自得其乐”的最高境界。自得其乐,是成全自我的洒脱与释放自得其乐,方能乐享人生。生如苦旅,一苇以航,乐活人生,由此远扬!附2:考场作文快乐三重,人生三境唐寓棋我们走在成长,从孩提时习得助人为乐,到长大后面对得失时晓悟知足常乐,到人生黄昏时参悟万象到达自得其乐的境界。快乐有三重,人生有三境。这是人生成长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升华、由外而内、以达到内生和谐的精神修炼历程。当我们还小时,当学会的是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倡助人为乐。作为社会意义的人,当懂得个体只能在整体中存在。年龄尚小时不懂或依稀感知,那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投入实践,通过帮助他人来使他人乐,也使自己乐。于
17、是,我们学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学得“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学得“将心比心,解人危难”的善良。像孔融般让梨推枣,如王安石般施粥赠饭,我们就会很快乐。虽然未必真懂为何快乐,但助人可以生乐已根植于心,这初步建立了我们与世界的正确关系。当我们长大后,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使我们面临更复杂的情况。得失成败,处处相随。于此,我们倡知足常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子于千年前即发出此叹!世事岂能尽如人意?既然风雨难料、祸福难期,何不保持一颗平常心,常持一颗知足之心呢?“处涸辙以犹欢,酌贪泉而觉爽”。豪华福贵或贫贱卑微难道真能主宰人生的幸福大局?不能!知足常乐!去留无意,静观庭前花开
18、花谢;宠辱不惊,漫看天际云卷云舒。知足之故也!知足常乐!学会知足,完善了我们与外部社会的关系,而初步形成了精神上的动力。年华逝去,我们终将走向老年。很多人将老年与衰颓伤感相联系,一见白发便替他人生愁。而我以为那时才是我们快乐的最高境界自得其乐。这是自我与自我关系的升华与高度和谐,亦是人生智慧在返璞归真后的凝结。自得其乐,因为快乐并非来自或依赖外部的施与,主要是来自于内在的丰盈。观山看水,知其广博与浩大,其展示与人生智慧的联系不让人快乐吗?施一善而不留名求赞,因为善在自己心中已然得到了足够的赏赐快乐。以童真之眼看人,以宽容之心待人,视其长,容其短,护其伤,助其行。虽着意却似漫不经心,不求 外在的感动于回馈,而更多是为了内在的和谐也是最深的最持久的快乐!自得其乐,使人生升华到朴实无华、厚重而无形的阶段,是真正的陈述语魅力!快乐三重,人生三境。三乐都不可少,那就潜心逐个追求吧!蓦然回首,或许三乐已融进了生命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