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14067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专题一: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背景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分歧,过程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口号:“自强” 性质:封建性近代工业 重要企业,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目的: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 的困难 口号:“求富”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近代工业,带有封建残余 重要企业,3.筹划海防 时间:19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舰船来源:主要购于英德两国,部分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制造 成果: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 4.

2、兴办近代教育 创办新式学校 派遣留学生指导思想: 中学(封建伦理道德和制度)为体(目的),西学(西方先进科技)为用(手段),洋务运动的失败 失败标志: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失败原因 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顽固派的阻挠,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 洋务派缺乏领导核心 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 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 1.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2.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3.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方面也打开了缺口 5.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

3、势力的扩张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背景: 鸦片战前中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分解中国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中国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的诱导,过程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早期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 1.改变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2.改变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阶级特点:两面性 原因: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 3.产生早期维新思想 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条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资

4、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的兴起,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局限: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能与政治运动结合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地点:外商企业;随后在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厂矿中 3.来源: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4.特点: 一般特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 具有远大政治目光 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 独有特点 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 便于形成工农联盟 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结论: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专题二: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侵

5、华的加剧,一、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市场和殖民地,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二、加紧侵华的表现 中国边疆新危机 1.时间: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 2.表现:沙俄侵略新疆;英国侵略西藏;日本侵略台湾 中法战争 1.时间:18831885 2.原因:法国企图以越南为跳板打开中国西南门户 3.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4.影响:法国侵略势力伸入云南、广西,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清政府在台湾设行省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外侵略扩张,制定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6、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军队进入朝鲜,处于对峙状态 清政府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战争准备不力 1894年7月,日军于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战争导火线),8月,清政府对日宣战,2.过程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平壤战役:清军执行“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方针,贻误战机。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跑,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北洋水师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丧失黄海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辽东战役:日军越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又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

7、,占领大连、旅顺,制造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犯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战争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1895年4月 地点:日本马关 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 内容及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中国领土主权;使台湾和祖国分离五十年,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国干涉还辽:在俄、德、法三国压力下,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该事件反映俄、日争夺东北和朝鲜的矛盾,后引发日俄战争,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加重人民负担;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长江流

8、域全部开放;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点:突出反映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 影响:大大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经济:资本输出 方式:政治性借款;抢夺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投资设厂;开设银行 影响:列强在华经济、政治利益急剧扩大;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客观上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2.政治: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控制某国的一部或全部作为自己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侵略的特殊地区,不许他国涉足,租借地:帝

9、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侵占弱小国家领土的一种形式,租借地实行的是直接的殖民统治,相当于半殖民地中的殖民地。 影响:使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2.参与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3.过程,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于廊坊、杨村受阻 6月中旬,联军主力攻陷大沽炮台,占领天津,成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 8月初,联军攻陷北京 4.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时间:1901年9月 签约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

10、荷、西 内容: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经济更加凋敝,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形成“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华的大本营 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解除清政府保卫首都的国防力量;将清政府置于外国武装监督下,便于帝国主义镇压人民反抗 惩办反帝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对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便于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修订商约:便于列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特点:以政治、军事手段维护在华利益

11、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专题三: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一、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戊戌变法 背景 1.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剧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准备 1.思想理论,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意义:冲击封建顽固势力,奠定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

12、力 局限: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思想的联系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著作:变法通议 内容:抨击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中外纪闻等变法刊物的创办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时间:19世纪末 论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性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意义: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变法运动的高涨 2.组织准备 “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意义: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转折,强学会等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建立 保国会的建立 时间:1898年4月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资产阶级政党 3.纲

13、领准备 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迅速变法 内容:1898年初应诏统筹全局折 过程(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2.破格提拔维新派,3.颁布一系列变法法令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评价: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打击封建官僚制度,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但并未提出君主立宪要求 4.变法的失败 顽固派对变法的阻挠 中央:慈禧太后控制京津地区和人事任免权 地方:犹豫观望,敷衍塞责 戊戌政变 起因: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经过:9月21日

14、,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杀“戊戌六君子”,罢黜维新派,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均被废除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1.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意义: 维新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进步要求 把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觉醒,2.失败原因: 采取改良办法 寄希望于皇帝、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人民群众 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二、农民阶级的抗争义和团运动 起因: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山东地区深受帝国主义侵略 过程: 1

15、.1898年秋,赵三多率义和拳在冠县竖起“扶清灭洋”旗帜,2.1899年,袁世凯在山东镇压义和团 3.1900年春,山东、直隶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清政府改剿为抚 4.6月初,义和团在廊坊、杨村阻击八国联军 5.6月中旬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 6.8月北京沦陷。慈禧外逃途中命清军“铲除”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 口号 1.内容:扶清灭洋 2.评价: 是19世纪末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具有爱国性质 具有模糊性和盲目性,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两种观点 1.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起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 2.受封建顽固思想支配的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相悖反的,尽管事出有因,并有广大群众参加,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人们常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力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话是夸大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