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潭中学计算题(T24)专题突破(一)1、假定我国辽宁号航母舰载机的质量为m=2.0104kg,当舰载机降落时水平滑落到甲板跑道上的速度为v0=360km/h,为了避免出现舰载机够不上拦阻索需要及时复飞,勾上拦阻索前舰载机仍要开着发动机,勾上后随即关闭,设发动机提供的推力F=7.2105N,舰载机在甲板上滑行过程中受到的甲板和空气的阻力f保持不变,大小为舰载机重力的0.1倍。若舰载机落上甲板后加速运动了x1=30m时恰好勾上拦阻索,然后关闭发动机减速经t=0.55s后停下,设航母始终处于静止状态,g=10m/s2.求:(1)刚勾上拦阻索时,舰载机的速度大小;(2)拦阻索对舰载机的平均作用力的大
2、小。2、为了研究鱼所受水的阻力与其形状的关系,小明同学用石腊做成两条质量均为m、形状不同的“A鱼”和“B鱼”,如图所示。在高出水面H处分别静止释放“A鱼”和“B鱼”,“A鱼”竖直下潜hA后速度减为零,“B鱼”竖直下潜hB后速度减为零。“鱼”在水中运动时,除受重力外,还受浮力和水的阻力。已知“鱼”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其重力的倍,重力加速度为g,“鱼”运动的位移值远大于“鱼”的长度。假设“鱼”运动时所受水的阻力恒定,空气阻力不计。求: (1)“A鱼”入水瞬间的速度VA1; (2)“A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fA; (3)“A鱼”与“B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之比fA:fB。3、某校举行托乒乓球跑步比赛
3、,赛道为水平直道,比赛距离为S,比赛时,某同学将球置于球拍中心,以大小a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v0时,再以v0做匀速直线运动跑至终点。整个过程中球一直保持在球中心不动。比赛中,该同学在匀速直线运动阶段保持球拍的倾角为0 ,如题25图所示。设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不计球与球拍之间的摩擦,球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求空气阻力大小与球速大小的比例系数k求在加速跑阶段球拍倾角随球速v变化的关系式整个匀速跑阶段,若该同学速率仍为v0 ,而球拍的倾角比0大了并保持不变,不计球在球拍上的移动引起的空气阻力的变化,为保证到达终点前球不从球拍
4、上距离中心为r的下边沿掉落,求应满足的条件。4、如图所示,光滑平行的长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面上,相距L=1m,左端连接R=2的电阻,一质量m=0.5kg、电阻r=1 的导体棒MN 垂直放置在两平行金属导轨上,彼此电接触良好,导轨的电阻不计.在两导轨间有这样的磁场:0x0.5m 区间,磁场方向竖直向下,磁感应强度B 大小随x 变化关系是 (T),x0=0.5m;0.5m1),且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相等.管下方存在这样一个区域:当物块A 进入该区域时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恒力F,而B 在该区域运动时不受其它力的作用,PQ、MN 是该区域上下水平边界,高度差为H (H L).现让管的下端从距离上边
5、界PQ 高H 处由静止释放.(1)若F=mg,求A 到达上边界PQ 时的速度vA 和B 到达下边界MN 时的速度vB .(2)为使A、B 间无相对运动,求F 应满足的条件.(3)若F=3 mg ,求物块A 到达下边界MN 时A 、B 间距离.6、如右图甲所示,质量m=2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做直线运动,过a点时给物体作用一个水平向左的恒力F并开始计时,选水平向右为速度的正方向,通过速度传感器测出物体的瞬时速度,所得vt图像如图乙所示(取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1)物体再次回到a点时的速度大小(2)力F的大小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7、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指出,若按现
6、有供水能力测算,我省供水缺口极大,蓄引提水是目前解决供水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某地要把河水抽高20m,进入蓄水池,用一台电动机通过传动效率为80%的皮带,带动效率为60%的离心水泵工作。工作电压为380V,此时输入电动机的电功率为9kW,电动机的内阻为0.4。已知水的密度为1l03kg/m3,重力加速度取10m/s2。求: (1)电动机内阻消耗的热功率;(2)将蓄水池蓄入864m3的水需要的时间(不计进、出水口的水流速度)。8、质量为0.1 kg 的弹性球从空中某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该下落过程对应的图象如图所示。球与水平地面相碰后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碰撞前的3/4。该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为,取=10 m/s2, 求:Ov(m/s)054t(s)(1)弹性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大小;(2)弹性球第一次碰撞后反弹的高度。9、小明同学乘坐杭温线“和谐号”动车组,发现车 厢内有速率显示屏。当动车组在笔直轨道上经历匀 加速、匀速与再次匀加速运行期间,他记录了不同 时刻的速率,部分数据列于表格中。已知动车组的 总质量M=2.0x105kg,假设动车组运动时受到的阻 力是其重力的0.1倍,取g=10m/s2。在小明同学记录 动车组速率这段时间内,求:(1)动车组两次加速的加速度值各为多大;(2)动车组牵引力的最大值;(3)动车组位移的大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