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396320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哲学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分析题】(1)原理: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践性的基础。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社会,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2)方法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统一,需要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文明指导下,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化的关系。需要树立科学发展

2、观,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材料分析题】(1)原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质。自然界是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用的物质承担者。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体系,科学哲学的长期发展证明了世界的正真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科学的辩证法,认识论,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都建立在这一原理基础之上。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3、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及其多样化的意识形态是我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我们思考问题,做好工作都要从这一实际状况出发,力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3)联系实际: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重点。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庆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

4、性特征做出的判断。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的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以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和实际状况的理论思考。如:既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要认识和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要注重事实,从实际出发,要全面地看问题,发展的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实

5、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材料分析题】(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同时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从意识的起源来看,表现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说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一经形成就具有能动的作用。所谓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指导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

6、: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能够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2)方法论: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尊重客观规律,正确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确途径,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实践表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在意识作用问题上有两种错误观点。夸大意识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贬低否认意识的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联系实

7、际: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巨大的。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我们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于时代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坚持好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4.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通联系的观点【材料分析题】(1)原理: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 联系的含义(2)方法论: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用全面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看待事物,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形而上

8、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片面的观点;把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过程放到普遍联系中去,从中把握它们的本质和地位。(3)联系实际:当代中国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树立世界眼光,抓紧机遇,发展自己。(4)联系观点的实际意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做到的历史潮流。我们既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这就要求我们第一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第

9、二借鉴别人发展自己,第三把自己推向世界。(5)联系的观点与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挥展和对外开放;“5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5个统筹”的协调发展都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科学发展观是辩证法的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是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行是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要加强调查研究,坚

10、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单于独立的观察事物,准确的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要处理各种重大关系。5、新事物不可战胜(发展)【论述题】(1)原理: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用,事物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以为,第一,这是有新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形式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复杂;第二,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它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了其中的消极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具有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最符合进步阶

11、级的利益,能得到进步阶级和社会势力的支持。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定具体的运动过程,即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每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过程 ,是更大过程的一个阶段、环节和部分。把世界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堆积,是形而上学的思想。(2)方法论:学会用法很赞的眼光看问题,坚持发展的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对待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应把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即作为过程来考察,防止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3)联系实际: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古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开辟

12、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6、本质与现象(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材料题】(1)原理:1、含义: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2、联系:首先,相互区别。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现象居外可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部,靠理性思维把握;其次,二者相互依赖,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本质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现象从特定方面表现本质,其存在与变化依赖于本质。(2)方法论:在生活中,人们不能通过脱离现象去谈论本质,也不能停留于现象,而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的实践,对这些现象之间的

13、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7、必然和偶然(联系与发展的环节)【材料分析】(1)原理:1、含义:必然和偶然是揭示事物变化,发展和灭亡过程中,确定趋势与非确定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必定如此的不确定趋势。3、辩证关系:区别: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联系: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必须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偶然性背后总有必然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

14、法论: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物之一非决定论。在实践中,我们要着重认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或规律 ,增加行动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各种偶然因素,善于敏锐的识别和把握机遇。8、显示与可能【论述题】(1)原理:1、显示与可能是反应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一对范畴,是指相互练习者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只包含在事物中,于是事物发展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2、可能性有现实的可能与抽象的可能两种形势。现实的可能是在现实中有充分的依据。在目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是指现实中缺乏充分的依据,在目前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可能。3、辩证关系:区别: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是可能,

15、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统一:可能是潜在的还没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充分展开的实现了的可能;现实成为现实:首先是可能的,有着先在并发展成为现实的某种因素和根据;现实中包含着新的可能,潜蕴着未来的发展方。最后可能与现实系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注意区分理想与空想,幻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还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3)联系实际:试用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6、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一对范畴。实现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实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化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区别的。可能性是潜在的,还没有形成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赖,不可分离。没有可能性的东西不会变成现实性,它存在于现实之中,并以某种现实为依据;第三,可能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现实中不断产生出可能性,而可能性又不断变为现实性的转

17、化过程。a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可能性与实现性的统一,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把有利的可能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其次,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对立又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b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c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百年来中华历史奋斗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当下中国人对未来的期许与追求。中国梦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可能性,具有充分的根据,完全可能实现,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信

18、心。但同时也要看到,可能还不等于现实,实现这个理想要靠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造性劳动法去争取。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1)原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有两种情况,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居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2)方法论: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动力和源泉)(1)原理:事物的运动的和发展是由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引起的,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

19、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质变创造条件。在质变过程中,斗争促进旧的统一体的瓦解,新的统一体的产生,推动事物前进。(2)方法论:自觉利用矛盾的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也表现为相辅相成。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状态,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本质

20、在于协调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3)联系实际: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原理,谈谈这一原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中有重要作

21、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和谐是矛盾的特殊状态,是矛盾同一性的体现,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社会主义的和谐是差异和对立中的和谐,其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包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与社会结构的和谐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

22、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11.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1)原理: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动力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根本的原因,它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原理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依据。(2)方法论:这一原理是党的独立自

23、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依据。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事物发展的每一过程中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其特点,即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共性没有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下是普遍性,在另一场合下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矛盾的共

24、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23第一段 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原理:(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在诸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

25、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非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3)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方法论: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即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工作的重点,又要重视非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如果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就会模糊甚至弄错事物的性质,就在工作中迷失了方向。14、在认识和实践中认识事物的度【材料题】(1)原理: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没有无质之量,也没有无量之质,任何事物都是特定质和特定量的统一。度使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破

26、坏度,质和量的统一体就会瓦解,一事物就会转化为他事物,形成新的质和量的统一。(2)方法论:只有了解事物的度,才是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从而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正确的准则。因为一切事物都有“决定事物的质和数量界限”,即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在一切实践中都应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才能保证实践活动有节奏的正常进行和发展。适度,就是指主观的认识,同客观事物的度相结合。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划清界限”,“过犹不及”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论述题】(1)原理: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变更。它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事物的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体

27、现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姿态向另一种姿态的飞跃,它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连续性的中断,即间断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了原来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一个新的量变过程,量变的质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阶级性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新质在量上的扩张。(2)方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16、辩证否定观【论述题】(1)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中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性过程(肯定阶段否定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在内容

28、上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形式上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是上升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思维方法。要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17、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原理:否定之否定规

29、律是自然、人类社会思维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同时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中又有着特殊的表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一是在否定形式上,不同性质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否定形式;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也有不同的否定形式。二是前进中的复归以及倒退,逆转。事实上,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都是特殊的。(2)方法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我们坚持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18、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有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30、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甚至破环性作用,使实践失败。(2)方法论:坚持实践高于认识的观点,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的作用只有掌握群众,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3)现实意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做到坚持与发展相统一。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源泉,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为目的,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动力,以解决发展道路上的现实问题为着力点,不断开拓理论创新领域,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马

31、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恩施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实践基础上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观点: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理论。(2)方法论:(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在实践中积累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是实现这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对已掌握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改造,对他们之间的相

32、互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从现象中概括,揭露出本质的东西,是实现这次飞跃的途径。20、认识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无限发展(1)原理:认识运动的不断发展,是指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由主体,客体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是指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2)方法论: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要求我们的主观认识要和认识对象的具体情况相一致,主观认识要求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践

33、相适应,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要求人们要坚持理论创新,要解放思想,要用实践来检验一切。(3)现实意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建国以来经过反复实践,直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及其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形成,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实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的飞跃,但这一过程并未结束,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背离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左”的冒进主义和“右”的保守主义。当某一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还不具备转移到下一过程的条件时,主观认识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那

34、到现在来做,超越历史阶段,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如果客观过程已经向前发展了,思维认识,停留在原来的历史阶段,不能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无论是“左”还有“右”,都会给党造成巨大危害,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2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论述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认识辨证论运动的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3)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使认识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和认识发展的动力。(4)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

35、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认识到时间的过程。(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一次地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的过程。(6)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在实际工作中走群众路线,目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我们的一切决策都必须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同时遵守民主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决策形成后,还要回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

36、接受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如果脱离群众,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给工作造成损失。22、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之上的辩证法【论述题】(1)原理:绝对真理或真理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换和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2)方法论:绝

37、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不承认真理是发展的,把已有的莅临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效果。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相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承认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否定真理的客观存在,会导致怀疑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2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材料题】(1)原理: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

38、曲反映。前者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后者主观与客观不一致。真理与谬误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应用到其他使用的范围之外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向真理转化是指: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犯了错误吸取经验教训,谬误就转化为真理。(2)方法论:要用于坚持真理,修改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2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题】(1)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以感觉理性作为标准,以权威观点,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都是错误的。(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有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39、的;真理的本性: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实践的特点:a.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b.具有直接现实性。(3)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应用。逻辑证明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难以直接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2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材料题】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辩证特性。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也称确定性,是指:第一,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凡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真理都包含有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内容。否定确定性就会导致怀疑论和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论,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

40、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不可能完成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第二,即使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也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则会思想僵化或教条主义。26、坚持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意义(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1)原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真理即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成功的实践,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满足人的需要b价值的

41、行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2)方法论: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追求真实,崇尚理性。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3)联系现实:在实践基本上实现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坚持这一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

42、统一。2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指是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生活条件的主观反映。B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C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迟早也要发生变化和发展d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身的能动性的独特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

43、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2)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精神文明是人民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能有效的的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有助

44、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28、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材料分析题】(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有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是必要条件;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产的不同影响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人和谐发展,对社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意义;他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也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相反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还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29、人口因素在发展中

45、的作用【材料题】(1)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总和。它包含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发展等因素。(2)人口因素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就不足以组成社会,就谈不上社会的物质生产;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人口的数量,密度和增长速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人口的构成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作用;人口因素也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人口因素也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相反,人口因素还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是错误的。30、社

46、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1)社会历史趋向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性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和选择性。(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制约了人们的活动,而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各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那一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主体的选择性。(3)主体选择是在既定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的方向,目标和方式的选择。这令历史趋向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选择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发展的趋向相背离。3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材料题】(1)科学技术渗透于现代生产力关系的各要素之中。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效率;改善或改进了劳动生产

47、工具;改善了人和劳动对象的关系。(2)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32、社会文化结构的社会功能【材料题】(1)意识形态功能:一定社会的主流文化总是维护这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文化领域里的斗争性往往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社会结构角度)(2)承载和传承文明的功能: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传递人类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经验。(社会进步)(3)认知功能:文化中包含的知识为人们认识和调控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认识角度)(4)教化功能: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及其他的物质载体,在社会中形成特定的

48、社会文化环境,培养或熏陶每一个人,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育人功能)(5)构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发展角度)当代中国,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33、整合起来可以考论述题(27-32)(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最终决定作用。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社会进步的首要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列宁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2)生产力标准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根据唯物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