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社会部类内容的编纂.doc

上传人:杨桃文库 文档编号:113912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社会部类内容的编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社会部类内容的编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社会部类内容的编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社会部类内容的编纂陈 野提 要 : 第二轮修志在首轮修志的基础上开展, 但在某种程度上仍与首轮修志一样存在着理论研究、队伍建设相对不足的情况。其中尤以社会部类的编纂存在缺憾问题较多、认识分歧较大、实际操作难度较高等不足之处。从现有志书、志稿来看, 社会部类时代特色的记述要大大落后于地方特色的记述。如果仅仅专注于志书中社会部类内容的章节设置、文字记述等具体细节问题的研讨, 很难从根本上提高社会部类内容的记述水平。存史是志书最为根本和基础的功能, 在目前志书社会部类的编纂中, 对社会学学科理论、方法和成果的借鉴及运用, 都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 但还需加强。为此, 文章建议效仿文化研究中大文化、

2、中文化、小文化的概念分类, 将志书社会内容按大社会、中社会、小社会概念进行区分。总的来说, 在社会内容的记述上, 无论取哪种方式、走哪种途径, 都必须紧紧攥住一个不散的 神 , 那就是对当地重大社会变革的地情的整体把握。关键词: 社会部类 社会变革 整体把握第二轮修志至今,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 在某种程度上仍与首轮修志一样存在着理论研究、队伍建设相对准备不足的情况。首轮修志的经验尚未得到充分总结, 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 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社会部类的编纂就是缺憾问题较多、认识分歧较大、实际操作难度较高的一个方面。具体地说, 社会部类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 收录内容庞杂不一, 与其他

3、部类的交叉较多, 编纂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就社会部类而言, 其编纂的难度主要不在于篇目设计这种技术性的问题 , 而在于编纂者对 社会 这个概念的定位、标准的界定、范围的把握和内容的厘定。也就是说, 编纂者首先需要有一个理论的思考和立场。笔者在近四年来的市、县志评阅工作实践中, 对社会部类的内容有一定的接触, 在此试作一些浅显的分析。社会部类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限于篇幅, 对社会部类编纂中的成绩, 暂不展开, 仅就笔者认识到的几个不足略作陈述。1 现行社会部类反映时代特色不够充分。时代性与地方性一样, 是地方志的本质特性之一。就二轮修志而言, 从笔者接触到的志书、志稿来看, 存在着对当下所处

4、时代认识不足、反映不够的问题, 志书对时代特色的重视和反映的广度、深度, 都明显弱于地方特色的记述。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二轮修志工作, 所修志书大多为续修形式, 记述的正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社会变革是 30 年改革开放的主流, 但是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 在我们的志书中往往表现得比较笼统、浅表、平面、零散。社会部类正是这方面问题较多, 也是在丰富深化时代特色上具有很大发挥空间的一个方面。举例而言, 志书在记述 30 年变迁时 , 对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如农村、工业、商业、金融、流通、供销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或分或合都有很好的重视和记述。但对当今社会事业在政

5、治、经济双重作用下产生的改革和发展, 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观念、行为、业态等方面的丰富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变革印迹, 如城市化进程, 服务型政府建设, 流动人口的居住地生活, 就业观念和方式的变化, 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网络、网吧、快递、创意、设计、动漫等新型业态, 反映缺失或严重不足。我们姑且把这种现状称之为二轮志书揭示时代特色的 “宏观化”和“模式化”倾向。究其原委, 正是我们对已经发生的巨大社会发展变化认识不足, 对这种巨大变化的内在动因、深刻内涵、重大成就以及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般来说, 修志人员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以文史领域为主, 修志前所从事的工作也多与文字

6、有关, 对于 30 年里发生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革, 从亲身经历的角度来看, 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相对缺乏亲身参与的实践和体验; 方志及其机构也不是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决策部门, 与行政决策主体存在一定的距离, 这样的处境虽然可以让我们能够以比较客观和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历史, 但无法否认的是, 就当前的局面而言, 我们还是处于非中心的位置, 在客观上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疏离。因此, 在对社会变革总体认识不足、对社会变革总体把握不足的情况下, 如果仅仅专注于志书中社会部类内容的章节设置、文字记述等具体细节问题的研讨, 很难从根本上提高社会部类内容的记述水平。2 现行社会部类的资料性有待进一步深

7、化。存史是志书最为根本和基础的功能, 从这个角度来对照社会部类, 资料性不强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概而论之, 一是残缺失漏, 二是肤浅零散。在 30 年社会变革中十分突出的一些社会现象, 如城市化、社会转型、社会阶层、社会失范与控制等重要内容, 在志书的记述中有不见或少见记载的现象。以房地产开发与建设为例。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的内容, 志书一般都安排在城乡建设或建筑业中记述。其实,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房地产开发与建设 , 除了与城乡建设和建筑业有关外, 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和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或大都市、中心城市周边近郊县的房地产开发, 往往是郊县与城市接轨的桥头堡、郊县

8、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的重要支柱产业, 是当地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 也是城市文明影响乡村文明、城市经济带动农村发展、都市现代人回归田园寻求心灵寄托的平台和载体。因此, 房地产开发与建设在改变所在地村民的就业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在改变所在地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乡镇建设、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文化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方面, 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远非城乡建设和建筑业两个篇题所能涵盖。在现有志书的记述中, 大多仅仅只记开发面积、项目、主要楼盘等内容, 从存史的角度来观照, 显然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记述。3 现行社会部类借鉴和运用社会学学科理论和

9、研究成果不足。目前方志界对社会学学科理论、方法和成果都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运用, 但总的来看还需加强。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社会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来替代志书社会部类的编纂, 但是应该承认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此, 作为社会部类的编纂者, 首先要对社会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解; 其次 , 对社会学的学科理论与方志社会部类编纂两者之间的异同, 要有比较清晰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再次, 在具体运作中, 要充分了解、分析和把握当地的社会发展总情, 结合志书编纂的特性和要求, 适度有效地将社会学关于当代社会的研究的成果运用于社会部类中。二 有关社会部类编纂的一些想法笔者认为, 我们无论是分析社会部类

10、编纂中存在的问题, 还是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都不能孤立地仅就社会部类展开研究, 而应从志书整体性角度加以认识, 由此深化入志资料, 提升志书的内在品质。这里所说的“整体”, 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志书记述对象的“社会内容”的整体性, 我们在分析选择入志内容时, 应将社会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研判, 在整体把握的眼光下进行取舍分类; 二是篇、章、节、目设计的整体性, 我们在进行框架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各部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使章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至今为止, 方志界对社会部类中的“社会”一词, 一直没有明确且认识一致的概念界定, 这就很难做到内容上的明确取舍。在具体编纂中,

11、 大多依据编纂者个人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和经验、经历而定, 具有较大随意性。笔者仿效文化研究中“大文化” 、 “中文化” 、“小文化”的概念分类, 提出“大社会” 、 “中社会” 、 “小社会”的概念区分, 为社会部类内容的整体把握提供思考的框架。简单地说, 就是从社会内容的整体性要求出发, 分出大、中、小三个认识范畴。 “大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整个人类社会, 具体到志书中, 即指志书记述地域范围内人类活动和聚居的“社会” ;“中社会”指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以社会事业为主要内涵的“社会”; “小社会”指非政府行政部门 ( 单位) 管辖的内容, 即以往一些志书所记的社会部类内容, 一般

12、有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言等内容。由于这样三个“社会”的范围不同, 故笔者在下面将采用“社会内容”一词, 对具体编纂途径做简要叙述。1. 相对比较直接可行的途径。取“中社会” 、 “小社会”的概念, 在现有编纂模式的基础上,从篇目框架和内容记述上作适当调整补充, 在传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言等内容之外, 通过多种途径关注当今时代的社会变化, 整体把握分析、系统梳理增补续志记述时限范围内的重大社会变革的内容, 比如可以由方志办公室牵头, 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社会调查和研究, 系统调查本地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变化、流动人口、农民工、新型业态、社会失范与控制等重要现象, 分门别类加以记载。同时吸收政

13、府部门、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 按照志书的体例要求和编纂规范,采编入志。在记述方法上 , 以中小编形式为宜, 尤其可以小编形式记载。同时建议对重要内容、特色内容, 用专记、附录、专题调查、调研报告等方式集中记述, 以深化入志资料, 加强志书整体性。2. 纯粹出于理论构想的途径。即取“大社会”的概念, 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志书编纂的整体性要求出发, 重新深化对志书社会内容的理性认识、重新梳理内容、设计框架结构。因为这个构想涉及志书其他部类纲目设置和内容选择的重新考虑和调整, 体大思繁, 操作不易, 仅为一己不成熟的构想, 在此提出来就教于方家贤者。同样以两个例子来演绎这个构想。一是政府管理的例子。

14、浙江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各级政府在总体上从行政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以往政府所有的许多职能和权限, 随着社会化服务等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 由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这个事实可以说明社会变革已经深入到政治领域, 传统观念中属于政治部类的政府工作内容, 已与社会部类的社会服务内容密切相关, 例如行业协会及一些社会化组织的管理协调职能。但是, 从现有志书、志稿来看, 不论是框架结构、篇目设计还是事以类从的内容安排, 都不能充分反映出这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时代变化。二是前面所述的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的例子。30 年来的房地产开发与建设, 对所在地就业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

15、以及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乡镇建设、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文化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改变,都是属于涉及多个社会领域的内容, 很难只用某个门类中的一个章或节加以全面涵盖, 必然会涉及经济、文化、政治甚至自然环境等多个门类, 要求志书以新的结构形式和框架体系作出整体性记述。同时, 如果我们处理得当的话 , 也完全可以因为这些涉及全志多个门类的内容纲举目张的网络化效应, 使志书的整体性得以大大加强, 反映社会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完善。这个出于“大社会”概念的理论构想, 不管是否可行, 其意义并不在篇章节目的技术设计, 也不只是社会部类所独有的问题, 而在于对现行志书体例的一种反思 , 即: 地方志这种传统的记载形式与当今社会的适应性问题, 地方志作为传统农业文明社会的产物, 如何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综上所述, 笔者提出一个“形散神不散”的编纂观点: 总的来说, 在“社会内容”的记述上, 无论取哪种方式、走哪条途径, 都必须紧紧攥住一个不散的“神” 那就是对当地重大社会变革的地情的梳理和把握。虽然具体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散记在相关的类目之中, 但在编纂者的主观意识和总体把握中, 这个“神”是始终需要整体把握, 不可散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