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傣族妇女服饰文化研究 摘要:服饰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直观的文化事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着重探讨了傣族妇女服饰的深刻内涵以及在当今社会的变迁发展,以期更全面的了解傣族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质。关键词:傣族 服饰文化 文化调适服饰是走动的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直观的文化事象,它深刻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的历史演进、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生产和消费水平以及文明程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积淀,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探讨服饰文化,除了其外表的质地、面料、款式、色彩、画纹等显形文化现象外,还应探就其隐形特质,以使服饰民俗和各民族的整体文化相整合,进而全面了解各个民族的
2、文化形态和文化特质。傣族人口109万余人,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在思茅市的孟连、景谷、澜沧,临沧市的耿马县,玉溪市的元江、新平等县也有聚居区; 其他,如大姚、景东、金平等县市也有零星分布。傣族自称有傣泐、傣雅、傣那、傣绷等,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是云南的土著民族。傣族源于古代“滇越”民族,汉文古籍中有金齿、绣脚、雕题、白夷、摆夷等称谓。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故佛教对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支系和语言可分为西双版纳、德宏、新平、金沙江流域和其他几个傣族服饰文化区。各地基本款式相近,但也有些差异。傣族服饰文化中,无论是西双
3、版纳、德宏、元江、金沙江流域及其他地区,均呈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个性。各类型服饰文化中,以其文化背景、服装、饰品及相关服饰习俗,构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子文化区。可把傣族服饰文化类型区,概分为四个,即西双版纳、德宏、新平和其他。一、服饰的基本类型及分布傣族妇女服饰极为复杂,且各地差异较大。我们分类作一介绍。西双版纳的妇女,以紧身衣、薄筒裙为主要特征。她们内穿浅啡色紧身小背心,竖镶有彩色花边,外着大襟或对襟园领窄袖短衫,袖管和腰身十分窄瘦,下摆宽大,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身穿能盖住脚的筒裙,扎上银饰花纹的腰带,结发于顶,插木梳、鲜花作饰物,也有的以白帕裹头。打扮精干紧凑,简单的设计线条与质感,更显傣
4、族妇女的婀娜多姿。德宏、耿马、孟定的傣族妇女穿颜色艳丽的筒裙,上衣较短,仅齐腰部,但未婚少女服饰与已婚少妇服饰有严格区别。内地傣族,居住比较分散,形成不同支系,而每个支系都有自称且服饰各异,居住在元江和新平的傣雅妇女,发盘于头顶,缠镶有用丝线刺绣的花边黑色高筒帕。凡头上戴有用银泡镶饰的花边头巾,属未婚女青年,没有的则为已婚。她们身穿镶花边黑色窄袖短衫,内着花边紧身短背心,并缀满银饰,有的可达五、六公斤,犹如软甲,庇护前胸。她们头裹黑色布帕,下着筒裙三四条,左高右低,全套服装都是用花丝线刺绣,色泽艳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傣仲、傣德、傣涨妇女上衣为蓝色、粉红色土布短褂,短褂前下摆处钉有一排晶莹
5、闪光的细银泡,外罩一件只可遮盖胸部的蓝色或粉红色无领无纽短衣,下穿宽大的青土布筒裙三条,分为内筒裙、二筒裙和外筒裙,其中二筒裙边用红、黄、绿兰、白条色丝绒精心刺绣,色彩斑斓,鲜艳夺目。手艺灵巧的妇女,还要点缀其它颜色的精美图案,如古方格、花、草等。最后将一条自织的艳丽多色的彩带绕腰数周,美丽动人,“花腰傣”因此而得名。层层叠叠的筒裙左高右低,绚丽的图案以及白色的银饰与衣服形成完美搭配,提高了服饰的美学价值。总之,边疆傣族妇女服饰简单、清洁,式样美观,色调柔和,白、红、黄、绿是其服饰的主色,再配以傣族妇女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另有一番风韵。内地傣族妇女服饰较为复杂,式样多变,层次分明,有较多装
6、饰物,而且艳丽纷繁,刺绣工艺复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二、服饰的文化内涵1、款式、色彩与生存背景的和谐统一。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其结构层面上,覆盖着地理环境、人文沉淀和语言表知等各种因素,所以,生存背景决定着服饰的形态、特点和文化内涵。首先,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每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的不同,对服饰的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不同。边疆傣族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适应较湿热的气候要求,傣族妇女服饰款式简单明快,四季变化不大。料质柔软单薄,特别是白、红
7、、黄等主要基调色,与周围青山绿水、古树翡郁、芒果飘香、田畦成片、芭蕉成林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一致,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傣族妇女浓郁的生态意识。而生活在内地的傣族,由于受到多变气候和地形、地势、海拔高度等错综复杂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服饰相对较为复杂,我们前面已叙述,如上衣分内外多层,外披软甲。裙子质地较厚,多条重叠,而且色彩以青黑为主,饰于五彩,充分反映了傣族妇女以农耕生活为背景的文化习性和生活情趣。同时,为适应内地的生活和劳作,由长裙发展为短裙,为防寒和防蚊虫叮咬,妇女们还创制了绑腿。由此可见,傣族妇女服饰结构的变化,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制约下服饰文化的一种自觉调适,在她们的意识和实践中已充分
8、认识到着装的形态、色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服饰是人文因素的积淀和刻画。傣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它的形成、变化和发展,除了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取决于人文环境因素的积淀和刻画,在其妇女服饰的表象中,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傣族民间故事中,相传傣族人和爱泥人原是同父不同母的兄弟,傣族大哥喜欢撒网捕鱼,而爱泥兄弟则喜欢围猎,两兄弟虽然感情甚好,和睦相处,但由于各自志趣不同,最后只好分家。傣族阿嫂把做衣裳的布分成三份,把两份给了爱泥弟媳,自己留下了其中的一份。爱泥弟媳分得的衣裳布多,可以做宽大的上衣;傣族阿嫂分得的布少,只好做成紧身紧袖的短衣。从此以后,爱泥妇女开始
9、穿宽大的长衣,傣族妇女则开始穿紧身短衣。爱促弟媳十分过意不去,在分裙子布时,执意要了少的一份,故所以,傣族大嫂缝制了长筒裙,而爱泥弟媳只好穿短裙了。由此可见,傣族妇女的衣饰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直到今天,傣族人和爱泥人还互称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极为友好。这样的服饰特征,也反映了傣族妇女友爱和善、纯朴大方的人格特征和处世原则。另外,傣族妇女的腰带也具有特殊的文化涵义,它既是妇女们心灵手巧的标志,又是男女青年的爱情信物。从服饰的色彩看,傣族妇女用色是自由的,色谱是丰富的,这说明,傣族社会是个平权社会,着装色彩没有贵贱之分,没有对某一色彩只能用于某一阶级或阶层的特殊社会约定,这就是傣族妇女服饰自然、流
10、畅、丰富多样的原因。2、非语言交往中的功用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非语言交往过程中,传递着各种无需言传或不便启齿的信息。服饰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实际上具有沟通信息、标识族群、辨别个体性别、年龄、婚否等功能。首先,就整体而言,民族服饰是一个族群的标志。在民族的识别和命名中常常离不开关于服饰的描述。我们在古代和现代不少民族的自称和他称中,都可看到以服饰名之的风习。如傣族在古籍中被称为“白衣”、“金齿蛮”、“黑齿蛮”等。这与傣族妇女好穿白衣、并用“臭藤果”和石榴染齿有着直接的联系,也成为傣族区别于其他各族的特征。另外,一个民族之所以无需言语便可与另一个民族相区别,原因就在于他们各自享有不同的服饰符号
11、。并且,在同一民族中,由于服饰上的局部或部分差异,也可对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作出区分。比如版纳傣族、花腰傣、傣雅、傣卡等傣族妇女服饰都因其支系的不同,各有差异和特点,前面已作表述,不再一一举例。其次,服饰作为一种外在符号,又可用以标识个体性别,年龄和婚否。比如生活在德宏瑞丽的傣族,男女同穿裙,裙上靠花纹和色彩就能区别出“雌雄”群。年龄大小,在服饰上也有所反映,瑞丽傣族幼女编独辨,垂于脑后,少女编发辨盘绕头一周,约五十岁以前的已婚妇女,头缠浅色浴巾,束围腰。而生活在版纳的傣族妇女,腰间系着一条纯银的由银丝编制的联环扣的腰带,凡已婚的妇女会把家中的钥匙挂在腰带上作为标记,而没有钥匙的就是少女。3、凸
12、现着浓郁的审美意识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从远古人类服饰的产生到现代服饰的发展变化,始终都离不开人类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理驱动。傣族妇女服饰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民族审美意识与观念的深刻影响。综观傣族妇女服饰,其造型结构已不光停留在实用的基础上,还考虑到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傣族妇女就借助傣装表达了蕴含她们心中的审美观念。服饰的图式和色彩是她们审美情趣的艺术结晶。为了显现傣族妇女苗条、高挑的身材,采用短衣、长裙,且用腰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婷婷玉立,婀娜多姿。同时,在造型和色彩上还围绕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等美学法则,灵活地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达到服饰的最佳审美追求。这在“花腰傣”服饰中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