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362370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时期祭祀当然有着诸多繁琐的礼仪细节,但令人意外的是打仗也像祭祀一样,也有很多规矩需要各国诸侯们共同遵守。从性质上来说春秋时期的战争更多的是争霸战争,战争的形式其实更类似于一种竞技,目的是取得胜利使对方屈服,而不是消灭对方,夺取其财富。其最大特点是每场战争的伤亡数目一般都不大,清人顾炎武在研究春秋的战争后说:“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车战之时未有杀人累万者。”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可以看作是一种贵族化的战争。虽然史书定义了“春秋无义战”,但是相比于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呵呵,这不包括吞并小国的战争啊。春秋早期的灭国活动不如后来频繁。我认为

2、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诸夏国家发现,大国之间难以吞并,所以大家不约而同的背靠中原向外发展,柿子挑软的捏,去找戎狄的麻烦。春秋初期荀子说周天子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后来才留下多少啊。)在春秋时期能参加战争是一种荣誉,所以参战的必须是贵族,最低的也是一个“士”。“战士”这个词就因此而来。至于平民和奴隶那是没有资格参战的,他们只能参与战争的后勤保障工作。直到春秋后期秦国执行了征兵制,诸侯也纷纷效仿,平民和奴隶才因为可以通过战争来改变命运而大量的参与了战争,从而取代贵族成为了战争中的主要有生力量。春秋时期的战争是极其讲究礼仪风范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些原则显得极其“幽默”。 第一条原

3、则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战争必须师出有名,不能随便发起,有“不加丧,不因凶”的限制,即不允许乘敌国国君去世或闹灾荒等重大变故之际发兵攻打。在交兵前,要由使者代表国君去交代交战的理由,因此如果杀了使者等同于杀国君,这是违反礼仪的行为,会被所有诸侯鄙视的。更离奇的是在交战过程中见到对方国君非但不能攻击,而且必须行礼,然后才可以继续找其他对象PK。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军主将郤至打着打着三次遇到楚王,都下车脱帽行礼,楚王十分高兴,当即派大臣赐送一张弓给郤至表示奖赏,郤至哪里敢接受,又行了三个肃拜之礼以后找别人对决去了。如此风度翩翩,真是叫人心向往之!第二条原则叫不鼓不成列。也就是对方没摆好阵势不可以打别

4、人。宋襄公就是因为坚持这个原则吃了个大败仗,被后人形容像猪一样愚蠢。第三条原则是如果有人受伤,不能再继续攻击第二次。宋国内乱中,死对头华豹和公子城狭路相遇。华豹一箭射出,箭头从公子城的耳边穿过。惊魂未定的公子城搭箭准备回击,但华豹手快又把弓拉满了。公子城大叫:“你已经射我一箭让我受伤了,不给我还击的机会,真是卑鄙无耻。”华豹居然真的放下了弓箭,等着公子城回击,于是,公子城一箭把华豹射死了。这样一个老实人,真不知道应该敬佩他还是可怜他!还有一条原则最为不可思议:如果对方逃跑不可以追赶,要追最多追赶五十步。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也出于这个原则。(这么看的话宋襄公的泓水之战失败倒是正常了!公元前643年

5、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齐国短时混乱,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君位。楚成王借此机会将势力深入中原地区。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服各国,并与楚国争夺对中原的控制权。前639年春、秋两次召集诸侯大会想当盟主。结果秋天大会时宋襄公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被楚王在会场上突袭遭擒。楚国乘机进攻宋国未果,不久,在鲁僖公调停下,宋襄公被释放。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宋襄公为一雪前耻,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讨伐臣服楚国的郑国。郑向楚求救,楚成王遂率师进攻宋国本土,迫使宋国退军。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两军相遇于宋国边境的泓水(古河流名

6、,故道约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军驻屯于北岸,楚军自南岸开始渡河。宋襄公不顾谋臣子鱼的建议,坚持不半渡而击,待到楚军全部渡河后,宋襄公又坚持非要等到楚军完成列阵之后方开始攻击,结果惨败,身受重伤。不久死去,宋国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春秋时以车战为主,因此必须选择好一处平坦开阔的地点,双方约好时间,大致同时抵达,等列好队伍之后,鸣起战鼓,驱车冲向对方。这就是所谓的“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类似于现代的竞技比赛,论实力宋国输给楚国。当然还是有人不遵守规则的。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对于鲁国帮助公子纠夺位的怒气未消,刚开春,就发军伐鲁。当时双方军队在鲁地长勺对峙,齐军气势正旺率先击鼓准备

7、发起攻击。但是,鲁国就是不击鼓不应战,当时的人们遵守着交战礼仪。“以鼓战,以金止,不鼓不战。不成列,未成陈也。君子不战未成陈之师。”齐军连击了三次鼓,都难以进攻。就在齐军第三次击鼓气势衰竭之际,鲁军在曹刿的指挥下,击鼓冲锋,一举击溃了齐军!而且还下令追击敌人!这也是违反战争礼仪的!所以说齐桓公是输给鲁国不遵守规则礼仪啊!) 晋楚邲之战时晋军溃不成军,一辆晋军战车在败逃过程中陷进泥坑里,马也不听使唤,在后追击的楚军居然帮助晋军修好车轭,然后继续追赶,没几步晋军战车又坏了,楚军再次帮助修理战车,然后再追,到了五十步后楚军就不追了。狼狈的晋军居然回头调侃楚军说:“我们晋国打的败仗不如你们多,你们楚国

8、人对逃跑实在太有经验了。” 这种以战争礼仪来规范、指导战争行为的特征,是深深刻上春秋时代的烙印的。因为当时的各大诸侯相互之间要么是同姓,要么有宗族或姻亲关系,大家都是“兄弟之国”、“甥舅之国”。管仲曾经总结道“诸夏亲暖,不可弃也。”大家既然是一个大家族,都在周天子这个虽然没有什么约束力,但毕竟还是家长的领导下,因此即使发生战争,也一样笼罩着一层温情脉脉的色彩。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瞭解。即使在战争中,尤能不失他们重大人道、讲礼貌、守信义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

9、默。”(还有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等规矩。) 但是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对权力的欲望渐渐取代了对道德的尊重,于是战争慢慢成为了一种外交手段,最后在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侵略,演变为以兼并国家掠夺财富和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主的平民化战争。君子之战,再也不复存在!(所谓的礼崩乐坏吧,战争走向以兵法谋略欺诈为主的形式。) 战争演变到现在,已经不是残酷二个字可以形容了,除了对士兵的杀戮,对于一切可能成为兵源以及为战争提供支持的平民百姓的杀戮,也是战国以后所有战争最为鲜明的特点。在“兵者,诡道也”的总体原则下,双方斗力,斗勇,斗智,斗诈,结果却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大型战争后可以说没有一方会成为真正的胜利者。从历史的战争中我们看到,春秋时期的战争观虽然已经毫无价值,但其中的“大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要远大于通过战争获得的局部利益,你死我活不会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无论强大还是弱小,和平的环境都一样的弥足珍贵!“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样的论断如今看来真的是天才所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