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mment 微微微微1: 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现状更多的是积极的,你要论述。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教育学院 05心理学本科班 王亚威指导老师:吴文刚 副教授【摘 要】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一切有益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大学生的缺乏亲社会行为,社会焦虑感增加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自我中心” 观和一些负面“榜样” 的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缺失亲社会行为。我们要增加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增加大学生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完整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格。【关键词】大学生 亲社会行为 培养1 亲
2、社会行为概念分析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亲 社 会 行 为 又 叫 积 极 的 社 会 行 为 , 它 是 指 人 们 表 现 出 来 的 一 些 有 益 的 行为 。 人 们 在 共 同 的 社 会 生 活 中 经 常 会 表 现 出 类 似 这 样 的 行 为 , 比 如 帮 助 、 分享 、 合 作 、 安 慰 、 捐 赠 、 同 情 、 关 心 、 谦 让 、 互 助 等 。 亲 社 会 行 为 是 人 与 人之 间 在 交 往 过 程 中 维 护 良 好 关 系 的 重 要 基 础
3、 , 对 个 体 一 生 的 发 展 意 义 重 大 。例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等。亲社会行为包括所有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而不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可以说,亲社会行为是一个从最无私的利他行为,到完全受自己利益驱动的助人行为的连续体。大多数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不是本能的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个体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这种行为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婴儿是没有利他行为的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所以,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亦可以进行培养,来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但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很多当代的
4、大学生缺乏亲社会行为,一个典型的表现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大学校园里为灾区或贫困人员募捐时大学生们反映冷淡,有人甚至嘲讽。这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符。2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21 大学生犯罪率逐渐增高,呈现出“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的现状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每年都在增加。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17 +其中盗窃约占七成。大学生的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22 贪图享乐,利己思想浓厚许多大学生缺乏冒险创业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只贪图大城市的优越条件以求享乐不愿回到家乡和小城市。
5、不少大学生只想到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了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做出很多自私自利的事情。23 对于国家大事置之脑后很多大学生不知道九一八是什么日子然而他们却知道情人节,知道愚人节还有圣诞节 这种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冷漠与遗忘行为很是让人痛心,很难想象这种大学生能够为我们的社会能够为我们的国家做出多大的赏献。24 对于社会事件的无动于衷在遇到伤心、感人的事件时,很多大学生不会感动,他们往往无动于衰,表现出冷漠。在大街上遇到乞讨者、求助者。极少数的大学生会给与一些财物上的帮助大部分是冷漠的走开。25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异常行为日益增加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要远
6、远低于同年龄阶段的其它群体,在总体上,大学生有2O 3O 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体的10%.3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原因分析 一些研究发现,儿童很早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最初的亲社会行为伴随具体、确定的奖赏,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为自发自愿、不求外加报酬的亲社会行为,并且亲社会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几率不断增加的。根据这种观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应该会更多的发生,但为什么当今大学生反而会缺失了亲社会行为呢?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造成大Comment 微微微微2: 进一步从社会环境论述。学生缺乏亲社会行为的意识主要以下方
7、面造成:31 环境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物质利益日益多样化。加之社会环境的开放化、信息垒球化,国与国之间的各种思潮相互渗透相互冲擅,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32 大学生本身的发展特点大学生多处在青年时期,心理还不完全成熟,思想易于反复,加上价值观念的变革存在着多层次并存的取向,因而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这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取向出现偏差。他们对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产生困惑和疑虑,从而缺乏亲社会的意识与行为。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堵养其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已迫在眉睫。33 社会焦虑感增加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降低
8、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社会,人们时时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大学生也不例外,甚至他们还需要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未来社会。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就业形势也赋予了大学生巨大的压力。巨大的压力使得大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对社会的疏离:自己的事都管不过来,哪还有心思顾及别人。因而大学生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淡,导致亲社会行为缺失。34 “自我中心”观导致亲社会行为的缺失从年龄的构成来看,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从小承受了太多的关爱,却没有学会关爱别人。往往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他人,不具备关心他人的能力。凡事从自己的
9、利益着想,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得失。这种“自我中心”观在青少年中的出现会大大降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35 负面“榜样” 的影响社会上一些想不劳而获的人装成求助者,利用人们的助人心理从中获利,他们假装遭遇不幸向社会、他人求助。致使有些人助人以后一再发现上当受骗,严重地挫伤了这些人的助人行为的积极性。这种观点也极大的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另外,在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厂家、商家在“免费服务”、“大赠送”、“大减价” 等美丽的招牌下设下连环骗局,致使人们在大量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社会上大量的“利他”行为都带有利己的目的,因此对送上门的“好事”总抱有怀疑态度和戒备心理。这样就强化了人们对“利
10、他”行为的怀疑心理和排斥态度。从而导致对他人的利他行为采取怀疑态度。4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41 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结果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个体的利他行为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质量对个体的利他行为的影响比亲子关系的质量更为突出。儿童的合作、友善与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性成正相关,而攻击与破坏行为则导致同伴拒绝。高亲社会性的儿童更有可能在班级里被同伴接受。同伴关系的质量也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关。在教师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评价中。同伴关系良好的学生显示了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对人际不信任负效用显著也表明。同伴关系不好的人往往
11、人际不信任度高,待人冷漠、无情。不信任他人而同伴关系良好者,人际信任度高。同伴关系在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信任之间起着纽带的作用。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信任都作用于同伴关系。而同伴关系的好坏则进一步支配着个人的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信任。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大学生参加一些健康的社团,平时组织一些热烈的集体活动,让大学生能够与其它的学生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引导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大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使他们走出自我的小世界。与他人有建设性的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提高对交往的认识,掌握交往的技巧。再者,要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发展解决人际交往冲突的技能。冲突解决的过程也是人
12、际交往的过程,双方合作协商,做出有利于共同利益的亲社会决策。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与他人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增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境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仅具有直接的引发作用,而且还具有间接的信息作用。 人在心情好的时候更愿意帮助他人,而情绪的偏离和失控则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情绪胜任力是在引发情绪的社会互动情境中自我效能的展现。 积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情绪的知觉,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体验,自我调节处理厌恶和悲伤等消极情绪,控制并接纳自己的情绪以提高情绪胜任力,与他人积极互动情感,促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42 弘扬亲社会
13、模范,强化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学习理论强调强化和模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在有利于发展亲社会行为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学习、直接训练、奖惩等方法,能把体现亲社会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和信念内化,即把个人利他主义和助人行为内化成一种道德义务感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在突发事件中,一个乐于助人的旁观者会起到社会模范的作用,其他旁观者也可能会参与到助人行为中。让大学生经常接触现实生活或媒体里的模范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其利他动机,引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重视社会赞许性对助人行为的激发作用,建立客观有效的亲社会行为评价体系,激励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学校要大力褒奖助人为乐、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思想和行为,
14、形成健康的社会舆论和优良的校风;经常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爱国影片展播等活动;通过广播、网络等形式宣传像见义勇为的徐洪刚和“新时期平民英雄和道德偶像”洪战辉等人的先进事迹和模范行为;教师、团班干应率先垂范,以优良的品德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榜样的形象和评价自我强化,从而提高亲社会行为。对各种不道德和反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给以谴责从而使更多人遵从社会规范。因此形成好的家风、校风、班风对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是至关重要的。43 增强责任感增强责任感可增加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大量的报道显示很多见死不救的冷漠故事在我们的社会上演,究其原因可能是旁观者人数增加导致了个人责任感的
15、降低。那么反过来要想增加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就应该增强责任感,明确责任。也就是我们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坚持不懈的责任教育,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责任自觉。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社会发展和别人的劳动,社会发展也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可能产生全面的责任感,也才会把产生的全面的责任感转化为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自觉承担各种责任。4、4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智商人们一直认为IQ是一个人成功的唯一因素,直到近年来EQ的发现,大家才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更重于人的聪明才智。现在。MQ与IQ、EQ同样受到
16、重视。社会变迁和强调自我中心,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传统道德被人们重新审视。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大学生,犯罪率日趋上升,而且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得不使高校的领导和老师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由此备受关注。这一话题也成为世界性的新课题。心理学界认为,MQ的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诚实、合作、负责、勇敢、平和、忠心、礼貌、独立、幽默等各种美德,因此又称之为美德智商。一个有商标准MQ的人,一定会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从犯罪防治的观点来看,MQ包括了抵抗诱惑的能力、适度的罪恶感、行使亲社会行为的能力,这些正是个体性格中抵抗犯罪最重要的成分。我们对大学生的教育。最篮要
17、的是培养优良的品格。在评价大学生的品质时,IQ和EQ的概念已不足够,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MQ做基础,则IQ愈高对社会危害愈大 一个大学生在遭遇事业或感情上的挫折时。即使EQ不好,但如果MQ足够好,至少不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事。45 培养大学生的移情能力移情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来源,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具有引发助人行为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也经常被称为“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因为它会使个体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其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
18、实验研究。他推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儿童能更好、更经常地做出亲社会行为,对周围人和同伴亲切、友好l移情能力较缺乏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很少。而消极的、不友好的行为则较多。利用移情来教育大学生,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一味地限制、要求这种外部约束要有效得多。训练移情可以增强道德唤醒和道德压力并作用于道德判断,引起道德感的失调,从而激发利他主义动机,提高亲社会行为水平。移情训练的具体方法有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扮演角色等等。中国学者李辽的实验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在试
19、验中对实验班施予他们自己设计的“移情训练系列法”能明显提高他们的移情能力,增强亲社会行为。实践证明移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它有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在大学校园中利用各种情景教大学生向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渐渐地在实践中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在教学上,比如在教学戏剧类作品。可以根据剧情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通过模仿其言语、动作、姿势、表情等,从中体验在某些情境下该角色的心理感受,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做出恰当的反应。移情主要包括移情认知和移情情绪体验两个部分。训练移情认知能力可从培养大学生的角色选择能力开始,引导他们多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评价自己及他人的行为,
20、形成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力。增强学生移情情绪体验,引导其体验对方的情绪感受,可结合学科内容,通过讲助人故事,扮演某情境中的助人角色,模仿言语、动作、表情等来体验角色心理感受。开展一些服务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助人习惯和意识亦是训练移情能力的重要途径。46 加强高校“两课教育”高校应该坚持把“两课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两课教育” 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必须改变只注重研究如何讲理论知识的传统做法而要既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又研究教材的理论知识如何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在充分把握教材和了解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两课教育”的课堂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照以人
21、为本的要求,把精讲理论知识,和大学生提高思维、思考、理饵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和树立远大理想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两课” 的学习对自已的成长成才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从而发自内心地认真学习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47 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格个体的成长和人格的翅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有规律地实现的。就大学生具体的成长阶段与环境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人格塑造的外部规律。大学生与外部环境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外部规律。高校有责任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氛围,除搞好自身建设以外,Comme
22、nt 微微微微3: 怎样大学党组织的建设。还应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引导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培养创新、竞争、务实、拼搏、奉献等时代精神。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是人格塑造的内部规律。大学生人格塑造有其内部发展的规律。德、智、体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既不能相互取代,更不能彼此孤立必须协调发展,才能有益于人格的进步。同时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塑造好自己的人格以自己的言行来给大学生以启迪、教育,以自己良好的人格形象为大学生树立起活生生的学习榜样,促使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发生波动、产生震撼于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健康人格的认同和追求。48 积极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积极加强和改
23、善党的建设,努力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中国加入WTO后,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给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三个代表” 水平、巩固执政地位带来了严峻考验,这就要求党更加积极有力地治理自身的腐败问题,尽快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创造日益良好的社会大动力系统。49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人文学科的实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步人人文艺术的殿堂,接受历史、文学和哲学的熏陶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净化心灵,健全人格1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提高
24、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提高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彻到高校教学和管理中,贯彻到高校为学生务的各系统部门中才能使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高校从管理体制,尤其是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教职工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等全方位进行改革,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总之,现代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干预和调节是有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已独特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合适的Comment 微微微微4: 要有参考文献方法来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以便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未来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总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与积极配合,一方面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实践,更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经济资助与观念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最关键的合格人才保障,真正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亲社会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