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883587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一种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体现,与“反社会”既违反社会道德标准是相对的。笔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利他性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是具有比较高尚的情感和情操的。心理学家的习得论认为,亲社会行为决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后天学习来的行为,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来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多而增多。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而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的

2、特性,把握教育场所、教育时机,对少年儿童进行亲社会行为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培养亲社会的高尚行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由于有较优裕的生活环境,并受到家中成员的厚爱与周到细致的照顾,容易形成自私、唯我独尊等不良个性。据一项调查:刚入学的孩子中存在 90以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他们不适应集体生活,更谈不上养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服务他人的社会心态与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良好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是在周围环境中,主要是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和作用下逐步实现的。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学会的呢?一、 强化: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们学会某一行为是因为在该行为之后,人们会感到愉快或需要得

3、到了满足,同时人们也会避免那些可能导致不愉快后果的行为。如果一个儿童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时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表扬,那么他就倾向于再次做出这种行为。Mills 和 Grusec(1989)的研究发现,当儿童做出亲社会行为时,对其人格倾向的赞扬比一般性的赞扬更有效,例如“你真是个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的孩子”与“你帮助了小朋友,真不错”两种表扬方式相比,前者更能促进亲社会行为。此外,当儿童观察到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受到赞扬和奖励时,也会对其产生“替代性强化”,他会感到如果自己做了同样的行为,也会受到同样的赞扬和奖励。二、 观察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能2习得新的思想和行

4、为方式。如果父母和老师经常做出帮助、合作、分享、安慰等亲社会行为,自然就会成为儿童的亲社会榜样。影视作品(如动画片)中人物的亲社会行为同样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国产动画片宝莲灯就是对古典神话故事“沉香救母”的现代演绎,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民间故事“木兰代父从军”而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向儿童展现了木兰不畏艰险、勇担重任、保卫国家的英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儿童往往更容易学会成人所做的行为,而不是成人所说的行为,因此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上,身教重于言传。那么,学校如何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呢?(一)借助教材蓝本,培养亲社会的意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方面以道德认知发展和移情能力的发展为基础,一

5、方面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习得。对于小学生而言,教材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呈现方式,许多情感、道德认识都是从教材中学到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把它作为主要的教育蓝本,结合身边的人与事,加强教育,培养亲社会的意识。教师要借助教材蓝本,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遵守公共规则、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亲近他人,还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培养亲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教会儿童利他行为的最好方法是成人在儿童面前展示出相应的行为,然后儿童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以强化。教师可以把课文加以改编,成为形成喜欢的小品、小短剧,进行模

6、仿表演。日积月累的学习,能使学生最终把存在于大脑里的行为准则超出失控范围迁移到 其他情境和转向未来,指导个人行为。也就是说,内化的结果得以外化。(二)借助集体力量,提升亲社会的情感全社会的范围固然对每个人都有影响,但对每个人影响最直接的是所属群体的规范。家庭、学校和伙伴群体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和个体化的主要场所,而班集体是其中最重要的场所。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集体中,有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每一层关系都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其中心理状况必定会受到社会3群体心理倾向的感染与影响。当一个人心情不好快时,欢乐的群体心理气氛会使他受到感染,忘记烦恼;相反,如果群体有不良的心理气氛,这些特征也会最终投射到个人

7、身上,成为个人的特点。因此,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对培养亲社会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小组合作活动、四人活动和两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与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饿人际关系,以此来教育小学生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逼供内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看看能为他人做些什么,让他们体会到爱他人和被他人爱的快乐,感受到做人的价值。人是有机体,无论是谁,都有一定的需要。在学生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想自己为别人所接纳。集体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既了解自己的真实面目和别人对自己言行的真实反应,也要学会对别人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情绪状态和行为作准确的理解和评价,提升亲社

8、会的情感。(三)借助教师魅力,激励亲社会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的力量首先在于教师的个性。教师应该是“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纵所周知,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向师性,教师生活在学生中,和学生关系密切,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师的人格水平高,便更能成为受教育者效仿学习的榜样。所以,要培养学生有公德心、有亲社会行为,教师自己就必须先有公德心和亲社会行为的表现。首先,对学生有关爱之心。面对当前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缺乏爱心的不良倾向,公德心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就应该在行为方式中作出表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懂得怎样去关爱别人,怎样回报别人给予的爱。其次

9、,要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些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好的心境能够增加助人行为。因此它能暂时地提高将亲社会认知转化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心境和情感的表现,要把最佳心理状态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具有正义感和公平感的积极心境的感染之中,并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四)借助奖励机制,强化亲社会的体现外部的奖励和惩罚也是学习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奖励带来的积极体验能增加助人的行为,而惩罚所带来的消极体验会减少助人的行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遵从规范而受到奖励,如表扬、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等而做好事,也可能因为怕被惩罚,

10、如受指责或给别人流下不良印象等,而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做出亲社会行为来表现出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小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真是如此。当他们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以后,他就很想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师的表扬。虽然这种迫于规范外制作用下个人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往往是有限的,而且不可能是真正的亲社会行为,但教师如果利用这个契机,恰当地、有艺术地实施教育,往往会达到最佳效果。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养成性、整体优化性和创新性,其中民主、平等与合作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基础。集体中如果有不良的心理氛围而不加以制止,这些特征也会最终投射到每个人身上,成为共性。因此,教师应该借助奖励机制,

11、在生活与实践过程中鼓励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使学生自然的产生“不遵从这些社会规范就会受到社会的惩罚”的内疚感,强化亲社会行为的体现。结束语: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具有奉现精神的美德。学校是个小社会,校园便是学生表现行为的场所,教学活动中的人、事、物、语言都能成信息源,学生凭听觉和视觉接受教育信息,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世界观的形成都起影响和制约的功能。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中多传播精神文明,给学生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熏陶,同时依靠集体协助、合作,提升亲社会的情感,使我们的教学成为亲社会行为的活动。参考文献:1王小莹 小班英语教师教学札记2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