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西电大“一村一”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题目:对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姓名:夏爱霞班级:14 秋农村行政管理学号:1462004454724对小城镇建设的思考14 秋农村行政管理 夏爱霞内容摘要:小城镇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农村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是小城镇建设最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和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也必须看到,一些小城镇的建设对农村资源、 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对周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积极发挥小城镇与农村的相互作用,实现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
2、循环。关键词: 小城镇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
3、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我国的小城镇现状具有正确的认识。一、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 (一) 发展迅速,规模较小,人口吸纳能力较弱 改革开放后,1978 年全国设有建制镇 2173 座,到 2004 年建制镇总数已达到 19883 座,发展速度以每年 681 座建制镇的绝对数持续增加,这在世界城镇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2004 年全国所有建制镇共吸纳人口 20135 万人,约占全国 6 亿城镇总人口的 30%,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部分城镇人口分布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
4、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据有关统计,在 2009 年 4 月这个时间点,全国每座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只有 1 万人左右规模;而镇区人口达到 3 万人的建制镇还不到 1000 座,吸纳人口的能力较弱。(二) 分布不均衡,生产力水平差异明显在全国范围看,建制镇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东部地区布点密集、中部地区布点居中、西部地区布点稀疏的分布态势,符合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现状。东部地区城镇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镇区人口规模、城市规划管理、宜居环境建设、政府管理服务等方面,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经济强镇,大多属于资源开发型经济支撑,或者属于区位优势推动。而东部经济强镇多以加工业、
5、装备制造业、与商贸服务见长。(三) 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低、数量少、配套差 城镇基础设施系统是支撑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现代化的城镇必须拥有相应的设施配置。我国城镇基础设施与大中城市比较有三方面的差距。一是基础设施配置水平较低。以西部地区来讲,一方面是淡水极度缺乏的现实,另一方面是淡水的利用效率很低的现实。不要说普通建制镇,就是县城污水处理厂也是寥寥无几,即使把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但高额运行成本也使其无法正常运行。二是城镇基础设施数量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基本需求。三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差。譬如:给水与排水系统之间的匹配,往往达不到技术要求;城镇道路的供给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或者过度超前建
6、设造成浪费等等,都需要引起重视。 (四) 与其它建制镇相比,县城存在显著发展优势 按照我国关于城镇划分标准,县城也属于普通建制镇,但是,实际上它又与普通建制镇有很大区别,且表现出显著发展优势。一是作为县委、政府等机关以及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所在地,奠定了它在县域的政治中心地位不容置疑。二是县城拥有全县最好的设施建设,是全县文化教育科技的中心。三是就普遍情况而言,县城工业较其它建制镇更为发达、更具规模、门类更多、竞争力更强,尤其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更具优势。四是县城的商贸业在县域内具有最高地位,它能够有效构成全县各种商品最大、最重要的集散地、物流中心和交易平台;只有它才最有资格和能力履行对接大中城市
7、、辐射县域广大乡村的商贸职能。五是县城较之普通建制镇拥有无法相比的企事业单位数量和规模,能够容纳较多人员就业。六是传统县制行政体制稳定性,形成县城本地籍贯人口集中度较高,民风民俗与生活习惯趋同,农民在利益保证的前提下“离土离乡 ”,进入县城创业居住成为首选。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 )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指导乏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没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 提高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城(镇)乡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中深层矛盾的突破口来抓;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
8、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 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 因而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臵,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同时,不少地方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二) 小城镇规模小,难以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理论研究表明
9、: 当一个小城镇人口在 5 万人以上,镇区人口在 2-3 万人时才能 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目前我市镇区常驻人口在 3 万人以上的镇还没有,因此很难产生聚集效应。其次小城镇在聚集企业、劳动力和经济总量等方面能力也较弱。大部分乡镇纯粹是“吃饭财政”,政府根本就没有钱投在小城镇建设上。(三 )重点中心镇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二是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三是对当地农民 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强。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是大多数重点中心镇缺乏优势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强力支撑。(四 )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主要表现在:(1) 不少小城镇基础设
10、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 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 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 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许多小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 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 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5)由于城镇规
11、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五) 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从目前来看,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道路,乡镇政府投资仍然占较大比重,尤其在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如此。 在目前不少乡镇的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建设小城镇筹措资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镇”和“借资建镇”三种办法。“以地生财”这种办法在当前土地宏观调控、
12、 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问题是这种“集资建镇”实际上有不少是变相的乱收费、乱摊派,比如向落户小城镇的农户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向建筑施工单位收取建筑配套费等。企业主、 老百姓,乃至地方干部对此颇有意见。第三种办法是“借资建镇(包括施工单位垫资开发) ”,这种办法可能一时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发生的债务在偿还和化解方面缺乏手段。 (六) 对重点中心镇建设,缺乏必要的强有力的扶持措施。 通过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几年,重点中心镇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投入较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理应享受上级政府的“特殊照顾”,催生其更大更强。然而,
13、上级政府在这些重点小城镇建设上没有专项资金投入,没有贴息贷款扶持,没有单独建设用地指标,没有特殊的税费返还比例; 它们和其它小城镇一样,交的税费一分不少,申批事项一项不漏,享受不到特殊的优惠政策。 (七) 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不少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合理,造成建制镇和重点中心镇设臵与布局不合理现象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不仅在县域范围内存在,在县市、区域间也有这种情况。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提高,也制约着生产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
14、的发展。 (八) 相关配套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1) 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小城镇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却管不了”, 协调解决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城镇政府自身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行政效率不高。(2)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打破。比如对小城镇的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劳动就业、 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待遇,缺少保障措 施。(3)农业税费减免配套政策和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致使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工作在镇上、生活在农村的“两栖”现象较为普遍。(4)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限制了小城镇的外延
15、扩张,不少小城镇缺乏应对策略和措施。三、对策建议加快推进小城镇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还是一个亟待探索实践的课题, 她不同于县市级城市。存在的困难及发展措施既有共性的、又有个性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加以推进: (一) 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是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全市的城镇化。城市发展的出路在于城乡一体化,而农村发展的出路在于城市化,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发展小城镇。从现实来看,小城镇的发展,一是有助于发挥集聚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可凭借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优势,使之成为二、三产业的首选
16、之地,形成产业集聚,经济总量扩张。二是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加 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产业集聚的直接效果是吸收劳动力,增加城镇人气,形成人口集聚。而人口的大量集聚,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带动房地产业、服务业、文化娱乐 业等的连锁发展,既拉动消费,又增加群众收入。三是小城镇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大量农民进城镇定居,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其缩短与现代文明的距离,自身的素质渐移默化得到提高。从我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乡镇的城镇化进程已明显地之后于工业化。目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发现优势,趋利避害,挖掘潜力,找
17、准符合各镇实际的发展路子和工作重点,牵住城镇建设这一城镇化进程的牛鼻子,适当超前投入,加快建设,使城镇化进 程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二) 因地制宜、精心规划。目前,在规划上主要存在着规划编制过短或过大、新建区链接难、产业布局随意性等一些问题,为此,我们要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1、规划要注意科学性。确定合理的城镇中远期发展规模, 既是规划的重点,又是规划的难点。2、规划要注意完整性。城镇规划越是完整就越有操作性。精品规划才有精品城镇。规划的完整性体现在规划本身的系统 性和规划制定的程序性。3、规划要注意特色性。特色的营造要从宽角度,深层次去 8 发掘。即从城镇产业、历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观上去发现自己的特色。(三 )经营城镇,加快建设。1、加大投入,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应当超前投入、 超前建设的重点是市政基础设施,要根据近期建设规划,坚持基础先行原则。道路、管网等主要基础设施最好提前几年建设到位,这样做至少有三条好处:一是能够促进规划蓝图的实现。道路网络是城镇的骨架,从意义上来说,道路建设的到位等于规划实施成功了一半;二是有利于群众和开发商对城镇规划的直观认知,联想发展前景。道路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