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简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其一,封建势力依然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但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二,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的;其三,从子君的角度来说,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和经济地位上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倚,否则美满只能是空幻的愿望。二、精神胜利法概念及其表现:“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是“阿Q精神”的核心,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
2、败,用一种自痞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上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具体表现1)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精神胜利法,实质上用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实际上处处是一个失败者。(2)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3)欺善怕恶,怕强欺弱。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太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典型表现。(4)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他的
3、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状态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三、沉沦的主人公“沉沦”的原因是什么?答:沉沦是描写一个病态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沉沦”是时代忧郁病患者的直接写照。1、“沉沦”是有着鲜明的历史背景的。在五四运动的汹涌波涛中,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奋起打碎旧传统,热情地歌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强烈地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然而“五四”高潮过后,黑暗势力更加猖狂,青年有自身的升学、进步、恋爱、前途等要求,既没有得到解决,又看不见国家和社会的出路。于是,苦闷彷徨便成为这些人思想中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情绪,也就是所谓的“沉沦”,或称时代忧郁症。郁达夫以沉沦中
4、的“他”为典型,揭示了沉沦的表现以及形成的原因。2、封建专制的迫害和种族歧视的侮辱是主人公忧郁症形成的原因。他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为封建专制的社会所不容。于是处处受排挤,使他性情忧郁。苦闷寡欢。另外,身在异国,作为弱国子民,他遭遇了不堪忍受的歧视和凌辱。他委屈自尊,不但没有同情,反而遭到轻笑愚弄。渐渐地,他“沉沦”了。四、女神如何体现了“五四”精神?答: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 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
5、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 二、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1、反抗、叛逆表现在: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2、创造精神表现在: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 三、爱国情思的抒发 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盘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五、“三美”原则: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
6、通。六、“五四”时期“小诗”的特色?答:1、在形式上,小诗不同于讲究格律的古诗,恰似一阵清新隽永的微风。小诗短小精悍,一般只有几行文字,书写诗人突发的感触和瞬间的慨叹,简洁含蓄中回味着耐人咀嚼的哲思;2、在风格上,小诗纤丽柔婉,清隽淡远,文笔优美;3、在内容上,小诗写景较多,并于景致的绘写中融入了启蒙的旨归,在景物的描画中往往都寄寓着诗人们对于时代与社会的深沉思索与感慨;4、在情感抒写上,小诗表现出忧郁凄迷的总体倾向,主体色彩强烈,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倾性,与现实社会生活保持了一定距离。七、“文明新戏”答: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
7、、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八、“爱美剧”答:“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因职业化和商业化导致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 Amate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辛亥革命以后欧阳予倩、洪深、顾仲彝等人创办了“戏剧协社”等业余剧团,时称“爱美剧”,是根据“业余”的英文译音而来的。九、分析子夜中吴荪甫的形象答:子夜中地主人公、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全书一切事件和人物地连接点和矛盾冲突的中心
8、。作者是把吴荪甫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表现的。1、荪甫是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民族资产阶级地典型代表,在他身上反映了软弱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地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最终破产地历史悲剧。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受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同时又压迫工人、压迫同行业的小企业),以及它在精神上的动摇、空虚、软弱的阶级特性,都是在吴荪甫身上得到相当完整的表现。2、吴荪甫这个艺术典型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能干,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又是个人利益;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买办资本家有憎恨
9、的一面,但他又反过来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资本家庭内部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有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正是这些重重矛盾中塑造的这个典型,才真实可信,有感染力。通过这一形象使我们对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都有了生动而深刻的认识。十、老舍作品的“京味儿”: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源头,京味儿作为一种风格,1取材充分表现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社会的揭示,如“官样”的体面排场、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温厚的生活等;3创造性
10、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十一、分析老舍月牙儿的艺术特色1、用轻缓的散文笔调抒写一个辛酸的人间悲剧,字里行间包含着情感张力;2、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细腻深入地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丰富情感;3、月牙儿是一个意义丰富的象征性形象,它与主人公的心境联系在一起,反照出人物悲苦的命运。十二、简述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骆驼祥子围绕着车夫祥子为了买车而三起三落最终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买一辆自己的人力车来摆脱悲惨生活命运但三次都失败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
11、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十四、谈谈边城如何通过翠翠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答: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相互之间的友爱,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蕴涵的美,融合在整个故事和人物形象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美感。主人公翠翠,作为爱和美的化身,是作者着力表现的对象。作者笔下的翠翠,是一个刚刚脱离儿童期的船家少女,她出现在读者面前,一举一动还带点童稚气,体现着童贞美。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表现为少女
12、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当爷爷死去,傩送出走的双重悲剧发生后,翠翠仍不改初衷在渡船上生活下去。她用美好的心灵,抒写了一首湘西边地少女纯朴、坚贞、情爱美的诗篇,这正是翠翠的典型性所在。通过翠翠这一形象,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而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亦即作者所冀求的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作品虽写了爱情却又不重于爱情本身,而是通过翠翠等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举措来抒发作者的心灵对人生和性情的呼唤。十五、分析雷雨中繁漪的形象及其悲剧意义答:繁漪是生长在旧式家庭,同时受“五四”后新式教育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她嫁入周公馆过着压抑的生活,陷入不伦之
13、恋爱上周萍,后来陷入绝望开始疯狂报复。她的报复构成了故事的导火索,带来了大家族的毁灭。她是曹禺塑造的最具个性和丰富性的人物,是一位矛盾到焦灼状态的女性代表,被曹禺誉为最“雷雨”式的性格。繁漪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了人们对于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尊严、权利的深沉的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和个性解放联系起来,赋予这部剧本以崭新的时代内容。十八、分析家觉新的形象答:觉新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
14、留恋旧家庭,以致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他每一次向恶势力退让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而他自己也在罪恶的泥沼中难于自拔。不过他毕竟是个善良的弱者,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作者对他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无不批判。家的结尾,终于有所醒悟,并表示支持觉慧的出走。在春和秋中,思想上产生明显的转变,逐渐抛弃了他的“作揖主义”。十九、分析围城的多重意蕴答:第一层社会生活描写层,描写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的世相,表现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无主、空虚和爱情发酵,从一个侧面反映乱世中一代清醒文人的使命感,并对当时的教育界、知识界
15、腐败现象进行尖锐的讽刺,批判知识分子的空虚、苦闷。第二层文化批判层,通过对一批留学生的生存状况、精神状况的描写,揭示中西文化的畸形对接所带来的深刻矛盾。第三层哲理思考层,反映了生活中地地是围城,处处是困境,表达对于生活的真正价值的哲学思考,揭示人生的真谛在绝望孤独中超越自我。十六、分析周朴园的形象答:周朴园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他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本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作为脱胎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他天生地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他较早的接触了资产阶级文明,曾到德国留学,甚至接受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以其留学的经历和后来的经济地位
16、而言,他本应发展为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式的人物,但他却转化为一个封建遗老的气息。他贪婪、残忍、唯利是图,“只要能弄到钱”,“什么也做得出来”,“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极凶狠狡诈的伪君子。他行为放荡,道德沦丧。年轻时玩弄妇佣侍萍,并跟她生了两个孩子,为了赶娶另一位有钱有地位的小姐,又把侍萍遗弃了。当“死去”多年的侍萍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可能破坏他努力维持的大家庭的秩序时,他软硬兼施,前后矛盾的言行彻底撕下了穿在身上的伪装,露出伪善、肮脏、丑恶的灵魂。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个封建暴君。他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唯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
17、法律。在为人称道的强迫蘩漪“喝药”一场里,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的专横性格。在周朴园的专制统治下,周家有如一口大棺材,是个可以闷死人的地方。这个家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正是那种封建大家的秩序。周朴园的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着一种可怕的力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成长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经济上和思想上的血肉联系。从周朴园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而其所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具有的顽固腐朽的封建性,正是雷雨现实主义的深刻所在。十七、分析陈白露的形象答:日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女性陈白露的形象,陈白露原名竹均,出身书香
18、门第。从小与方达生青梅竹马,并且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她聪明美丽,骄傲任性,曾是爱华女校的高才生,有很强的活动能力。父亲去世后,她离开家庭,想自立于社会,追求个性解放,渴望一个意中的情人和幸福的家庭。与诗人的结合使她不久便感到“平淡、无聊、厌烦”。她自以为凭自己的年轻美丽与聪明才能在社会上闯出来,然而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她被迫沉沦当了红舞女,成了交际明星。她贪图享受,成为金钱的奴隶,过着“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的寄生虫生活。面对灯红酒绿的现实,她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与痛苦,厌倦上层社会打情骂俏的生活,鄙视周围的一切,然而她又不得不周旋其间,与一群社会渣滓鬼混。尽管这样,她的良心,
19、正义感尚未泯灭,同情被压迫者,救助“小东西”,与方达生保持一定的感情联系。她始终在矛盾与痛苦中生活,她的悲剧,来源于她的薄弱意志与贪图享受,但也来源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她也是一个被侮辱、被玩弄的女性。而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产,巨额债款无法偿还时,她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杀。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具有较典型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方式对青年一代的严重腐蚀;另一方面也告诫人们,青年知识分子如不投身时代的革命洪流而贪图安逸享受,向黑暗势力妥协,终会堕入与旧制度一起灭亡的深渊。陈白露的自杀也是她自己的一种清醒的抉择;有所醒悟而无路可走,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剧尾由旧营垒中的陈白露来宣判旧世界的死刑,意味格外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