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件 岳麓版.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13470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5.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件 岳麓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件 岳麓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件 岳麓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件 岳麓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课件 岳麓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影响。(2)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影响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2中国人民的抗争:(1)黄海大战和反割台斗争。(2)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3)辛亥革命的过程、特点及评价。(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地位和影响。,主干梳理,考点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朝鲜,(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_、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_、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在通商口

2、岸_,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4)影响:中国社会_程度大大加深。宣告了_的破产。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辽东半岛,重庆,开设工厂,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洋务运动,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2.八国联军侵华,(1)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变中国为西方的殖民地。(2)经过: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犯_,

3、攻陷北京。(3)结果:清政府签订_。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本息共9.8亿两,以_、盐税作抵押。在_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_”等。,北京,辛丑条约,关税,北京,首祸诸臣,使馆区,半殖民地半封建,考点二义和团反帝运动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猖獗。,2.性质:反帝爱国运动。3.斗争,(1)提出“_”口号,势力遍及京津地区。(2)阻击八国联军进攻_。,扶清灭洋,北京,4.概况,(1)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2)廊坊阻击战,抵抗八

4、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3)清政府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5.结果:在_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6.意义,(1)体现了中国人民_的英勇斗争精神。(2)粉碎了列强_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3)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_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反侵略,瓜分中国,改革,考点三戊戌变法(选修1)1.背景,(1)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2.概况

5、,(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王韬主张广贸易、开煤矿、发展资本主义;推崇君主立宪政体,主张君民共主。郑观应主张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商战。(2)维新思想的成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梁启超“倡民权”。谭嗣同呼吁“冲决网罗”。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3.高潮:百日维新,4.结果:失败,(1)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六君子”相继被杀。,5.意义,(1)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新

6、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2)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6.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巧学妙思图解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构图解史 马关条约的内容,微点拓展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2)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学习西方内容上:由器物到政治制度。,知

7、识拓展 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1)直接目的:以直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主要目标,显示了帝国主义的贪婪、侵略和掠夺的本性。(2)根本目的: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扩大侵略权益。,知识拓展 “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构图解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漫画解史 提线木偶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图解历史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1.史学观点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甲午战争失败后

8、,中国面对的问题是更加残酷的民族存亡问题,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笼罩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头。知识分子,在被压迫民族中,通常是政治上最为敏感、最早觉醒起来的部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大体上还是旧式的士大夫,他们受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浸润,“忠愤”一词是当时一般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他们目睹祖国面临沦亡的严重危险,满腔悲愤地起来奔走呼号,但是一时还不能突破“忠君”的精神枷锁和羁绊,把忠君和爱国看成一回事。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能够在国内掀起一股巨大的浪潮,成为当时爱国救亡的主流,就是典型的例证。,2.史实概念“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

9、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促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主题一瓜分中国的“群魔盛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史料一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史料研读,史料二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

10、,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新华网:某学者的评论,史料三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

11、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1.史料一信息“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静守勿动”“保舰勿失”说明李鸿章指挥失误。2.

12、史料二为现代人客观看待八国联军侵华的评论。作者主张辩证地看待西方侵略对中国的影响,认为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史料三解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英德协定的原则,条目清楚,层次分明;第二部分为各国的反应,注意抓住史料中能够反映各国态度的关键词“深愿接受”“赞同此协定”“接受前两条”“表示欢迎”等,认识各国的态度。,答案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政治、经济、军事已走向近代化,且战前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政治、经济、军事落后,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本质问题。,2.

13、结合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答案转变:由瓜分到“保全”。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3.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答案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史论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走向半殖民地化境地。(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

14、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主题二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尝试戊戌变法,史料研读,史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史料二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史料三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打了折扣。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1.史料一认为甲午战争后,德俄在

15、华强占租借地,说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史料二说明戊戌变法损害了多数顽固派的既得利益,因遭到他们的抵制而失败是必然的。3.史料三反映了维新派改革官制的主张在执行中不利,也说明了其变法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答案(1)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2)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史论归纳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

16、、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考法1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考题1】 (2016江

17、苏单科,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真题研析,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解析解读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

18、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素养解读】 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考查了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考法2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影响,【考题2】 (2017课标全国,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

19、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题干材料反映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留日学生人数较多,而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其他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近代交通较少,留日学生也少,故A项正确。当时反清革命运动已经兴起,主要集中在两广;到武昌起义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地区才转移到长江流域。留日学生的多寡与革命运动的涨落未形成对应关系,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鼓励中国人到日本留学,未有省份限制,材料也未反映清政府留学政策的变化,C项错误。日本在华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学生也多,D项错误。答案A,【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

20、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考查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连线命题人【命题素材】 改良方式的救亡图存运动戊戌变法,应该说,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最主要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救国、强国。在中国近代存在两种爱国主义。其中一种爱国主义主要由下层劳动人民所体现,他们主张正面抗击外国侵略,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争取民族的独立。另一种爱国主义则主张通过“自强”来救亡图存,戊戌维新的爱国主义就属于这一种。这种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

21、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解读观点】 本段史料属于历史评论性材料,主要阐释了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影响。(1)戊戌变法具有鲜明的爱国味道,是另一种形式的爱国主义,企图通过制度之变来强国。(2)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提倡在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领域进行全面改革,使中国逐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命题预测】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存在两种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分析戊戌变法“另一种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2、,点拨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来总结概括。,答案(1)形式:第一种:对内改革戊戌变法;第二种:正面抵抗义和团运动。,(2)表现: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近代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体制;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自身实力,逐步变弱为强;不对外正面抵抗、专注自身问题的解决等。影响:刺激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1.(2015四川文综,5)如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

23、条约签订,高考题组,解析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选D项。答案D,2.(2014山东文综,18)“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解析依据材料中“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信息说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故选D

24、项;南京条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均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签定,故B、C项错误。答案D,3.(2016海南单科,16)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解析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表明,戊戌变法想通过向传统妥协,减小变法的阻力,故选C项。答案C,4.(2014海南单科,14)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

25、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选C项。答案C,模拟题组,1.(2018吉林模拟)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材料体现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 B.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C.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 D.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国官民之势”“民

26、气常郁结不能上达”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落后,故选C项。答案C,2.(2017山东济宁期末)“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自认为为中国佬办了件大事,但正如迈克尔亨特曾经挖苦地指出的那样,美国人实际上无视中国的利益。”亨特的“挖苦”主要是基于该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迫使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C.实质扩大了列强侵华权益D.使中国民族工业陷于破产境地,解析据材料“但正如迈克尔亨特曾经挖苦地指出的那样,美国人实际上无视中国的利益”可知,亨特的“挖苦”主要是基于该政策扩大了列强侵华权益,故选C项。答案C,3.(2018黑龙江大庆模拟)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

27、,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以上材料表明()A.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B.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C.清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D.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解析材料“拳匪四起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体现了义和团给长青县带来的严重破坏,义和团的行为体现了其破坏性,故选B项。答案B,4.(2018广东梅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日本各界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对中国现状的叙述:万朝报直陈:“自称中华,视他国为夷狄,尚不能摆脱中华不以夷狄为敌的迷信”。嘲笑日本为“模拟欧洲文明之皮相的小岛夷国”。荒尾精在1894年10月对清意见一书指出:“在各省设置总督巡抚,任以兵马权,统领绿营军,恐其背叛,

28、割财政权予布政使,储粮权予粮储道,武器权予兵备道。”各地总督巡抚“各自任意制定兵制,进行训练”,全国八旗绿营80余万兵,但除“练军”外,皆为手执大刀长矛的旧式兵,士气操练均无可观之处。旅顺失陷前,清军共30余营,但“六统领互不相系属”,“诸将互观望”,“致以北洋屏障拱手让人”,清军四支水师“皆处于半独立状态,甚至暗地里将对方视为敌人”。尾崎行雄在1895年的支那处分案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知道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尚不知国家为何物,焉有国家思想乎?”,(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认为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问,据材料从清政府自身政治、军事、思想及国人爱国理念等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归纳。,答案(1)原因:清政府拘泥于妄自尊大的华夷思想,消极对待精神与制度层面的近代化改革;固守封建性的军制;军事割据导致中国未能建立统率全局的作战指挥系统,陆海军之间及内部都缺乏协同作战机制;当时中国人无近代国家思想,无爱国观念。,(2)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从学造器物到仿行西方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