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兵卫与葫芦一、预习反馈1、生字:茶卤(ch l) 葫芦籽(h lu z) 呵斥(h ch) 战战(zhn)兢兢(jng)薪水(xn shu) 隐瞒(yn mn) 嘀咕(d gu) 干涉(gn sh)2、多音字:没收(m shu) 便宜(pin yi) 人参(rn shn) 参考(cn ko) 朝鲜(cho xin)没有(mi yu) 方便(fng bin) 参差不齐 (cn c b q) 朝气(zho q)二、整体感知:勾勒出全文情节的基本框架明确:结 局:交代清兵卫的爱好发生改变,抛出悬念 高 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打碎葫芦开 端:清兵卫爱好(痴迷)葫芦 小 高 潮:葫芦被卖出高价发 展:
2、客人与父亲喜欢的葫芦与清兵卫不一致 结 局:清兵卫改变爱好继续发展:清兵卫买到一个好葫芦 三、精读全文,具体分析情节(一)欣赏开头小说开头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的爱好由葫芦转向了绘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开篇没有交代,这样的写法称之为什么写法?有何作用?明确:这件事指清兵卫最喜欢的一个葫芦被教员没收了,其他的葫芦被父亲砸碎了。作者开篇故意语焉不详,这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二)欣赏开端1、阅读开端部分,说说每段各写了什么?明确:第二段:清兵卫如何玩葫芦买什么葫芦,怎样收拾葫芦。 (文中没有“喜欢”这个词语,但是作者用了一些副词透露了清兵卫对葫芦的喜欢,是哪些副词?)用了一些
3、副词“常常” “已” “能够” “也是” “不停地”写出了清兵卫喜欢葫芦已到了痴迷的程度。第三段:错把秃脑袋当葫芦对葫芦的专心 第四段:爱看葫芦呆呆地第五段:收拾好葫芦后的举动举动琐碎,却丝毫不倦 第六段:几乎看过所有葫芦。2、哪些段落之间有承接关系?明确:第二、五段和第四、六段有承接关系,前者写如何收拾葫芦,后者写看葫芦之多,各分成两段,参差写来,其实是有讲究的。作者先用了一些副词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程度,随后跟着一段最有趣、最生动的信息(第三段) ,紧随其后,把“看葫芦”的信息加以拓展,但是并不说完,而是另起一段详细交代清兵卫“收拾葫芦” ,对前面说他“收拾葫芦”的第二段进行补充,然后
4、才以“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来对前面信息做个收束。不枝不蔓,却又有所摇摆在如此小的情节弧度上也能摇摆有度,足见小说家的风范。 (什么是“摇摆”?请同学们看书本第 69页。 )3、了解“情节运行的方式”明确: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豫不定的状态。(三)欣赏发展1、在发展部分,小说展示了一对非常重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这矛盾又分哪几层?明确:矛盾: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这矛盾又分两层:第一层是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不支持之间的矛盾(后文的“教员”其实也是“父亲”的一个意义的共生体) ;第二层是清兵卫独到的眼光和世俗常人的眼光之
5、间的矛盾。2、小说设置这一矛盾突出了清兵卫的什么个性? 明确:独立。(四)欣赏高潮1、清兵卫在上修身课时玩最喜欢的葫芦被教员发现了,按一般的写作思路,接下来会写教员如何生气,教员如何处理此事,但是这篇小说没有,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清兵卫的爱好和教员的爱好各有什么象征作用?这段插叙有何作用?明确:清兵卫所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而教员所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 插叙的作用:悲剧气氛降低,增加喜剧意味;意义的重点,也从清兵卫的失败,转移到教员的失败(文气上的嘲讽,其实是教员在情感意义上的一种失败)和人道主义情绪的胜利(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
6、一声” ,暗示了情感上的不妥协) 。2、清兵卫玩葫芦被教员发现后,先不写被发现后果,而是先写教员爱好,然后再写教员的处理,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刚才新学到的情节运行中的什么处理?类似的处理还有吗?明确:摇摆。教员家访时,清兵卫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并未注意到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听闻教员来访的原因,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非常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这也是一处摇摆。3、一般,小说会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或马上进入结尾,但是这篇小说例外,在清兵卫和“大人”的矛盾爆发之后,又设计了两个主要事件,是哪两个?明确:一是他的葫
7、芦最后被古董商高价收购,二是清兵卫现在的爱好。 (详见书本 70页,学习危机爆发)(五)赏析小高潮1、清兵卫一毛钱买来的葫芦被校役卖了五十元的高价后又被古董店老板卖了六百块的高价,这也是情节运行中的摇摆处理。在这个情节中,同学们一定会为清兵卫悲哀吧?清兵卫在葫芦研究上的天分就被这么扼杀了。你觉得小说这样处理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明确:显示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反村出大人们的愚蠢,批评“大人”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六)欣赏结局1、文章结尾写道:“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你认为清兵卫热衷绘画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明确:清兵卫热衷绘画的结局是在家长粗暴的干涉下又一次放弃。依据是:清兵卫热衷
8、葫芦,就是在家长粗暴的干涉、武力的胁迫下,不敢再坚持而放弃的。而且文末说“他的父亲,对于他的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很明显,父亲会再次干涉他的爱好。2、小说结尾处写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绘画,而父亲又在开始嘀咕了。这个情节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表明清兵卫执着的精神又有了新的追求,象征了个性解放精神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暗示了清兵卫的葫芦悲剧现象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四、分析小说主题提问:根据上面的情节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明确:父与子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
9、,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呼唤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清兵卫与常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现状,体现了作者的忧思;而危机爆发后的最终结果,则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当然,里面也蕴含着新的矛盾冲突。五、欣赏细节描写1、这篇小说有哪些简练传神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确:(1)对于客人的批评,清兵卫只是淡淡的一句“这样的好呀” ,这足见他的执拗。(2)当教员没收了心爱的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 “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既生动地表现了他惊愕、害怕的心理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又强调了这突如其来的
10、打击之大。(3)面对父亲的呵斥, “清兵卫沉默了” ,作者的用词多么凝练、精妙,把清兵卫在有理无处辩的情况下执拗地坚持己见、不愿屈服、不予理会的心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而当揍他、辱骂他的父亲“一个一个”地砸碎他心爱的葫芦时,清兵卫“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 ,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他认命了,永远地放弃了自己的喜好。正是这些简练传神的神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塑造了清兵卫这个鲜明生动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六、小结:有追求、有爱好是孩子的天性,但发展自己的天性应在一定的前提下。你喜欢打篮球,就可以 24小时玩吗?你爱上网,就能不分时间,不选内容,无节制的上吗?你爱看小说,就可以上课看吗
11、?这样还能要求家长老师理解支持吗?发展个性应该在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同时,老师家长和社会也应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应该正确的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七、作业: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像,续写这篇小说。在桥边一、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了解主要故事情节,并找出情节中矛盾冲突最突出的部分。明确:开端空洞乏味的工作 高潮突然到来的检查发展心悸忘
12、我的暗恋 结局出乎意料的鸿运矛盾冲突最突出的部分:第六自然段2、从这一部分可以读出什么?自己轻轻品读、体会。明确:最主要的矛盾工作与爱情 主人公内心情感痛苦、挣扎,二、赏析情节1、围绕着这个矛盾的核心,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生发的?让我们往前追溯,看看故事的发生,请同学们精读故事的发生部分,圈出相关语句,说说故事的发生部分交待了哪些内容?明确:开篇的第一句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在战后。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 )还交代了主人公的生存现状:这也许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甚至连姓名都无需交代,他在战争中负了伤,大约也丧失了一般的劳动能力,战后“他们”给他疗伤,给他安排了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
13、,每天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2) 请同学们关注有关主人公工作状态的几处细节。请读读这些细节,试着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明确:“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 ”这就是“我”的工作, “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形容词: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等。(3) 主人公自己满意这个看起来还算轻松的工作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明确:不满意,但为了生存, “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
14、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2、以上是故事的发生,它只是构成了故事的背景,就好比挖了一个水塘,还需要有一股活水引入,方能有其波澜,有波澜情节才有动力。故事中的活水又在哪里呢?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请同学们继续关注往下的两段。看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明确:故事中过桥的姑娘,便充当了这股活水,是她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追问:怎么改变?从哪里看得出来?明确:“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 “我又停止了心跳” “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问:与前面的行文相比,语调有何变化?作者一改前面的
15、反讽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比较欢快。问:这说明相比于故事的发生部分,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明确: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无聊、灰暗,随着情节的发展, “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3、这也是情节的第一次摇摆。可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请同学们根据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二次摇摆作者是怎样设计的?作者的心情又有何变化?明确: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 “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 “我”内心充满了紧张
16、和矛盾。4、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 “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明确:主人公为了生计,压抑住自己对姑娘的感情, “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 。 (补充:表面上看,主人公为了生计,压抑住自己对姑娘的感情,恪尽职守;而在深处,则仍然是鲜活的情感和生活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只是一个小小的故意漏计,就击溃了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不仅在情感上,而且在指挥上也高于自己所要抗争之物。 )5、在情节的发生部分,矛盾的核心,也就是情节的生发点,是主人公对姑娘的暗恋和技术工作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很容易蒙混过关,
17、由于主人公明白如何“唤起人们对我有城市的印象” ,这个矛盾并不突出,他很轻松自得地就能享受到“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 “不让他们侵占去的”两分钟。但是,在高潮阶段,这个矛盾则充分激化,以至于“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 。生计和爱情发生了严重的近乎惨烈的冲突,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请同学们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明确:“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 ,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小结:倘若只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甚至不会引发多少的同
18、情与思考。但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 ,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三、主题挖掘a)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故事背景和你的阅读感受:你觉得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我的爱情可以实现吗?明确: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 “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
19、她知道。 ”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b) 要来检查的和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他们” 。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回顾相关的语句。c) 数人这一工作目的何在?明确:战后重建,恢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d) “他们”看到“我”送上的数字时的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哪些?明确: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等细节。e)从中我们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明确:这
20、些细节的充实,让我们对主人公生存的空间有了深切的了解。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 ,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 “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 ,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对战后重建近乎痴妄和盲目乐观的态度,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f)主人公对自己的工作为什么不满?明确:人的心灵被忽视了。最主要的矛盾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g) 结局有无改变?作者通过这个结局讽刺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明确:结局:处境没有真正改变,精神需求可能永远无法实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这样的一句话“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 ,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小结: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