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6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 581 年 , 杨坚 (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 589 年 ,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原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统治
2、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通原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隋朝国家统一。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 605 年 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中心、起始点:以 洛阳 为中心,北达 涿郡 ,南至 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 开通
3、的作用: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9、评价: 积极: 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消极: 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进士科 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
4、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 多年。四、隋朝的灭亡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2概况: 山东 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3灭亡:公元 618 年,隋炀帝在 江都 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2 第 2 课 “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建立 : 618 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 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
5、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2即位: 626 年 ,李世民 ( 唐太宗 ) 即位,年号“贞观”。3统治(1) 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 魏征 敢于直言,前后进谏 200 多次。(2) 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 房玄龄、杜如晦 。(3) 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4)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5) 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
6、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6、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 主要盛世:西汉的 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 、 东汉的 “ 光武中兴 ” 、 隋朝的“ 开皇之治 ” 、 唐朝的 “ 贞观之治 ”和“ 开元盛世 ”以及清朝前期的 康乾盛世 。( 2)共同原因: 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 (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 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D、统治
7、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5、现实意义:( 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 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三、女皇武则天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 周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殿试制度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
8、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开元盛世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2措施 (1) 重用贤能,出现贤相 姚崇和宋 璟 。(2)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3)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4)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3 第 3 课 盛唐气象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
9、: 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蔬菜有许多新品种。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 ,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饮茶之风 开始在 唐朝盛兴 。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 曲辕犁 ;创制新 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 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陶瓷业: 越窑青瓷 (“类玉”“类冰”)、 邢窑白瓷 (“类雪”“类银”)、 唐三彩 (世界工艺的珍品)。3、商业繁荣: 著名的大都市: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长安城:建筑宏伟;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 ,市为繁荣的 商业区 )街道 规划整齐 ;是 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也是一座 国际性的大都
10、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2、 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3、唐太宗把 文成公主 嫁给 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 汉藏 之间的友好关系。4、 8 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二)北方回纥的勃兴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2、 8 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 “ 天可汗 ” 。思考:唐朝采取了
11、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设臵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臵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 靺鞨 和南诏的首领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三、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一)科技方面类别 朝代 设计者 成就建筑 隋朝 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雕版印刷术 唐朝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二)文学方面(诗歌)代表人物生活时期 代表著作 诗歌特点 人称李白 盛唐时期 早
12、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 “诗仙”杜甫 由盛转衰 “三吏”、“三别” 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练 “诗圣”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直白如话,通俗易懂4 (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类别 代表人物 著作 特点 成就书法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雄浑敦厚是继王羲之后, 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楷书四大家之一绘画阎立本 步辇图历代帝王像 笔力刚健,形神兼备 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风格奔放,立体感强 开后世写意画先河,被称为“画圣”石窟艺术甘肃西部的莫高窟, 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思考: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的文化?
13、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各民族间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 500 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鉴真东渡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2过程: 754 年, 鉴真 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3意义:
14、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玄奘西行1时间: 贞观 初年。2过程: 玄奘 经过 4 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 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特点: 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原因: 国
15、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启示: 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5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1背景: 开元末年 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 安禄山 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 东北地区 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2爆发: 755 年 ,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安史之乱 ”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
16、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4原因:(1) 唐朝 后期 ,统治腐败, 宦官 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2)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5黄巢起义:起义军在 黄巢 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6唐朝灭亡: 907 年 , 朱温 建立了 后梁 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 “ 五代十国 ” 。8评
17、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 960 年,后周大将 赵匡胤 (宋太祖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 开封 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 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措施(1)军事上: 解除 禁军 将领的兵权, 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在中央,采
18、取 分化事权 的办法,削弱相权。设臵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 文臣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臵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臵 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影响:宋朝把 中央集权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皇权 大大加强。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2措施(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 文官 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 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 主持军务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2
19、)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科举制 。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 读书风气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 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1)积极影响: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2)消极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 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
20、财政支出。6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 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2) 建国: 10 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 上京 临潢府。(3)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党项族(1) 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2) 建国: 11 世纪前期, 元昊 称大夏皇帝,定都 兴庆府 ,史称 西夏 。(3)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1、北宋与辽 澶渊之盟(
21、 1)背景: 宋真宗 时,澶州之战, 寇准 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
22、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 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2) 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易混辨析“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同: 宋辽、 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23、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生活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2统一: 11 世纪末,完颜部首领 阿骨打 统一了女真各部。3建国: 1115 年 , 阿骨打 建立女真政权,国号 大金 ,都城 会宁 。4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二、金灭辽及北宋1灭辽: 1125 年,辽被金灭亡。2灭宋: 1127 年,金军攻破 开封 , 北宋 灭亡。三、南宋的偏安1建立: 1127 年, 赵构 ( 宋高宗 ) 称帝,后来定都 临安 ,史称 南宋 。2抗金: 岳飞 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
24、 郾城 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7 3议和: (1) 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2) 内容: 南宋 向 金 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 淮水 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3)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思考:岳飞永远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1) 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2) 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
25、支持和拥护。(3) 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总结: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建立的情况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辽 契丹 10 世纪初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北宋 汉族 960 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河南开封)西夏 党项 11 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今宁夏银川)金 女真 12 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后迁中都(今北京)南宋 汉族 1127 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浙江杭州)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南迁的中原
26、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措施;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1) 水稻:品种:由越南传入的 占城稻 ,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结果: 水稻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2) 经济作物: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
27、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二、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 (1) 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2制瓷业: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 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3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 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商业(1) 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
28、百万,出现了 早市 和 夜市 。(2) 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 草市 ;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3) 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交子 ”,这是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8 2外贸(1) 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2) 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3) 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四、经济重心南移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南宋 时完成。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思考: 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1) 宋朝农业、手
29、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 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3) 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臵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4) 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1) 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2) 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3) 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
30、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第 10 课 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 12 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2统一: 1206 年, 铁木真 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 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1灭夏: 1227 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2灭金: 1234 年,蒙古灭金。3攻宋:金灭亡后,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 40 多年。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 1260 年, 忽必烈 继承汗位; 1271 年,改国号为 元 ,后定都 大都 。2统治:忽必烈
31、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3统一: 1276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 临安 ,南宋灭亡。 1279 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 11 课 元朝的统治一、元朝的疆域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 少数民族 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 统一 王朝。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32、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 最大 的。二、行省制度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 制度。2措施(1)在中央,由 中书省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 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 监察 事务。9 (2)在地方:把 山东 、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 中书省 ;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臵了 岭北 、辽阳等 10 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2措施(1)在东北、西北、东南、西
33、南等地区设臵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臵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 台湾 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2)对西藏的管辖蒙古贵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臵 驿站 。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臵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3意义: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释疑解难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是我
34、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5)元朝在中央设臵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军政要务。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第 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都市:北宋的 开封 、南宋的 临安 、元朝的 大都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2都市生活(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大相国寺 。(2)瓦子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 市民阶层 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表现:
35、开封城内有许多 娱乐兼营商业 的场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勾栏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杂剧 ,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形成于 宋代,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 春节 、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 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二、宋词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 _宋代 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2特点: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 _满江红 _蝶恋花等。3代表(1)苏轼:北宋文学
36、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 豪迈而飘逸 ,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2)李清照:女词人,词风 委婉 、细腻、清秀。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 忧患 情怀。(3)辛弃疾:南宋人,词风 豪放 ,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 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0 三、元曲1组成:包括 散曲 、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2名家(1)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 窦娥冤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 郑
37、光祖 、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补充1、史学: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史学上的“两司马”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2、艺术绘画: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宋朝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元朝 赵孟 頫 秋郊饮马图 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3、书法: 宋元时期,盛行行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书法家是 赵孟 頫 。释疑解难1如何看待瓦子?(1)从起
38、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2)从内容上看,瓦子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3)从趋势上看, 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 商业化 (以营利为目的, 有专门以此为生的艺人 )、 通俗化 (内容接近百姓生活 )、大众化 (市民参与的普及性 )。2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1)高起点,是在隋唐文化基础上的继续发展。(2)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朝城市空前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对外海陆交通空前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第 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
39、雕版印刷术:我国 隋唐 时期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2活字印刷术(1)发明:北宋匠人 毕 昇 发明。后来又出现了 木活字 。(2)发展:元代王祯在 农书 中对木活字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 转轮排字法 。元朝中期,出现了 铜活字 印刷。(3)传播: 13 世纪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 丝绸之路 传到波斯,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 欧洲 。(4)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1指南针(1)发明:汉代制成“ 司南 ”。 宋代 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又制成了 罗盘 。11 (2)应用: 北宋 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3)传播
40、: 阿拉伯 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 欧洲 。(4)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 远洋航海技术 的发展。2火药(1)发明: 唐朝 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2)应用: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 军事领域 。人们制成爆炸性武器或管形火器。元代发明了 火铳 。(3)传播: 13 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 14 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 欧洲 。(4)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 作战方式 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三、发达的中外交通1概况:宋代由于航海技术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 元朝 建立后,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2陆路: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宋代
41、 驿站发达,元代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3海路(1)航线:宋代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 波斯湾 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拓展。(2)海外贸易: 海上丝绸之路 进入鼎盛时期。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 140 多个。4作用(1)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2)中国的创造发明传入亚洲各国,对 欧亚 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释疑解
42、难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什么历史意义?类别 朝代 成就造纸术 西汉早期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印刷术 隋唐时期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四百年。指南针战国时期 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 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 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 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 14 世纪 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
43、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的发明, 促进了航海事业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火药武器的使用, 改变了作战方式,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12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1建立: 1368 年 ,朱元璋称帝,建立 明朝 ,定都 应天府 ,即明太祖。2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2措施(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 三司 ” ,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2)在中央:废除
44、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3)“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 锦衣卫 ,后来明成祖成立 东厂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四书 ” “五经” ;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 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 “ 八股文 ” 。3危害:内
45、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四、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等。2手工业: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北京 和 南京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 晋商、安徽的 徽商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前提: 15 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2目的: 明成祖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 示中国富强 ”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
46、物换取海外的奇珍。3概况(1)时间: 1405 年到 1433 年,郑和率船队 7 次下西洋。(2)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 和 红海沿岸 。(3)活动: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及金银货币等物品,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4地位: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意义: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6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造船和
47、航海技术的进步。(4)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 (5)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二、戚继光抗倭1背景(1)倭寇猖獗: 元末明初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和抢劫,被时人称为 “ 倭寇 ” 。13 (2)倭患严重: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中国沿海倭患严重。2概况:戚继光率领 “ 戚家军 ” 抗击倭寇, 在 台州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反侵略 的战争,他是我国历
48、史上伟大的 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4.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1)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2)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4)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科技名著作者 著作 价值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 药物学 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宋应星 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 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 农业科学 巨著。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是一则以 日记体 为主的地理著作,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明长城:为了防御北方 蒙古 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 辽东 、西至 嘉峪关 ,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2北京城: 明成祖时 修建, 1420 年 基本建成, 1421 年 正式迁都 北京 。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 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小说和戏剧1小说:明朝时期,